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势造英雄!且看穷苦和尚出身的朱元璋如何脱颖而出,建立明朝

时势造英雄!且看穷苦和尚出身的朱元璋如何脱颖而出,建立明朝

首页战争策略大明之盛世江山更新时间:2024-05-09

第一章 两位铁血皇帝 第九章《一口气读懂中国史·明朝故事》(3)

两位铁血皇帝

小和尚造反

一般来说,有能力改朝换代的人,不是名门世家,也得是当朝大将,可是蒙古人建立的大元朝,愣是叫一个贫农出身的小和尚给推翻了,这个超级给力的小和尚,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一个在家里排行第八的苦命孩子,老爸给他的命名是朱重八。

在朱重八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似乎只有饥饿。他从生下来就没吃饱过奶水,长牙就没吃饱过饭,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守着一大堆美食把肚子撑圆。

朱重八的第一份工作是“牛仔”——给地主家放牛。有一天他饿晕了头,看着悠闲吃草的黄牛,就像一大块喷香的牛排在向他招手,他就想:“我为什么不能吃这块大牛排呢?”诱惑是魔鬼,有些想法一旦产生,就难以控制,最后,朱重八终于禁不住牛肉的诱惑,和几个小伙伴一起把牛*死,在野外架起火,吃上烤牛肉了。

庙堂真相

朱元璋的出生传说

1328年10月21日(农历九月十八日),朱元璋降生在安徽凤阳的一个农民家庭里。四十年后,他成为元朝的终结者。据说朱元璋的老娘有一次大白天睡觉,一位道士进入她梦中,给了她一粒药丸,朱元璋的老娘吃后,就怀上了朱元璋。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名人的出生都充满传奇,跟老爹或者跟爸妈都没有关系。

可是*了黄牛,如何向地主交代呢?朱重八想了一个主意,他把牛尾巴塞在山石缝里,告诉地主说:“黄牛钻进山里了,我们扯着尾巴拽它,它就是不肯出来。”

可惜老地主一点戏剧细胞也没有,完全不相信这个说法,他把朱重八暴揍了一顿,并且取消了他放牛的资格。

朱重八十六岁这年,家乡发生旱灾,蝗虫泛滥,庄稼绝收,老百姓成批成批地饿死,瘟疫也开始蔓延。朱重八的家庭也未能幸免,他的父母和两个哥哥相继死去,不算出嫁的姐姐,家里只剩下他和二哥。

朱重八来不及悲伤,他此刻只想把家人安葬,让他们入土为安,但是他们家穷得连买块墓地的首付款也没有,他只好去求那个老地主。可是地主不是慈善家,免费墓地他是不会提供的,到头来,还向朱重八讨要那头牛的旧账。幸亏邻居刘继祖心地善良,主动让朱重八把家人埋葬在他家的地里。

兄弟俩埋葬了亲人,就得想下一步的活路,哥哥决定远走他乡讨饭为生,而朱重八则进了附近的皇觉寺去当和尚。

野史秘闻

真命天子在濠州

明朝人笔记《五杂俎》记载说,元至正年间,北京(大都)有个姓范的医生,一天,他的诊所来了两个女人看病。范医生像往常一样为病人号脉,一号之下,大吃一惊,说你们不是人,到底是什么妖怪?女人回答说,我们是西山的狐狸精。医生问,这是天子之都,你们怎么进得来?女人回答:真命天子在濠州,神仙们都去那里守护了,所以我们能进来。不久朱元璋起兵濠州,范医生知道天下要乱,于是赶紧逃走。

朱重八进了皇觉寺,虽然有些好吃懒做的和尚把很多活都推给他干,但总算有口饭吃。可惜好景不长,还不到两个月,寺里的方丈就把全体和尚集合起来,对他们说:“现在寺中的粮食也吃光了,大家都出去四处云游,化缘求生吧。”

于是朱重八也分到了一只化缘的钵子,出发了。他漫无目的,四处流浪,看哪家烟囱冒烟就奔哪家化斋饭,到了晚上找个荒废的古庙去过夜。就这样云游了三年之后,朱重八又回到皇觉寺,因为这里似乎还有点家的念想。

公元1353年,朱重八二十五岁。有一天,他忽然收到昔日伙伴汤和的一封信,汤和在信中说:兄弟我现在濠州(安徽省凤阳县),投奔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已经做了军官,快混上中产了,红巾军是反抗元朝暴政的队伍,老兄你也快来参加吧,咱哥俩一起干事业、一起奔中产。

朱重八看了信,赶紧悄悄地烧掉,他有点拿不定主意,反抗暴政其实就是造反,被政府抓到了要*头的。可是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一位师兄偷偷告诉他,有人举报他私通红巾军,官兵很快就会来抓人了。

社会风情

凤阳的和尚

朱元璋做过和尚,凤阳又是老家,所以明朝建立后,太祖对凤阳的和尚有很多优惠政策:凤阳府的寺僧可以喝酒,可以吃肉,还可以娶妻生子,一般老百姓要承担的差役赋税,也都跟他们无关。并且,僧人的妻子还有一个专有名词,叫“梵嫂”。

仅仅是收到...

这时的濠州城,已被元军围困很久,朱重八走小路悄悄进了城,不料,却被守城的军士当作奸细抓住。

军士向郭子兴报告说:“抓到一个奸细,请大帅下令砍头!”

郭子兴听了,问这个军士:“你怎么知道他是奸细呢?”

军士说:“咱们被元军围困这么久,只有往外逃的,少有往里进的,他却自称是来投军的,我看就是奸细!”

郭子兴也好久没见有人来投军了,就想看看这个人到底是不是奸细,于是命令军士把他押进来。

军士把朱重八押进来,郭子兴就厉声问道:“你这个奸细,混进城想干什么?”

朱重八说:“我不是奸细,我是来投军的。”

“胡说!”郭子兴吼道,“濠州城被元军围困,城里的人想逃还来不及,哪有人在这时候投军啊!给我拉下去砍了!”

社会风情

凤阳花鼓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来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这是凤阳花鼓的开场白。关于凤阳花鼓的成因,有人说,凤阳人有外出讨饭的习俗。也有人说,明初朱元璋从江南迁徙了十多万户到凤阳,这些人想回老家,就一路卖艺乞讨回去。真实的情况可能是,凤阳多自然灾害,老百姓纷纷外出乞讨,并培养出明朝为数众多的街头卖艺一族。

郭子兴想,这个人肯定会马上下跪求饶。但朱重八却微微笑了笑。郭子兴就问:“你有什么话说吗?”朱重八这才说:“是汤和让我来的。”“噢,是这样。”郭子兴看朱重八不乏沉着冷静,又是汤和推荐的,就让他在自己身边当个卫士,朱重八正式加入了造反派的行列。

在反元抗争的过程中,朱重八表现出高超的领导才能,他作战勇猛,并且很有谋略。在汤和的帮助下,他也逐渐得到提升,当了军官。他缴获的战利品从不私藏,全都献给元帅郭子兴,而元帅奖赏他的物品,他全都分给手下的士兵,朱重八逐渐树立了自己的威信。

就在这一年,朱重八给自己改名叫“朱元璋”,元指的是元朝,而璋是一种尖形的玉佩,因为他姓朱,与“诛”谐音,他希望自己化身为诛灭元朝的锐器,事实证明,他真的做到了。

向历史借智慧

理想会随时势而变

小时的理想像是一张床,很快就放不下你的身躯。朱元璋在偷吃牛肉时的理想,不过是老子以后一定要有一百头牛,可以光明正大地吃;当他做和尚吃冷粥时的理想,也不过是洒家以后一定要做方丈,喝热乎乎的皮蛋瘦肉粥,吃白面馍馍。可当他参加了反政府武装后,理想又升华了。“理想”这两个字最唬人,事实上,任何人都不能撇开时势去谈理想,而时势造英雄正是千古不易之理。所以,不必担心某一时段没有理想,时势会推着你跑在理想前面。

朱元璋称帝

公元1356年,朱元璋的雪球已经滚到十万人的规模,他还占据了一个战略要地——六朝古都集庆(南京),朱元璋把集庆改称应天,应承天意的意思。

大元集团已经快*了,连挑衅斗殴的力气都没有。造反集团却有很多,摆在他们眼前的路子,不是你吞掉我,就是我吞掉你,阶级内战火热爆发了。

1363年,朱元璋与他的头号敌人——陈友谅,在鄱阳湖水面打响了决战。陈友谅这小子,没学好兵法,也没学好历史,连火烧赤壁这样的经典案例都不晓得。为了炫耀自己强大的水军实力,陈友谅把高大威猛的战舰用铁链连接起来,在鄱阳湖上绵延几十里,骑兵在战船之间撒欢跑马,如履平地。陈友谅非常自豪,看咱这航空母舰!就凭你朱元璋的破渔船,也敢跟咱斗!相比之下,朱元璋的小船确实很寒酸,好几次被陈友谅打得人仰船翻,还差点当了俘虏。

