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学琴过程当中,家长需不需要全程陪同?
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比喻,如果一个小朋友在学自行车的话,一定是一开始家长会扶着这个自行车扶着这个孩子慢慢的往前走。当小朋友可以开始慢慢顺畅踩动自行车的时候,家长要学会一点一点循序渐进放松我们的手。但是当我们的孩子可以非常自如地骑自行车了,家长要放手让孩子飞驰,但会陪伴并和给予其正确的方向。
现在孩子学琴基本都是在四五岁左右的时间,四五岁 这个年龄段对孩子来说是培养他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专注力,培养他坚持培养自我约束的一个非常好的时间段,而这些的能力的培养一定是需要家长在旁边给予辅助和帮助的。
每一个孩子的天性一定是爱玩的,想吃就吃,想玩就玩,想睡就睡,不想练琴就不想练琴。而我们的家长一定要帮他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只是对于钢琴学习有用,对他今后的一生都有用。
所以家长是不是要陪孩子?
前期我建议是一定,要花非常多的精力,非常多的功夫去陪伴孩子。
但是当孩子形成一个很好的习惯,家长可以尝试着去一点一点地松手,让Ta自由地去奔跑。 如果当孩子已经非常好了,家长就应该完全的松手去好好欣赏你的孩子。
2.家长哪些行为是令老师比较头疼的?
一般有两种极端。第一种有些家长学费照常交,课业却不过问。通常会说,我们不懂音乐的,孩子就交给老师你了,我们不懂的。说实话,这种家长是让我非常头疼的。
还有一种家长会比孩子更积极。当孩子在学习一个作品、在学习一个技能的时候,家长会在旁边说,这个不是这样弹的,这个音你错了。或者老师给会有一个问题,小朋友他需要时间去反应的时候,家长会非常羞恼,斥责孩子说这个都不懂。这个时候实际上我也会很头疼。
孩子在接受知识的时候,它需要时间,需要思考,需要反应,通过这种长时间的锻炼,它会越来越快,但是很多家长却不给孩子这个成长的时间,或者急攻心切,反而让孩子有一个不好的感受,并且会非常打击孩子的自信。
我们应该可以更加多的跟孩子去交流跟帮助孩子一起去学习,而不是不负责地撒手,或者代替孩子去回答问题。
3.您觉得什么样的学生最难教?
我一直觉得我们在教学当中是三方面的。
老师,可以提供学生非常多的兴趣点,然后挖掘不停地挖掘学生的兴趣点,挖掘做有意思的作品,然后言传身教,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如何去演奏,如何去了解音乐。
作为家长,有一个非常好的陪伴,有一个非常好的辅助。
那么对于孩子来说,非常重要的就是要有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现在有一些孩子他就不善于去跟老师有沟通,然后老师说了十句话,一句话都没有,那这样的话实际上会非常的累,第二种是过于自我,没有约束。这与平时孩子在生活当中所受的家庭教育和家庭氛围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觉得我们一直说父母给孩子学琴,不只是学习一种技能,也是你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给孩子的影响和反馈。
4.学钢琴是不是一定要弹奏古典作品?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写字的时候一定先要写正楷,德国的古典音乐作品,它就类似于我们写书法当中的正楷。如果当你这些正楷写得非常棒的话,你可以写非常好的其他字体等。
有很多作曲家为了让学生进行训练,写了很多作品。不只是我们经常练习的车尔尼 599、849、740,我们还有很多优秀的作曲家,比如:海勒、维克(克拉拉舒曼的父亲)、勒奥波德 莫扎特(莫扎特父亲)等等都有大量优秀作品。我呼吁大家可以不要只局限于某一个作曲家的作品,而应该认识更加多的作曲家,去演奏更多的作品,才会让我们对音乐的理解更加全面。
5.德国与国内的教学,最大区别是什么?
