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0日,是全球金迷纪念金庸先生百年诞辰的日子。虽然金庸的出生年月至今没有确切结论(1923年1924年两说都有证据,莫衷一是,详情请看附录一),但是这并不影响媒体和读者的纪念活动。因为重要的不是百年诞辰,而是纪念。
金庸一生经历之精彩,成就之卓越,实非三言两语所能尽述。其道德学问文章事业,令人高山仰止。其人自信而谦逊,刚毅而温和,严肃而幽默,口讷而笔健,博学多识而不好为人师。做事久久为功全力以赴;为人矫矫不群万窍玲珑。考大学能考上西南联大;做学问能拿到剑桥博士。写国际法文章能得梅汝璈赏识;创作电影剧本能获文化部奖励。办报纸能办成一方大报,由企业而至巨富;写小说能写出一代宗师,因文学而至泰斗。既能评论时政建言祖国建设改革;又可参与立法维持香港繁荣稳定。生前誉满天下,死后万人怀念。文人至此,可谓至矣极矣。
人一生成就之大小原关乎命、运,不可勉强模仿而取得。可模仿者,多读书也,做事全力以赴也。
“年轻时培养我创作能力和写作能力最主要的因素是读书,特别是阅读小说。我父亲是一位热心的小说读者,家中藏书相当多。”((《金庸与池田大作对谈录: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金庸一生之成就,得之于读书者甚多。读书带给了金庸学识、财富和名誉,最重要的是带来快乐。“我从小到大,最愉快的事情是读书。如果让我面对两种选择——一种是让我坐牢10年,在牢里每天都可以读书;另一种是让我自由自在,但不准读一本书。那么我一定选择坐牢,放弃自由10年可以,但放弃读书10年,我无论如何都难以接受。”(李晓红《金庸:我真正擅长的是做报纸》)对于金庸来说,“读书是很大的享受”(曾进、赵家当《专访金庸:走进查先生的香港办公室》)。
金庸生于诗书世家,自小便爱看书。“家中藏书很多,我幼时虽看不懂,但找书却方便;而且不单有古书,也有新书,因为我的伯父、父亲、兄长都是大学毕业生。我自小与书为伍,培养出喜欢读书的基本性格,加上长辈的文化修养好,家里房产亦丰,生活不愁,家人间的活动也很文雅,闲来多是下棋、看书……”因读书多,成绩优秀,金庸高中、大学学业颇为顺利。“我从小喜欢念书,觉得读书是一种很大的乐趣,因为本身喜欢读书,知识比较容易得到,而且不以为苦,觉得很快乐的。”(许戈辉采访金庸视频)“我觉得我读书不是大人逼出来的,完全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也不是读了书之后目的怎么样,但是我课外书读得多,考试成绩很好。” (巴丹《金庸:一生乐趣在读书》)大学二年级时,因不满国民党中央政治大学的作风离开学校,后被学校开除。离校后,金庸在国立中央图书馆馆长蒋复璁(其表兄)的帮助下,到馆做了一个小职员。这期间金庸阅读了大量书籍。再后来金庸南下香港,当编辑,写影评,做编剧,写小说,创《明报》,写评论,白手起家,闯出名堂,成就了一番事业,其藏书也与日俱增,其香港家中和办公室里,美国家中,英国家中,澳大利亚家中皆有大量藏书。金庸每日必读书三四小时,自孩童时代至于耄耋之年,一生不断,未曾废卷。“读书的好处很多,如果一个人生病、遇到灾难,在书本当中能够得到安慰。书本不但可以得到知识,也是一生最好的朋友。”(巴丹《金庸:一生乐趣在读书》)
金庸曾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白岩松问他对毕业生有什么期望,他说:“我希望要感染他们,做个好人、正正派派的人,不要做坏人,对国家民族,对整个社会对人类要做一种贡献。终生要求学问、求知识,离开学校之后,无论做什么工作,读书的兴趣不要放弃,永远追求知识。”
少年金庸是颗读书种子,这颗种子能够生长发芽,离不开书香门第这片沃土。
生于诗书世家查良镛,笔名金庸,浙江海宁人。其先本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元末迁居海宁龙山。父查枢卿,祖父查文清。
查氏在海宁以儒为业,诗礼传家,明清两代科举中,有十多人中进士。康熙朝,海宁查氏进入最煊赫的时期,“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连康熙皇帝都称赞海宁查氏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真可谓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然而富贵多难长保,雍正帝即位第五年,查嗣庭就因“大逆不道,怨诽诅咒”获罪。查嗣庭本该受凌迟酷刑,以其已死于监中,更着戮尸枭示。这场文字狱不仅株连及查嗣庭血亲,所掀起的腥风血雨更影响到了整个家族,连浙江乡试会试也因之停止。
自隋炀帝开科取士,迄清光绪帝停止科举,一千三百年中,中国出现过不少科甲鼎盛的家族。比如与海宁查家同时显贵的桐城张家。张家自张英起,父子两代“宰相”,祖孙六代翰林,七代十三进士,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中说“桐城张氏六代翰林,为昭代所未有。太傅文端公英康熙丁未,子少詹事廷瓒乙未、文和公廷玉庚辰、礼侍廷璐戊戌、阁学廷豫雍正癸未,孙检讨若潭乾隆丙辰、阁学若霭雍正癸丑、阁学若澄乾隆乙丑、侍讲若需丁丑,曾孙少詹事曾敞辛未,玄孙元宰嘉庆壬戌,来孙聪贤辛酉。自祖父至曾玄,十二人先后列侍从跻鼎贵,玉堂谱里世系蝉联,门阀之清华殆可空前绝后矣。”这还只是张英一支,且统计中尚有遗漏。黄梅戏《六尺巷》故事所以依托桐城张家,想来便是因为推崇其忠厚传家、诗书继世的家风,宣扬其世代簪缨、科甲蝉联的家世了。再如与查家同乡的海宁陈家。陈家自陈之遴始,三人官至大学士(清不设宰相,人皆视大学士为相),有清一代,进士少说也有二十人。“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仕宦之显,时人称羡。金庸给小说《书剑恩仇录》主人公陈家洛杜撰的身份就是文渊阁大学士陈世倌的儿子。又如海宁祝氏,终清一代,也有十人进士。这样的家族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这些家族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有着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比较浓厚的文化氛围。海宁查家就是这样一个诗书世家。
