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华夏版图上实现统一的王朝,它经历过诞生,图存,谋强,拓土,内乱,衰弱,变法,崛起,扩张,统一,灭亡等多个阶段,这条风云之路足足走了六百多年,其所累积的历史经验和惨痛教训也不断为后世的开国帝王所借鉴。
今天,咱们就先从诞生开始说起,说到秦国,必须要说到一个姓氏,赢姓,也就是秦国的国姓,这个姓氏后面还会引出一堆新的姓氏。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开创天下大业的族姓,都会为自己找一个有声望的历史名人做祖先,即使他们自己没有找,后来的历史学者往往也会杜撰出来一个,这种事在历史上可谓数见不鲜,最早期开创帝国的秦朝也不例外。根据民间传说,赢姓最早来源于虞舜时期,相传虞舜手下有两位能臣,一个叫伯益,一个叫皋陶,他们都曾是舜帝的左膀右臂,有史家说皋陶是伯益的父亲,舜赐皋陶为赢姓,伯益就继承了这个姓氏,也有史学家说他们不是父子,伯益是被单独赐姓赢氏,总之伯益成为赢姓是后人公认,至于皋陶是不是赢氏始祖,这个没人能说的清。
到了大禹接替舜帝时,禹又分别给伯益的两个儿子每人一块封地,这时还没有秦,伯益的长子叫大廉,他的封国叫葛国,这一支也是中原赢氏的祖先,后面的秦国和赵国都出自这一支,葛国的封地传到夏朝末年,因为忠于奄奄一息的夏朝,最终被商汤给灭国了,葛国的一部分后人为了纪念这个国家,便以“葛”为姓氏,但宗室仍然保持赢姓,在整个商朝期间,赢氏都没有复国。伯益另外还有一个儿子,叫若木,他被敕封到东南地带,那里在夏商周时期还属于蛮夷之地,文明不开化,但是那块封地至今还在用它封国的名字,这个封国叫徐国,也就是今天的徐州一带,这个封国也是一个比较有传奇特色的一支,它后来在周穆王时代达到鼎盛时期,成为东南一霸,因此联合几个小国和周室叫板,结果被周穆王打得一蹶不振,即使这样,它在历史上还是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经历夏商周三朝都还在延续,直到春秋末年才被吴国给彻底干掉的,徐国的后人为了纪念母国,便以徐为姓氏,也就是徐姓也是源于赢姓。赢姓的诞生大概就是如此,它从此以后就开始了开枝散叶。
三王之后,历史的车轮经过数百年辗转,进入了商朝末年,赢姓家族中出位贵族官人叫飞廉,他有两个儿子,哥哥一个大力士,名叫恶来,是纣王的大臣,年幼的名叫季胜,这两个人的后人让赢姓在历史上又一次活跃,我们先说这个季胜,民间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季胜参与辅助纣王,所以最后得以保全性命,他有一个孙子造父在周穆王时代是为周天子驾车的,因为参与讨伐徐国的战争有功,被周穆王赐姓赵氏,封地在今天的山西境内,这个赵氏就是后面七雄之一赵国的祖先,也是赵姓的来源(如果民间传言赢姓起源于伯益是真的,那可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打了自家人)。周武王灭商后,恶来作为纣王的大臣被处死,但是却敕封了恶来的一个儿子为大夫,周武王建国不久便去世了,年幼的太子继位为周成王,由武王的弟弟周公、召公共同辅政。商朝虽然灭亡,但是它只是已经不具备做天下共主的名分,作为诸侯国还是存在着宗庙,这时还讲点上古仁义之风,并不是一亡国,宗室就会被赶尽*绝,只要这个宗室识相一点,乖乖承认人家共主的位置,人家还是会保留其诸侯的地位,只是周朝在保留商的时候,把国家的名字改成了邶国,邶国的国君就是纣王的儿子武庚,在周公摄政期间,同有辅政身份的蔡叔、管叔对周公不满,此时武庚也有反周复商的打算,他们便联合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而这位被武王册封的赢氏大夫也被卷入这件事,最终被周公一并剿灭,并削去了大夫爵位,赢氏一族就此昙花一现,又消失在历史舞台。
