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衡山(四):千古圣碑——禹王碑

你所不知道的衡山(四):千古圣碑——禹王碑

首页战争策略苍色侠碑石更新时间:2024-04-28

千古圣碑——禹王碑

衡山县云峰村禹王碑现状图

大禹继父治水,“七年闻乐不听,三过家门不入”的治水故事想必是家喻户晓,在神州大地上至今流传。大禹,又称夏禹、禹。传说禹奉舜帝命,继承父鲧之业治水,经过13年的艰苦努力,用疏导的方法制服洪水,划定九州,立下大功。传说大禹治水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大禹曾登临衡山,在衡山*白马祭天,仰天长啸,誓言一定要把洪水治理好。当晚大禹在梦中梦见仙人绣衣童子给其授治水神书“金简玉文“。大禹通过细心研读此仙文,按其文所的治水方略,求得开渠排水、疏通河道之法;于是大禹刻石以铭志,以表示治水决心。大禹通过不懈努力,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把祸害九州的大水制服,救万民于危难之中,让百姓从此又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而这块记录着大禹治水的功劳和歌颂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且被后人称为“禹王碑”的刻字石碑到底是传说还是真有实物,历朝历代都有争论。直到位于衡山县福田铺乡云峰村云密峰下的一块石碑的被发现,这个争论才终于尘埃落定,证明大禹治水水是真实发生的,禹王碑是真实存在的。因此,禹王碑是我国最古老的石刻。与黄帝陵、炎帝陵并称中华民族三大瑰宝。

金简玉文

一、禹王碑历史

关于衡山《禹碑》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东汉时期赵晔(赵晔,生卒年待考,字长君,会稽山阴(浙江绍兴)人,东汉学者、史学家)的《吴越春秋》记载:“禹登衡山,梦苍水使者,授金简玉字之书,得治水之要,刻石山之高处。”

其次见于三国时魏人张揖(张揖于正史无传,有学者推断是魏太和(227 - 233)中人)《选编的《广雅》中的记载:“岣嵝峰,上有神禹碑”。

西晋和南北朝时代。晋罗含《湘中记》(罗含,字君章,名富和,耒阳人。其《湘中记》,又名《湘中山水记》,当写于晋穆帝永和、升平年间[345-361]):“岣嵝山(衡山)有玉牒,禹按其文以治水,上有禹碑。”

被保护的禹王碑母碑

南朝宋徐灵期(徐灵期,南朝刘宋时人。修道于南岳,遍访岩洞宫府,作《衡山记》。元徽二年[474年]卒于上清官。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年]諡号「明真洞微真人」。其《衡山记》又名《南岳衡山记》)编撰的《衡山记》:“云密峰有禹治水碑,皆蝌蚪文字。”“夏禹导山通渎,刻石名山之巅。”

南北朝刘显(刘显(481-543),字嗣芳,沛国相县(今安徽淮北)人。南北朝时期南梁大臣。南梁晋安内史刘鬷(zōng)之子,南齐文学家刘瓛(huán)族子)编撰的《粹玑录》中的记载:“萧齐高祖子烁,封贵阳王。时有山成翳游衡岳,得禹碑,摹献之王。王宝之。爱采佳石翻刻,始见于世。”

衡山禹王碑周边景致

唐代李冲昭(李冲昭生平籍贯不详,是唐代一位道士)《南岳小录》(该书经考评成书于唐开元十年,即公元722年中的记载:“云密峰,昔夏禹治水登此峰,立碑记其山,高下丈尺,皆蝌蚪文字。”

其后,许多文人墨客所述地点岐异。唐代的文学家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来南岳寻禹碑不见,失望而去,写一首题为《岣嵝山神禹碑》的诗:“岣嵝山前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朴奇。蝌蚪拳身薤叶披,鸾飘凤泊拿蛟螭。事严迹秘鬼)莫窥,道人独上偶见之。我来咨嗟涕涟湎,千搜万索何处有?”

