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秦朝,你首先会想到什么?秦始皇?胡亥?焚书坑儒?大兴土木?还是秦始皇的身世之谜?
秦朝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且持续时间较短,从秦国到秦王朝,秦用了大约九年的时间,而秦帝国没有像嬴政所设想的一样,可以传至百世,万世而不绝,秦帝国仅仅只用了十五年的时间,便走向灭亡。然而,“祖龙虽死魂犹在,百代都行秦政法。”秦帝国却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75年睡虎地秦简的出土,为研究秦朝的法律、政治、经济等方面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再到2002年里耶秦简的出土,填补了《史记》的空白,让世人了解到秦帝国是如何运行的;再到2008年岳麓书院秦简的问世,该秦简对于秦朝的律令研究、户籍研究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很多学者都对秦王朝进行过探究,但是有很多是基于某一朝的制度来研究秦制。虽然秦作为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对后代的王朝的制度构建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如果完全基于某一朝代的制度,推导出秦朝的制度也是一样的,其实并不合理。
而刘三解在对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岳麓书院秦简以及《汉书》等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对秦朝制度的研究——《秦砖:大秦帝国兴亡启示录》,《秦砖》展现给世人一个不一样的大秦帝国,一个与我们认知中不同的大秦帝国。
有学者认为,秦制是秦朝称帝的必不可少的存在,而刘三解在《秦砖》中却指出,秦制是秦王朝的催命符。那么,秦制究竟是兴了秦帝国,还是毁了秦帝国呢?刘三解为何要这么说呢?他又在《秦砖》中展现给世人一个什么样的帝国,一个什么样的秦制呢?
一、军功授爵制是“庶民的胜利”吗?记得上高中的时候,历史课本上提到,商鞅变法对于秦王朝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变法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推行改革运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军功授爵制,改变了“世卿世禄制”,让普通的士兵通过在战场上*敌建立军功改变命运,而秦国也靠着军功授爵制增强了军事实力,在战国时代脱颖而出。
然而,军功授爵制真的这样公平吗?真的提高了秦国的战斗实力吗?
刘三解在《秦砖:大秦帝国兴亡启示录》中指出,军功授爵制并非“庶民的胜利”,其并不公平。
首先,是不是只要在战场上砍下敌人首级,就是立军功?《商君书.境内》原文为:“能得爵首一者,赏赐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意思就是,你在战场上砍下的敌首身份怎么也得是“爵”的身份,可见,对于被砍者的身份是有规定的,而不能是一个普通的士兵,更不能是刑徒或者是官奴婢。
这就为建立军功增加了难度,其实这样的构建具有合理性,要求“爵首”能够让士兵增加动力,因为“爵首”不那么容易得到,轻而易举就得到了,阶级流动太快,不利于政权的稳定,而将“爵首”作为授爵制的一个标准,有利于提高作战能力。
其次,是不是只要士兵砍的“敌首”多,就能做将军?答案是否定的,普通的士兵,并不是你砍的“敌首”越多,你的官就可以做得越大,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只能升到“公式、上造、簪袅、不更”,这就是顶层了,再往上的爵位则需要具有“大夫”的级别,才有可能继续往上升。此外,等你的级别越来越高时,到了“大夫”爵时,就不能亲自砍人头升级了,要看整个部队斩首有没有盈余,有多少,按照这个来升级。
此外,有一些特殊的升级还要考虑砍人者的身份,也就是说,升级优先考虑的是有身份的砍人者,这种身份是“高爵贵族子弟”才可以,而不是军队里的平头百姓。
可见,军功授爵制并不公平,仍然要考虑身份,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阶级的流动,但是平民士兵所能到达的阶层并不高,此外,虽然战争频繁,但是人口却是一个稳定增长的状态,使得不是每个“卒”都有机会上战场,上了战场又不是每个“卒”都能砍到“爵首”,平民的上升空间就那么多,但是分母越来越大,任凭如何努力都难以逾越阶级的鸿沟。
最后,军功授爵制真的军队提高战斗力了吗?阶级流动的诱惑一定程度上的确会提高军队战斗力,但是,随着分母越来越多,大家渐渐把心思放在了对付自己人身上,发生了很多起为了拿军功挥刀砍向同袍的事件。往昔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变成了现在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当大家把心思全都放在了如何拿人头这件事情上时,对于战斗力其实是有一定损害的,尤其是将屠刀砍向自己人,没有*敌先自损了,而*同胞的士兵被发现也是要受惩罚的,这样等于损了两个士兵。
虽然军功授爵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战斗力,为平民提供了阶级流动的机会,但是对于身份的要求却是无所不在的,说白了,你想爬的高,还得看出身,军功授爵制仍然是维护士族阶级利益的工具而已。
二、秦朝重农抑商吗?士农工商,商人排在末尾,有人说,商人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很低,是源于秦朝重农抑商的结果。还有人指出,秦朝是禁商的。
重农抑商的“抑”真的是禁止的意思吗?
