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7位开国上将中,许世友无疑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一位。他一生经历过无数大战,多次参加敢死队,更是5次担任了敢死队队长。许世友上将一生在战场的枪林弹雨之中穿梭,先后与国民党军、日军、日伪军、美军和越南军队进行过比拼,立下了赫赫战功。
许世友作战勇猛,而且排兵布阵十分有章法,素来有“守如泰山,攻若猛虎”的名号。许世友在战争岁月担当重任,在建国之后更是曾经先后担任南京与广州军区的司令员,并兼任国防部副部长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许世友上将
许世友将军的一生都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作为一名老党员,他党性极强,做事光明磊落,始终坚信人民是党的基础,人民就像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脱离了群众的基础,政党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除了“忠”,许世友将军还以“孝”闻名,生前就留下“我死后不火化”的遗嘱,要“活着尽忠,死后尽孝”。直爽的脾气加上他出身少林寺的早年经历,也注定了许世友会成为新中国开国历史上最具个性和传奇色彩的将军之一。
今天,就以许世友将军几个不同时期的事迹为例,让我们共同走近这位传奇上将的非凡人生。
挥舞大刀冲锋的沙场虎将许世友将军的出身并不优越,他出生在湖北省麻城县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里。小时候,他常常忍饥挨饿,而且甚至都无法度过一个完整的童年——为了养家糊口,许世友在8岁时便来到少林寺当了一名小杂役。
▲少林寺
在寺院里,他每天的生活都枯燥乏味,要做很多杂工,但是他没有抱怨,毕竟只有这样才能混个温饱,也能为家庭缓解一些压力。许世友在做工之余,也会跟着少林寺的师傅们苦练武功。
许世友少年时期的这段经历,对他整个人生和人格的塑造都有非常大的影响。他在少林寺的8年之中,虽然辛苦,每天要干很多的杂务,但是也锻炼了一身的本领,成为了一名铁骨铮铮的硬汉。许世友将军曾经无比风趣幽默的说道:“曾在景阳冈打老虎的武松,也不过在少林寺学了6年,我比他还要多两年呢。”
许世友刚刚参军之时是在国民党的军队效力,不过在16岁那年他便脱离国民党军队溜回家乡,在家乡还被推举为农民自卫队的大队长,并兼任炮兵队队长,在此期间,他还参加了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黄麻起义”。
刚刚加入到战场上的许世友,虽然作战经历并不丰富,但是毫不畏缩。常言道“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作战十分骁勇,经常让敌军闻风丧胆。凭借在战场之上优良的作战,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他便从一名普通的士兵连升几级,逐渐成为了军队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担任了团长一职。
▲红军战士剧照
许世友在作战之中常常身先士卒,虽然精通很多样武器,但是却对大刀情有独钟,常常在队伍中率先挥舞着大刀冲锋。在身为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之时,许世友就保持了这样的习惯,哪怕成了军长,他依然挥着大刀冲锋在前,给所有的士兵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1931年11月,红4方面军进攻黄安城,当时的许世友担任红军12师34团团长。随着两军作战进入到白热化阶段,战况愈发焦灼,关键时刻许世友挺身而出,率先挥舞着大刀冲入敌军队伍中,左冲右突。在他的带领之下,红军气势大振,敌军被打得狼狈逃窜,红军紧随其后,突入城内将守军全歼,许世友“大刀团长”的诨名也就此打响,一时间威名远扬。
1933年,许世友指挥红军第九方面军参加了万源保卫战,在大面山青山与四川的军阀刘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许世友又一次发挥了他英勇无畏的长处,一马当先地冲在了前面,手指大刀冲锋在前,红军气势大增,每一个人都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如同潮水般涌向了敌人,喊*声震天动地,气势如虹。
红军25师在许世友的带领和鼓舞之下,从师长到普通的战士全都使用冷兵器,手执大刀冲锋陷阵,每个人的手中都拿着一把刀,大刀全都由纯钢打造,连砍十几个铜板都不会有问题,但是在这场十分激烈的斗争之中,多数同志的大刀都砍得卷刃了,战况之激烈可见一斑。
▲手执大刀的红军战士
1939年春天,许世友和陈赓在济南乡固城摆下了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口袋阵,在短短的8个小时之中,就将日本军队的一个加强步兵中队全部歼灭,并且缴获了大量的优良设备,这场战争给日军侵略者带来了非常沉重的打击,也有力提振了红军将士们的士气。*得知后,夸赞道:“许世友是员战将,打红了胶东半边天,了不起,了不起!”
