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花雨田 撰文|开难
编辑|马成 设计排版|蘑菇
核心看点
1、猪肉价格为什么飞涨?传统生猪养殖模式的局限何在?
2、当前,第二代互联网养猪模式优势何在?又存在什么不足?
3、养猪如何发挥产业互联网优势?第三代模式的升级方向在哪里?
今年以来,猪肉价格飞涨,让养猪产业链这个词,第一次引起全民大众的探讨和关注,整个行业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从产业的角度看,猪肉涨价,供应链怎么升级,整个生猪养殖产业链到底是什么状态,技术化和互联网手段如何升级产业链效率?产业互联网时代,生猪养殖产业链如何变革?其他养殖产业链如何从这次猪肉掀起的“危机”里获得升级启示。『首席升级官』从产业升级的角度进行深度探讨,希望给行业从业者、普通大众、政府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些思考。
1
猪能不能起飞?
小吴是广西南宁无数普通工薪族中的一位,当地物价低廉,不管是吃菜还是吃肉开销都不高,因此日子算过得潇洒。周末,小吴照常想把朋友邀请到家里吃肉喝酒,但是买肉时发现猪肉价格竟然涨了一倍不止,为此他还跟售货员理论了一番,但被告知全国都涨价了。小吴回家后,打开电脑开始了解详情,发现这次“二师兄”竟然真上天了!
图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到了9月份时,广西南宁推出了限购猪肉的粮票,小吴更是吃不起“二师兄”了。在网上,小吴看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增勇在采访中表示,这一是表明缺少猪肉,一是想通过指令调节猪肉价格上的高杠杆,但他自己还是没有彻底明白。
2018年至2019年,全国范围内猪肉价格一路狂飙,让无数人惊掉了眼睛。反观这一现象,在“二师兄”飞到天上背后,存在两个层面的原因:首先,直接动因是由供给不足造成市场危机,但最终根本问题却在于整个产业链的薄弱。
图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 第一,受猪瘟传导影响,猪肉市场供给端供给直接不足;
➤ 第二,连续环保拆迁一刀切,国内个体户减少,生猪存栏量减少,供给端长期货源收紧;
➤ 第三,供给减少,但猪肉需求反向持续增加,因此价格快速上涨是必然的事情。
此外,产业链条薄弱的宏观表现还存在于生猪产量上。小吴了解到,国家统计局《2018年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较好完成》公告显示,2018年全年猪肉产量为5404万吨,同比下降0.9%;其中生猪存栏为42817万头,下降更是达到了3.0%。与此同时,公告还显示在2018年出栏生猪69382万头中,国内九大上市猪企市场份额仅仅为6.45%,市场消费整体上靠散户提供。
就国内养猪行业来说,9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明确指出生猪生产发展长期受到贷款难、用地难和粪污治理难多种因素的制约。小吴联系了自己开屠宰场的朋友王亮,得知之前合作的养猪户送来的生猪数量每个月都在下降。综合而言,国内生猪养殖行业仍然以小农生产方式为主,散养占比超过50%,规模化养殖程度较低,这极大程度的导致了猪肉市场的波动。
就当前国内供给端不足背后存在的规模化问题,存在着三大制约问题:
第一,饲养问题。散养为主,产量上不去,质量同样堪忧,抗生素等问题层出不穷。
第二,防疫问题。养猪场卫生质量差,还包括疫苗接种不全面,成本高昂,监管不到位等。
第三,环保问题。据成都商报报道2017年京东数科工程师李佳隆第一次来到山东滨州实地调查养猪场时,就曾被扑面而来的气体熏得流出了眼泪。