直到金庸出生时,查家还有进士。金庸的祖父查文清,就是前清光绪丙戌科进士,金庸的小名宜孙还是他祖父取的呢。不过金庸出生后不久,查文清就逝世了。因查文清在丹阳教案中维护人民,所以深受当地百姓爱戴感念,当地得知其噩耗后,组织了一场庄重盛大的追悼会纪念这位三十多年前的父母官,参加悼念的民众多达两千人。参与悼念的人里,不乏蔡元培、王国维、顾维钧、张謇、章太炎、徐世昌等名流。金庸祖父也是爱读书之人,“我祖父此后便在故乡闲居,读书做诗自娱,也做了很多公益事业。他编一部《海宁查氏诗钞》,有数百卷之多,但雕版未完工就去世了(这些雕版放了两间屋子,后来都成为我们堂兄弟的玩具)”(金庸《连城诀·后记》)
爱读书的人生在书香世家就和爱吃嘴的人生于小卖部世家一样,相得益彰。
金庸读过的书金庸究竟看了多少书,不得而知。只知他接受采访、与人交谈时,别人提到某部书,他都能谈两句。金庸从不给人开书单。我从金庸的访谈、报道中,从金庸写的小说、文章里,爬梳剔抉出来一份书单,其中每一部书皆有确实出处。
以下将金庸读过的书,按照四书五经、二十六史、中国文学、外国文学、诸子佛经、学术研究粗略分为六部分。
一、 四书五经
中国古书,以前最看重的是四书五经、二十五史、先秦诸子,其中又以四书五经最为重要,它被古人视为中华文明之根本,在古代,大到典章制度,小到寻常日用,无处不有四书五经的影子。可以说,如果不懂四书五经,就很难真正理解古代中国。
《四库全书》将所收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经部的“经”仅限于指儒家的经。《四库全书》分经为十类:“曰易、曰书、曰诗、曰礼、曰春秋、曰孝经、曰五经总义、曰四书、曰乐、曰小学。”
金庸小说的人名、武功、回目多有取自经部者:如《天龙八部》里的包不同出自《论语》“君子和而不同”;木婉清出自《诗经》“有美一人,清扬婉兮”;《射雕英雄传》里的“降龙十八掌”招式名目全部取自《易经》;《倚天屠龙记》中“乾坤大挪移”应该也是出自《易经》;《金庸作品集》里的“太极拳”“太极剑”“正、反两仪刀法”“四象掌”“四象步”“八卦掌法”“八卦刀法”“八卦步法”都是基于《易经》;《倚天屠龙记》十六回回目《剥极而复参九阳》典出也在《易经》。
金庸曾说:“大多数小说里面的招式,都是我自己想出来的。看看当时角色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动作,就在成语里面,或者诗词与四书五经里面,找一个适合的句子来做那招式的名字。”(林以亮、王敬羲、陆离《金庸访问记》)
四书五经中,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除了《大学》外,以下书金庸都提到过:
《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此外还有一些经文的注、疏,都是学习研究四书五经的重要参考:
《四书集注》《四书正义》《十三经注疏》
二、 二十六史
2004年金庸在深圳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受的是现代教育,四书五经我看过,那是在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我自己找来看的,现在还在学习、补课。我平生最爱看的是历史书。”(《金庸谈学论道:称当代国人最缺乏侠义精神》)
金庸小说有11部以宋元明清时期的历史为背景,他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的熟悉可以从他的小说中看出来。其他如汉唐正史,金庸也读过。“比如我读《汉书》很多遍了,可还是弄不懂,刘邦打算废太子,张良请来‘商山四皓’,刘邦就不敢了。这四个老头又没有什么兵权,刘邦为什么怕他们?”(《金庸赞国学热:要学中国的中文,不要学外国中文》)“但《说唐》最大的歪曲就是把苏定方这么好的大将写成坏人,完全不对。我就指导她,去看《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金庸溘然长逝!生前专访:我没有忘记外面的世界》)
金庸读过的正史还不止上面几部,相关资料显示,二十六史金庸几乎都读过。金庸何以对史书这么痴迷呢?金庸曾说:“我读《资治通鉴》,总是兴味盎然,古文的简洁高雅,其文字之美,一直是我希望学到的。当然还差得很远。”(《香港学术界与金庸讨论武侠小说》)
我国向来有重视历史的传统,正史在古代地位之高,由四库馆臣这句话可见——“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自隋朝开科取士以来,历代参与修史的人,多为学问文章俱优的进士、翰林,中国正史篇幅之巨、质量之高、文笔之美,恐怕是举世无匹的。
前面提到“二十六史”,有时我们也会看到“三史”“前四史”“十史”“十三史”“十七史”“二十一史”“二十二史”“二十三史”“二十四史”“二十五史”这十种说法。这些说法到底包括哪些书呢?请看以下内容便知。
三史:先指《史记》《汉书》《东观汉记》,后来《后汉书》流行,取代了《东观汉记》,变为《史记》《汉书》《后汉书》