庙堂真相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谋士给他定下了一个非常出色的战略,那就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高筑墙就是埋头练兵,力量不够强大时少掺和打架斗殴;广积粮就是多多地准备粮草,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缓称王就是别整那些虚的皇呀王呀的名号,免得目标太大、树敌太多。正是这一战略,使朱元璋迅速壮大起来,最终赢得了元末争霸的冠军。

常言说,天有不测风云,正当陈友谅得意的时候,风向突然转变了,陈友谅由顺风变成逆风。朱元璋抓住这个机遇,派出七艘满载火药和茅草的小船,七名水性好又机灵的水手扯圆了帆,向陈友谅的航空母舰奔去,就要靠近的一刹那,水手们点燃了小船,飞身跳进水中。火借风势,烈焰熊熊地向陈家军扑过去,木制的航空母舰很快就成了一片火海,一千年前的赤壁之战重新上演。陈友谅的手下哭爹喊娘,烧死淹死的不计其数。

陈友谅这会儿只有抱着脑袋赶紧逃命,他还想喊一个“既生谅,何生璋”的口号,但是一切都来不及了,他在突围的途中,被一支没长眼睛的流箭要了命。

收拾掉陈友谅,其他的小对手降的降,死的死,很快都摆平了。一个壕沟里的内斗结束,就剩壕沟外的大元了。

朱元璋为了麻痹大元皇帝,曾经表过态——咱只想当个土财主,绝没有跟政府作对的意思。元朝的皇帝和官员,退化得连兵器都懒得拿,他们也宁愿相信,朱元璋在自己的战壕里“窝里斗”,是为大元的江山除害。

社会风情

“奉天承运”由来

很多关于古代的电视剧中,大都圣旨开篇第一句就是“奉天承运”四字。此四字即是朱元璋创造出来的。元时诏书的开头是这样四个字:“上天眷命”,朱元璋觉得此未尽谦卑奉顺之意,所以把它改成了“奉天承运”,意思是说,君主的言行都是奉天而行,非敢自专也。

抱着这种想法,元顺帝派人来给朱元璋送官帽,小兄弟,这些年辛苦啦!这顶帽子收下吧。元顺帝满以为朱元璋会欢天喜地接受封赏,但朱元璋把官帽扔出老远,他觉得那个使者是个人才,就把使者扣下了。

元顺帝还不死心,依然天真地幻想着,用金银财宝来安抚这个讨过饭、当过和尚的暴发户。朱元璋说,财宝可以要,官是真不要。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四月,朱元璋派出二十五万精兵强将,北上伐元。在出征前,朱元璋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演讲:“改天换地的时候到啦!咱们汉人就要翻身做主啦!该报我们的血海深仇啦!”

朱家军出征后,前方捷报频传,朱元璋渐渐看到皇位在向他招手了,不过,他又想起了一个人——曾经册封朱元璋做吴王的民团领袖韩林儿。

社会风情

什么是“讲张”

吴地有“讲张”一说。“张”就是张士诚,苏州一带老百姓对张士诚很有好感,张士诚失败、明朝建立之后,苏州百姓依然怀念张士诚,饭后茶余闲聊时,总说起当年张大王如何如何好。朱元璋听说后非常生气,不仅加重了江苏一带百姓的赋税负担,还严禁老百姓再讲张士诚的故事,违者就要坐牢。“讲张”一语就是“讲张士诚故事”的省略。

这个韩林儿曾经被人拥立为“大宋皇帝”,当作与大元集团斗争的棋子。元朝即将灭亡,朱元璋的时代到来了,韩林儿如果识相的话,趁早发表个声明,扔掉那个有名无实的头衔,或许还可以消消停停地在家养养花,种种地,过点小康生活,但他却不识时务,直到现在,还在某一个角落里,极其淡定地以首领自居。朱元璋可淡定不了,他怎么能容忍还有一个人比他地位高呢?他派一个水霸出身的手下去办这件事。

这手下去见韩林儿,假惺惺地说,俺大哥非常想念您,特意派我接您到应天过好日子。韩林儿不知是福是祸,但他除了任人摆布也想不出别的对策,打起包袱就出发了。他们乘船到半路,船底突然漏了一个洞,咕咚咕咚地开始进水,再四下一看,不见一个人影,韩林儿淡定地葬身水底,对宋朝的怀念到此结束。

1368年年初,朱元璋在应天登基称帝,宣布大明朝的诞生,讨过饭的小和尚终于从金字塔底部爬上了塔尖。同年八月,朱家军攻克大都,不可一世的大元帝国灭亡了。

向历史借智慧

学好历史很重要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以史为镜,可以知成败。如果学好了历史,就不会有那么多悲剧重演;如果懂得尧舜禹传承的真理,就不会被人赶着下台,更不至于下河了。

丞相胡惟庸

公元1373年,胡惟庸爬上丞相的位子,开始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尊贵生活。打这天起,他就开始贪污受贿,排除异己,任人唯亲,卖弄权势,官员们写给皇帝的折子他也敢截留,简直把朱元璋当成了傀儡。

以防万一,胡惟庸决定在自己这根绳上多拴几只蚂蚱,开始四处拉人下水。那些没什么原则的官员,经不住金银和官爵的诱惑,稀里糊涂就与他结为同党。为了稳妥起见,胡惟庸又瞄上了自己的恩师、元勋李善长。

胡惟庸是李善长提拔的,按说两人关系应该不错,但是自从胡同学爬上丞相位子,干了那些鸡鸣狗盗的事后,李善长心里就后悔了,为了不受牵连,就渐渐疏远了胡同学。

李善长手里有两张朱元璋御赐的免死铁券,这东西虽然不会用在他姓胡的身上,但总还算是强大的盾牌吧,何况李善长的儿子还是朱元璋的女婿,于是他拼命拉拢李善长。

社会风情

左右尊卑

元以来,都是以右为尊,朱元璋初即吴王位时,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李在徐之上。三年后,朱元璋把这个规矩改了过来,以左为尊,并改李善长为左相国,徐达为右相国。对于左右尊卑,古代也有一种说法:立者尊右,坐者尊左。就是说站着的时候,要让长者、地位高的人在右边,到坐下来的时候,则要反过来。

李善长知道,胡惟庸这小子,有好事不见得想起他,要拉他一起走,肯定是条死路,所以任凭胡惟庸说得天花乱坠也不搭理他。然而他的家人并不都那么明智,他的弟弟李存义就被胡惟庸给套住了,这样李善长又怎能脱了干系?

连李善长这样的元老都搞定了,皇帝真的成了孤家寡人,胡惟庸还怕啥?这回他高枕无忧了。可是胡惟庸乐呵没几天,就遭到了报应。他的儿子在外游玩,从马上掉下来,偏赶上一辆马车经过,来不及刹闸,就给轧死了。胡惟庸知道了,也没报告官府,自己就把车夫*死了。

朱元璋听说后,就把胡惟庸找来说,那个车夫的事,我希望你解释一下。胡惟庸满肚子冤屈,咱堂堂当朝丞相,生个儿子那是金堆玉砌的,竟然死在一个命比纸薄的马车夫手里,简直是天大的冤枉!

野史秘闻

料事如神刘伯温

在老百姓心目中,刘基(字伯温)是诸葛孔明一类的人物,前算三百年、后算三百年。传说他曾经夜观天象,说“天子气在吴头楚尾,我要去辅佐他”,当时称王江苏一带的是张士诚,但他见了张士诚,却说这人“贵不过封侯,不能长久”;等到在郭子兴手下见到朱元璋,他才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主人家呀。”

胡惟庸一顿哭天抢地,他料想凭这一番表演,朱元璋不仅会给予安慰,而且还应该给点丧葬补偿啥的,可是他表演了半天,既没有掌声也没有喝彩,他抬头看看朱元璋,啥反应也没有。胡惟庸很尴尬,只见朱元璋面无表情地对他说:“*人偿命。”转身就走了。

胡惟庸提心吊胆地龟缩了几天,可朱元璋并没有对他采取什么措施,他就想,皇帝一定是闹着玩的。

1379年,越南占城国的使者来向大明进贡,胡惟庸竟然没有向朱元璋汇报,但是朱元璋养的大批特工可不是吃素的,他不汇报有人汇报。

老话说得好,老虎不发威,你拿我当病猫哪?朱元璋正式开始发威了!跟这事沾边的官员全被抓到监狱里。

有个与胡惟庸结党名叫涂节的,本是一条忠实走狗,但是面对当前的突变形势,他马上改变风向,偷偷给皇帝写了封信,说刘伯温的死,是胡惟庸指使御医毒害的,另外胡惟庸还有谋反的嫌疑。

胡惟庸现在才明白,皇帝要*人其实是不需要太多理由的,只是需要时机而已。但是胡惟庸怎么甘心让涂节这条狗独自逍遥呢?