之后又过了近百年,大约在公元前890年左右,周朝已经经历了八代国君,国势开始衰微,内有诸侯叛乱,外有蛮族入侵,周朝国都镐京缕缕遭到西边戎狄的侵犯,除了少数几个诸侯国在镐京附近,大多数诸侯都远在山东,(这里指的是崤山以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王室和王权都因此而受到严重威胁。西周为了维持王室稳定性,一直都是嫡长子继位的制度,但是到了周孝王时这个规矩被打破了,周孝王原是周穆王的小儿子,周共王的弟弟,周共王死后,他抢了自己侄子的王位,继位为天子。但他并不是一个昏君,孝王继位时,周朝因为穆王多次出游而国库空虚,又由于共王的几次封赏,王室土地变得很少,诸侯们有些蠢蠢欲动,为了振兴王室,抵御北方戎狄的侵扰,他就开始富国强兵,而在冷兵器时代,强兵之首就是马匹,而作为战略物资的马匹就受到了非常大的重视。为此,这个周孝王就专门选择渭水附近肥沃的土地用于王室马匹的繁殖,还经常亲自去牧场检阅一番,这时,赢氏家族出了一个极会养马的人物,他就是恶来的五世玄孙,名叫非子,他饲养的马匹,又肥又俊,得到了来此巡查的周孝王赏识,就让他做了个养马的官,也就是类似于弼马温那样的官职,这个官职虽不大,却对秦国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使秦国有了诞生的起点。其实,非子的家境还是不错的,虽说是落魄贵族,但毕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可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养马的马夫呢,相传非子的父亲叫大骆,大骆很会撩妹,攀上了申侯的女儿,做上了申国的驸马,周朝分封讲求一个规则,越是亲近的方国就越靠近王室中心,越是疏远的方国就离王室越远,当时的申国处在镐京附近,年年都可以觐见周天子,而且根据记载有几位申国公主都了周天子的王后,可见申国在当时属于一个地位比较尊崇的诸侯国,这位申国公主理所当然的要做大骆的正妻,作为嫁妆,申侯还给他这位女婿安排了一块封地,叫犬丘。非子本是大骆的长子,但是随着申国公主的到来,他和他的母亲便遭到了大骆的排斥,后来那位公主也生了个儿子,也就是申侯的外孙,申侯为了让自己的外孙成为家中嫡子,便把非子赶到了渭水去养马,养马的官职虽然小,可是非子*还是很认真,几年后,他负责的汧水、渭水之间的马匹大量繁殖,为奖赏秦非子的功劳,周孝王便在边境另外找了一块土地封赏给他,赐名秦邑,这块地在今天的甘肃境内,是有记载最早叫作秦的地方。此时的秦还不具备一个国家的称呼,其规模只相当于一个邑,它只是周王为了抵御西北游牧民族而设置的一个据点。非子虽然被驱逐,却也是因祸得福,获得了周天子的恩遇,而且在后面还躲过了一场灭族灾难。、
在周王朝的分封时代,新土地的归属以及受封者的爵位基本都是王室说了算,通常肥沃且在内地管辖范围的会被分给姬姓诸侯,而边缘化甚至不在周朝管辖区域的土地则会以“赏赐”的形式封给有功劳的臣子,土地一旦分封下去,只要管理者和继承者没有大的过错,就不能再被王室收回来或者转给别的功臣,因为这样会降低天子的威信,激起诸侯的矛盾。但是华夏的土地十分有限,没过多少年就分封完了,后来的有功人士,天子该怎么赏赐,只能分封国外的土地,这种分封如其说是赏赐,不如说是一种政治上利用,因为这样做有利于周朝土地的扩张,而且还可以转移内部矛盾。起初,周王封给非子的土地其实是一块不在周朝管辖范围内的土地,这需要他先从犬戎手里夺回,即使夺回来了也还要世世代代防御游牧族的入侵,说白了就为周朝戍边卫国。这样的分封从短期来看,对于非子及其整个家族来说是种负担,甚至说是种灾难,因为需要常年在边境和外族作战,人口和生产都极不稳定,保不准哪天就会被灭国,相比于那些处在内部躺在平原上收税的诸侯国,那真是天壤之别。但是从长远来看却又有利于诸侯国自身的拓展和强大,首先他们处在边境可以对外作战,只要在名义上不背叛周天子,打下的地盘都属于自己,而内地的诸侯国是不能扩展的,他们相邻的国家都是受周天子册封的,没有天子诏书而肆意入侵是明摆着造反,其次,由于长期和外族作战,边境的诸侯国往往会民风彪悍,战斗意识和国家凝聚力往往也更强,从西周演变到后来的春秋时代,几个大国基本都是早期处在边陲的小诸侯国,他们被迫和外族斗争,东方齐国主要对抗东夷,北方晋国对抗狄族,南方楚国对抗蛮族,濮族及山越,西方秦国对抗西戎,这些诸侯在经过数百年的血战,筚路蓝缕一步步走向强大,而深处内地的诸侯国,当周天子统治力下滑后,自然又成了这几个已经强大起来的诸侯吞并的对象。