衡山禹王碑周边景致

韩俞的好友刘禹锡(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也曾诗云禹王碑:“常闻祝融峰,上有神禹碑。古石琅玩姿,秘文璃虎形。”

宋代,在南岳九真洞(水帘洞景区之左)老圃庵住了十九年之久的道士陈田夫(陈田夫,字耕叟,号苍野子。高宗绍兴中居衡山紫盖峰下九真洞老圃庵,往来七十二峰间三十余年),在其著的《南岳总胜集》中,详细地记叙了云密峰禹碑:“常有祥云覆之。峰半有禹碑。禹王至此。量之高四千一十丈。皆[科/虫]蚪之书。毕田咏禹碑诗一绝云:治水功成王业兴,嘉谟垂世坦然明。琰刊[科/虫]蚪犹难识,况在深云隐不呈。”

衡山县云峰村禹王碑线碑

与陈田夫同时期的散文家张世南(张世南,生卒年不详,约公元1225年前后在世,字光叔,鄱阳人,系文献故家,曾随父官于蜀,自称“遍历四路数十郡,周旋凡二十余年”,《游宦纪闻》是他记述半生经历的随笔。)在其编撰的《游宦纪闻》中记载:“何贤良,名致,字子一。宋嘉定(公元1212年)壬申游南岳,至祝融峰下。按山志,禹碑在岣嵝山。询樵者,谓采樵其上,见石壁间有数十字。何俾之前导,过隐真屏后,渡一二小涧,攀藤扪葛,至碑所。为苔藓所封,读之皆古篆,五十余字俱难识,字高阔约五寸许。取随行市历模之,归旅舍凑成本。”据说,四川人何致来衡山寻觅禹碑时,在一樵夫指引下,有幸亲见了这方千年古碑,他摹拓两份拓片带回,一份送时任衡阳太守曹彦约,一份自己收藏。

衡阳县岣嵝峰禹王碑亭

  曹彦约得到禹王碑的拓片后,立即派人登山查找原碑,派去的人按何致的路线上去,但无论如何寻找再也找不到原碑了,因此,碑的真假,成了目前尚未破解的公案。尽管如此,曹彦约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就是待其在长沙任职时,安排人力物力,郑重其事地根据拓片,把文字刻在岳麓山的峰顶上! 作为传说中的岣嵝碑最早的实物, 受到了历代文人的爱护、颂扬。几百年后,从这块摩崖石刻上拓印的文字,流传到全国各地,至目前,全国各地约有20处地方摹刻了禹碑。今天在西安碑林、绍兴禹陵、云南法华山、武昌黄鹤楼、衡阳的石鼓书院和岣嵝峰等处所见禹王碑,均是从这里摹刻而去的。

长沙岳麓山禹王碑

明代杨慎(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杨慎、解缙、徐渭]之首。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在《禹碑歌序》中的记载:“禹碑在衡山絕顶,韓文公詩云:岣嶁山尖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模奇。”他在得到禹碑碑刻后,高兴异常:“余得此刻於碧泉张子季文,乃撫卷而嘆曰:嗟乎!韓公所謂事嚴迹閟者,信夫。不然,何三千餘年而完整如此?何昔之晦?何今之显?晦者何?或翳之。显者何?或啓之。天壽斯文,神饫吾嗜。不必以生世太晚為恨也已。作禹碑歌以紀之。”

明代王世贞(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yǎn)州山人,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江苏省太仓市)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编撰的《禹碑说》载:“禹碑在祝融峰,重刻者有二本,而隶释亦微不同。大扺多以意会耳,非必尽能识之也。”但是,他认为禹碑是“好事者,托大禹而刻之石耶。”

明末岳麓书院山长,人称嵝山先生的吴道行(吴道行(1560-1644),字见可,号嵝山,长沙人,明代岳麓书院最后一任山长)著《禹碑辨》曰:“考《吴越春秋》,载禹登衡山,梦苍水使者,授金简玉字之书,得治水之要,刻石山之高处。此禹碑之所从来久矣,历千百年无传者,道士偶见之,韩文公、刘禹锡索之不得,致形之诗词。宋嘉定壬申(1212),何致游南岳,遇樵者导引至碑所,始摹其文。过长沙,转刻之岳麓山顶,隐藏三百馀年,至明嘉靖癸巳年(1533),潘太守(镒)搜得之,剔土塌传,朝野始复睹虞夏之书。”

