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兽·兵器·壁画:出土文物见证着汉代的尚武精神!

斗兽·兵器·壁画:出土文物见证着汉代的尚武精神!

首页战争策略斗兽大作战红包版更新时间:2024-04-19

“强汉盛唐”一直是中国人喜欢使用的词,事实上如果仔细考察历史,汉朝的确无愧于“强汉”的美誉。汉朝代秦而立以后,经过西汉初期的“修养生息”,立刻开始了四处出击的成功军事征伐。从西汉开始前的项羽、韩信到西汉中期的卫青、霍去病、李广,从东汉的班超、马援到东汉末的关羽、赵云、张飞、吕布等,无不威名赫赫。

只论武将的“名气”,汉朝无疑已在整个中国历史范围内独领风*,甚至在中国文化影响很大的日本、朝鲜、越南,这些“名将”也为普通人所熟知。汉代以后的中国或者中国文化影响的范围内,对作战勇猛或谋略过人的武将进行赞美时经常会借用各个汉代名将的名字,甚至在日本,德川家康手下的大将本多忠胜也被称为“小张飞”。

关于汉末各个中国武将的名气的“大”,部分原因是由于《三国演义》、《三国志》的流传,但也正因为汉朝“名将”鲜明的性格特点、勇猛无畏的尚武精神和言行、事迹才使得他们具备了受人千年传诵的资本。

即使在汉朝到了最混乱、最衰弱时期,整个国家四分五裂,汉王朝仍然具备强大的军事实力,对外征战,仍然获得无数的胜利,罕有大的败绩,如汉末曹操北征鸟桓获胜。也正应了那句话:“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

汉代的尚武精神与中国古代其他各朝相比确实极为突出,这从各种出土文物也能体验得到。

1、斗兽

汉代的斗兽情形,画像石和画像砖里有形象的材料。南阳汉画馆里有一座角抵斗兽厅,它通过实物告诉游客,汉代统治者为了显示尚武之风,同时为了追求感官刺激,热衷于观赏惊心动魄的角抵戏。

汉代的角抵活动,大部分在特定的环境例如宫苑中进行,表演性较强。但也有生与死的较量,充满了血腥气味。从汉画看出,角抵分三种形式,即人与人斗,人与兽斗,兽与兽斗。其中人与人斗又可分为徒手相搏、徒手对持器械、持器械对持器械,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武术对抗表演。

有一幅技击图,画的是人与人斗,画面右一人持矛跨步刺击,左一人迎矛搏击,技击者的英武之气势不可挡。值得注意的是另一幅图,画的是人兽相斗,有一位武士只身一人,正力斗用锋利的犄角暴躁前抵的野牛。而同时,旁边还有狮、熊、虎等猛兽伺机出击。武士的处境,在极其危险之中。此情此景,很像罗马斗兽场。

无不展示了汉朝民风的彪悍。

“孝武帝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其西则数十里虎圈。”汉武帝时期,建立了规模庞大的虎圈兽园。《汉书·李广传》里记载了李广孙子李禹斗虎的故事:“李禹有宠于太子,然好利,亦有勇。尝与侍中贵人饮,侵陵之,莫敢应。后诉之上,上召禹,使制虎,悬下圈中,未至地,有诏引出之,禹从洛中以剑斫绝累,欲刺虎。上壮之,遂救止焉。”

公元前87年,武帝病逝,陵墓里竟生殉虎豹190只,表现了他对狩猎和斗兽生死不移的癖好。汉成帝时,汉朝邀请匈奴和西域的君主们到长安观光,征发猎户到秦岭中捕捉熊罴、豪猪、虎、豹、狐、鹿等,送入射熊馆,请宾客们徒手捉取,以示雄健。成帝亲临射熊馆,纵观取乐。

但这是一次扰民伤农之举,闹得关中农民无法秋收。为此,文学家扬雄撰写《长杨赋》予以讽谏。到了东汉,文献里已经很少有关贵族参加斗兽的记载,汉画像石上出现的斗兽者多为下层平民,均不戴冠,短衣,或者赤裸上身,贵族则在堂上作为欣赏者出现。