前四史:三史加《三国志》,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后可类推
十史:《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
十三史:三史加十史
十七史:十三史加《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
二十一史:十七史加《宋史》《辽史》《金史》《元史》
二十二史:二十一史加《明史》
二十三史:二十二史加《旧唐书》(清代诏增)
二十四史:二十三史加《旧五代史》(清代所增)
二十五史:二十四史加《新元史》(民国所增)
二十六史:二十五史加《清史稿》(民国所修)
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全部正史,金庸一定从中收获颇丰。
除了《二十六史》外,其他金庸提及的历史方面的书目如下:
《越绝书》《吴越春秋》《吕氏春秋》《史记》《后汉书》《三国志》《魏书》《唐国史补》《五代史》《十国纪年》《南唐书》《宋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续通鉴考异》《明通鉴》
《崇祯长编》《天聪实录稿》《清太祖实录》《清太宗实录》
《涑水纪闻》《梦溪笔谈》《星槎胜览》《廿二史劄记》《东华录》
三、 中国文学
中国文学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两部分。
(一)中国古代文学
金庸小说中涉及的的诗、赋、词、歌、曲等属于集部。集部浩如烟海,除了大文学家如屈原、李白、杜甫、苏轼等人的集子外,全读完的可能性不大。一般普通人都是读选本,如《玉台新咏》《文选》《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选)《乐府诗集》《宋词三百首》(朱祖谋选)《宋诗选注》(钱锺书选)等。唐传奇如《聂隐娘》《虬髯客传》本是短篇,现有民国汪辟疆辑本《唐人小说》和鲁迅辑本《唐宋传奇集》。
金庸提到过的古代文学作品有:
《楚辞》《花间集》《西昆酬唱集》《随园诗话》《唐宋传奇集》
《西厢记》《琵琶记》《桃花扇》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儒林外史》《封神榜》《绿野仙踪》《燕山外史》
《七侠五义》《小五义》《施公案》《儿女英雄传》
《东周列国志演义》《隋唐演义》《西游补》《说唐》《说岳全传》《杨家将》《后水浒传》《水浒后传》《荡寇志》《大明英烈传》《铁冠图》《吴三桂演义》《辽东传》《辽海丹忠录》《七剑十三侠》
《二拍》《三言》《今古奇观》《剪灯新话》《聊斋志异》
《酉阳杂俎》《列仙全传》《太平广记》《江淮异人录》《广陵妖乱志》《集异记》《三水小牍》《唐摭言》《源化记》《剧谈录》《甘泽谣》《北梦琐言》《传奇》《唐语林》《续玄怪录》《录异记》《老学庵笔记》《闻见近录》《诚斋杂记》《夷坚志》《齐东野语》《鹤林玉露》《青瑣高议》《青箱杂记》《玉壶清话》《龙川别志》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
金庸说“中国新文学作家中,我喜欢沈从文。他的小说文字美,意境也美。鲁迅、茅盾的作品我都看。”(《金庸问答录》)鲁迅的小说金庸经常提及,按常理推测,《鲁迅全集》金庸一定看过,毕竟现当代文学作家中,鲁迅排第一。
金庸读过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书单如下:
《家》《春》《秋》《灭亡》《新生》《寒夜》《憩园》《随想录》
《子夜》《边城》《呼兰河传》
《棠棣之花》《虎符》《雷雨》
《荒江女侠》《江湖奇侠传》《近代侠义英雄传》《十二金钱镖》
《蜀山剑侠传》《云海玉弓缘》
《林海雪原》《青春之歌》《李有才板话》《李自成》(姚雪垠)
《白鹿原》《废都》《张居正》
《科尔沁前史》《我城》《虾球传》《穷巷》
四、 外国文学
金庸一生阅读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金庸说:“我在图书馆里一边管理图书,一边就读了许多书。一年时间里,我集中读了大量西方文学作品,有一部分读的还是英文原版。我比较喜欢西方十八九世纪的浪漫派小说,像大仲马、司各特、斯蒂文生、雨果。这派作品写得有热情、淋漓尽致,不够含蓄,年龄大了会觉得有点肤浅。后来我就转向读希腊悲剧,读狄更斯的小说。俄罗斯作家中,我喜欢屠格涅夫,读的是陆蠡、丽尼的译本。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是后来到香港才读的。”(《金庸问答录》)
金庸读过的外国文学作品书单:
《圣经》《古兰经》
《伊利亚特》《奥德赛》
《伊迪普斯》(古希腊戏剧《俄狄浦斯王》)
《安蒂琪》(古希腊戏剧《安提戈涅》)
《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十日谈》《浮士德》《唐吉诃德》
《麦克白斯》(莎士比亚《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李尔王》
《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侠隐记》、《续侠隐记》《黑色郁金香》、《玛格烈王后》《十五小豪杰》《茶花女》
《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海上辛苦的人》《九三年》
《双城记》《锦绣前程》(狄更斯《远大前程》)《咆哮山庄》《还乡》
《鲁滨逊飘流记》《地心旅行》《神秘岛》
《战争与和平》《罗亭》《罪与罚》《白痴》《外套》
《红字》《一位女士的肖像》《攸利赛斯》(《尤利西斯》)《卡门》