王亮告诉小吴,养猪户卖猪可以涨价,但是干屠宰的很难涨价。王亮开的屠宰场一直是跟附近的几家养殖场合作,全凭信誉维系,在一家被拆除的情况下,收到的生猪数量大幅度减少,再加上无法联系到更多的养殖场,因此大有*的趋势。小吴也为朋友忧心,但他注意到有互联网巨头开始布局养猪行业,不知道会不会带来改变。
2
站在互联网风口的养猪:技术运用的扩张
小吴不熟悉的互联网养猪跟传统养殖方式不同,是利用数字技术和智能系统实现精细化管理,在养殖场内进行颠覆性的创新。互联网养猪会从猪的选崽、精准*、饲料喂养、健康运动等每一个环节强化动态控制,已显示出明显的自身优势。
01
缩短了繁育周期
通过猪脸识别技术进行个体识别,将管理精准细化到每一头猪身上,从而彻底淘汰传统上靠饲养员依据个人经验来判断和把握的旧有方式。
同时,实现精准的母猪管理,监测母猪的发情、配种和膘情。举例来说,通过机器视觉与算法的帮助,比如阿里云的“母猪*诊断算法”,可以清晰地提示出母猪是否受孕、何时适宜配种,从而有效地提升配种成功率与产窝数量。
02
改善了养殖环境
依靠技术化和智能化,养猪可以做到疾病防控和环境控制,一方面做到关于猪的疾病监测、免疫提醒、异常提醒、疫病预警,一方面对猪舍内温度、湿度、通风、采光等多因素的综合智能控制。
就养猪来说,环境控制是极其重要的一环。首先,猪仔出生数量多,并不意味存活率就高,更不意味着猪肉供给量会直接上升,而存活率与环境密切相关。此外,环境因素甚至影响到该行业的社会定位和政策待遇,“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就是因为养殖污染大等因素展开了对养猪场的环境和整个产业的整治。
03
降低了养殖成本
就传统养猪行业来说,饲料、猪仔和疫苗是成本的三大主要构成,而通过技术化和智能化可以在三个方面同时发力,极大的降低生猪养殖成本。
以饲料开支为例,通过对生猪进行饲喂管理,得到每头猪每天的实际采食量、饮水量,完全可以节约不必要的浪费。此外,通过大数据计算得出生长曲线,收集每头猪每天的采食、体重、健康状况,进而分析全程料肉比,可以优化生产、经营,提高投入与产出的性价比。
小吴发现互联网养猪早在2009年就已经明确提出,当时网易创始人丁磊高调表示要生产出安全且高质量的猪肉。之后,互联网养猪一直没有销声匿迹,甚至市场的剧烈波动反而衬托出投资市场的火热。
2009年,网易成立网易味央是第一代互联网养猪模式。运用成熟的RFID耳标技术,通过实时监测猪的身体状况、进食量等信息,同时全天候监控猪的位置、行为状态,此外还给猪盖公寓,让猪听音乐,坚持慢养300天。小吴甚至觉得,这样的猪会过得比人还舒服。
总的来看,网易养出来的猪其目的确实达到了,但价格攀高,离市场化反而越来越远。
其一,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
其二,前期筹备久,商业模式还在探索;
其三,养殖周期长,投资机会成本相对更大。
因此,网易养殖模式对其他养殖企业来说并不具有参考推广的价值。
除了网易外,近年来其他互联网巨头也在相继切入养猪产业链。2018年,马云在深圳云栖大会上确定阿里云和四川特驱集团将展开合作,推出生猪养殖的“ET大脑”;11月时,京东发布了农牧智能养殖解决方案,将“声纹识别”技术引入养殖业,意图实现养殖流程的全面数字化。
养猪行业,似乎站在了互联网的风口。
相比网易,阿里、京东是互联网养猪行业的第二次探索。阿里巴巴依靠的核心技术是“ET大脑”,通过为每头猪建立档案,包括品种、日龄、体重、进食情况、运动强度等,并对所获数据用于分析猪的行为特征、进食特征、料肉比等,同时结合声学特征和红外测温技术,判断猪是否患病,做出疫情预警,使得养猪彻底从人为管理转向智能控制。
图片来源:35斗
京东数科则推出“神农大脑(AI) 神农物联网设备(IoT) 神农系统(SaaS)”三大模块的农牧智能养殖解决方案,通过“猪脸识别”来观测与记录每只猪的体重、生长、健康情况,自动调节风机、水帘、暖气等设备,从而智能控制猪舍温度、湿度,这一解决方案还能实现猪饲料的精准配置,提高配置效率。