《盐铁论》所谓“百兽马戏斗虎”说明当时驯兽已与斗兽并列,成为民间“玩好”之一。江苏铜山洪楼汉画像石墓与搏虎、曳兽图同出乐舞百戏图,其中有虎戏、象戏等。长沙砂子塘一号西汉墓外棺漆画绘有羽翼神人骑豹图。咸阳马泉西汉晚期墓出土的残漆奁纹饰中,可以看到较早的驯兽表演情形:一奔兽背上立竿,表演者持竿横向挺身,另有一种奔兽,一人舞袖扬鞭,单足立于上。

江苏盱眙东阳汉墓(年代相当于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出土的百戏杂技图中有场面,一牛一虎相抵,牛背与虎背各有一驯兽者跪立,双臂平伸。安徽定远县霸王庄画像石墓也出土驯兽图。东汉更多见表现驯兽的文物。湖北均县土桥镇东汉墓出土两件石刻,猛兽张牙嗔目,而驯兽人从容安坐在兽背上。

唐河汉郁平大尹冯君孺人墓出土画像石有驯虎图,虎颈拴索,前有一人牵索戏虎,虎昂首翘尾,后有一人一手握虎尾,一手执虎足。驯兽、斗兽活动体现了汉代人的征服自然、积极向上、乐观进取、所向无敌的精神境界。

2、兵器

汉朝时期,战场上用于作战的武器也有很大的改进和变化。刀被大量地使用于战争是从汉代开始的。汉代的环首铜刀不仅在国内被广泛使用,而且传到日本、朝鲜。汉代的刀主要是由铁或钢(即“百炼钢”)制造的。

西汉时期刀之所以得到广泛的使用,是因为战国以来骑兵日渐增多,快速冲*的骑兵需要有一种便于砍*,不易折断的短兵器,用以取代重量较轻、只宜刺*而不宜砍*的剑。

所以,汉代的刀一般都有坚厚的刀脊和单侧刃,不再有锐利尖锋,而且一般都有环首(环首上的布帛缠在手腕上,可以防止格*时刀从手中脱落),长度在一米左右。在洛阳西部清理的一批西汉墓中有二十三座葬墓都出土了环柄铁刀,平均长度为85—114厘米。

3、壁画

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出土汉画在六个方面表现了尚武精神:门户防卫;生产与生活;军事活动;建筑构件;英雄崇拜;对节义女子的颂扬;体育娱乐项目及其他。

从已出土的汉画像石上可以看出,比武是常见的题目。表明汉代社会两人比武是常有的事。汉代徐州、兖州和豫州三刺史部接壤地区(即现在的苏、鲁、皖三省接壤地区)的尚武习俗,已转化为引领人们生活和为国效力的传统精神,与其他地区相比,表现的尤为强烈。

汉代人,“事死如事生”,墓葬和祠堂中这些汉画所反映的尚武精神,符合社会发展之需要;正如顾森先生所言:“汉代流行的以拥护皇权、‘诛乱臣贼子’为口号……儒家伦理思想如孝行、妇道、尊老、敬贤、祖先崇拜等,逐渐深入人心;建功立业是一种社会时尚。”

两汉四百年的历史一直表现出炽烈的尚武风气和精神,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的这方面的考古发现。

而且,《汉书·艺文志第十》记载《逢门射法》二篇、《阴通成射法》十一篇、《李将军射法》三篇、《魏氏射法》六篇、《强弩将军王围射法》五卷、《望远连弩射法具》十五篇、《护军射师王贺射书》五篇、《蒲直子戈法》四篇、《剑道》三十八篇、《手搏》六篇。

从这些武技的专业书目中,我们可以大体了解到,汉朝人对弓箭、强弩、戈、剑等器械的使用技术,以及徒手的搏斗已经有充分的理论研究,加之整个汉朝四出征战不断,这些器械和徒手搏斗技术,应该都立足于实际的战斗情形,具有不加吹嘘的实用性。这些书目也是汉代射箭、用弩、剑术风靡当时的一个佐证。

此外,汉王朝的开边拓地的武功,也成为后世文学大家羡慕并乐于描写的内容,汉以后的各个朝代,歌颂汉朝名将的诗歌层出不穷,如李益《塞下曲》,生动地展现了伏波将军马援、定远侯班超的勇敢精神“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需生入关”;“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从这些优秀的诗歌作品中,我们可以重新领略汉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勇武风采。汉初的田横和他的五百义士也被后世学者、诗人反复提及,明郑成功在《复台》诗中云:“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运营/默默

打开手机淘宝,搜索"读史品生活发红包",领限时红包福利,领到的小伙伴记得使用哦~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