许世友将军就是这样一位个人能力极强且具有统帅气质的将领,在他的带领之下,部队都拥有良好状态和高强的作战能力,在1947年“孟良崮战役”之中,许世友就曾指挥八路军第九纵队在孟良崮连续奋战5天5夜没有合眼。在他的坚守之下,全军气势高涨,用陈毅司令员当时的话来说就是:“九纵如猛虎”。
1948年的9月份,红军迎来了攻克济南城的艰巨任务,*亲自任命许世友作为总司令和指挥员。许世友同志果然不负众望,采用了被称为“牛刀子”的战术,只用了短短的8天时间,就当偌大的一个济南城攻克下来。
这场战役在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上具有非常大的意义,也成为了许世友将军军事生涯之中最为辉煌和灿烂的一场作战。
▲许世友上将授衔照
新中国成立之后进行首次授衔,许世友同志在众望所归中被授予上将军衔,并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此后,许世友将军依然坚守在战场上,亲自率领部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痛击“联合国军”,展现出了人民志愿军的精神风貌。
从11岁入伍开始,许世友便在战场上摸爬滚打,随着时光流逝,许世友将军渐渐衰老也越发沧桑,但是“人老心不老”,已过古稀之年的许世友将军,照样指挥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并且在战争中获得巨大胜利,给后世留下了一笔非常珍贵的精神财富——他的自强不息、他的身先士卒,都在新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所有人学习和铭记。
许世友将军的烟酒情缘许将军一生洒脱不羁,在战场之上常常身先士卒,将死亡置之度外。他从来不是一个惜命的人,却嗜酒如命,很多人就都劝他少喝酒,喝酒伤身体,但是他却不以为然,认为大丈夫在世为的就是上阵*敌,保家卫国,所谓“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大丈夫行事洒脱最重要。
许世友将军有一句名言是这么说的,叫做“冷酒伤肺,热酒伤肝,没酒伤心”。
▲许世友将军与战士们在一起
许世友将军深知酒对身体的伤害,却从来没有想过去戒掉,他甚至曾经多次说过:“戒饭可以,戒酒不行”,可见确实是爱酒如痴。
许世友将军不愧是英雄海量,他喝酒从来不是小口地品,通常是直接拿起酒碗便仰头向嘴里倒,动作十分敏捷,倒的酒又非常精准,一口辣酒倒进肚子里,轻呼一口气,眯着眼回味无穷,看起来非常享受。
爱喝酒的人,有时候会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更有俗称的“酒晕子”,会出现酒后失言的状况,更有甚者还会给周围的人带来许多不好的影响。
许世友将军从来不如此,他的酒品非常好,不论喝多少酒,就算是烂醉如泥也只是倒头便睡,从来不发酒疯,不闹也不胡言乱语。许世友睡醒了起来问,身边的人的第一句话往往就是:“我喝多没有?”身边人的回答也照旧是“没有”。
许世友将军听了之后,就会感到很心安,轻轻地点点头,活动活动身体,便说:“那就好,没醉。”
许世友将军晚年身体并不好,卧病在床时也会受到亲友和工作人员的监督。在医护人员的嘱咐之下,许世友将军饮酒不能再光明正大,只能趁工作人员不注意时,喝完酒再把酒瓶子藏在床铺下面或者沙发后。
▲右一为许世友
这样的把戏自然是瞒不过医护人员的,但医护人员总是装作没看见,这些充满趣味而又贴心的小把戏,常常让许世友将军开心不已。
许世友将军不仅喝酒还抽烟,烟瘾也非常大,甚至都不逊色于他的酒瘾。许世友将军在沙场上征战多年,遇到困难便常常点上一根烟,在烟雾缭绕中思考。最痴狂的时候,他一天就要抽掉100根,除了睡觉之外,嘴上永远叼着一根烟,常常一根接着一根的抽,好几包烟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抽掉了。