毒死刘伯温,本是朱元璋的授意,说出真相只能让他死得更难看,他现在只能拿涂节出气,他就一口咬定,涂节也参与了那个没有影的谋反。

社会风情

廷杖

廷杖,始于元代,朱元璋把它发扬光大。行刑时,由侍卫和太监将大臣绑赴午门外,宦官高坐中央监刑,其他政府官员则陪坐两旁,左边站小宦官三十人,右边站锦衣卫三十人,庭下站行刑狱吏百余人,都穿短裤,手执木棍。受刑者身体被绑住,只露出臀部和腿部。先打三下,作为开场。然后,分别“着实打”和“用心打”。受刑者往往不死即残。

朱元璋无所谓,咬出来越多越好,宁可错*千万,决不放过一个。

于是涂节和胡惟庸,还有那些沾边搭线的一起都被*了,胡惟庸还被灭了三族。

*了这批人,只是外交事件的结束,而谋反事件的查处才刚刚开始。在酷刑之下,每天都有新的同谋诞生,供出同谋就可以少受罪,否则只能被活活打死。

这桩案子查了十年之久,*了三万多人。开国功臣被*死无数,幸存的官员每天早上上朝前都要跟家人诀别,不知道晚上能不能活着回来。

1390年,有人交代,朱元璋的老亲家李善长也与胡惟庸案有关,于是七十七岁的李善长连同全家七十多口人都掉了脑袋,只有他那当驸马的儿子和两个皇外孙得以幸免。

至此,在胡惟庸一案中,朱元璋算是大获全胜了。不管多么有智慧的人,多么有学问的人,还是劳苦功高的人,在皇帝的手里都如同一只蚂蚁,这个总为自己当过讨饭和尚而自卑的皇帝,终于找到自尊了!

向历史借智慧

人生不能得意忘形

据说胡宰相生活奢侈,日子过得有如神仙。朱领导在那里勒紧裤腰带大打节俭牌,他却唱反调。这还不是最要命的。要命的是,自我膨胀太厉害,连他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胡惟庸是典型的得意忘形,以为自己有能力就不把领导放在眼里,却不知任何时候,领导发威那都是虎啸山林。如果搞不明白这样的事实,小心吃不了兜着脑袋走。

太子之死

朱元璋登基之后,把长子朱标立为太子。

朱标的老妈是皇后马秀英,马秀英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后,她为人善良正直,每当朱元璋大开*戒的时候,她总是想尽办法为官员们求情。朱元璋虽然是个*人狂,但对这个一起患过难的老婆还是很尊重的。

朱标继承了母亲的性格,他从小就特别懂事,对老师和长辈都很尊重。朱标二十二岁的时候,朱元璋让他开始参加工作,官员们汇报的大事小情都交给他处理,朱元璋希望这个儿子像自己一样精明能干。

朱元璋教育儿子说:“打江山的领导,都历尽千辛万苦,要懂得人情世故,处事才能妥当。守江山的领导,从小生在安乐窝,如果平时不多学习和锻炼,难免要出错。”这话有理,朱标赶紧点点头。

社会风情

春联始于朱元璋

《楹联丛话》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1368年春节,朱元璋降旨一道:“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一时间,南京城里上自王公大臣、下至平民小户,纷纷筹办春联,市场大红纸价格骤涨。从此以后,过年家家贴春联,成为中国的一大民俗,至今不衰。

朱元璋又告诉他几条治国的原则:只有仁德才不会因为暴虐而出现疏漏,一定要明察秋毫才不会被人迷惑;只有勤政才不会在安逸中堕落,处事要果断而不受教条限制。朱标没敢表态,心里头暗想,你嘴上说得挺好,但头一条就没法实行,咱倒是想推行仁政,可是你*人连眼都不眨一下,还说什么仁政呢?

朱元璋得意地说:“这些都是我治国的心得。我自从得到天下,从来没有放松过警惕,凡事都不敢怠慢,每天是头顶星星去,身披月亮归,如果你能像我一样做,我们大明盛世必然江山永固!”

朱元璋几乎每天都在*人,有时候朱标实在忍不住,也想发表点意见,但是朱元璋发怒的样子真的是太吓人了,让朱标感觉自己的脖子也直冒凉风,有时候还要马皇后出面调解。

朱元璋查胡惟庸的案子,牵连到朱标的老师宋濂。朱标听说宋老师遭了难,就跪在地上为老师求情,朱元璋却瞪着眼睛说:“等你当了皇帝再赦免他吧!”

这天晚上,朱元璋跟马皇后一起吃饭,马皇后愁眉苦脸地不动筷子,朱元璋就问她有什么事情,马皇后叹口气说:“我想到宋老师就要被满门抄斩了,我实在吃不下去呀。”听了这话,朱元璋才决定饶宋濂一命。

名臣风骨

文章圣手宋濂

宋濂(1310—1381),明初著名文学家,自幼饱读诗书,诗歌散文样样都拿得出手,朱元璋认为他是明初文章第一圣手。明太祖曾问宋濂朝中大臣的好坏,宋濂回答时只谈到好的大臣。明太祖就问不好的大臣都是谁,宋濂回答:“好的大臣同我有交情来往,所以我知道他们。至于不好的大臣,即使有,我也不知道。”

马皇后去世以后,朱标失去了保护伞,他怕再有什么事惹怒父亲,就让画师画了一幅图,画的是过去在战争中,马皇后背着儿子逃难的图,他把这幅图带在身上。

有一次,朱元璋又*人了,朱标憋了一肚子话,就嘟囔出来了:“这样滥*无辜,恐怕伤了君臣的和气呀。”

朱元璋当时没搭理朱标,第二天,他找了一条长满刺的荆棘扔在地上,让朱标去捡。朱标看了看,显出为难的样子,朱元璋就说:“你嫌有刺不敢拿,那我就把刺去掉了再给你,不好吗?我*的都是将来会对你不利的人,我把事情都安排好,还不是为了你的日子好过?”

朱标不敢反驳,就小声说:“皇上要像尧舜那样开明,臣民自然都会安分守己。”

朱元璋一听,你小子绕着弯,说我是暴君是吧?气得举起椅子来砸朱标。朱标吓得东躲西藏,他故意把那幅图掉在地上,朱元璋以为是什么机密,赶紧捡起来看,当他看到这幅图,想起马皇后,这才饶了朱标。

社会风情

朱元璋首创金额大写

1385年,户部尚书郭桓大肆贪污政府钱粮被告发,朱元璋震怒之下,将郭桓及数万同案犯全部斩首示众。为了杜绝财务混乱,朱元璋在财务上实行一些有效的管理措施,包括在账务登记时,把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全部大写,大写数字涂改起来困难,可以防止作弊。这种做法,一直沿用至今。

这次朱标着实是吓坏了,心想朱元璋*人如麻,虽然是亲父子,惹急了也不知道他会干出什么事。朱标实在无法苟同老爸的屠刀政治,但也不敢再提出反对意见了,他只能偷偷盼着老爸早点升天,那时候全天下就算解放了。但他没有等到那个时候,由于长年积郁成疾,朱标三十七岁就死了。

朱元璋为了避免子孙后代为争夺皇位而发生内战,他规定皇位的继承只能是嫡长子继承制,如果太子死了就由太子的长子来继承,其他人一律靠边站。根据这条规矩,朱标的儿子朱允成为合法继承人,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孙,成了他的继承人。

向历史借智慧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如何教育孩子,这是个千古难题,一直有各种答案,并无定论。不过有一个禁忌: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来教育孩子。孩子要当个清洁工,做父母的非要他去当设计师不可,每天把孩子禁锢起来学各种各样的东西,恨不得把孩子变成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这都是违背人性的。让孩子快乐地生活,这才是父母最应该教给孩子的,只有这样,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蓝玉案

明朝建国之后,元朝的残余势力逃到了漠北草原,历史上称为北元。朱元璋料到这些残渣余孽会对大明构成威胁,于是多次派兵征伐,围剿元军残部,称为征沙漠。

经过朱元璋不断地屠*,老臣已经所剩无几,这时候有一位年轻的军官脱颖而出,他就是蓝玉。蓝玉参与过多次围剿元军残部的战争,逐渐显示出优秀的作战才能。

公元1388年,朱元璋决定彻底消灭元军残部,他任命蓝玉为主帅,率领十五万精兵,最后一次出征漠北。

在一个黄沙漫天的日子里,蓝玉率领明军神兵突降。

那些蒙古贵族们正在饮酒作乐,完全想不到明朝的军队能够孤军深入到这个地方,北元皇帝连自己的玉玺都没来得及拿,就仓皇地逃走了。他的儿女和老婆们,还有官员群众七万多人都当了俘虏。蓝玉缴获了北元的玉玺,还有十几万头牲畜,押送那些俘虏,高唱着凯歌回家了。