归根到底,互联网养猪万变不离其宗,阿里巴巴与京东推动智能化控制的主要目标显然在两方面:
第一,提高母猪年生产力,即让能够进行繁殖的母猪每年尽可能的生出更多数量的仔猪。
第二,提高每头肉猪的料肉比,即尽可能的提供饲料对应的猪肉比,降低养猪的核心成本。
其实,不管是第一代互联网养猪模式还是第二代互联网养猪模式,突破传统限制的根本地位都是对于技术的运用,特别是智能控制的推广。
除了互联网巨头通过技术在逐步改变养猪产业链外,生猪产业链上的传统养殖企业也正在用技术实现智能化养猪。王亮崇拜的业界老大温氏集团就是在利用先进技术变革传统模式,包括智能环控系统、无线环境监测系统、智能养殖系统等,进行大数据分析指导生产管理。
2019年1月16日,温氏股份与金蝶集团开展合作,推动养猪与技术的深度结合。温氏股份董事长温志芬表示,将通过数字化平台整合全行业,激活产业链上下游,以数字化技术助力提升行业企业、养殖户的经营管理效率。
在巨头企业的推动下,互联网养猪模式里,技术化的效果尽管得到了充分展现,已经表现出巨大的优势,但其带动效应并不突出,并未从根本上扭转当前市场供给端不足的形势,而且自身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
● 第一,运用场景尚未推广开来,只是一些有实力的头部公司在做,并没有示范区转为市场化。
根据公开数据可知,国内市场猪肉市场上中小散户才是最大的供应商,因此靠少数几个头部大型养殖企业的提质增量只能是杯水车薪。
但目前互联网养猪模式中使用的智能系统所需要的巨额成本是中小散户根本无法承担的压力,不仅尚未正式开始投放市场,而且没有从“示范”转为“带动”。
● 第二,技术使用参差不齐,各家公司都在“闭门造车”,并没有形成商业共识和商业合作。
要真正解决猪肉供给端不足的问题,显然无法单靠某一或几个企业实现,最终将回归市场化。
其一,生产模式能不能进行商业推广,即能否进行标准化;其二,进行推广的成本是否足够低,至少收益要能够与指出相抵,即推广成本和套用模式成本问题。
目前,不管是网易模式,还是阿里京东模式,都是依靠自身雄厚实力单独在摸索,并不具备进行商业推广的条件。
● 第三,升级局限在养殖场内,技术反推还没有扩展到其他链条环节,互联网养猪尚未形成成熟模式。
互联网养猪模式忽略了猪贩子、屠宰场、猪肉运输、批发经销等多个环节,只是在生猪养殖这一环节上发力,把自身的升级只是局限在了养殖厂内。
但传统的猪肉产业链条中,中间环节所获利润往往最大,相应的,对价格也就更为敏感。就此而言,互联网养猪远远还未打通产业链条,尚处于进行摸索的起步阶段。
总体而言,技术与养猪的结合是大方向、大趋势,运用数字化技术改造养猪业态可以节约成本,增加供给,提高效率,但目前更多局限在以养殖场为中心的变革,尚未扩展到整个产业链的其他环节,因此进化的路程才刚刚开始。
3
互联网养猪升级:从技术治理到产业建构
技术升级只能产生局部优势,产业建构才能带来模式进化和行业新生。
当前,互联网养猪停留在单向度的技术扩张或者技术运用上,不仅没有打通横向的技术共享和行业标准化,实现养殖厂内的全面而彻底的整体升级,而且更没有达到以产业互联网贯通和链接整个链条的程度,实现养猪产业链的整合和优化。
目前为止,养猪行业尚未有巨头明确去布局的中下游环节,但其实中下游环节里面反而隐藏着巨大的产业空间。以中下游的屠宰为例,规模化的屠宰企业占比不到15%,王亮的屠宰场就是如此,一方面要跟其他同行竞争,另一方面走投大公司无门。再看零售环节,则完全是各自为政的散沙状态。
就此,产业互联网在打造生猪养殖厂的标准模式的同时,完全可以进行对其他链条的整合,多举措并施,提前完成自己的布局,最终获得相对于他者的绝对性优势,即整条产业链的全面碾压。
从第一代互联网养猪模式到第二代互联网养猪模式,技术扩张带来的利好随着猪脸识别、母猪年生产力提高等越来越明显,但其自身的不足同样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产业互联网的到来,依靠自身优势的创造性联动,会给互联网养猪模式的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