但是烟瘾如此之大的许世友将军,却在1953年的一天突然戒掉了,这让所有人都感到非常诧异。后来,许世友将军谈及这段经历,外人才明白其中原委。
当时是在朝鲜战场上,许世友将军与曾绍山、杜义德等多名将领都在一起。他们几人的烟瘾都非常大,当时曾绍山、杜义德等人就拿许世友将军起哄,对他说:“如果你许世友,能把烟戒了,我们就把饭戒掉”,许世友回答说:“我也不需要你们戒饭,如果我能把烟戒掉,那你们也把烟戒掉就行”。
▲抗美援朝战争旧照
于是当时三个人立下了军令状,每个人都在上面签个字,三个人一起戒烟。但是短短一个月过去,另外两人都又抽上了,只有许世友将军一个人真正把烟戒掉了。虽然战友之间的“军令状”只是玩笑,但许世友将军就是一个说到做到的人,他从此之后再也不抽烟了。
将门子女许世友将军儿女双全,共有3个儿子和4个女儿。正所谓“硬汉有柔肠”,在外征战的硬汉许世友,在家中是一位慈祥温柔的父亲,面对子女,他展现出了自己最为柔和的一面。
不过正所谓“父爱如山”,父亲的爱总是那样的厚重,许世友将军在展现出自己柔和一面的同时,也对子女严格以待,并且还有很多独特的教育方式。
比如在培养儿子的游泳技能的时候,他没有从基础动作开始教起,更没有准备救生圈等辅助的保护措施,而是用最自然的方式也是最原始和粗暴的方式,像拎小鸡一样把儿子们拎起来,一手拎一个,向大海的深处扔去。许世友夫人夫妇与长子许光、三子许援朝、长孙许道昆
▲许世友夫人夫妇与长子许光、三子许援朝、长孙许道昆
孩子们自然是心慌不已,奈何掌握不了技巧的他们只能频频呛水,但是许世友将军只是在岸上静静地看着,任由他们在海里不停扑腾,沉下去又浮上来,任由他们大喊大叫,哭嚎震天也丝毫不为所动。
等到孩子们好不容易爬到岸边,气还没喘匀,又被许世友将军狠心扔了回去。正是在这样独特而又近似残酷的训练模式之下,孩子们一个个都学会了游泳,并且水性都极好。
许世友将军年轻时有着在少林寺学武的经历,身体素质自然非常棒,他也非常重视子女的身体素质教育,无论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平日里都要加强锻炼,毕竟身体健康才是革命的资本。
许世友将军一直有长跑的习惯,也喜欢带着家人一起锻炼,无论在什么时候。许世友将军虽然非常注重孩子们的身体培养,却绝不允许他们恃强凌弱欺负别人——有一次,他的儿子抢了同学的玩具,与同学发生争执,许世友将军非常生气,挥起“铁砂掌”就向儿子打了过去。
许世友将军就是这样一位严厉的父亲,但是他与其他严厉的父亲不同,他还有些许的粗心。许世友将军的工作繁忙,大部分时间都在部队中呆着,与家人的相处时间很是短暂。
▲1977年,许世友与儿子在广州合影
曾经有一次他发现他的两个女儿结伴一起逃学,非常生气,将两个女儿叫到跟前来,给了一个女儿一巴掌,另一个女儿非常害怕,闭着眼睛等待惩罚,但是许世友将军却摆了摆手说道:“打一个就够了,她是姐姐,不带好头,就打她吧。”
没想到听到这句话,没有被打的女儿却哭了起来,说道:“爸爸,我才是姐姐!”被打的女儿听完,也哭得更凶了。许世友将军一时有些手足无措,愣了半天才说道:“你这个姐姐怎么当的,比妹妹还矮了两个指头。”不过从那时起,许世友将军就再也没有打过孩子。
战争可以带给一个人很多,从战火之中走出来的军人,无论走到何处无论离开军队多长时间,始终对军旅生活有着一份极其深厚而又特殊的感情,是留在内心最深处的烙印。
许世友将军的大半生都奉献给了军队,他也认为在部队中生活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机会,也正因为此,他把几个子女全部送到部队里。
