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战争(芬兰语:Talvisota,瑞典语:Vinterkriget,俄语:Зимняя война )是一场苏联与芬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爆发的战争,自1939年11月30日由苏联向芬兰发动进攻而展开,苏联最终惨胜芬兰,于终战和谈中获其割让与租借部份领土,而后于1940年3月13日双方签订《莫斯科和平协定》为结束。
自立国以来苏联一直对与芬兰相接的国境存有异议,认为威胁到距边境仅32公里之遥的苏联第二大城列宁格勒的安危,且芬兰在独立过程中与德国关系密切,苏联视其将可能成为德国入侵本国的帮凶,于是持续以谈判、威胁或尝试颠覆芬兰政府的方式来解决其边界问题,必要时直接透过军事行动并吞芬兰,使其重回以往俄国附属国的地位。芬兰方面则力保独立之成果,视苏联为唯一的假想敌,持续以外交手段来避免战争。1930年代苏芬之间的几次谈判皆无结果,苏联决心武装入侵芬兰。1939年11月26日苏联制造了「曼尼拉炮击事件」,以此为借口对芬兰宣战,在两国边境发动全线进攻。国际联盟将苏联的行动视为非法攻击,于12月14日将该国除名。
苏联投入大规模的军队进攻芬兰,并在兵力、飞机、战车上占有压倒性优势,然而战前其军事*因约瑟夫·史达林于1937年开始的一连串的政治整肃而被处死或入狱,以致冬季战争爆发时,苏军仅剩下经验不足的高级将领和中级军官。由于上述因素,加上芬军训练精良、熟悉地形,导致苏军在冬季战争初期战技拙劣、损失惨重,芬兰则展现了远超过苏联预计的抵抗能力。然而苏联于后期撤换指挥成员、改善作战方式以及结合强大的物资优势,终于突破了芬军主防线,芬兰因而求和。1940年3月双方签订《莫斯科和平协定》,芬兰割让出其11%的领土和30%资产予苏联,结束了战争。
冬季战争中,苏联投入巨大兵力却损失惨重,国家声誉也受到很大的伤害,也未达到原先征服芬兰全境的目标。芬兰则不仅保有了主权,还赢得了国际声望。冬季战争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二次大战的进程,在苏芬交战期间,英法曾想以援芬借口派兵登陆斯堪地那维亚来切断供应纳粹德国战争机器的瑞典铁矿石生产地,但未能成行。苏联此战中的表现也令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对发动侵略苏联的企图更具信心,并开始着手联络芬兰加入其计画。最终在1941年6月底爆发了「继续战争」,芬兰同德国协同出兵企图夺回冬季战争中失去的土地。
第一阶段(1939年11月30日至12月31日)
冬季战争大致上可分作1939年11月30日至12月31日以及1940年1月至战争结束的3月13日两阶段,在前者期间,苏军投入大部队进行机动战来迅速获得胜利,试图包围、孤立并消灭敌军,却一再败在芬军的战术优势上,在各条战线上进攻皆受挫,特别是整个12月期间,苏军地面部队损失惨重。芬兰北部与中部战区,尽管芬军布署极少的部队,但充分利用地型优势一再从侧翼打击敌军、席卷其补给线,进而逐次孤立、包围与消灭。南部地区则是苏芬两军皆投入重兵的主战场,尽管前者在当地布署了极为庞大的部队,却一再发起组织草率、兵种协同能力差的正面进攻,久久无法取得突破。在第二阶段里,苏军的进攻方式才有了大幅的改进,才最终打败了芬军.
第二阶段(1940年1月至3月13日)
时至12月底,史达林对于迟迟无法解决芬兰的战事而感到不满,他在克里姆林宫狠狠训斥了梅列茨科夫与其幕僚,尤其是卡累利阿的苏军发动的第三波攻势又被芬军挡了下来更使他愤怒。12月28日,国防委员会下令卡累利阿地峡的苏军暂时转入防御态势。在克里姆林宫的检讨会议上,史达林听取总参谋部对于第7军团攻势的检讨报告,后者认为列宁格勒军区对于「曼纳海姆防线」的调查不够彻底、部队指挥松散且部队在多兵种联合进行突破作战上的训练不足,致使无法对敌军防务施行迅速的进攻,列宁格勒军区的广正面攻击才因而失败。1939年12月9日,梅列茨科夫交出了对芬战争的指挥权给苏联最高统帅部,直接由伏罗希洛夫、尼古拉·库兹涅佐夫、史达林和沙波什尼科夫等人指挥。
史达林放弃了现时的计画,改用6个月前沙波什尼科夫所拟定、苏军将会集中压倒性的火力去攻击窄正面的芬军防线之方案。不单是战法需要作调整,人事上史达林也决定创建方面军单位——「北西方面军」来统筹地峡上的进攻,成了史达林和各军团司令之间的指挥者。会上史达林在征求志愿者时,基辅特别军区司令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表示愿意,条件是可以使用沙波什尼科夫的计画中列入的所有资源。铁木辛哥以做事有条理、纪律严谨著称,同时也是图哈切夫斯基等人主张机动战的反对者,他更偏好也更擅长进行集中火力的正攻法,对于在「曼纳海姆防线」和卡累利阿地峡上的迟滞不前的苏军来说,铁木辛哥是新建方面军司令的不二人选。1月7日,国防人民委员会正式通知列宁格勒军区将战略指挥权转交给北西方面军,而原列宁格勒军区总司令、对芬战争总司令的梅列茨科夫则降为第7军团司令。
史达林为铁木辛哥安排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叶费姆·阿法纳什维奇·什加登科来协助挑选所有军区的优秀部队,并转至增援地峡上的第7和第13军团,日丹诺夫也担任后者的政委,改善与集中铁路、电信和道路系统,提高列宁格勒的军备生产与动员能力。战法上,铁木辛哥检讨近期的战斗经验、调整战术原则、规划部队的新式训练体制、改善诸兵种联合作战能力,同时,他也着手处理苏军指挥官一再强调的气候问题,统整在卡累利阿地峡作战时苏军遭遇到的各个问题,制作「曼纳海姆防线」的模型来研究突破手段。因为上述的备战,苏军在整个一月里都没有采取什么真正的大规模进攻行动,但仍以第7、第8、第13军团和苏联空军轰炸机持续炮轰、航空侦查和威力侦查来保持对芬军的压力,仅轰炸机就对「曼纳海姆防线」轰炸了4,817架次。
梅列茨科夫指挥第7军团集中75%的兵力攻击「曼纳海姆防线」上泰帕尔与姆纳苏沼泽之间仅16公里的窄正面,使用的战术相当基本:以装甲部队作为楔子突破,再以大量步兵与车辆进行突击。为此,苏军先是调查芬军前线工事作准备,再集中大量新战车与炮兵于该战区,军队自10个师增至25到26个师、6至7个战车旅和数个独立战车排,总兵力达600,000人。2月1日,苏军进一步增强了炮击和空中轰炸的火力、发动大规模攻势,在头24小时的弹幕轰炸里向芬军防线倾泻了30万发炮弹。原先,芬军在白天躲进遮蔽物中,再于夜间出来修复被破坏的掩体,但苏军这次将炮击时间拉得很长,一再摧毁和消耗芬军的防御工事,很快即令后者在堑壕战间损失了超过3,000名兵员,另外苏军还施以一到两个连的小规模步兵突击战术辅助其攻势。芬军却因为弹药不足,其炮兵不得不在苏军发动直接具威胁性的地面攻击时才能开火射击,作战受到严重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