庙堂真相

冷血朱元璋

朱元璋一朝,列爵公侯的功臣共五十九人,几乎全是安徽人。从洪武二十三年胡惟庸党案和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开始,这些人被大批诛戮,从洪武二十三年至二十八年中,公侯被*二十三人,其中直接死于胡、蓝案中的有十六人。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归天,当初被封的功臣中只有兴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还活着,但也是半死不活。整个洪武一朝功臣几近整体覆灭。

朱元璋接到喜报,心里十分高兴,他把蓝玉比为汉朝的卫青和唐朝的李靖,蓝玉一下红透了大江南北。

但蓝玉却不是一个聪明人,他似乎对朱元璋屠*功臣的事迹没有一点印象。功臣与罪臣,就像朱元璋的手心和手背,随时可以翻转。蓝玉被夸奖了几句,就得意忘形,差点连自己姓啥都不知道了。

俘虏中有不少美女,在回师的路上,蓝玉就挑了一个模样出众的带到自己房间。美女!你老公已经没影了,赶紧跟了本大将军,下半辈子吃香喝辣,要啥有啥。美女一脸惊恐,退缩到角落里。

咋着?你还不同意?哇啦哇啦地说啥呢?能傍上本大将军是你的福气。美女哭着喊着连推带躲。嘿,你还不识抬举?瞧这小胳膊还想拧过大腿?那本将军只能霸王硬上弓了!

蓝大将军是得了手,可这位美女一激动自*了,这在俘虏之中造成很不好的影响。

部队走到喜峰关的时候,正当深夜,蓝玉急着要进城休息,于是派人去叫门。梆!梆!梆!来人哪!快开门!蓝大将军要进城!

庙堂真相

腰带定生死

天下安定后,朱元璋对大臣时有诛*。时间久了,人们总结出来经验,据说,如果朱元璋的腰带是托举着的,大臣们就不会有事;如果他把腰带用手压着,那么,就表示有人要遭殃了。

军士在城楼上探头瞧了瞧,光看见乌压压的到处都是人,是什么人却看不清,这黑灯瞎火的,谁知你是蓝将军还是绿将军?等咱跟上级报告一下,开个会,研究研究!

蓝玉可等不及,本将军到了,还开个屁会!难道你们没听说过,咱就是可与汉唐大将相媲美的头号大功臣——蓝玉!快开门!

不开?不开咱可要撞门了!兵丁们一拥而上,拿出攻城的十八般武器,叮叮当当,轰轰隆隆,不一会儿就把门打破了。

城里的守军还以为是外敌入侵,差点就爆发了内战,好在军队里有明白事的,主动出示了证件,这才平息了事端。

蓝玉的所作所为,都瞒不过朱元璋的特工,一举一动随时都有人汇报。朱元璋对蓝玉的表现很不满,本来打算封他为梁国公,因为这两件事,改封他为凉国公,想让他狂热的脑门清凉清凉。

但是没多久,朱元璋又给蓝玉提升了一级,相当于副部长了。蓝玉不知是喝高了还是怎的,竟然说:“难道我不可以当正的吗?”

庙堂真相

朱元璋爱用特务

明初大臣钱宰被征编《孟子节文》,罢朝回家后吟了一首诗:“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朱元璋就笑着对他说:“昨日的好诗,不过我并没有‘嫌’啊,改作‘忧’字如何?”钱宰吓得魂不附体,连忙磕头谢罪。

看来蓝玉真的是忘记了胡惟庸老前辈的下场,胡天胡地折腾了六年,朱元璋开始对他下手了。这一年,锦衣卫指控蓝玉谋反。“谋反”二字,历来是最锋利的屠刀,没有人能在这把刀下幸存。蓝玉这会儿明智了,为了少受点活罪,他直接招认了。他一认罪不要紧,谋反不会是一个人单挑啊,肯定有同谋,于是沾边带故地就牵扯了一大堆,在严刑拷打之下,一个供出十个,十个供出百个,几千里外八竿子打不着的人,莫名其妙地都成了谋反的同案犯。

三年前才告结束的胡惟庸谋反案,朱元璋*了三万多人,这回蓝玉谋反案,朱元璋又*了一万五千多人,有资格的,有能力的,几乎都*绝了,这回朱元璋可以稍微睡得安稳了。

向历史借智慧

要把经验教训当回事

人活在世上,总会碰壁。成功的人碰一次后,会总结经验,以后不碰;或者是从别人碰壁的教训中总结经验。愚蠢的人碰了一次,还会碰,碰到头破血流,人家告诉他,别碰了,看看我。但愚蠢的人不为所动,以为自己天生神力,厄运不会降到自己头上。人生最悲哀的是,看着有人被历史的车轮碾死,却还超过车子,然后躺在轮子下面。

燕王装疯

建文帝朱允削藩的初期,捏的都是一些软柿子,这给他增强了不少信心,毕竟咱是皇帝,咱让他们站着死,他们都不敢坐着活。这么削着削着,引起了燕王朱棣的担心。

所有藩王都已经被假定为可能造反的人,而“可能”这两个字,随时会因一纸告密而变成“正在”。

在这之前,朱棣为了让皇帝放心,主动让两个儿子到应天(南京)当人质,他可不想坐等着被罢官免职,但是要反也得先把儿子弄回来再说。

怎样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朱棣冥思苦想。老爸在世的时候,每天都*人,有一个大臣为求自保,就装疯卖傻,连狗屎都吃,最终成功保住了性命,朱棣曾经听说过,也偷偷地学了几招。对啦!咱就用这招——装疯。

社会风情

藩王的限制

朱元璋分封诸子到各省、各府为藩王。不过这些藩王想要醉生梦死很容易,想要为国家做点事情却很难。制度规定,藩王别说想出国旅游,就是出城扫扫墓,也要先向朝廷报告;王与王之间不得相见;一旦受封到封国,如果不是皇帝召见,不得在首都现身,不得以开会、考察的名义离开封国。

装疯,说起来容易,要做也难着呢,拍电影演员拍不好,大不了赔钱不卖座,他这要是演砸了,全家人的性命就没了。这一家几十上百口的,全指他这一出戏了。

一天大清早,朱棣穿着睡衣,光着脚,蓬头乱发就跑出了家门。朱棣来到大街上,逮谁骂谁,捡啥吃啥。家里的人发现王爷不见了,全家出动,满大街找王爷。于是燕京(北京)城里都知道,燕王朱棣疯了,因为啥疯的?有人说是朱棣想娶个小老婆,结果刚准备过门,那小老婆却得急病死了,朱棣一上火,就疯了。那位说至于吗?堂堂一个王爷,征战沙场一辈子,小老婆没娶上就疯了?反正甭管信不信吧,燕王就是疯了。

建文帝在燕京安排了两个人——张和谢贵,成天没别的任务,就是专门监视朱棣的。突然听说朱棣疯了,这俩人也很纳闷,职责所在,必须调查一下。

张和谢贵来到朱棣家里,一顿点头哈腰,我们听说燕王生病,特意前来探望,燕王他没什么大碍吧?朱棣的夫人愁眉苦脸地说,王爷现在不方便见客,二位的心意我们领了,就不必见他了吧。

这俩人能同意吗?不让见更有问题了,非要当面问候不可。夫人说,那你们做好心理准备,他疯了,不知会说些什么,要是胡说八道了,二位可别怪罪。

野史秘闻

“先知”程济

程济,陕西人,做过翰林院编修,会观天象,有一天突然上书说:某某时候,西北兵起,将有人造反。大家听了都当他是疯子,皇帝要*他。程济说:请先把我关起来吧,如果到时什么事也没有,再*我不迟。后来果然发生了朱棣造反。历史上,这位“先知”的下落不明,有人说兵败时他出主意让建文帝逃跑了,有人说他预见到朝廷必败,所以偷偷逃走了。

俩人一听马上表态,这个没关系,我们也听说燕王得的是疯癫之症,疯子说话有什么可怪罪呢。

夫人就带这二位去见朱棣。来到他那屋子,好嘛,这个热!大夏天的屋里放一火炉,俩人琢磨朱棣自个儿在这儿吃烧烤呢。走到近前一看,朱棣身穿皮袄,还披着个棉被,抱着那炉子烤手呢,一边烤一边还说:“冷啊,天真冷啊。”

这俩人躬身施礼,说:“燕王一向可好?我们给您请安了。”

朱棣嘻嘻一笑,说:“天冷啊,你们吃了吗?”

