“论证《西游记》是自己写的”
脑洞不妨常开
李勤余
《西游记》有没有可能是自己写的?平日里,问出这个问题的同学一定会迎来异样的目光。
可是,这确确实实是某高校大二中国古代文学课的开放式期末考题。此题脑洞之大,也让网友们大呼长了见识。
不过,千万别误会,这可不是老师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据任课老师介绍,这样做既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够防止学生互相抄袭答案,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对古代文学人物更加理解,何乐而不为呢?可见,这道考题的目的就是让大家开开脑洞,放飞想象。
初看此题,为什么会让我们心生疑惑?说到底,咱们还是太习惯于一板一眼的答题模式。
窗外阴沉的天气,渲染了肃*的气氛,表现了作者悲伤的心情……似乎,这才是原来的配方、熟悉的味道。都在谈填鸭式教育的利弊得失,但真当开放式题目被摆到眼前时,却让人有些不知所措。看来,这样有趣的考核方式,不妨多一些。
当然,光看到有趣可不成。设计开放式题目的初衷,是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知识。可前提是,你得有知识。
在1932年的清华大学新生入学考试中,陈寅恪先生就为考生们出了个对子,其上联为“孙行者”。当年的众多考生立马傻眼,甚至有人写出“猪八戒”“牛魔王”等让人捧腹的答案。
原来,此题的标准答案为“胡适之”。首先,“行者”和“适之”两字在音韵和意义上都可相对,其次,“者”与“之”都为虚词对应。所以,真想要把一道“奇葩”的小考题答对,是要有大学问的。
我们常说,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创新。但怎么创新?没有扎实的本领不行,缺了常年大开的脑洞也不行。循规蹈矩、亦步亦趋,只能拾人牙慧而已。百多年前,谁能想到,人们竟能在天上飞来飞去,通过手上的屏幕就能和远隔千里的亲人聊天呢?
开放式考题,让人们见识了大学校园里的活跃思维,生活中,也不妨多开一些“脑洞”,也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添几抹亮色。“脑洞”的一边是现实,而另一边,或许就是奇情幻景的未来。
你会喜欢
改版后的微信,为什么让你第一眼看见王阳明?
把“救我*”写入锦旗,这是什么精神?
世间最大的“百科全书”,我们找了她一百多年
梦,恍然如兰花
杜甫:做个诗人容易,做个好人很难
作者:融媒体中心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