《小妇人》《好妻子》《小男儿》
《希腊罗马名人传》《罗生门》《竹之薮》
斯诺《西行漫记》
五、 诸子佛经
金庸涉猎极广:经史子集,三教九流,古今中外,自然科学,皆读过不少。大约各领域著名的书,金庸都看过。如:
《诸子集成》
《孙子兵法》《纪效新书》《太公韬略》
《墨经》《太玄经》《世说新语》《辍耕录》《曾国藩家书》
《老子道德经》《庄子》《参同契》《抱朴子》《七真年谱》《丘处机年谱》《长春真人西游记》
《山海经》《水经注》
《明夷待访录》《癸已类稿》
中医方面:
《黄帝内经》《华佗内昭图》《王叔和脉经》《孙思邈千金方》
《千金翼》《王焘外台秘要》《黄帝虾蟆经》《西方子明堂灸经》
《太平圣惠方》《针灸甲乙经》《千金方》《本草纲目》
佛学方面:
《金刚经》《四十二章经》《法句经》《莲华经》《地藏经》《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维摩诘经》《楞严经》《般若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妙法法华经》《观音经》《大庄严论经》《大智度论》《维摩诘所说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百喻经》《入道四行经》《妙法莲华经观世音普门品》《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
六、 学术研究
金庸也读学术研究著作,且曾办过一个知识分子的刊物《明报月刊》。金庸提及的研究著作有:
钱锺书《管锥编》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郑振铎《中国文学史》《香港文学史》《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稿》
《历史研究》(汤因比)《罗马帝国衰亡史》《编年史》《中华二千年史》《世界史纲》《明教与大明帝国》《清代通史》《清朝全史》《万历十五年》《张居正大传》《中国哲学史》(冯友兰)《周易经传溯源》《中国科学文明史》
《文明受考验》《战争与文明》《从东到西——环游世界记》《对死亡的关怀》《人类的前途》《哲学的趣味》《人口论》
有些读者可能不知道,金庸对马列主义经典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文章也很熟悉。金庸曾经在左派报纸工作,又要写有关国内和国际的社评,有关经典那是非读不可的。如:《毛选》。金庸曾说:“……时,我已读了不少马列主义的著作……”(《金庸与池田大作对谈录: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
以上书单中只收录了金庸明确提及书名的书,没提书名的,没有收录。如《书剑恩仇录》中乾隆叙述海宁陈家科甲盛况,引自陈其元《庸闲斋笔记》,但由于未标明出处,就没收录。因为金庸在小说和文章中用了大量“典故”,如果一一去考证,非花几个月时间不能完成。而我无此条件,难以完成这项工作,读者见谅。即使是提了书名的书,也有未收录的,因为不宜收录,比如金庸和钱锺书都提过的清代李渔的一部小说。总之,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单收录得并不全面,金庸读过的书远不止这些。
个人的阅读量是有限的,众人的阅读量是无穷的。书单中必有遗漏的书,欢迎读者补充。
二十世纪的中国文人中,除了金庸先生外,还有两人酷爱读书:*主席、钱锺书先生。*万几之下,犹不废卷,且看书必批注,藏书近十万册;钱锺书无书不欢,看书必笔记,家中藏书不多;金庸无书不读,以读书为乐,各大洲住处皆有大量藏书,坐拥书城。这三人之性格爱好虽各有不同,嗜书如命却是一般。他们之所以能在政治、学术、文学上取得旷世成就,爱好读书是一个重要原因。
读书是金庸的终生爱好,写作是金庸的毕生事业。金庸的一生,是读书的一生,是写作的一生。读书海量,著作等身。下面将介绍金庸的作品。金庸的文字,粗略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武侠小说,另一部分是其他文字。
金庸武侠小说金庸发表的武侠小说共有十五部。金庸取其书名首字连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短篇《越女剑》未包含在内,但在出版时收录进全集,附录在《侠客行》后。《金庸作品集》包括以下作品:
飞:《飞狐外传》
雪:《雪山飞狐》
连:《连城诀》
天:《天龙八部》
射:《射雕英雄传》
白:《白马啸西风》
鹿:《鹿鼎记》
笑:《笑傲江湖》
书:《书剑恩仇录》
神:《神雕侠侣》
侠:《侠客行》
倚:《倚天屠龙记》
碧:《碧血剑》
鸳:《鸳鸯刀》
金庸小说的版本
金庸小说最先是在境外的报纸、杂志上连载,时间从1955年2月8日开始,到1972年9月23日结束。连载时就有单行本发行,正版和盗版都有,往往盗版还要先上市。这个版本称为连载版。现在估计不易买到了。
金庸写完《鹿鼎记》后就没有再开新的武侠小说。此后几十年,他对小说进行了多次修订,出了多个修订本。这些修订本之间的版本关系颇为复杂。因为金庸并非修订完所有小说后再统一出版,因而存在一套小说集里有的是新的,有的是旧的的情况。这种情况多见于境外,比如香港和台湾。内地的版本则相对比较简单,主要是“三联版”和“新修版”,这两个版本的区别主要是内容上的不同。“三联版”是内地首次出版的经金庸正式授权的金庸武侠小说作品全集,由三联书店出版,版本上大致属于第二次修订版。与金庸的合同到期后,三联书店就没有再出版这个版本了。这个版本现在由广州出版社出版,称为“朗声旧版”,内容应该是一样的。“世纪新修版”是21世纪初出版的金庸最新修订的版本。相比“三联版”,在行文、人物、情节甚至结局上都有修改,也增写了一些情节。
看哪版?看哪部?