夫人也冲着俩人诉上苦了,她说:“已经找了几位名医,都说王爷这病太重,不光是脑子坏了,心肝肺也快罢工了,估计不久就要撒手归西,可怜两个儿子还不知道呢,呜呜……烦请两位跟皇上汇报一下,让我那两个儿子回来给父亲送终吧。”

张和谢贵热得直冒汗,赶紧告辞了。回去一合计,你说这朱棣是真疯呢,还是假疯呢?看那样确实病得不轻,不像是装的,就当真事汇报上去了。

朱允这人头脑简单,听说朱棣就要死了,等着儿子送终,于是不好从中作梗,就把那俩小子放了。

庙堂真相

明太祖世孙的命名

朱元璋为子孙们制定了取名命字的原则和方法。他为二十四个儿子的后代世系,各拟定了二十个字,每个字为一世。初生儿的名字中,前一个字即太祖所取,后一个字则必须是一个以五行做偏旁的字,五行则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如太子朱标的后裔世系派字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后来的永乐帝朱棣的后裔世系派字是:“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促,简靖迪先猷。”

俩小子跑没影了,朱允才明白过来,赶紧下诏书把朱棣贬为平民,又暗中指派驻守燕京的大将张信去捉拿朱棣。

张信久居燕京,深知朱棣的厉害,他接了密旨在家中犹豫不决,张信的老妈很有头脑,她见儿子因这事为难,就对儿子说:“朱棣不是一般的人物,轻易死不了,你是捉不住他的,如果得罪了他,反而会遭到灭顶之灾。”

张信觉得老妈的话有道理,就打定主意要站到朱棣这边。张信来给朱棣报信,朱棣不知他到底是哪头的,不敢暴露身份,还是躺在床上哼哼呀呀,胡说八道。张信跪在地上说:“请王爷相信我,有什么事尽管对我说。”

朱棣还不搭理他。张信只好把话挑明了:“皇上派我来逮捕你!您就别装啦,您要不跟我说实话,那我是抓还是不抓呢?”

这句话如同灵丹妙药,朱棣那精神,一下子就恢复了正常,他赶紧从床上跳下来,一把握住张信的手说:“我一家人能活命,全靠你呀!”

既然皇上已经翻了脸,再装下去已经没必要了,朱棣决定撕破脸皮,反了!

向历史借智慧

人生有几多面具

人生就是一个大舞台,我们每个人都是演员。只不过我们要随着舞台的转变而演很多角色。在家庭中,我们可能要演父母;在单位中,我们要演领导或者员工;而在社会中,我们演各种可以使我们生存的角色。每个人都戴着面具,真诚的人只有一副面具,而虚伪的人有好多副。

靖难之变

朱允被燕王朱棣的出色演技骗过一时,竟然把他的两个儿子放虎归山,等他回过神来,这个后悔劲儿就别提了,他赶紧密令驻守燕京的大将张信,让他去逮捕朱棣。为了防止张信办事不力,朱允又让那两个“监视器”——张和谢贵专门抓捕朱棣手下的官员。

朱棣得到张信的及时通知,马上找来一群死党,商量应急措施。

这时有人报告,张和谢贵带人包围了燕王府,说是奉旨来逮捕燕王府的官员。

朱棣的大脑飞速运转了一番,张信是负责逮捕他本人的,而张和谢贵是负责逮捕官员的,也就是说,张和谢贵并没有抓捕他的义务。

几个人一商量,一条计策火速出炉。

社会风情

姓氏谱里的势利眼

提起《百家姓》,大家都知道念“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但不知道的是,这份《百家姓》其实只是宋朝通用的,宋朝皇帝姓赵,所以“赵”姓就堂而皇之地排在第一,成了天下第一姓。同样道理,明代人编撰《千家姓》,就以“朱”姓打头,因为中国历来的文化传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只要当上皇帝,就会在任何方面都得是领导,都要排第一。

朱棣派人到大门口邀请这二位进门,这俩人一对眼,燕王府里不知有什么机关,进去别再出不来。但是来人说了,燕王已经把手下的官员先行抓捕,就等着二位前来核对人数呢,一边说一边还抖出一张名单来。

张和谢贵又被骗住了,过去是有那样的官员,听说皇帝要抓自己,就会束手就擒,甚至主动自*,他们以为朱棣也是呢,就跟着进来了,但是他们带的兵却被拦在外面。

朱棣佝偻着身子坐在大堂中间,见张和谢贵进来了,就招手让俩人坐下。有人端上一盘西瓜,朱棣自己拿了一块,对俩人说:“这是新摘的西瓜,甜着呢,两位也解解渴吧。”

两个人还以为朱棣脑子不好,也没着急,拿起西瓜就啃,味道确实不错。可是朱棣把西瓜送到嘴边,突然愤怒地说:“老百姓的家庭还有个亲情友爱,我身为皇室子孙,却每天为性命担忧,日子过到这个地步,天底下还有什么不可以*事!”说完狠狠地把西瓜摔在地上。

古人搞这套一向都是以摔杯为号,朱棣改革创新,来个摔瓜为号。接着,一大群兵卒呼啦啦拥上来,这俩人就成了俘虏,不一会儿就掉了脑袋。

庙堂真相

建文帝的间谍

朱棣燕王府的长史葛诚来京师出差,建文帝召见,向他探听燕王的动态,葛诚把朱棣有异心的迹象说给建文帝听,建文帝让他回去潜伏,随时报告朱棣的一举一动。同时还命刑部、户部等官员二十四人充当采访使,表面上是去全国各地了解情况,问民疾苦,实际上是做间谍,看诸王有没有异心。

张昺和谢贵带来的人一直在外面等着,过了晚饭也不见他俩出来,而他们被*的消息却不胫而走,一个头目按捺不住了,赶紧集结人马就要强攻燕王府。

朱棣派出两名大将带领八百侍卫军,先*了那个起哄的头目。余下的人一看,咱都是打酱油的,就不掺和了吧,于是一哄而散。朱棣的手下迅速控制了燕京城内的九门关卡,三天内完全控制了燕京。

控制住燕京城,下一步就要起兵做大事了,但是朱棣还缺少一样东西,就是名义。无名无分起兵那就是造反啊,有名义就不一样了,这关系到整个家族、整个社会对他是支持还是反对的问题。

找个什么名义好呢?智囊团百度一下,还真就找到一条堂而皇之的理由来,太祖朱元璋写过一本价值连城的书,叫作《祖训》,这里边明确规定,如果朝廷出现了奸臣,皇上可以秘密调遣亲王进京除奸。

朱棣抓住这条祖训,在七月初七上午召开战前动员大会,他对将士们说:“咱是太祖皇帝的亲儿子,自从来到燕京,一向奉公守法。如今的皇上太年轻,听信奸臣教唆,无端挑起横祸,地球人全都看着哪!太祖留有遗训,咱有义务为国除奸!”

庙堂真相

靖难之役的三大功臣

朱棣能当上皇帝,主要靠三个大功臣:姚广孝、袁珙、张玉,人称“成祖之有天下,始于姚,定于袁,成于张”。姚广孝是个天生反骨的和尚,是最先勾起朱棣*的人,又是他推荐了袁珙;袁珙相法天下第一,一见朱棣,就拜称“天子”,这一举动使朱棣下定了决心;建文帝开始削藩时,朱棣还在犹豫,大将张玉率先起兵发难,于是靖难兵起。可以说,是这三人将朱棣一步步推上皇帝宝座。

朱棣不提皇帝调遣这茬,接着说:“今天大祸降临到咱头上,咱本想一死了之,但是朝廷里奸臣还在,以后还要祸害咱的兄弟,咱不得不举兵靖难,让天下人安心。咱这一片忠心,天地可鉴!”

朱棣正在慷慨激昂地演讲,天空中风云突变,一片昏天暗地,狂风暴雨倾盆而下。朱棣刚想说这谁算的日子,啪!房顶的瓦片也被风刮了下来。手下们都面带惊恐,心想这造反的事,真是瞒不过老天爷啊!

在这个关键时刻,朱棣的头号智囊——姚广孝出来解围了,他双手合十,念了声阿弥陀佛,对朱棣说:“恭喜燕王,贺喜燕王!”

