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期为您奉上的是 史伦
gooood团队采访世界各地 35岁以下的年轻创意人,他们有的是创业者,有的是业主,有的是普通职员。我们探访众生百相,记录这个时代年轻人的面貌和真实状态,欢迎您的推荐和建议。
第27期我们采访了曾经用3000美元环游美国,2017年无飞行环游世界,现在创立了拾叁建筑的史伦。(联系邮箱:lshi@ltu.edu)
史伦旅行和创业经历示意图
概述
1.
为什么学习建筑并坚持待在建筑领域?
首先,小时候很喜欢玩积木,用积木搭建各种房子。其次,从小对画画很上瘾。举例讲,小学三年级跟随母亲到江南旅游,仅凭日记与手绘记录每日见闻。旅行结束回到家中,对曾经历的空间和场景念念不忘,便试图用画笔描绘还原,这种凭借记忆绘出那个场景的过程,就仿佛将自己又置身于其中。
当极力丰富和还原现场细节,却发现已在追求更加准确的透视关系,理性推演与感性回味互相穿插,让自己对这种方式十分上瘾。于是,小学四年级整整一年的课本和练习册上,都是三年级暑假在江南所见的亭台楼阁、堤岸垂柳……
▼史伦小时候在杭州旅游的日记
初中以后,我开始描绘对未来城市的幻想:假想出一块地形,从无到有规划出铁路、街道、商业区等,还设想一个空中的视角,把这座城市的三维鸟瞰图画出来……高中得知一个名叫“建筑学”的专业,可以集打小的所有热爱于一身。
于是我开始奋起直追, 高考幸运地如愿以偿,从此,生活、职业和爱好融合一体,没有界限。也注定,“建筑设计”这个融汇了执着热爱、努力追求和生活乐趣的领域,让人不忍心轻易偏离。
▼史伦小时候画的图(右)与现在画的图(左)
2.
设计之外,旅行和旅行记录对你意味着什么?这两者给你的人生,社会观,以及设计观分别带来了哪些影响?
旅行是一个视角和状态不停更新的过程,尤其是独自一人在陌生环境中的行走体验,我们打开全部感官接纳环境信息,这种时候,人的知觉也更为敏锐。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文,巨大的差异感总能让人发现一些独属于自己的视角。旅行记录是件顺理成章的事,当人被美好的事物所感动,便总会想去记下来,生怕忘记。久而久之,便成为伴随旅行的一套完整记录。
▼史伦的环球旅行经历,动图截取自央视视频《Full Frame Close Up- Drawing The World》
而旅行,恰是一种相对特别的方式,让我们有机会集中去经历那些距离遥远的事物。当这样的经历在建筑师身上不断累积,他笔下的线条,他所用的色彩,自然会成为他所有这些经历的一个综合反映。
▼旅行中不乘坐飞, 动图截取自视频《Full Frame Close Up- Drawing The World》
我们所有的经历都将变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进而通过作品输出呈现给这个世界。那么,为了呈现更好的设计作品,建筑师本人当然有必要经历更丰富和美好的风景。
▼在旅行中遇到不同的人与风景 动图截取自央视视频《Full Frame Close Up- Drawing The World》
此外,旅行的意义更大程度上是使我们对于所处的世界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知,更明白自己和眼前的一切究竟是为何这般模样,也更清楚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因此无关乎设计,旅行是任何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个体都会喜欢的一种认知方式。
▼在旅行中感受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与生活
旅行与感悟
3.
为什么开始新一次的全球旅行?从有环球旅行的想法到实施,准备了多长时间?这次游历的13个国家和路线是如何被选中的?