许世友在军队中位高权重,也能够确定很多士兵的去留,但是他从来没有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影响任何一名军区的干部升迁与调动,更是没有为自己的子女铺平道路,其子女在军中与普通士兵并没有任何区别。直到许世友将军去世的时候,几个子女还都是部队中的小干部。
忠孝将军许世友常年在军中生活,自然很少有时间照料自己的母亲,但是他依然是一位非常孝顺的儿子。在战争期间,许将军便常常梦到自己的母亲,在睡梦之中更是常常因为思念母亲而泪满衣裳。
▲许世友将军故居内景
在解放战争之后,许世友将军曾经多次想要把老母亲接到济南来居住,但是奈何母亲安土重迁,在济南住不惯,执意要回到家乡,无可奈何之下,许世友将军只能将母亲送回了大别山区。此后,许世友将军因工作繁忙,很少有回家探亲的机会,期间仅仅回乡探望两次,他为此深深感到内疚与自责。
1952年,许世友将军第一次请假回家,到家时却发现母亲面容憔悴,已经几乎难以认出——只见老母亲衣服破烂,头发也已经灰白,脚上穿的棉鞋已经破旧不堪,甚至还露出了脚趾。许世友将军看到这一幕泪如雨下,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跪在母亲面前不停磕头,愧疚的心情使他甚至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
第二次回到大别山时,许世友将军买了一整头大肥猪,做了一桌子菜招待乡亲们,还亲手为母亲做了一碗面。
▲许世友将军的母亲
在这次短暂的回乡之中,一个白天两个晚上,许世友将军没有离开母亲的小屋半步,在那盏昏暗的小油灯之下,和母亲聊了很多很多,聊到很晚很晚,分别许久的母子俩就这样彻夜长谈。离别之时,许世友将军端庄地举起右手,向母亲敬了一个最标准的军礼。
许世友将军在军队中最大的悔恨,就是不能陪伴自己的母亲,也没法及时得到家中的消息,这让他非常痛苦。直到1956年5月,许世友长子许光已经是航海舰队的船长,而他却接到了一个极其特殊的任务,这也是一个命令,那就是回到老家照顾奶奶,奶奶健在一天自己就不能离开一步。
许光也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孩子,他理解父亲的用心良苦,毅然决然地从大城市里回到大别山区,更是放弃了自己待遇优厚的工作,代替父亲同时也尽了自己的一份孝心。
有了长子待在母亲身边,许世友这才放下心来,也有更多的精力去处理军队中的事务。母亲去世的时候,许世友还在军队中抽不开身,直到此时他才已经悟到了一句话,那就是自古忠孝难以两全,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就无法尽到孝心。
许世友无言跪下,半晌才朝着家的方向说道:“娘,死了尽孝,我一定来给您看坟。”
乡土情怀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之中的许世友,对故乡有着很深厚的感情,也对乡土生活有着十分浓厚的眷恋,用他自己的一句话说就是“田没种够,仗没打够,书没读够。”
▲许世友(右)与韦国清合影
许世友将军晚年时就想过上那种读书种田的生活,除此之外心无旁骛,别无他求。
1973年年底,许世友将军调到广州军区担任司令员。当时他所住的住宅区是原先接待中央首长的地方,有着专业园林设计师的设计,亭台楼阁错落摆放,各色花卉都穿插其中,是名副其实的人间仙境。
许世友将军入住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所有的工作人员召集在了一起,跟他们说:“道楼后的竹林要圈起来养鸡,水里面要养上鱼,草坪开出来种菜,楼顶上搭棚子养鸽子。”许世友自己负责饲养十几只兔子,当了一名“兔司令”。
工作人员得到命令后,有条不紊地行动了起来。许世友将军非常兴奋,还没等工作人员行动,便自己开工收拾了起来。