都浇得跟落汤鸡似的,他这道什么喜呢?姚和尚说了:“飞龙在天,惊风带雨,大殿上青瓦落地,预示着黄瓦更替啊!”只有皇帝的宫殿才能用黄色的琉璃瓦,叫他这么一注解,这场暴风雨由凶变吉了。这招心理暗示疗法还挺管用,大伙抹抹脸上的水,重新振奋起精神来。

朱棣做好了动员工作,就正式举起了“靖难”的大旗,发兵南下。靖难是替皇帝解救危难的意思,朱棣想说的是,他不是去拆朱允的台,而是在帮朱允解围呢。经历了四年的艰苦奋战,朱棣打进了应天(南京),终于坐上了他认为早该属于他的位子。

向历史借智慧

有福没命,恰如有缘无分

俗话常说,婚姻如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最清楚。其实权力宝座也和鞋子一样,如果尺码合适,穿上去既舒服又牢固。如果是小脚穿大鞋,早晚会跑丢了,明智的话不如趁早换鞋,以免伤了脚。

建文帝龙袍换袈裟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攻陷国都应天,朱允一看,咱的好日子到头了,他在皇宫里放了一把火,想要自焚了事。

一位老臣赶紧拉住他:“您可千万不能想不开呀!太祖去世之前,曾经给您留下一个铁箱,说万一大难临头的时候,要打开这个箱子,现在是时候了。”

朱允一听,也想起有这回事,赶紧找到那个箱子,打开一看,里边有三套袈裟、僧鞋、僧帽,和剃刀,甚至还有三张和尚的身份证——度牒。朱允明白了,这是让咱扮成和尚逃命啊!箱子里除了这些和尚的衣物,还有一张出逃路线图和十根大金条。

老臣亲自给朱允和另外两名官员都剃了光头,穿上袈裟准备逃难。一头长发落了地,朱允反倒轻松了,咱这辈子,就要与权势斗争绝缘啦,什么真龙天子,什么天命王侯,那都是浮云。

野史秘闻

朱允的咏月诗

建文帝从小就脑袋长得怪怪的,朱元璋曾经叹他是“半边月儿”,不得善终。一次,朱元璋让他以初月为题吟诗,朱允的诗是这样的:“谁将玉指甲,掐作天上痕。影落江湖里,蛟龙不敢吞。”朱元璋听了,半晌没吭声,觉得“影落江湖里”是不祥之兆,但“蛟龙不敢吞”,倒也没有性命之危。据说他因此而交给朱允一个铁匣子,里面放着剃刀僧服等,告诉朱允危难时可打开。

按照图纸指示,朱允与另外两个“和尚”一起,从应天城东北角的“鬼门”溜出来,还有二十名忠心耿耿的手下从排水沟爬出来,在鬼门外会合。鬼门外正是秦淮河,河边停着一条船,有一个道士在焦急地等待他们。看见一群人围着三个和尚走过来,道士赶紧上前行礼说:“贫道等候皇帝多时了。”

朱允心里暗想,咱爷爷想得真够周到!图纸上说,出了鬼门有道士接应,看来这位就是了。他们乘坐道士的船来到城外的神乐观。

原来朱元璋在世时,嘱咐过神乐观的道长,时刻注意皇宫的局势,如果皇帝有难,会从鬼门逃出,让他在鬼门外接应。这些天他听说燕王攻城,就每天在鬼门外等候,果然等到了朱允。

随同朱允出逃的,有一位翰林学士叫郑洽,他的家族因为和睦仁义而被世人称为“义门郑氏”,并被朱元璋封为“江南第一家”。

当年朱元璋查办胡惟庸谋反案,波及很多无辜的人,郑家的一位家长郑濂也受到牵连,当朝廷派兵到郑家抓人时,郑濂的六个兄弟都争抢着把罪名揽在自己头上,朱元璋听说后也感慨地说:“这样的家族怎么会有乱臣贼子呢?”就下令赦免了郑家。

名臣风骨

“城神”铁铉

铁铉(1366—1402),回族人,他性情刚决,机智灵敏,很有才干,很得朱元璋的器重。靖难之役中,他镇守济南,不仅抵挡住朱棣大军的围攻,还差点生擒朱棣,燕王军攻了三个月都攻不下济南,被迫绕道南进。铁铉因而被称为“城神”,朱棣即位后,用酷刑*死铁铉。今济南大明湖畔有铁公祠。

郑洽一家承蒙朱元璋破天荒的不*之恩,他们一心想要回报皇帝,就建议皇帝到他家去避难,朱允也觉得这事靠谱。在神乐观休息到了晚上,郑洽带着一行人连夜逃往自己的老家——浦江。

朱允到浦江之后,一直藏在郑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过上了隐居的清静日子。第二年的元宵节,朱允憋闷了这么长时间,也想出去走走,就在夜里跑到集市上看花灯。

没想到在这里也有人认得他,那人觉得是个发财的好机会,就跑到官府去举报,官府派人到郑家搜查。郑洽把朱允藏在一口枯井里,还特意在别处移过来一个落满灰尘的蜘蛛网搭在井口。官兵把郑家翻遍了,也没找到人,后来发现了这口枯井,他们看到井口已经结了蜘蛛网,就没多想,搜不到就撤走了。

官兵回去报告,郑家不但没发现朱允,连金银财宝也没有,只有堆积如山的书籍典册,结果,那个企图投机谋利的人被判处诬陷罪咔嚓掉了脑袋。

这件事让朱允又感到不安,他觉得在郑家躲藏也不是长久之计,他也不想再去争权夺位,就带上另两名和尚离开了浦江,从此四方云游,讲经求法,再也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向历史借智慧

只有失去过才懂得的人生道理

有很多人生道理,只有失去过的人才能真正懂得。昨天还是皇帝,今天就成了通缉犯,这样的人生转变,要适应起来真是很有难度,不知道建文同学是否能从中悟到:原来,并不是所有的好处——尊贵、高高在上、宠爱、权力,等等——都是天经地义的!

名臣风骨

刺*朱棣

南京城里像方孝孺这样的忠臣极多。建文帝旧臣中有个叫景清的,当朱棣登位后,景清决定刺*朱棣。一天早上,景清身怀匕首来上朝。刚好有观星象者报告朱棣,说最近有红色异星要冲犯帝座,提请警惕。当日早朝时,满朝文武就只有景清是身着大红衣服的,成祖一看,就把他抓了,搜出匕首。被抓之后,景清还嚷嚷说要为建文帝报仇,成祖大怒,命酷刑处死,连带把景清的族人、乡人也都*了。

诛你十族又如何

公元1402年,朱元璋的四儿子燕王朱棣,攻陷国都应天,皇宫里一片刀光火影,建文帝朱允失踪,朱棣不用再费周折,直接当上了皇帝,史称明成祖,年号永乐。

朱棣刚把屁股坐在宝座上,就发布通缉令,悬赏捉拿那些鼓动朱允削藩的老学究,大文豪方孝孺也在通缉之列。

皇帝登基是要诏告天下的,尤其是政变夺权当上的皇帝,需要有一通逻辑清晰的理由向天下人解释。朱棣听说方孝孺最有学问,正好也已经被捉拿归案,朱棣就命令他给自己起草继位公告。

作为“通缉要犯”,如果方孝孺乖乖写了诏书,就可以免除一场灾难,但是这老头偏偏是个死心眼,生要做朱允的人,死要做朱允的鬼,似乎这天底下一万年前就规定,只有嫡子嫡孙才能做皇帝,而朱棣这个十恶不赦的家伙,竟然要改变万古不变的世道。于是方老头誓死捍卫“天道”。

朱棣派人把方孝孺带进宫,这老头穿了一身白孝服,在宫门口大哭不止。朱棣召他上殿,他连个正脸也不给朱棣,自顾号啕大哭。

朱棣还想发扬一下礼贤下士的风格,就劝方孝孺说:“你看咱也是被逼无奈,咱这样做,也是效仿古代的周公辅佐成王啊!”方孝孺一听,立即大声质问朱棣:“你的成王在哪里?”

朱棣一看他还较上真了,就说:“他自焚死了。”

方孝孺不依不饶:“那还有成王的儿子呢!”

朱棣狡辩说:“国家需要年长的领导。”

方老头不甘示弱:“那为何不立成王的弟弟呢?”

朱棣一看他没完没了,不行,得换个话题。他从宝座上走下来,来到方孝孺面前,尴尬地赔了个笑脸:“这些都是咱的家务事,老先生就不要操心啦。”这时旁边有人把纸笔递过来,朱棣说:“咱这登基公告,只有先生这样有学问的人才能写得好。”

方老头这时要是抱着纸笔回家,这事也就算过去了,可他已经做好了舍身成仁的准备,一把抢过纸笔,在上面写道:作乱反贼。然后就把笔摔在地上,一边哭一边说:“我已经决心要当烈士啦,绝不替你做广告!”