记得四年前与谷德有过一次类似的对谈,当时《环美建筑日记》刚刚出版,为自己打开很多扇通往未知领域的大门。从此发现旅行、写作、分享可以像建筑设计一样,满足自己“用作品与世界交流”的渴望。因此,也是自那时起,决定蓄力计划一次“环游世界”的长期旅行。
▼美国旅行路线
欧洲一直以来都是很多建筑学子渴望前往的旅行目的地,而自己一直以来都有着陆路或水路前往旅行目的地的习惯(以过程领略变化,拒绝点到点空中飞行),横穿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恰好又是见证人类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纽带,于是开始着手计划一次由亚洲陆路前往欧洲的旅行。
就在计划伊始,又意外了解到有关自己姓氏“史”姓的来历,当发现“史”姓多为中亚粟特人(丝绸之路上商业贸易的主要承担者)后裔,祖先曾经生活在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这件事一下子激发了自己对“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的强烈好奇,于是决定以探索中亚消失的“史国”为契机,展开一次由东方一步步前往西方的漫长跋涉。
▼环球旅游路线
因此,从2015年初至2017年初,开始在工作之余投入大量精力来研究丝绸之路历史,其间也曾多次前往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课堂,旁听学者对“粟特人”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讲解,自己的“寻根之旅”计划也得到了国内史学界知名学者的鼎力支持。整个计划旅行的过程,已经是在逐渐加深自己对历史的了解,对神秘幽远西域文明也满是向往。
就这样,依照一系列在丝路历史上贸易集中的重镇,开始在地图上勾勒出一条始自居住地北京,经由故乡山西,穿越西域,途经“史国”,直抵希腊的路线。这条路线所经之处,无不是厚重的历史,从任何一个断面剖开去,都能被世界不同文化间碰撞、交融的力量所震撼,那些繁华沧桑变迁的缩影,都投射在当地人生活的每个细枝末节。同时,结合“交通便利”的考虑,路线尽可能避开了不易通行的极端地貌和极端气候区,到头来,发现去往“史国”的一路,竟是与当年玄奘西行的路线高度重合。
▼从北京去史国的路线,动图截取自央视视频《Full Frame Close Up- Drawing The World》
▼“史国”
欧亚大陆中间地带璀璨的伊斯兰文明一直令人心向往之,尤其是透过瑰丽四射的波斯建筑艺术,总能发现分别来自东方和西方的文化元素在其中的演绎。此外,从当地手工艺品、饮食、语言中,也总能找寻到熟悉的痕迹,这样的美妙体验一直沿着安纳托利亚半岛向西延续到地中海沿岸。
▼伊朗,极富特色的中东城市
(上)亚兹德,(下)卡尚
▼土耳其
(上)伊斯坦布尔黄昏,(左下)格雷姆,(右下)伊兹密尔
▼伊斯兰建筑中的独特图案,动图截取自央视视频《Full Frame Close Up- Drawing The World》
(上左)阿里·卡普宫,伊斯法罕,(上右)蓝色清真寺,土耳其
作为公认的西方文明源头,希腊雅典自然是旅程中十分重要的目的地。迫于欧洲申根签证时间所限,雅典之后的大部分时间留给了意大利。在以古罗马和文艺复兴建筑、艺术著称的意大利,流连于大师巨匠的杰作之间,以手中的钢笔描摹记录下现场感受。
▼意大利
(上)佛罗伦萨,(下)维琴察
由意大利北部翻过阿尔卑斯山,纵向穿越整个法国,利用签证仅剩的3天时间在巴黎稍作停留,在法国北部港口城市加来登上横渡英吉利海峡的轮船。伦敦小住,再由400年前“五月花号”启航的南安普顿出发,沿着欧洲殖民者前往美洲的航道,历经北大西洋上的风浪颠簸抵达纽约港。继而横穿北美大陆,由温哥华启航,横跨太平洋重返亚洲。
▼在不同国家的不同体验,动图截取自央视视频《Full Frame Close Up- Drawing The World》
全程所经历的13个国家,与其说是“被选中”,不如说是“可行最优解”。因为考虑完签证难易程度、社会治安情况及通行可行性,这13个国家无一不是契合了几千年来人类交流、迁徙、生息所自然形成的脉络节点。当我们试图从文明发展的角度计划这次旅行,便能发现这一切都不是偶然。历史上各个时期的世界格局,实际是一个早已被自然地貌、资源分布和气候环境所决定的动态平衡,因而沿着旅行路线探索本身,就是对人类历史的一次深入回溯。
▼在不同国家的旅行记录,动图截取自央视视频《Full Frame Close Up- Drawing The World》
4.
环游世界带来了什么意外收获?对于想和你一样“疯狂一把”的年轻建筑师,你有哪些建议?
国内外不少媒体对这趟旅行都做了报道,不少业主正是从媒体报道中开始了解我,这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从拾叁建筑创立至今,我们从来没有主动去寻找过项目,每位业主都是通过对“环球旅行”这件事的兴趣和欣赏,继而展开与我们深度合作的。因此,想“疯狂一把”的年轻建筑师,不要顾忌得失,有想法就努力去实现吧。过度的得失心会令自己裹足不前。
5.
当书本上的建筑映入眼帘时的感受是怎样的?你最喜欢用哪种方式记录这些时刻?