“三联版”和“新修版”读哪一版呢?如果一定要选一种,还是选新修版吧。毕竟是最新修订过的,相信金庸。但“三联版”是金庸笔力巅峰时期修订的版本,自有它的长处。以前内地出版的金庸小说,都没有港版所配的彩色插图,现在已经有了,比以前要精美得多。
没有读过金庸小说的朋友(真羡慕你),会问哪一部最好。这个问题很难统一回答。因为金庸小说就没有不好的,且不知你个人的具体需求。说某部小说不好,也只是和他自己的好的作品相比较。金庸自己认为后期的比前期的好,长篇的比短篇的好。篇幅最长的是《鹿鼎记》和《天龙八部》,都超过了100万字。《鹿鼎记》主要是一部历史小说,已经不太像武侠小说了。《笑傲江湖》是金庸倒数第二部长篇小说,也可以说是他的最后一部长篇武侠小说。这个时期,金庸的功力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质量自不必说。《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这四部小说在写作时间上是连续的,内容上也是有交叉有联系的,可以视为一个系列。四部小说放在一起读,会有一种气壮山河的感受。这四部小说加上《笑傲江湖》,我认为最能代表金庸的武侠小说。
其他的武侠小说虽然篇幅短一些,但各有特色,都很好看。如果说只想买一册书,建议买《雪山飞狐》,这本书收录了金庸的三篇小说:《雪山飞狐》《鸳鸯刀》和《白马啸西风》。如果想看他的长篇小说,不知从哪部看起的话,建议先看《射雕英雄传》,这是金庸的成名作。如果一定要从代表作中选一部的话,建议选《倚天屠龙记》。《鹿鼎记》和《天龙八部》文学性虽强,却并不适合作为金庸小说的代表来推荐。
至于时间充裕,打算深入研究金庸小说的读者,那最好的读法就是按照小说创作的时间顺序从《书剑恩仇录》一路读下去,最好连载版、三联版、新修版放在一起比较阅读。这样能够看出金庸写作过程中的变化和进步,也能学到一些写小说的技巧。《金庸作品集》的总字数大约是八百万,按照一个小时读3万字,每天读10小时计算,大约需要一个月时间。金庸小说字数虽多,但是很好读,可以读得很快,一般一周就能读完任意一部。
教育部制订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1、2年级要求读满5万字,3、4年级要求读满40万字,5、6年级要求读满100万字。7、8、9年级要求读满260万字,高中要求读满300万字:从小学到高中,课外阅读量最低要求七百零五万字。所以一个读完《金庸作品集》的高中生,课外阅读量就已经达标了。当然,不能以金庸小说代替课程标准推荐的经典名著,可以用金庸小说激发学生读书兴趣。
金庸小说情节引人入胜,能够牢牢抓住读者的好奇心,让人废寝忘食。金庸文笔简洁典雅,行文流畅易懂,即使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家并列亦无愧色。其小说内容生发于中国传统文化,融会历史、地理、文化、宗教等方面知识于一炉,虽化用了西方叙事技巧,仍是地道的中国小说。有侨居海外的华人子女,自述尚能用中文读写皆金庸小说之力也。有大学教授说他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正确价值观来自于金庸小说,这当是普遍存在情况。金庸有长远的历史眼光和宽广的世界视野,有良好的政治和法律意识,他的思想放在当今,依然合乎时代主流。比如现在大讲中国文明从未间断,其实金庸三十年前在北大演讲就讲过了。可以说,金庸小说三观极正,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一脉相承。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金庸小说盗版盛行,即便“三联版”已经大规模发行,许多人读的还是盗版,甚至租的都是盗版。粗糙、残缺、漫漶、污渍,但是依然读得津津有味、乐在其中。今天这些读者基本都人到中年了,购书条件也好得多了。
读书就是这样,适合的年纪读适合的书,最有趣味。过了那个年纪,再看就无味了。读金庸小说最合适的年纪,大概是十几岁。这时期,无忧无虑,富于幻想,正适合看浪漫主义的作品。但金庸小说和其他伟大的经典作品一样,有着丰富的层次和意蕴,适合10岁到110岁的人阅读。金庸小说,少年时读和中年时读,会有不同的感受。因为随着阅历、学问的丰富,对小说也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
其实读小说,就是读自己。读金庸小说,是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金庸小说像一座冰山,容易看到的是漂浮于水面上的那部分,而看不到的水下的隐藏部分才见读者水平。
金庸其他作品金庸写有15部武侠小说,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金庸还写了许多其他文字。这些文字究竟有多少?我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其数量必定巨大无疑。