庙堂真相

偷藏方孝孺诗文者诛

朱棣诛*方孝孺十族后,仍觉得不解恨,于是诏告天下,凡有人收藏有方孝孺诗文的,都是死罪。庶吉士章朴与杨善关系很好,章家偷藏有方孝孺诗文,便邀请杨善一起来看。永乐三年十一月,章朴因事与杨善一同入狱。杨善为求自保,告发章朴家藏有方孝孺诗文。朱棣大怒,把章朴*掉。

朱棣这点好脾气实在是耗尽了,心想人间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自来投啊!他气得大吼起来:“你以为一个人痛痛快快死了就完事了吗?难道就不怕我灭你九族吗?”

本来朱棣只是发发脾气而已,可方老头倔得十头牛都拽不动,他要在气焰上压过朱棣,于是他喊出了史上最坑人的一句口号:“就是灭我十族我也不怕!”

朱棣原本就不是心慈手软的人,被他这么一吼,马上凶相毕露了,他暴跳着,命令武士把方孝孺的嘴割开,然后下令逮捕方家九族,外带他的学生,这得凑上十族啊,统共八百七十三人,当着方孝孺的面,乱刀砍死,这些人哭爹喊娘,那个凄惨呀!

如果他们知道,自己的死,只是为了给方孝孺做陪葬,不知会不会原谅他!

方孝孺泪如泉涌,却没有后悔的意思。最后朱棣把他拉到聚宝门外,凌迟处死,这个四十六岁的迂夫子,就这么当了烈士。

向历史借智慧

做人不要太死板

古人云: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主而事。因此,没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做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好,忠心不是靠玩自残来表现,玩得过了火,坑人害己,就是不负责任了。方孝孺的惨剧,值得深思。

解缙之死

在明朝,有一位大才子叫解缙,解缙从小聪明好学,出口成章,被人称为神童。

解缙的才学那是没的说,但就是有一个短处,死心眼!这一条最终要了他的命。

解缙十九岁出道,正赶上朱元璋亲自主持公务员考试,一下就过了关。朱元璋非常赏识他,拿出他老人家极其稀有的亲切,对解缙说:“咱们名义上是皇帝和大臣的关系,实质上你就像我的儿子一样,你如果有什么事,就实话实说,不要有所保留。”解缙信以为真,以为皇帝真的喜欢听实话,就把肚子里那点墨水全都倒了出来,毫不忌讳。

朱元璋查胡惟庸的案子,查了十年,*了三万多人,最后牵连到元勋李善长。解缙不清楚朱元璋的思路,他竟然充了一把大律师,替李善长辩护起来。殊不知,朱皇帝要*谁,洗干净脖子等着就行了,根本不需要听取辩护词。

名臣风骨

解缙的机智

解缙(1369—1415)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神童,他的机智、诙谐久为后人传诵。据说有一回朱元璋钓鱼,鱼总不上钩,朱元璋很不高兴,解缙在旁边吟了两句诗:“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朱元璋立刻转怒为喜。又有一回皇后有喜,朱棣让解缙作诗,诗曰“君王昨夜降金龙”;朱棣说“是个女孩”,解缙马上说“化作嫦娥下九重”;朱棣叹气“可惜死了”,解缙再接“料是人间留不住”;朱棣说“扔到池塘了”,解缙吟出最后一句“翻身跳入水晶宫”。

赶上朱元璋心情好,也知道解缙是个直肠子,就没把他当同党论处。朱元璋把解缙的老爸找来,对老头说:“你的儿子大器晚成,领回去好好调教,十年后再出来当官。”

老头赶紧把不知死活的儿子拽回了家。

过了十几年,燕王朱棣造了反,解缙一头就扎到朱棣那边。朱棣当上皇帝后,解缙被提拔当了顾问,干了不少出头露脸的活,这下解缙总算扬眉吐气了。

朱棣当了皇帝,就要考虑立太子的问题。大儿子朱高炽是个超级胖墩,走路都要别人扶着。朱棣这一生,金戈铁马,征战沙场,要多威风有多威风,再一看到老大,别提有多上火了。他心里喜欢老二朱高煦,想立老二做太子,但是碍于老爸立下的嫡长子继承制,怕有人非议,就想找点理论支持。

社会风情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的性质类似于今天的百科全书。它的修篡比法国狄德罗、达贝主编的百科全书和著名的《大英百科全书》还要早三百多年。全书共22877卷,分11095册,约37000万字。它保存了明以前我国的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丰富资料,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珍品。1403年,开始编撰,1408年全书完成。

朱棣一想,解缙这小子一肚子好词,不如找他来看看有什么高见。可是解缙又犯了老毛病,根本不理会皇帝的意图,光顾发表自己的意见,把朱元璋的规矩拿出来说事。朱棣一听,把脸拉成了长白山,解缙也不看皇帝是什么脸色,仍然喷着唾沫星子,滔滔不绝,把朱棣气得鼓鼓的:规矩早在那儿摆着,用得着你说吗?咱是以四叔的身份抢了侄子的位子,还谈什么规矩呢?朱棣从此开始讨厌解缙,二皇子朱高煦就更恨他了。

解缙这张大嘴巴,不仅惹了皇帝父子俩不高兴,他还写过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得罪了无数“芦苇”和“竹笋”们。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排挤解缙,说他的坏话,就这样,解缙从皇帝秘书被贬到广西任职。

有一次朱棣想起了远在广西的解缙,就召他进京汇报工作。那时候没有飞机,也没有高铁,等解缙千里迢迢来到京城,朱棣又御驾亲征到漠北去打仗了,按惯例让太子朱高炽代办公务。

解缙觉着,朱棣安排让太子替他办公,那和太子汇报也是一样的,就跟太子汇报去了。

这件事本来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被“芦苇”和“竹笋”们看到,就不正常了。他们向二皇子朱高煦报告,解缙那小子跑去见太子啦。朱高煦又跑到老爸的耳朵边吹风:“解缙那小子,趁老爸不在家,偷偷约会太子,简直不把领导放在眼里,我听说他们两个要密谋造反哪……”朱棣一听,这两个家伙背着我搞什么鬼?也没管青红皂白,就把解缙送进大牢。

社会风情

花钱赎罪的规定

永乐十一年,明成祖规定:除特别情况外,犯罪者可以花钱赎罪,并明码标价,判斩罪赎钞为八千贯,绞罪及榜例死罪赎钞为六千贯,流罪赎钞为三千贯,徒罪赎钞为二千贯,杖罪赎钞为一千贯,笞罪赎钞为五百贯。对于那些没钱来赎罪的,则发送到天寿山去种树。

解缙在牢里一待就是五年,皇帝渐渐就忘了这个人。可是这一年正月,管牢房的官员向皇帝上报囚犯名单,朱棣看到解缙的名字,说了一句:“解缙还活着哪?”

这个官员也是“芦苇”和“竹笋”中的一员,一听皇帝这话,马上心有灵犀一点就通了,当天晚上准备了好酒好菜,派人给解缙送去,说是请他喝酒。解缙在牢房里等了半天,也不见这个官员过来,他心里就明白了,这是他的绝命宴,送行酒啊!反正都是死,别当饿死鬼,解缙饱餐了一顿,喝了个酩酊大醉。那个官员得知解缙醉倒了,让人把他扔到雪地里,活活冻死,这一年,解缙四十七岁。

向历史借智慧

不要轻视任何对手

芦苇虽然不够强硬,但是它易燃;竹笋虽然幼嫩,但也能长成百尺高竿。学问不是万能的,有时候没学问的人爬得更高,更有发展。所以不要轻视任何人,不要给自己制造太多潜在的敌人,微妙时刻,谁都有能力害你一把。

明成祖迁都北京

朱棣离开老窝燕京,到应天做了皇帝,但他对应天的生活很不习惯,金窝银窝都不如自家的狗窝,所以朱棣暗下决心,一定要迁都燕京(即北京)。

和应天比起来,北京的城市建筑就差远了,所以自从朱棣有了迁都的想法,他就开始派得力心腹姚广孝到北京,全力主持北京城的建设。这是一项旷日持久的工程,经过十五年的扩建,北京皇宫终于在永乐十八年正式竣工,朱棣下达了集体搬家的命令,应天从此就改称为南京。

社会风情

对民间戏曲的规定

永乐年间,有官员报告说,民间戏子在演出中扮演皇帝,皇帝也常被写进戏本子中,是大不敬,皇帝于是下旨:“但这等词曲,出榜后限他五日都要干净,将赴官烧毁了。敢有收藏的,全家*了。”明律规定:民间演戏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的,要处杖一百。

那些在南方土生土长的大臣不愿意到北京来,听到命令都嚷嚷起来,摆出各种理由进行阻挠,有的榆木疙瘩更是哭天抢地,像上刑场一样。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朱棣一看,你们不想挪地方,跟木头杆子有什么区别,不如现在就去死吧,他下令*了几个顽固分子,剩下的人赶紧把嘴巴都闭上了,一个个满肚子委屈,极不情愿地卷铺盖出发。从南京到北京的大路上,蚂蚁搬家开始了。到第二年夏天,官员们基本都搬到了北京。

一天晚上,天空中响起一连串炸雷,刚刚建成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座大殿因为雷击起火,一夜之间都付之一炬。

江南籍的官员马上发现了迁都的弊端,礼部尚书萧仪站出来指责说,朱家的祖坟都在南京,这样抛弃龙脉烟火,一定是老祖宗到老天爷那里告状了,老天爷发怒,所以才降下天火烧毁新殿,只有南迁旧都才能平息天怒,当然还有人怨。

萧仪这么一说,那些南方人都跟着附和起来,大殿上一片唉声叹气,简直把朱棣形容成欺师灭祖的恶魔了。这下又把皇帝惹怒了,你要能说出点道理来也就罢了,却搬出咱的祖坟来,拿那些没谱的事胡说八道,蛊惑人心,他一怒之下就把萧仪*了。

但是那些酸秀才仍然在私下里议论纷纷。这个说,皇帝在南京*了不少人,怕人找他报仇吧。那个说,皇帝无非就是想待在自己的老窝,睡觉安心罢了。

朱棣也不想当个混蛋暴君,他觉得*人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就想了一个办法。早先燕王府里的旧随从都是迁都的支持者,而反对派都是南方人,谁不说俺家乡好呢?