清代张九鉞(张九钺(1721-1803),字度西,号紫岘,湖南湘潭人。历宰南丰、峡江,晚归湘潭,主昭潭书院)编撰的《禹碑释文考》载:“《岳麓志》曰禹碑在岣嵝峰。”

二、禹王碑遗址的发现

在南岳衡山发现的这块“禹王碑”母碑位于衡山祝融峰右侧。碑的右有紫盖峰,左有云密峰,两峰之间有一陇,上有隐真寺、隐真坪,下有云峰寺(文革被毁)、禹王桥、禹溪。这块令人扑朔迷离的瑰宝、古今称颂的名碑,刻于紫苍色石壁上,高1.84m,宽1.4m,9行,重约10吨,每行9字,末行空4字,计77字,每字直径约16cm,字体奇古,如行走龙蛇,似蜷身蝌蚪;苍古难辨,至今未破译,被称之为古文天书。

衡山县云峰村禹王碑母碑

1984年,南岳文物处旷光辉先生根据古籍记载,曾在云密峰和紫盖峰之间寻找禹碑,1986年,衡阳南岳区文物处退休干部旷光辉查阅有关史料后,决定去寻找禹碑原碑。找了一年多后,于1986年在衡山县云峰村当地人指引下,发现一块有明显刻画痕迹的巨石。旷光辉和另一位禹碑研究者、长沙市退休教师童文杰考证后,认为是失落近千年的禹碑原碑(如今,旷光辉、童文杰都已故去)。据童文杰和旷光辉到现场调查时发现,这块巨石的文字比现在的要清晰,他说:从石顶往下看,隐约可见文字5行,每行共有13字,巨石石左上端有字3行,共13字,所有文均字形奇特,无人相识。当地村民回忆说,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巨石上的字迹还很明显,奇形怪状的字,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离巨石约20米远的地方,是石匠王代桃家。他不仅见过石头上有刻字,而且还亲自拓过两下字下来。而且他还保存着以前的拓字母本纸张,只是因为年代久远,残破的白色的拓片纸上,字已无法辨认,只剩下淡淡的印痕。据王代桃回忆,当时石头上有两个字的痕迹(字高约15厘米、宽约12厘米),旷光辉委托他拓片。“先用洗衣粉刷一遍,再用土朱拓片。当时拓了很多张,只有这两张最清晰,就留了下来。”王代桃说,拓下的两个字,位于石头的左边,王大成建房子时,把石头的左半边劈掉了。

衡山县云峰村石匠王代桃(右二)展示他从石头上拓的字。 李国斌 摄

2007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摄制组来南岳衡山寻访禹王碑,衡山禹王碑才引起外界的重视。此后3年,湖南省文物局组织文物专家谢武经3次到衡山县,与当地文物部门的人一道,钻山林、探水道,寻找禹碑遗址。经多次考察论证后认为,巨石从所处位置、形状、大小及周边的环境与史料吻合,确认衡山县福田铺乡云峰村七组的神秘巨石是禹王碑母本。但遗憾的是,此碑在王大成建房时毁坏严重,已无法辨认出字迹,留下的仅仅是一块巨石而已。

2010年,专家谢武经他们先上碧云峰。碧云峰是南岳72峰之一,但现在南岳72峰的位置已变化。巧的是,上世纪80年代,衡阳市博物馆从当地一位农民手中购得一幅崇祯年间萧云从画的《南岳七十二峰图》,画中72峰位置和何致当年参考的《岳山图》一致。谢武经根据这幅画,确定碧云峰就在今衡山县云峰村一带。村里曾有一座云峰寺,已废弃。