金庸做过记者、翻译、编剧、编辑,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过大量文章:金庸曾翻译发表过外文作品;有几年他几乎每天都有一篇影评见报;创办《明报》后更是常常每日一篇社评。《明窗小札》介绍金庸,说他“数十年来从事新闻工作,为报纸撰写社评和专栏文章近千万字。亦曾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研究涉及法律、历史和佛学诸领域。”修订后的金庸武侠小说合计不过八百万字,相较之下,金庸所写的小说以外的文章字数比小说还多。
这些文章有些已经集结成书出版。比如近年陆续出版的《明窗小札1963》《明窗小札1964》《明窗小札1965》。《明窗小札》集合了金庸在《明报》的《明窗小札》专栏上发表的系列文章,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可读性、趣味性极强。这一系列文集是金庸委托他的秘书李以建先生整理的。此外,内地还出版有几种金庸散文选集,收录了金庸的少量文章。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过一本《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金庸/池田大作对话录》,也是金庸写的。现在不易买到了。此外,除了武侠小说,金庸写的小说还有《如花年华》(1945年发表)和《月云》(2000年发表),前者作于二十多岁,后者作于七十多岁。
内地出版的关于金庸先生的研究资料,我认为比较重要的有陈志明、赵全丽编的《金庸访谈录》、江堤、杨晖编选的《金庸:中国历史大势》、张圭阳的《金庸与明报》、傅国涌的《金庸传》等,这些资料里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献。此外需要重视的,是金庸读者所发现和保存的许多珍贵的罕见资料,以及互联网上刊载的关于金庸的海量信息(如新闻报道、访谈)。
与金庸研究有关的资料的数量是极多的,但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本收录比较全面的汇编性质的资料(据说境外有一套《金庸访谈资料集》,我没有见到,据书目推测是部分访谈资料汇编)。所以读者和学者要了解或研究金庸,只能自行从海量资料中筛选、收集、整理,十分地不便。金庸研究亟需一部“资料汇编”,当然编这样一部书是一个比较浩大的工程,不是一般的个人和单位能够单独完成的。虽然难度大,但却并非办不到。可以预见,率先完成这项工作且为金庸研究作出重大贡献的,将在金庸研究领域青史留名。
见证过金庸完整人生的人,已经一个个辞世;许多珍贵的资料,正随着岁月消亡。保存史料的工作当然是越早做越好。既如金庸的出生年月,金庸的早年文章,几十年前,未必不能考证清楚,现在却成了难题。往后情形更可想见。有人说金庸小说是通俗文学,价值不大,不值得为其保存资料。须知新文化运动以前,明清文学的主流观点也是这么看《红楼梦》《水浒》《金瓶梅》《三国》《西游》的,造成的结果是,这些今日捧为经典的名著现在连作者是谁都不能确定。今人已有此遗憾,当避免给后人留下新的遗憾。
值此纪念金庸百年诞辰之际,我们呼吁重视金庸相关资料的发掘、整理、保存和利用!
后记几年前,我踏上海宁乡土,赏风景、观风俗,一路打听寻到金庸故居。乡人皆热情指引,且必纠正故居二字,以金庸尚在人世不能称故居之故也。其尊敬爱护之情可感。(其实,故乡、故居、故人都不是只能用于死人,金庸小说中就多有故居用于生人之例。)
去海宁时正是中秋,秋高气爽,桂花香里带着一丝凉意。正赶上一年一度的观潮时节,“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我看了钱塘大潮,去了金庸旧居和金庸书院,见了金庸同父异母的弟弟查良楠老先生,与其长谈数小时,老先生对他哥哥的事迹颇为熟悉,常年悉心守管着金庸旧居。
这趟寻访给我的印象和感受是:金庸虽不在海宁,但海宁处处有金庸的影子。
其实何止海宁,全国乃至全球都有金庸的影响。
金庸生前能为世人所知,死后能为后人所怀,推原根本,在于文学。于是我想起曹丕那段话——“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文人而能闻名当代,垂名后世,可称此生无憾、不枉此生了。何况金庸先生并不汲汲于名利。
金庸先生千古!永远怀念金庸先生!
附录一 金庸生日,尚有疑问金庸何年何月何日出生?
一种说法是,金庸生于西历1924年3月10日。部分读者和媒体常在这天为金庸庆生,但金庸自己却并无庆祝。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金庸过的是农历生日。接着的问题是,金庸的农历生日又是哪一天呢?