非子建立秦邑之后数十年,周朝迎来了一位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周厉王,他在位时征收苛捐杂税,将王畿内的山泽湖泊收归朝廷经营,严禁国人私下议论朝廷是非,逼得镐京百姓发动起义,攻占了王宫,天子被驱逐到彘县(今天的山西境内),此后十四年周朝没有天子,国家事务由几个大臣共同决议,史称“共和”。西戎族趁机大肆入侵周朝边境,犬丘大骆的全族就是在这次入侵中被灭族了。公元前827年,周厉王死在了逃亡之地,太子姬静在镐京被大臣拥立为周天子,为周宣王,此时秦邑已经经历了四代人经营管理,基本上具备一个小诸侯国的规模,上位的周宣王决定报复西戎入侵,册封秦非子后裔秦仲当大夫讨伐西戎,拉开了周朝与西戎的战争,这也是有秦以来第一次承接周天子的军事命令,但是周天子却没有给与兵马,而西戎族多为联合的游牧族群,他们与农耕文明形成对立,此时正是一股足以威胁到周王畿的外族势力,这场战争打得极为惨烈,秦仲虽然率领族人多次打退西戎入侵,但数年后终因寡不敌众而战败,秦仲本人也被*。
秦仲战死后,西戎占领了秦邑,秦仲有五个儿子,长子赢祺被定为继位人,后世称为秦庄公,秦庄公和几位兄弟逃到镐京,周宣王召见了兄弟五人并决定继续讨伐西戎,这一次周宣王借给了他们七千兵卒,在当时这是一支不小的军事力量,秦庄公集国仇家恨于一身,奋勇当先,一举击败盘踞秦邑境内的犬戎,同时也夺回了犬丘之地,秦庄公被天子册封为西陲大夫,包括他们的祖先大骆的封地犬丘在内,一并归秦所有。也就是从这时候起,秦赢正式具备了一个国家概念,史*载,这一场战争胜利后,秦庄公获得了象征着诸侯国的礼乐器件,这也标志着秦国在礼制上拥有了诸侯的地位。
公元前781年,周宣王驾崩,西周最后一任天子周幽王继位,幽王的王后是申侯的女儿,就是前面那个被犬丘大骆傍上的申国,这个申国的公主谁娶了谁倒霉啊,周幽王的太子宜臼是申后所生,而幽王宠爱妃子褒姒,想要废除宜臼立褒姒的儿子,这直接惹怒了申侯,他就勾结犬戎攻打镐京,镐京沦陷后周幽王也死于乱军中,宜臼在众诸侯的拥立下成为新的天子,就是周平王。虽然正史上总拿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这一举动来说事,但我觉得这个典故本质上应该是一段被政治化的历史,一是周平王为自己通过政变而继位找一个合理的借口,二是那些诸侯国不再奉行天子号令释放的政治信号。(而且烽火台博取美人一笑这个事情根本就不合实际,烽火从骊山传到各诸侯国,诸侯再从封地里起兵*过来,少说也得有几天,这么长时间谁会有耐心等着看一个笑话,况且镐京附近的诸侯在收到烽火信号也不可能都聚集到骊山脚下供褒姒观赏)。西周的灭亡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说一下,一是礼制崩坏,周朝礼制早在周孝王篡夺侄子王位时就已经崩坏,周幽王废长立幼,是从明面上冲击了周礼,大部分诸侯都不会站在他的一边。二是统治力度下滑,从穆王开始,徐国首先反抗周朝,各地诸侯不再朝贡天子,后来又出现楚国称王,虽然周天子缕缕出兵镇压,但是打了胜仗又不能取利,白白消耗钱财,加速了中央权利弱化,地方诸侯却一步步坐大,到了周宣王虽然有过短暂中兴,取得了一些对外战争的胜利,但是晚年刚愎自用,讨伐边疆戎狄屡战屡败,天子的威慑力更是一落千丈。三是周室失信于诸侯的事件到了西周晚期频繁发生,前有周夷王烹*齐国国君,后有周宣王干涉鲁国君主继承,严重引起许多诸侯不满,楚国更是因为爵位倒挂问题直接开始称王,要说“戏诸侯”,早在幽王祖先就已经开始了,周幽王废长立幼再次打了申国的脸,申国和齐鲁不同,地处王畿附近,这样的诸侯国要背叛中央,往往是十分危险,而幽王也为自己的不察付出惨重代价。
周幽王死后,周朝出现二王并立的局面,原废太子宜臼在申侯等一众大臣的拥立下继位为周平王,周室贵族以及虢侯等势力认为宜臼勾结外族弑君,属于大逆不道,他们拥立周幽王之弟为天子,史称周惠王,直到多年后晋国灭亡虢国顺带着灭掉了周惠王,周平王才成为真正的正统。秦国在二王并立时选择了站队在周平王这边,毕竟申国也曾经是秦国的远房亲戚,由于镐京被入侵的游牧族一通掠夺,早年又发生过地震和暴乱,已经破败不堪,这里距离戎狄很近,长期遭受他们的威胁,周平王继位后便将都城向东迁移到洛阳,这时秦襄公嗅到了政治利益,他率领秦军极尽忠诚的护送平王东迁,周平王迁入东都之后,正式册封秦襄公为伯爵,并许诺只要秦国能打退盘踞在那里的犬戎,便将原来的关中故土分封给秦国,从此,秦国才正式成为一方诸侯,将在关内地区和西戎战斗数百年之久。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