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孙权手下英杰虽多,却最不好带?东吴四都督都手握重兵

为什么说孙权手下英杰虽多,却最不好带?东吴四都督都手握重兵

首页战争策略霸王雄心之三国英杰更新时间:2024-04-29

文 | 江隐龙

如果说“内事不决问张昭”的背后是张昭这一派内臣对孙权的制约,那“外事不决问周瑜”背后则是几代军事*与孙权在权力上的分庭抗礼;如果说张昭与孙权的对峙还多有个人性格因素,那周瑜及后继的三任继承者的势力势力则多多少少源于孙吴特殊的兵制。

内事不决问张昭

这里要对周瑜等人的职位做一次说明。《三国演义》中以周瑜、吕蒙、陆逊三人为大都督,因为鲁肃之地位、作用与上述三人相当,故有将此四人合称为“四大都督”之说。在《三国志》中,仅提到陆逊被命为大都督,这里的大都督又称为“都督中外诸军事”,是一个临时职务,此处为方便依然称四人为四大都督。

公瑾一何帅

三国时期,曹魏兵制为屯田制,而孙吴兵制则带有浓浓的部曲色彩。部、曲本为西汉军队建制,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部曲渐渐成为门阀士族私人力量的代称。在战乱频繁的年代,各方豪杰有雄心者多招募私兵以图自立,正如曹操所言“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周瑜等人自是如此。

通常意义上的东吴四大都督

孙策辞袁术自立后,周瑜是带着兵投靠孙策的,《三国志》言“瑜将兵迎策”,这里的“兵”自然是周瑜的部曲。鲁肃家境优于周瑜,更是“大散财货,摽卖田地,以赈穷弊结士为务”以图大计。江东诸将引兵投靠孙权充实了孙吴政权的力量,但这些部曲本身是将领的私人武装,面对朝廷有着较强的独立性,这一情况也使得孙权的集权之路走得异常艰难。

鲁肃其实也是一身草莽气

除了诸将自己的部曲,孙策、孙权为笼络人心也常常授兵于将,这一政策源于孙策。建安三年(198年)孙策授周瑜为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并发《给周瑜鼓吹令》如下:“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阳,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

孙策可以了,我们都知道你爱的不是大乔是周瑜

纵观整个孙吴历史,拜将的同时几乎无人不授兵者,从太史慈开始到周泰、甘宁、徐盛、朱然等江东名将,莫不授兵,可以说孙吴之兵虽然几乎是蜀汉的两倍,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孙权轻易所能调动的军队却未必比得上诸葛亮。同时,这些部曲与爵位一样,往往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著名者如诸葛亮瑾父子、张昭父子以及陆逊祖孙、凌统祖孙等。当然,长此以往,国家难免出现尾大不掉之势,故部曲过众者往往在其死后被分授于诸子,并在这一过程中渐渐形成了将领死后由朝廷重新授兵,以掌控各将部曲的惯例。

陆逊两代名将三代领兵

孙策、孙权承认各将部曲并奉行授兵制,自然与其立足于门阀士族的背景有关,然而这一举措最终限制了皇权的集中,以至于孙权死后出现了“大臣未附,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势,足以建命”的情况。了解到这一背景,便不难明白为孙吴四代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与陆逊在孙吴政权中的实力了。孙吴政权成立伊始便存在的君将之争,与君相之争一样,伴随了孙权一生,一直到孙吴灭亡依然存在。

在新版《三国》中,吕蒙是被孙权……

不过周瑜、鲁肃、吕蒙与陆逊号称“东吴四英杰”,亦自有其过人之处。孙权坐领江东,而荆州却是经过几代大都督的努力而攻克下来的。周瑜主导了赤壁之战,鲁肃力主借南郡于刘备而抗曹操,吕蒙偷袭荆州擒*关羽,陆逊击退刘备的复仇之师——《道德经》云“治大国若烹小鲜”,面对将相如此,恐怕孙权这一锅小鲜也不是那么好烹。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