赵志刚绘制的禹王碑位置图

接着他们再去隐真坪。在碧云峰山下,他们询问村民,得到答复说:“你们站的这个地方就是隐真坪,过去这里还有个隐真寺。”隐真寺遗址墙基仍在,一块大石上的“佛”字还很清晰。隐真坪边,有一条小溪名石龙涧,还有一条小溪叫杨柳溪,两条小溪在新桥湾会合后成为禹溪。云峰寺旁有一座康熙年间僧人修的桥,上面“禹溪”二字隐约可见。除此以外,隐真坪附近再没有什么小溪。看来,何致所谓“复渡一二小涧”就是石龙涧和杨柳溪了。

接下来,是走水绕石坛。村民曾带他们溯石龙涧上走5公里,未果。杨柳溪也没有。隔日,再次从隐真坪出发,往下游进入禹溪考察。在离隐真坪约一公里多的大圮冲,发现了传说中的“水绕石坛”。据当地村民介绍,1958年上游修水库前,一股水绕过巨石前,后逐渐消失。王大成起房子后,屋下还留有一条内沟,墙角边还能看到石砌水道。

巨石边就是禹溪,溪旁以前有石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谭家山煤矿采石将石头采光了解,采石留下的痕迹还历历在目。如此说来,确实位于“壁间”。

禹溪上的望隐桥及桥下刻字

根据文献记载与现场考察结果,禹王碑遗址就被圈定在这块小小的范围内。在禹王碑下禹溪下游不处,有一座古石拱桥。这座石拱拱外表看似普通,但拱桥下是别有洞天,拱圈是由近百块古老的麻石组成,中间两块麻石上还有凹凸可见的篆刻文字,只是年代久远,历经风霜,文字已模糊不清。能看清读懂的只有“禹溪”二字。据考证,禹溪桥是康熙年间佛门子弟所修建。在禹王碑附近的一户村民家门前有两尊宋代石狮。狮子头已被风化,见不到原本的犀利了,但狮身部分依旧屹立着,透露着往日的威严。

望隐石拱桥下的“禹溪”刻字

被认为是禹王碑原碑的巨石,矗立在禹溪旁。1995年,云峰村村民王大成因为建房需要,把石头劈掉半边,做成了厨房的部分墙壁。据房主王大成介绍,被打掉的石头已当成阶石都留在屋后。禹王碑的左斜面上有不规整的纹饰,能见到一些人工雕刻的痕迹,字形成蝌蚪形,模糊难辨。2015年,王大成搬迁新居。旧房子拆除后,残石重见天日。谢武经赶去观看,发现石头腰围约10米,有一个巨大如碑的平面。经测量,该平面最高达3.2米,最宽达2.7米。幸存下来的右半边石头,平面极为平整。不过,历经岁月的风雨侵蚀,已看不出字的痕迹。而在石头的背面,有一行模糊的字迹,仔细辨认,可见“望隐桥 康熙戊戌年秋月僧君□□立”。

被认为是禹碑原碑的石块,因村民修房子被劈开。谢武经 摄

谢武经坦言:“以前最担心三点:碑体被彻底破坏,面目全非;碑体没有平面,无法形成碑状;碑体平面不够大,容不下岳麓山禹碑的碑文。”为解决担心的问题,2015年9月19日,他专门上岳麓山丈量禹碑,结果是:高约1.8米,宽约1.4米。衡山禹碑“母碑”的碑面容纳岳麓山禹碑的碑面绰绰有余。

尽管石头上没有文字,但谢武经仍认为那就是禹碑“母碑”,理由有三:“一是该石块有一个巨大如碑的平面,尺寸比岳麓山的禹碑稍大;二是明嘉靖年间大儒湛若水见到衡山禹碑时已经风化严重,‘仅能辨其一二字’,如今近500年过去,没有字也正常;三是在王代桃家发现的两张拓片,说明巨石上原来是有文字的,且王代桃拓的字与岳麓山禹碑上的字大小相当。”不过,谢武经的观点目前还只是一家之说,要得到文史界的认可,尚需时日。

被保护的禹王碑

2010年,专家组认定这里为禹王碑原碑遗址,并提出将禹碑原碑遗址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禹王碑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以遗址外缘四向各500米,建设控制地带至保护范围外各100米处。鉴于禹碑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深远影响,湖南省官方拟将岳麓山禹碑最初摹刻本和禹碑原碑遗址捆绑申报国家级保护文物。