长期生活在中国一线城市,我们早已习惯了建筑物的高与大,因此在第一次面对盛名远扬的纽约帝国大厦或是芝加哥威利斯大厦时,并不觉得有多么伟岸。然而,那晚乘坐晚班火车抵达佛罗伦萨,转过街角望见圣母百花大教堂那被灯光照亮的形体时,对当时几乎要屏住呼吸的激动依旧记忆犹新——一座完全超越常规尺度的大教堂,被精美的石条图案所装饰,深远的穹隆耸入深邃的夜空……如此感受,从任何一张照片中都未有读出。
▼用绘画记录旅行,动图截取自央视视频《Full Frame Close Up- Drawing The World》
于是也专门趁一个人少的清晨,坐在大教堂边上画下那令人振奋的穹顶。这个坐在跟前描绘建筑物的过程让人格外愉悦,因为眼前的景物通过被眼睛观察,经过大脑思考,再抵达手指,手指被意念传导,操纵着笔尖,墨水在纸上的流量和走向恰是眼前那将人震撼的景物与自己眼睛、大脑、手臂、手腕和指尖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过程让人感觉自己的身体与“圣母百花大教堂”进行了一场激烈碰撞和交流,从这个以速写还原形态的体验中,读得到设计者当年的精巧匠心。
▼史伦的部分旅行绘画作品
6.
推荐三个你认为建筑系学生一定要去的地方。
就这次旅行涉足的13个国家而言,土耳其、意大利和日本都值得我们多次前往。
土耳其地处亚洲文明与欧洲文明交界地带,历史背景复杂,因而呈现出较为丰富的建筑人文景观,从古希腊剧场到古罗马城市,从奥斯曼清真寺到东正教教堂,无尽的历史遗迹和建筑形态,构成一本立体的建筑教科书。
意大利汇集了古罗马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众多建筑杰作,毫无疑问是建筑学子朝圣地。此外,意大利很多的城市街道与广场空间都是值得研究学习的经典样本。
日本,无需赘言。
▼土耳其(左),意大利(中),日本(右)
7.
如果再次长途旅行,会选择去什么样的地方?
南半球,从未涉足的地带。或许会由茶马古道出境,穿越东南亚各国去往印度,再横渡印度洋去非洲,继而南美、南极、澳洲……依旧不采用空中交通。
思考与创作
8.
您为什么选择从北京搬到上海作为拾叁建筑的创业新起点?请分别谈谈你对北京上海的看法?
过去一年中,我们的设计项目集中在浙江、云南和香港,各项目业主也都在南方。选择上海作为创业新起点,一方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约差旅成本,另一方面,也便于随时赶赴工地,第一时间解决现场问题。
当然除了项目情况,两座城市的建筑设计行业也有着明显不同的风格。北京有着浓厚的文化学术氛围,每个人都可以无限制地突破到自己感兴趣的任何领域,而不必拘泥于形式。众多有影响力的媒体资源聚集,也使北京如同一个任你施展的舞台,但凡在上面喊一嗓子,全国乃至世界都听得到。
上海是一座充满设计感和秩序感的城市,可能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结果,人们十分乐意为设计、艺术出钱买单,大概这也是众多独立设计师喜欢将工作室设在上海的原因。此外,完备的建筑材料研发、生产、加工、经营链条,专业娴熟的施工团队,都是保证设计师想法能够精彩呈现的有利条件。在这些方面,上海乃至与其毗邻的浙江及江苏,都有着极大优势。
▼史伦镜头下的上海(左)和北京(右)
我们转换城市,并不是更加认可哪一座城市的性格和价值观。而是希望借此突破各城市自身的局限性,实现设计的圆融通达。
▼上海工作室天台派对
9.
现在拾叁建筑的人员和项目情况是怎么样的?