许世友将军后来因为工作繁忙,暂时离开了自己的住所,等到他再回来的时候,工作人员们已经按照他的要求将园林收拾了起来,很多种植的蔬菜也已经成熟,许世友将军心情十分舒畅,围着菜地转来转去,嘴里不停的喃喃道:“好,好,好……”
许世友将军出生于农户家庭,对于蔬菜养殖还是有一点认识的,他曾经跟属下们说过:“种菜不施肥等于瞎胡混。”施肥还是要施农家肥,于是在许世友将军的要求与带动之下,广州军区的街头出现了非常奇妙的一个景象——许世友的秘书经常带着司机与管理员,三名现役军人推着一辆粪车在大街小巷四处游逛,还经常到公厕里面掏粪。
▲许世友与小平同志
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仅仅是为了给许世友将军的菜园施肥,这样的奇景每个星期都会上演,一时间让老百姓津津乐道,成为了饭后的谈资。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这样的做法,曾经军区的一位首长带着自己的夫人来到许世友将军的住宅拜访,首长夫人就受不了这样臭味扑鼻的刺激,掏出手帕捂住鼻子,一路小跑地经过了菜地。
许世友将军看到这一幕,丝毫没有感受到歉意,反而批评这位夫人道:“你这个臭资产阶级分子,你以为你干净,你也是一肚子屎”。
从此以后,去许世友家里做客的人也大都憋足了气,边走边装作气定神闲的样子,俯视着菜苗流露喜爱之情。
实事求是地说,许世友将军不愧是农家出身,种起菜来有模有样,自给自足是绰绰有余,剩下的菜大多也送给别人,比如很多军区警卫都享受到了他的劳动果实。许世友将军经常说:“其实种菜比摆弄花草要实惠的很多,谈什么高雅,高雅能当饭吃吗?”
▲许世友将军墓
1985年10月22日,许世友将军与世长辞。去世之前,他留下遗嘱死后不火化。为了说明自己为何不愿火葬,许世友曾经详细解释过道:“中央关于领导工作人员实行火葬的倡议书,我没有签字。我死后和母亲埋在一起。我从小离开家,没有在母亲身边尽孝道,死后要和她老人家做伴。我给了大儿子许光50元钱,要他给我买口棺材,死了往里一装就行了。”
早在几个月前,许世友感觉自己时日无多,便给中央写信要求实施土葬。信传到中央后,中央领导都不敢批示,最后转交到了小平同志的桌上。思虑再三,小平同志留下了八个字的批示:“照此办理,下不为例。”
开国上将王震受中央委托,前往南京,向南京军区庄重传达了批示:“许世友同志在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出生入死,战功显赫,他是一位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为此,决定满足他特殊的要求,这是特殊中的特殊!”
10月22日,有关人员来到许世友老家新县勘察墓址,挖掘墓穴。11月8日零点,南京军区副参谋长范志伦亲自带队护送灵柩。11月9日凌晨,灵柩顺利到达新县许家洼,并悄悄下葬。
在墓中,人们放了几样随葬品,包括许世友生前每天收听的半导体收音机、一支猎枪和一瓶茅台酒。其中猎枪是用来扫除障碍的,而酒则是许世友的最爱。就这样,许世友将军落叶归根,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安葬在了父母之旁,躺在大别山的怀抱中,终于可以休息了。
▲许世友将军墓前的酒瓶
当时,许世友将军墓没有装饰,也没有立碑。后来因前来凭吊的人太多,王震出面为许世友立了一块碑,请画家范曾手书“许世友同志之墓”七个大字。前来凭吊的人,大多会带上一瓶茅台酒,在墓前打开,郑重地浇在地上,然后将瓶子整齐码放在墓前,如今已有数千瓶之多。
参考资料:
《我在山东十六年》
《我在红军十年》
《许世友回忆录》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