据某份法院判决书所载之身份信息,金庸生日是2月6日。另据公开报道,金庸生日为农历二月六日,此话源出金庸的公子査传倜先生,较为可信。金庸生日为农历二月六日,基本上可以据此办成铁案了。
金庸生日的问题不在月日,而在年份。关于金庸之生年的资料,互相矛盾,且不少间接来源于金庸,莫知所从。
比如以下几则资料:
甲、金庸为梁羽生所作挽联中有“同行同事同年大先辈”之句,金庸所作悼念文章中有“我和他同年”之句,这个“同年”,指的应是二人同年出生。但早年金庸在《漫谈<书剑恩仇录>》一文中却说“梁羽生弟是我知交好友,我叨长他一岁,所以称他一声老弟。他年纪虽比我轻,但写武侠小说却是我的前辈。”这就矛盾了。
乙、某份法院判决书上显示金庸出生年份是1924年。金庸亲笔修改的族谱个人小传中,出生年月从“民国十二年二月初六日”改为“民国十三年二月六日”。(见《严晓星谈金庸的人生与他的武侠世界》配图)但是金庸在入职杭州《东南日报》时填过一张职工保证书和一张职工登记表,填表日期是民国35年11月23日,所填出生年月为民国12年2月,年龄为23岁。所填之民国12年,对应之公元纪年应是1923年。同时,金庸早年所填的其他表格,也显示金庸生年是在1923。
丙、韩咏梅《访问金庸》中,金庸说“我跟李光耀同年,所以他退休的时候,我也是要退休不做了。” 查李光耀生于1923年。张纪中也说“金庸先生的年龄应该更正一下。金庸实际真实年龄,今年确实是95岁了,而不是许多媒体报道的享年94岁。在金庸年龄这个问题上,金庸生前几次和我喝茶时,他曾亲口对我说,他是猪年出生的,是1923年生人。”(《张纪中:金庸先生出生于1923年,应是享年95岁》)但2000年严晓星曾向金庸当面求证,得到的回答是1924年农历二月六日(见《严晓星谈金庸的人生与他的武侠世界》)。
所以金庸出生年份是1923年还是1924年,以我之寡闻,似乎尚有待研究考证。但正如本文开始所说:虽然金庸的出生年月至今没有确切结论,但并不影响媒体和读者的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因为重要的不是百年诞辰,而是纪念。
附录二 关于金庸的几则传言:一、 说金庸小说《月云》中的“月云”即是金庸的继母,为臆测和误传。金庸曾明确表示,金庸继母是顾秀英,即小说中瑞英的原型。
二、 说金庸小说中的“表哥”系影射徐志摩,这种说法没有证据。小说中的表哥形象并不能指向徐志摩。金庸小说中“表哥皆负心”这种现象另有原因。(详见附录三)
三、 金庸否认对夏梦恋恋不忘。夏梦晚年接受采访时表示对“金庸暗恋她”并不知情。在韩咏梅《访问金庸》一文中,金庸说“(很平静地)我在做电影的时候,我们一起做同事,当时有一点puppy love(纯纯的感情),年轻时候是有感情的,但是她现在已经结婚,生儿育女,孩子也很大了。我也有grandchildren(孙子)了,大家年纪都大了,现在见面一起吃饭啦,是很好的普通朋友。并不是如书中所强调的一直对她念念不忘,根本没那回事。”
四、 说黄蓉是根据夏梦的形象塑造的,金庸在《访问金庸》又说“说黄蓉是根据夏梦的形象塑造的,那就更加不对了,可以说完全错误。夏梦这个人和黄蓉是绝对相反,唯一相同的只是大家都很漂亮而已。”。
五、 金庸写完《鹿鼎记》后宣布封笔,这种说法不确切。话没有说得那么不留余地。
附录三 关于金庸小说中的表哥现象《天龙八部》里王语嫣对表哥一往情深,而慕容复不珍惜她;《连城诀》里水笙对表哥一片真情,而汪啸风不信任他;《倚天屠龙记》里朱九真对表哥一片痴心,而卫璧不忠心于她。金庸小说中的“表哥”确实基本不是正面形象。《雪山飞狐》里胡斐的妈妈的表哥杜希孟也是假仁假义的伪君子,《碧血剑》温青青的几个表哥更是心存歹念(小说中说“虽然温正等几个表兄见她美貌,讨好于她,却也全是心存歹念”)。
为什么金庸小说中的“表哥”基本上全是负面形象?有人提出这个疑问,并猜测金庸是在影射徐志摩。徐志摩是金庸表哥,他有个笔名叫云中鹤,而《天龙八部》中正好有个淫贼也叫云中鹤。徐志摩又有违悖公序良俗(比如与有夫之妇恋爱)的风流情史,种种巧合放在一起令人疑心金庸在影射表哥。
结合徐志摩的情史,这种怀疑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一、徐志摩确实抛弃了结发妻子张幼仪,而张幼仪深得徐家、査家的接纳和支持,两家人对徐志摩坚决与张幼仪离婚都极不赞成,家人的态度金庸也确实知道。二、徐志摩确实在有原配的情况下,喜欢上林徽因。三、徐志摩确实与有夫之妇陆小曼恋爱并结婚。慕容复之薄情,卫璧之花心确实都能和徐志摩扯上关系。一般认为,妻无过错而休弃是薄情寡义;有了妻子又爱上其他人,还不止一个,这是花心。薄情、花心,可不就是金庸小说中的表哥的行为吗?