衡山县云峰村禹王碑省级保护单位

三、禹王碑碑文

禹王碑碑文共77字,是目前国内八种未解的神秘符号之一,被誉为我国古文字研究中的“哥德巴赫猜想”。

禹王碑碑文字形十分离奇古怪(形如鸟兽,与考古发现的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鸟篆颇相似)。究竟是什么文字呢?智者见智,众说纷纭。有的说是蝌蚪文,有的说是甲骨文,有的说是比甲骨文更早的一种古文天书。历来有学者试图训释,但总因“天书”难训,未能如愿。

长沙岳麓山禹碑碑文

首先著文立说释读者,乃明正德年间, 状元杨慎,他为明世宗作了这样的释读:“ 承帝日咨, 翼辅佐卿。 洲诸与登, 鸟兽之门。参身洪流, 而明发尔兴。 久旅忘家, 宿岳麓庭。 智营形折, 心罔弗辰。 往求平定, 华岳泰衡。 宗疏事裒, 劳余神。 郁塞昏徙。 南渎愆亨。 衣制食备, 万国其宁, 窜舞永奔。”他还认定碑文记叙的是远古圣帝大禹接受舜帝的命令, 日夜奔走于三山五岳之间, 疏江导河、 治平洪水的功绩。 这一释文流传很广, 似乎成了定论, 但这种解释, 在学术研究上, 并不可靠。之后相次有沈鉴、杨时乔、郎瑛、杜壹、王朝辅等亦著有释文。然而,杨慎等人的训释一直未能被世人所认可。1958年,时在中国社科院工作的古文字专家郭沫若先生收到拓片,经过一番努力,也叹“秘不可究”。

衡阳县岣嵝峰的禹王碑

近年,著名文物考古专家曹锦炎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经多年潜心推敲、深究、析辨,认为禹王碑不是大禹纪功碑,而是古越国祭南岳衡山的一篇祭文。曹锦炎释文如下:”唯王二年六月丁酉,承嗣越臣宪亘朱句,凡以?顺,厥日登。余盟于此,曰:虔主山麓,汝弼益福,利朕四行,王政和攸,俾师长黍,扬王。夙夕裒赏,穆用工,其允有作。南峰渊陌,曲侧丘田,烟草鼎宁,用拜光朕。“其大意是:越王(不寿)二年六月丁酉日,越臣朱句恭敬地登上衡山,祈祷衡山之神说:虔诚地希望主管南方大地的衡山之神,辅弼和增福我越国,有利于我四处出征,王族和睦,军士屯田丰收,大地风调雨顺,山明水秀,国泰民安,四方称颂,拜谢父王对我的信任与恩宠。然而,曹氏的说法并没有丰富的史料支撑和考古依据。因此,禹王碑文字仍然是我们未知的古文天书。

其实, 禹王碑真假、 禹王碑内容的释读, 经过几百年的文化沉淀, 已变得不重要, 宋代之前, 禹碑之说就见于记载, 唐代诗人们还写过赞美诗。 禹碑热, 在宋代出现, 正与当时水患频乃有关, 禹王碑, 与黄帝陵、 炎帝陵、 舜帝陵一样, 更多的是传递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信仰。

衡阳县岣嵝峰的禹王碑

四、禹王碑传说

长期以来,在南岳衡山一带,关于大禹的传说特别多,带“禹”字的地名也不少。据了解,目前,衡山与大禹有关的遗迹有40多处,包括溪名、桥梁、土木建筑等,其中带“禹”字地名就有禹溪、禹王桥、禹王城、大禹崖、禹迹桥、禹王庙、禹泉等。