这个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如果从单纯的业余小朋友学琴的角度来讲,有可能在德国学音乐,小朋友的氛围会更加宽松,爸爸妈妈对孩子的那种宽容度会更加高,给的掌声会更加多。
第二就是在德国我们非常讲究 室内乐,不只是你一个人在琴房里一直在埋头弹琴。我们考试也好、音乐会也好,要不停地跟各种乐器进行合作,跟声乐的合作,包括钢琴三重奏,钢琴五重奏等等,哪怕弹协奏曲也是一种合作。因为合作让我们更加多地去聆听,训练我们能够做到“统一”与“个性”,也知道何时需要“说出自己的声音”何时“聆听别人的意见”。
除了在专业上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学习音乐,对于琴童或者爱好者有着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我把他称为 :艺术社交。我们可以一起聊音乐,一起聊艺术,通过音乐的平台一起聊人生。让我们拥有了音乐,我们的人生不孤独。
6.市面上教材这么多,您为什么自己还要编写呢?跟汤姆森、菲伯尔等等教材相比,您的教材有什么独特呢?
我们在每一套教材当中我们都可以找到一些或者是找到很多教材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我自己编的这套教材,结合了不同教材当中特别好的一些手法以及运用,然后又考虑到我们中国孩子在学习时间上、包括一些任务安排上会相对来说密度比较大,所以又根据我们中国孩子的一些特定的情况来做了一些调整和编排。
我觉得是每一套教材都一定有它的好的地方,只是我们要选择对于我们每一个孩子更加适用了,这也就是我们教学上经常要讲的一点就是因材施教。可能就是说各种教材其实它都有它的合理,然后我们更多的是看老师对教材的运用,以及他对孩子的这种实际的观察。
7.您的教材里面特别提到运用奥尔夫的教学,然后这种教学法它到底在教学中会起什么作用呢?
首先,现在小朋友学钢琴普遍的年龄话会比较低,从在五岁到哪怕有些四岁就已经开始学钢琴了,那么我们在学钢琴的时候,势必就会有很多的乐理知识是需要学的。第二,我们在学习钢琴的时候,实际上有很多感受化的练习是需要的。我们经常说在学习过程当中,我们的路径是认知,然后应用、感受。那么我们如果能够运用奥尔夫的一个教学方法,我们就会倒过来,先是感受、再是应用。这两个有什么区别?
如果是前者的逻辑,老师首先要告诉孩子这是什么,比如节拍,老师说这是2拍子、那是3拍子。然后再带孩子听。或者是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等也是如此。但四五岁小朋友他真的很难理解,他只会依样画葫芦地去刷题,这个是我们现在经常会看到的一个教学思路。那么我们如果利用奥尔夫的教学法,通过他的肢体,通过他的语言,让他先感受。也许他在一开始的时候有可能节奏也不稳,脚也踩不准,然后念也念不好,但是没关系,我们可以有时间慢慢的练,但练的时候他就有感受,他可以去探索去运用,最后他可以得出一个认知知识点,原来这就是节拍。
两者相比较。第二个,他在获得这个知识点上,是有参与感的,他会更直观地记住。对于孩子来说,他那么小的年龄,如果是填鸭式的灌输,对他将来的理解,我觉得是有一定的坏处,所以我更希望可以让他先去感受。
8.钢琴从入门到进入高级阶段,到底需要多久才是正常呢?
实际上,我们学琴的话真的是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一个过程。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有一点非常重要,也是不可忽视的,就是我们的手指肌肉。
手指的感觉是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而不停的在变化,有可能五岁时候弹一个作品觉得好难,但是到了7岁又觉得还蛮简单。然后有一些技术有可能在小时候反应非常好,大的时候突然觉得手那么大,反而就没有那么方便了。所以这些都是会跟着时间的推移来有一些变化的。
那么我觉得对于我们现在孩子来说,有可能很多家长都会觉得目标是考到十级休息。因为我也做考级的评委,所以就会看到很多一些小朋友五年级就考了十级,实际上很多都还没有弹明白,就把十级考完,赶快要升初中了,然后就不一定有时间练琴了等等。我觉得整体来说并不是特别的科学,因为从完全的技能上来讲,要掌握这种技能和掌握一种手指的这种习惯,也许应该差不多要到初中左右,如果你能坚持弹琴到初中你就不会再忘记。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