其实徐志摩追求的是自由恋爱。他娶张幼仪可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由自己做主,像鲁迅娶朱安、胡适娶江冬秀一样,这是那个时代普遍的悲剧。但鲁迅与朱安仅有夫妻之名,而张幼仪确实为徐志摩生了孩子,还不止一个。所以,徐志摩确有不负责任的地方——不喜欢就别将就嘛。他疯狂追求的林徽因并没有选择他,以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观念看,徐志摩实际上只有与陆小曼是真正的自由恋爱。所以徐志摩和卫璧还是不一样,卫璧是同时和两个女性谈恋爱。
金庸对他这个表哥的诗文、事迹是很熟悉的。徐志摩空难逝世,金庸代表家里去吊唁,那时候金庸还是个孩子。徐志摩的诗文,金庸是读过的。若说金庸创作小说时,会采用一点与徐志摩有关的素材,这是可能的。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若说金庸小说中的“表哥”就是影射徐志摩,我觉得逻辑上并不能完全成立。
简单说来,金庸小说中的“表哥”的基本特征,有关的人物关系、故事情节都与徐志摩及其恋情事实不符。换句话是,金庸小说中的“表哥”不能指向特定的人——徐志摩。另外,金庸的表哥不只徐志摩一个,比较出名的还有蒋复璁(国立中央图书馆馆长)。至于“云中鹤”,这个名字也不是徐志摩的发明。在金庸使用之前,就有几部小说用过了,如《小五义》《蜀山剑侠传》。这其实是作者在掉书袋,用今天的话说,是在玩梗。而且小说中的云中鹤也无表哥身份。
当然,这些也不能完全证明金庸小说中的“表哥”不是影射徐志摩。要完全证明没有影射是比较困难的。只能说金庸小说中的“表哥”与徐志摩关系不大。
既然“表哥”不是影射特定的人,那金庸小说中的“表哥”现象是一种偶然现象吗?不是。以下是我提出的一种自认为有点道理的解释。
慕容复、卫璧、汪啸风的共同身份,一个是表哥,另一个是主人公的情敌。考察金庸小说,主人公的情敌(或者说择偶竞争者)基本都是负面形象,想想乾隆、欧阳克、公孙止、宋青书、石中玉、万圭、林平之、郑克塽等人就明了了。把情敌塑造成负面人物,可能是为了让主人公在与情敌的竞争中合理胜出,以迎合读者期待。金庸小说中的“表哥”(除了杜希孟)首先是情敌,“表哥”的第一属性是情敌。
情敌是怎样拥有表哥身份的?假设作者要给主人公安排一个情敌,并且要这个情敌与主人公的心上人有暧昧的亲密关系,那么情敌的身份最好是心上人身边的师兄(或师弟,以下省略,只写师兄)或表哥(或表弟,以下省略,只写表哥)。因为女性谈恋爱主要还是与身边认识的男性谈,身边的人里面,能够名正言顺见面并恋爱的男性恐怕就只有表哥、师哥了。
古代讲礼教大防,讲男女授受不亲,对异性交往有严格的限制。家教比较严的家庭的女孩,尤其是大家闺秀,没有特殊情况是不允许抛头露面的,甚至连男性客人都不能见(比如《红楼梦》中王太医到贾府看病,“这里王夫人和李纨、凤姐儿、宝钗姊妹等见大夫出去,方从橱后出来”;贾府女眷出门,“早有家人将众庄汉撵尽。那庄农人家无多房舍,婆娘们无处回避,只得由他们去了”),更毋论与外人自由恋爱了。当然,金庸小说并没有完全拘泥于这些礼教规矩。但不拘泥不代表一定不会遵守。比如古代一夫一妻多妾是普遍的社会现象,但金庸小说的男主人公都是一夫一妻。到韦小宝,就让他娶了七个老婆。
在古代社会,表哥是女儿家为数不多的能够光明正大见面谈恋爱的男人。古代表兄妹可以名正言顺地见面,可以谈恋爱,可以合法婚配。像大诗人陆游就娶了其表妹唐婉(据朱东润《陆游传》),《浮生六记》作者沈复就娶了其表妹陈芸。小说《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也是表兄妹关系。以前表兄妹婚配的社会认同度比较高,民间有俗话“表哥表妹,天生一对”。“真姊和他又是表兄妹之亲,跟他原是郎才女貌、天造地设的一对”,“嗯,那慕容公子是她表哥,他二人是中表之亲,青梅竹马,那个……那个……”,张无忌和段誉这番酸溜溜的心理活动,就凸显了那个时代表哥作为情敌的天然优势。这两句话也说明金庸小说中“表哥表妹”的人物关系设定受此民俗心理影响。
武侠小说里有师承门派,也就多了师兄可以见面和谈恋爱。但师哥与表哥相比,还是表哥更容易被作者选中。因为表兄妹之间兼有情人和亲戚关系,既有合理性、模糊性,又有暧昧性、戏剧性。
另外,表哥表妹不仅撮合容易,拆散也不用担心会遭到太多读者的激烈反对。因为表哥表妹属近亲,优生学认为近亲结婚不利于后代,认可这种科学观点的人都能理解作者的选择。
综上,安排“表哥”做大家闺秀阶段性的心上人是顺理成章的,选择表哥完全是故事需要、创作需要,与徐志摩关系不大。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