流传最广的是,传说舜帝时候,洪水滔天,舜帝就命鲧去治水,鲧采用塞填的治水方法,不但没有把洪水治服,反而造成更大的灾难,舜帝就把鲧*了。

鲧的儿子禹长大后,舜帝见他品德高尚,聪明能干,就命大禹去治水。起初大禹采用其父填塞的办法,经过一段时间后,才知道填塞的办法错了,于是便历诸异域,为治水求贤。他东从愽木之地至黑齿之国,西从三危之国至一臂三面之乡;南从交趾孙朴续祸之国到不死之乡,北从令正之国到积水积石之山。还派了太章和竖亥步量大地。他的皮肤晒得黎黑,脚也走跛了。大禹不但走遍四方大地,还翻阅了很多书。后来他从《黄帝中经》中得知,在九嶷东南天柱,号曰宛委(即南岳衡山)的地方,黄帝曾在这里藏有金简玉文,内有治水之道,便来到南岳衡山,*白马以祭山岳。可南岳七十二峰,盘亘八百里,这金简玉文,到底藏在哪座山峰?大禹不分天晴落雨,每日从这峰跑到那峰,没日没夜地进行寻找 。

衡阳市石鼓书院的禹王碑石刻

一日,大禹爬山劳累,枕石而睡,梦见玄夷苍水使者。使者告之:想得到金简玉文,到黄帝岩顶,顶上有一盘石,凿石可得书。大禹醒来后,按使者吩咐,斋戒沐浴,登上山峰,果见一盘石,凿开盘石,便得宝书。大禹按书中治水之道,该湮则湮,该疏则疏。果然把洪水治理好了。大禹治理好洪水后,把金简玉文送还南岳衡山,藏金简玉文的山峰,就是现在南天门下的金简峰。

大禹在南岳衡山期间,留下了许多胜迹。他*白马祭山岳的地方叫*马冲,巾紫峰上的紫金台是他遥祭舜帝之所。南岳祝圣寺原称清冷宫,是他为崇祀舜帝所建。宫后有他亲手所植的柏树,叫禹柏。云密峰下休憩的地方叫大禹岩,大禹岩下有纪念其治水功德的禹碑。后人还在大庙御楼中竖起了一块刻着“功高神禹”的大石碑,以纪念大禹的业绩。

禹溪上的望隐桥

  大禹和禹王碑的传说,几千年以来,人们无从考证。但多少年来,人们信“疑”为真,是因为人民把大禹和禹王碑作为中国水利精神的寄托和崇拜。就凭这一点,仍然可以让我们继续发扬和传承。

衡山禹王城处的禹王碑石刻

五、禹王碑考证的意义

中华民族常以炎黄子孙而自豪。古代传说中,黄帝部落在黄河流域生活,先后和南方的蚩尤部落、西方的炎帝部落发生战争。后来,黄帝部落打败了蚩尤部落,又合并了炎帝部落,终于成为中原各部落共同拥戴的首领。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在黄河流域长期生活,繁衍后代,构成了以后华夏族的主干部分,中华民族因之称为炎黄子孙。黄帝以后,黄河流域还出现了几位著名的部落首领一尧、舜、禹。禹是古代传说中治水的英雄,禹治水的功劳,博得了世人的称赞,被尊称为“夏后氏”,即为诸夏之族最高的首领,后人又称其为大禹或夏禹。

禹王碑全文

禹碑的发现,意义极为重大。其一,可将中华文明上溯近千年。中国历史真正有史料文献记载的是夏、商、周奴隶制王朝,而炎黄时代,包括“三皇”、“五帝”的说法,历史上众说纷纭。按(史记》和其他一些史书的说法,三皇是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而这些记载都是根据古书上神话传说而来,并无真实的史料文献。禹碑的发现,使大禹治水由古代传说变为史实,也可追溯尧舜时代为史实,从而使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上推近千年。其二,从中国文字的起源来说,一直认为最早的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而禹碑的发现,就说明中国最古老的石刻距今五千多年,比殷墟的甲骨文,要早近千年。所以,按湖南省文物局江文辉处长的话:“禹牌的价值怎么讲都不过分。”

部分图片和文字来源来网络,本文不做商用,只为宣传衡山,挖掘衡山文化;如图文原作者或原发表网站认为侵权,一旦指出则立即删除。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