社会风情

大修武当山道观

北建故宫、南修武当,这是成祖朱棣在位期间最为重要的两大工程。永乐十年(1412年)九月十八日,武当工程正式开工,到朱棣去世的当年才完成。据说朱棣曾封武当山为“大岳”,排名在五岳之上。建成后的武当山道教建筑群,共包括九观、九宫、十二亭、三十六庵堂、三十九桥梁、七十二岩庙。

朱棣让这正反两方在午门外的广场上相对跪成两行,为迁都的利弊展开辩论。正赶上秋雨连绵的季节,这两伙人都挺直了胸脯,鼓动唇舌滔滔不绝,一方强调天下大势,一方渲染祖宗基业,唾沫星子就着雨水,嗓子倒是一点也不干。他们争得面红耳赤,直到被浇成了落汤鸡,也不甘示弱。

第一天辩论没有结果,第二天就接着来,官员们跪在地上辩论,朱棣打着黄罗伞趴在城楼上看热闹,时不时地露出一脸坏笑。

双方争论了好几天,也没弄出个子午卯酉,但是正方个个精神头十足,反方却渐渐耷拉着脑袋,没劲了。明知道皇帝是站在正方一边的,你再瞧他那表情,那架势,就算雷公再劈倒十座大殿,他也不会再迁回旧都的。反方无奈只好弃权了,毕竟天天在雨水里跪着,确实不好受,迁都的事就没人再提了。

向历史借智慧

谁不说俺家乡好

对于朱棣迁都这件事,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到今天都还没有定论。抛开这些不说,只从赞成者和反对者的情况来看,基本上就是:老家在北方的就想迁都北京,老家在南方的就想定都南京,其实都有一种说不上台面的理由,就是想工作生活的地方离自己的家乡近一些。其实,谁愿意背井离乡去工作呢,即使这工作是做官。每个人在内心里都觉得自己的家乡才是最好的地方。

明成祖北征

明朝建立后,蒙古贵族都退居到大漠以北,经过几次追剿战役,成吉思汗的后代逐渐没落,蒙古草原势力重新洗牌之后,分裂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个部落。这三个部落经常混战,时不时地,也到明朝这边牵两只羊,顺几匹马。

大明皇帝对他们也是能哄就哄,实在哄不好再打,尽量保持相安无事。

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朱棣派人到鞑靼去访问,鞑靼当时是脚踢瓦剌,拳打兀良哈,一时间称霸整个漠北,所以没把大明皇帝派来的官员放在眼里,当作小鸡一样就给*掉了。

皇帝震怒啦,决心要收拾鞑靼。

社会风情

军人不许经营商业

政府明令禁止军队、军人从事商业活动。永乐六年正月十四日,都察院左都御史陈瑛奏陈:都指挥单政违法,指使其家人从事边境马匹生意,应该受处分。朱棣说:军人做生意太不像话,此人虽然有功,但也不可宽容。遂逮捕入狱。

次年二月,朱棣率领五十万大军,开始第一次御驾亲征。五月,明军在斡难河(今鄂嫩河)遇到鞑靼可汗,朱棣亲自指挥猛攻。鞑靼可汗还以为像过去一样,凭一时之勇就能占到上风,可是这回不行了,今儿个来的不是对手,是索命手啊!明朝五十万大军铺天盖地,可汗看到形势紧迫,丢下老婆孩子,丢下大部队,只骑上一匹快马就逃走了。

鞑靼老臣阿鲁台带了一路人马,企图打朱棣的埋伏,他这点小伎俩,好比说蚂蚁要给大象下绊,十足的不自量力。挨了一顿揍之后,阿鲁台也学他的领导,抛弃了部队独自逃走。第一次北征胜利班师了。

经过这一战,鞑靼算是灭火了,瓦剌部落趁机踩在鞑靼头上,*死了鞑靼可汗。阿鲁台走投无路,只好向明朝投降,朱棣给他封了个和宁王,希望他给蒙古人带个好头。

瓦剌挺直腰杆后,不禁蠢蠢欲动起来,也想到大漠以南捞点油水,结果也被朱棣给收拾了。但是这一次明军也损失了好几位猛将,三五年之内不能再“剧烈运动”了。

阿鲁台投降后,在明朝的庇护下休养得膘肥马壮,现在看到瓦剌受到重创,他开始伺机报仇。我踩,我踩,我使劲踩!把瓦剌家那几头蒜全都踩扁了。

庙堂真相

十万人大阅兵

永乐十九年(1421年),成祖朱棣举行了明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阅兵。阅兵地点为北京北边的怀来,参与部队共计十万人,包括“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等精锐,从广西、云南、四川调来的“土狼兵”、白杆兵。前来观礼的首脑来自二十七个国家,明军展示的诸多“高科技武器”(火器)表演令各国使节大开眼界。

没多久,阿鲁台又控制了兀良哈部落。渐渐地,他觉得自己翅膀硬了,就想脱离明朝的管制,开始吃里爬外。他先是小打小闹地偷点抢点,朱棣睁只眼闭只眼也就过去了。阿鲁台看朱棣没什么反应,就得寸进尺,抢东西还不满足,开始抢城池了,他就像一只绿豆蝇,在朱棣的后脑勺嗡嗡直响。

朱棣又被激怒了,开始第三次亲征。

阿鲁台知道朱棣的厉害,他不与朱棣正面冲突,而是玩起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的游击战术。朱棣挥舞着巨大的苍蝇拍,却总是打不着这只绿豆蝇,那滋味,也够心烦的。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在漠北又追击了半年,这已经是第五次出征了,连阿鲁台的影子都没看到,朱棣感到身心疲惫,决定撤回老家。

七月十六日这天,朱棣得了急病,但他强打着精神,不让军队停下来,仍然全速撤军,第三天,明军走到榆木川(内蒙古东乌旗一带),朱棣一口气没上来就归了天。

庙堂真相

给公务员发钱

第五次北征前,成祖皇帝发慈悲,朝廷命官一品、二品赏钞二十锭,三品、四品十锭,五品九锭,六品、七品八锭,九品五锭,未入流并办事人才等各三锭;其将军、力士、校尉、旗军等各十锭。

皇帝死在外面,很容易出乱子,既要防止蒙古人偷袭,又要防止朝廷生出内乱,几个近臣隐瞒了朱棣的死讯,他们把军队里的漆器收集起来,熔化成一口棺材,把领导装殓进去,安放在皇帝平时乘坐的大车上,拉起帷幔。几个人每天一如既往地向皇帝请安,给皇帝送饭。

普通官员不能靠近皇帝,远远地看着这几个心腹像平常一样,在皇帝的车前点头哈腰,谁都没有怀疑。

他们又抽出两个人赶回北京向太子朱高炽报信,让朱高炽做好继位的准备,这样一路平安无事地把朱棣的遗体运回了老家,还没等政敌们反应过来,朱高炽就顺利地接管了朝政。

向历史借智慧

力量是积累出来的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西汉对匈奴的战争,西汉到汉武帝时,之所以能够很好地解决强大匈奴的威胁,是因为中间经过了好几代皇帝的积累。尤其文景之治中,汉朝得到了长达四十年之久的休养生息,物资方面、将才方面,都有了长足的积累。而明朝,明初朱元璋大*功臣,中间又发生了靖难战役,同时朱棣修建北京城又耗费了大量财物、人力。以一个疲惫的国家去主动出击强大的游牧民族,自然是很难奏效的。力量是积累出来的,所谓厚积薄发就是这个意思。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