通过产业互联网的重构,即将实现三大优势:技术优势、增益优势、产业优势。就新优势而言,技术优势涉及面最广,包括上游的饲料加工、中游的养殖技术、下游的冷冻技术等;增益优势则体现为公司之间对某一业务或者某一技术的吸纳,即强强效应;而产业优势则是一种独立封闭但内部良性循环的超强能力。
在『首席升级官』看来,进入产业互联网时代,产业升级和行业融合进一步加快,大中小公司的进化需求相应变得更加迫切,因此养猪产业的升级重构也要找准方向和掌握办法才能适应时代变化。
● 第一,对于大公司来说,可以从两个方向上进行升级;
其一,依托产业互联网的数字技术优势,彻底完成养殖厂内的升级,推动标准生产模式的建立和多重利用。
国内生猪养殖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形成规模化效应,与此相对,互联网养猪在养殖厂内可以形成自己的优势但同样无法获得规模效应,因此就需要利用产业互联网的数字技术优势实现标准模式的固定,从而无限循环套用标准模式推动形成规模化。
具体而言,一是要总结出清晰完整的流程,打造出能够良性运转的闭合的养殖厂圈,一是要降低每一流程中的成本,创造出标准模式里应具备的“物美价廉”优势。
其二,大公司借助产业互联网的航母优势,开辟新赛道或者新优势,最终实现优势的加总或者聚合效应,彻底打通整个产业链条。
就新赛道而言,体现为某一具体产业链条环节上的超车,比如在冷链物流、生猪屠宰、猪肉加工等任一环节上,吸纳已有优势链条,从而强化自身的薄弱部位,最终就将打造出自身独有的良性循环的产业链条结构。
● 第二,对中小公司而言,最好的方式就是以联合 融合的方式融入产业互联的建构潮流中。
所谓联合,就是中小公司推动数字化沟通共享平台建立,第一时间沟通反映自身供给与需求、优势与不足,第一时间对接合作方、合作业务或者合作链条,通过间接一体化实现精准匹配、迅速反应以及完整产业链的超强优势。
所谓融合,就是以技术、人员、场地或者业务被并购的方式参与产业建构,通过被大公司吸纳获得新生,最终融入产业互联的建构潮流中。
● 第三,对于其他行业来说,产业互联网关于养猪行业的重构表明,进行产业链条的延伸,把上游、中游、下游彻底打通,进行产业链条全整合是未来行业发展的大势。
产业互联网的根本优势在于,技术支撑下的多种组合形成的强 强、大而强、全而强的航母形态。因此,不仅可以贯通养猪产业的整个链条,同样可以贯通其他行业的链条。
产业互联网就像一个巨大的黑洞,未来将会一步步渗透各行业领域,强弱胜汰会加速进行。
猪肉价格掀起的整个养殖产业链的变革,从供应链升级的角度,『首席升级官』做了如下总结,可供其他各类细分养殖产业链思考:
✔ 1、如何通过技术化手段提升产业链的效率。饲料——育种——养殖——屠宰加工——冷链运输——消费,整个产业链的链主虽然是养殖,但每一环的效率都需要提升,靠什么,数字化和智能化。
✔ 2、养殖产业链整个链条上,每个品类超过50%的供给靠中小散养殖户,如何将他们的能量整合进来,通过数字化和技术化改造。部分可以参考鲜花供应链宜花科技的思考,与之不同的是鲜花链条短,宜花搭建的供应链平台可以直接对接花农和花店,但养殖产业链却不行,而且每一个环节都没发替代,存在即合理。
✔ 3、养殖何种品类,最终都逃不开冷链运输。而这也是未来中国物流运输行业最大的升级机会。
✔ 4、随着人工智能和产业互联网向传统行业的推进,应用技术和数字化手段提升行业效率,是每个传统产业的必由之路,作为传统产业链企业,越早拥抱行业变革,进行技术升级,就会越先转型聚合更大的能量,反而会慢慢被市场竞争淘汰。
✔ 5、未来在技术的加持下,各类传统行业会逐步进行产业链企业整合,行业红利会越来越朝着头部企业聚集,会强者恒强。而中小企业想要靠自己能力活下来,就必须练就独有优势,不可替代的能力。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