“拾叁建筑”的得名,来自我与合伙人的姓名(“拾”取自我的姓氏谐音,“叁”取自合伙人珊珊的名字谐音)。我的专业背景是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珊珊的专业背景是规划设计和文化遗产保护。除两位核心成员之外,总体规模控制在4~6人左右。
目前的项目类型大部分面向私人业主。我们遇到的每位业主本身就是十分有趣的人,我们在合作前就已成为十分默契的好朋友,因此在合作过程中也总是十分顺畅。
任何一个项目在设计工作展开之前,我们都会先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此类型项目的研究与思考。在透彻研究这类型建筑的历史发展脉络和世界范围内的多个案例后,才会着手进行设计。这样一方面避免从建筑师立场一厢情愿做出不契合社会需求的设计;另一方面,我们对作品的要求并不止步于“优秀”,我们希望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做出更具革新性、创造性和时代前瞻性的作品。而这些,也是业主对我们的期许。
▼史伦部分设计项目拼图
当前正在进行的项目是位于香港的一处老厂房改造,业主希望将这个位于香港闹市的旧工业空间改造为富有人性关怀的舒适办公室,同时,也希望结合业主自身经历,在设计元素中融入老香港语汇,并增加空间的艺术性。
像之前的项目一样,我们接到任务的第一时间便展开一次深入研究,通过反复研究《2046》等经典王家卫电影的镜头画面、走访香港老街区等方式,寻找当地风格和质感。结合香港“寸土寸金”的特点,我们在原有厂房中以横向、纵向空间交错垒叠,实现使用功能分布的最大化合理。考虑到香港当地设计规范及相关施工法案与大陆的差别,我们在设计过程初期就已开始邀请施工队负责人介入,通过与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照明设计师等各专业反复论证,当前施工图深化阶段进展顺利。
▼香港老厂房改造项目方案
作为我们第一个室内改造项目,香港老厂房上手初期确实遇到了多方面挑战。项目开始,我们多方面寻求专业测绘人员前来协助。最后,广州一家专门从事游戏场景素材收集的公司以先进的三维扫描测量设备为我们实现了空间尺寸的精准还原。相比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的着眼点更细腻微观,因此与人体工程学和环境心理学的联系更为紧密,为了令使用者达到更佳的舒适度,我们反复推敲空间尺寸、材料交接等细节,有一种类似量体裁衣的精确性。
进行香港改造项目时还有一点明显体会:业主越是对我们设计水平高度信赖,我们就越是不能放松对设计成果的严格要求。每当试图优化一处细节,都会综合考虑业主在其中具体的使用感受是否会有所提升。因我们手上的这份设计是与业主的日常工作、生活密切关联的场所,所以,在斟酌每一个尺寸、每一块材料、每一点灯光时都会慎之又慎。项目建成后,这些细节都是我们与业主的对话交流的“无声媒介”,如何令业主在其中使用时感受到来自环境的友善、得体与舒适,是我们当前每天夜以继日思考的问题。毕竟,项目方案汇报时再精彩动人的展现,也终究不如使用者在建筑中发自内心的一句肯定。
▼香港老厂房改造项目方案
10.
谈谈你现在的生活和工作状态,你的一天通常如何度过?你心中理想中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呢?
一般整个上午我都会坐在工作台前集中设计工作,身体疲劳时,抬头望向窗外放松,看一看楼下梧桐掩映间的那些西班牙式红瓦屋顶,或者旁边老公寓顶上装饰主义风格的山花,有时候窗外的这些细节也在不经意中启发着设计。
▼史伦从工作室眺望室外风景
中午时间,会步行到上海图书馆食堂午餐。饭后沿着高安路的林荫走到衡山路,到广元路的菜市场买水果。项目节奏不赶时,会跨过淮海路到对面的武康路散个步,每天的饭后遛弯都仿佛徜徉在经典建筑博览会,让人不断反思自己的作品。这也使我更加确信:建筑师所处的生活环境真的会直接影响到设计成果的质量。
下午通常会安排与各专业及材料供应商进行讨论。做过一个粗略统计,从我们工作室出发,去往任何一家合作方办公室的交通时间都在20分钟以内,无论乘地铁还是打车,单程花费也都在20元以内。晚饭后有时走去衡山合集翻翻书,或者在百代红楼的檐廊下喝杯东西。有天兴起,加入了徐家汇公园的广场舞阵容……这大概就是搬到上海这段时间的日常生活状态,如果问什么是理想的生活,大概就是指当下吧。
▼在上海工作室工作的史伦
11.
未来的规划
我们希望将设计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以旅行和设计二者相互激励,做出风格独特的作品。也希望能够继续专注地在专业化、精品化项目上投入精力。努力坚持研究和创新,以设计为生活的乐趣,在作品中倾注热爱,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和业主一起分享对世界的好奇,也透过设计实践探索设计、文化和艺术相互交融的更多可能性。
▼史伦
版权©www.gooood.cn,欢迎转发,禁止以gooood编辑版本进行任何形式转载
▼ 网站最新24小时精彩项目集锦
www.gooood.cn
全文完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