首先,刘三解在《秦砖》中指出,秦朝并不禁商,反而“尊富”。在《商君书.去强》中指出“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可见,农民、商人、官吏是秦朝的三种职业,并且这三种职业是固定的,谁也不能缺少谁。而且在秦朝,只要是“编户齐民”你就可以在政府的控制下进行交易活动,并没有限制普通的百姓进行商业活动。此外,秦朝百姓有一本“老黄历”——睡虎地秦简中的《日书》,可以测凶吉,择吉日,里面大量内容都是“入货吉”、“入材,大吉”等,“货”、“材”都是商品,可见,秦朝的老百姓很想发大财,算着日子进行商业活动。如果,秦朝抑制商业,驱逐商人,秦朝老百姓敢这样吗?肯定是不敢的,那是不是可以偷着买卖?答案也是否定的,秦朝的连坐制人心惶惶,谁敢这样算着日子发大财?所以,只有统治者拥护,提倡什么,底下的老百姓才敢拥护什么。由此可见,秦朝并不禁商,反而大家都想着发大财。
其次,刘三解在《秦砖》中提出,虽然秦朝“尊富”,但是秦朝却限制商人。这是为什么呢?
秦朝采取“编户齐民”的制度,将国家的平民列入国家的户籍,一律平等,而皇族是不包含在内的。“编户齐民”有利于收取租税,同时有利于管理。而“贾人”需要前往各地进行商品交易,第一,不利于国家“赚便宜”。“贾人”往往不在本地进行交易,那么这份“财税”就不会收入其所属国的囊中;第二,官以及皇室贵族是靠老百姓来养活的,如果大家都去做“贾人”了,没有人耕织了,谁去养活做官的还有老百姓呢?因此,要对“贾人”进行限制;第三,“贾人”多揣着全部财产,四海为家,如果不对其加以限制,会破坏社会的稳定,更多的是破坏统治阶级的稳定统治,不利于管理。
因此,商鞅变法并不是为了消灭“贾人”,禁止商业交易,其实是为了抑制“贾人”,从而保障统治阶级的地位的稳定。虽然秦朝的风尚是“尊富”,统治者也支持商业发展,但是却还是抑制“贾人”,如因为跟“女贾人”结婚就要进行惩罚,如地位低下,“贾人”在法律上的地位只比“犯法吏”高一点。之所以歧视“贾人”,其实是统治者担心“贾人”会危及到自己的统治,危害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已,并非是秦朝真的禁止“贾人”。
三、究竟是谁奏响了秦王朝灭亡的挽歌?一说秦王朝土崩瓦解总离不开陈胜吴广与秦二世胡亥,但是,究竟是陈胜吴广摧毁了这个昔日强大的秦王朝,还是胡亥这个自家人自毁长城?
刘三解在《秦砖》中指出,让秦帝国毁灭的不是别的,正是秦制。陈胜吴广、秦二世不过是秦制产生的结果。
陈胜吴广之所以会起义,小时候听到的故事是陈胜、吴广和一群人要去渔阳屯戍,但是一场大雨将他们滞留在大泽乡误期则会被砍头,造反也会死,不如反了,说不定还能有条活路。
然而,这是事实吗?
事实是,陈胜吴广早有预谋要造反,而不是临时起意。在秦朝法律中,没有说误期要砍头,而是说,如果遇到不可抗力迟到了,则不会惩处,但是他们却忽悠不明就里的其他人起义造反,只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心。
陈胜吴广为什么有预谋要造反呢?原因很简单,他们被“贬官”了。陈胜吴广是“屯长”,但是却要去“谪戍”(惩罚性质),他们等于是“贬官”了,好不容易奋斗到了“大夫”爵位,又一下子回到底层去做苦役,陈胜吴广能干吗?于是他们就反了,他们就是被秦制逼反的。
秦制下的秦朝百姓,都不能称为人,都成为了资源,成为了统治阶级的敛财的工具,统治阶级将每个百姓使劲压榨,力求榨干他们最后一滴血。老百姓要去服兵役,除了“屯戍”是吃皇粮的外,其他的都是要自带粮食,没有粮食的就要跟官府借粮,还不起就要给官府做苦力,这就是死循环,在这个循环中,统治者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而这些劳动力是供养统治阶级的重要来源。
秦朝的老百姓的田租虽然比汉高祖时代还轻,但是还有各种名目的税务,使得普通的秦朝百姓活得还不如一个囚犯,还要承担各种各样的义务,如根据地方需要无偿劳动,缴纳财产税等等,一层又一层的压榨使得老百姓穷的都吃不上饭了,这都是秦制的结果。
那秦二世呢?是不是给秦王朝的灭亡填了一把干柴火?
其实大兴土木基本上都是秦始皇做的,像修建郦山陵,修阿房宫,虽然胡亥也为秦王朝的灭亡出力了(如规定咸阳三百里农民不得把出产作为口粮等),但是祸根却早已经深种,在秦始皇时期就种下了,胡亥只是没有及时解决问题而已。
因此,真正使得秦帝国灭亡的,不是起义,不是败家儿子,是秦制,是镇压管理,是将人资源化,变成冰冷数字进行压榨导致的。
四、总结刘三解的《秦砖:大秦帝国兴亡启示录》以秦简为骨进行探究,对秦制的内容,秦帝国的兴衰提出独到的见解,让人看见了一个不一样的秦帝国,让人看到了冷酷无情的“秦制”。
砖是房子最小的构成单位,秦简作为秦帝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给世人的不仅仅只是两千多年前的文化、政治、经济等,更是一面镜子,让人不断去反思,不断去探究,不断去铭记。《秦砖:大秦帝国兴亡启示录》这本书凝结了作者的心血,如同一块砖石,虽厚重却充满温情。历史的车辙已经掩映在岁月的长河中,我们难以复原全部往昔,但是借助本书,我们仍可以了解秦帝国的辉煌与残酷。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