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的迁都与变法(2)——韩、赵、魏、齐

战国七雄的迁都与变法(2)——韩、赵、魏、齐

首页战争策略国战七雄更新时间:2024-06-23

经过春秋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许多小的诸侯国被大国并吞了。有的国家内部发生了变革,大权渐渐落在几个大夫手里。这些大夫原来都是王室贵族,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他们积极对外征战,就这样,他们的势力越来越大。

这些势力著名的包含,晋国六卿,鲁国三桓,郑国七穆,齐国田氏、国氏、高氏等权臣势力,这些权臣中最终导致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于是战国七雄中韩、赵、魏、齐四国诸侯都是新崛起的战国。

公元前455年,智伯瑶率领中军,韩家的军队担任右路,魏家的军队担任左路,三队人马直奔赵家。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就带着赵家兵马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危机时刻,赵襄子派张孟谈游说魏桓子、韩康子,最终三家共同灭智。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顺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

三家灭智

三家分晋

公元前489年,齐景公死,齐国公族国、高二氏立公子荼,田乞逐国、高二氏,另立公子阳生,自立为相。从此田氏掌握齐国国政。公元前481年,田乞之子田恒(田成子)*齐简公与诸多公族,另立齐平公,进一步把持朝政,又以“修公行赏”争取民心。公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孙田和“迁齐康公于海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 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公元前379年,齐康公去世,奉邑入于田氏,姜姓吕氏从此退出统治齐国的历史舞台。史称田陈代齐。

田氏代齐

赵国: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正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始命赵烈侯赵籍为侯。初都晋阳(太原西南)。

赵国

公元前500年,时为晋国正卿的赵鞅亲率大军讨伐卫国。伐卫之因,乃上年齐、卫合兵强占了晋国边邑夷仪(今河北邢台西)。不费吹灰之力,夷仪失而复得。卫国君臣献“卫贡五百家”,乞求赵鞅退兵。采邑众多的赵鞅,南有原(河南济源)、温(河南温县),西有蔺(山西离石)、皋(山西方山),东有长子、屯留,北有汾、潇(今汾河中游盆地),竟一时无法妥善解决卫国所献的卫贡五百家。经过深思熟虑,赵鞅最终选定,在三面环山、汾河纵贯、晋水横流的龙山东麓,枕山际水的晋水之北,修建一座能够让赵氏安身立命的军事堡垒晋阳城。赵鞅选址于晋水之阳,不仅看中了它在军事地理位置上的重要,尤其选其远离六卿中其他五卿的势力,非角逐之热土;而且更重要的是曾为自家采地,母系隗氏久衍于斯。“赵国”初都的晋阳,在赵鞅的决策下,蓝图将绘,端倪渐露。

晋阳

晋阳

赵家谋士董安于为晋阳总设计师。他创造性的运用了夯城墙(用木板夹着夯土筑造城墙)、铜殿柱(冶铜为柱,替代木柱修建房屋)、楛围墙(在宫廷院落的围墙里填充楛楚、荆条)三项技术,建设晋阳城。晋阳城不但雄伟坚固,还储备了大量战略物资,可应战时急需。

建成之后,董安于出任晋阳城的行政长官,大力减免税负,推行法制,教化民众,使晋阳民众为成为晋国人自豪,更为成为赵家人自豪。赵鞅开始以晋阳为中心,打造赵家的版图。

晋阳之战,赵军依托城墙工事,坚守三月,联军始终未能攻克。后智瑶决开汾水灌淹晋阳城。大水淹没城内“三版”(六尺),时间长达一年多。可见晋阳之坚固。

晋阳之战

约公元前451年,赵襄子迁都邢。周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邢为赵国所属。赵襄子曾食采于邢,故有襄国之称(邢襄大地一名之由来)。邢台作为为赵国国都,在邢地建筑了信宫,还在邢城域筑起了高高的檀台,史称为信都;以信宫为中心,在尧山一带筑修了柏人城,在临城一带筑修了柏畅城,在柏乡、高邑间筑修鄗城,又在距邢城不远的平乡一带,利用商周时期的沙丘平台扩建为沙丘宫。

信都

约30年后的公元前423年,赵献侯迁都中牟,即今河南鹤壁山城区一带。为赵国逐鹿中原,东争齐、魏奠定了地理上的战略基础。中牟为都历经桓子、献侯、烈侯、武公、敬侯几代的整合,共38年,为以后进取河北平原、攻灭中山、拓扩西北边陲疆域,乃至最后定鼎邯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牟

赵国定都于中牟,实际上就是打造一座铁门,把魏国隔离出河北。定都中牟,赵国的主要军事力量可以集中在中牟,防止魏国北上。赵国定都中牟,还有一个考虑——防止北方的中山国南下。三家分晋时,魏国实力最强,赵国则强于韩国,问题在于赵国的北方无险可守。看地图,赵国的北部不过柏人(河北邢台北),而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赵国当时已控制邯郸,但邯郸位于平原地带,防守起来较为吃力。中牟就不一样了,中牟位于太行山区,地形非常复杂,易守难攻。赵国定都在中牟,向南可图中原并阻止魏国北上,向北可防止国都被人端掉。

邯郸

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邯郸,从此邯郸成为赵国的国都。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赵国进攻魏国的盟国卫国,夺取了漆及富丘两地(均在今河南长垣),此举招致了魏国的干涉,魏国派兵包围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公元前353年(周显王十六年),赵国派使者向齐、楚两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们商议,邹忌反对救援,而段干朋则建议齐威王分兵一路向南攻打襄陵(今河南省睢县)来疲劳魏军,然后趁魏军攻破邯郸后救援赵国,这样既救援了赵国,又同时削弱了魏、赵两国。

桂陵之战

桂陵之战并没有击溃魏军主力,齐国也没有正式进攻魏国首都大梁,赵国首都邯郸仍为魏国所占领。公元前352年(周显王十七年),魏惠王调用韩国的军队击败包围襄陵的齐、宋、卫联军,齐国被迫请楚国大将景舍出面调停,各国休战。公元前351年(周显王十八年),魏惠王与赵成侯在漳河边结盟,撤出赵国首都邯郸。大约在此时齐国将庞涓释放,使其回魏国再度为将。

赵武灵王三年(公元前323年),魏相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的合纵运动,使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结成联盟,各国国君均称王。

赵武灵王

赵雍即位之初,赵国屡次败于齐、秦之手,损失惨重。赵武灵王元年(前325年),就在赵雍即位的第二年,赵将赵护被魏国击败,韩举被齐国在平邑击败,韩举被俘(一说被*),平邑、新城被攻占。赵武灵王八年(前318年),赵国参与的五国合纵伐秦活动失败,三晋联军攻至函谷关外,被秦军击退,随后秦军在庶长樗里疾的率领下出函谷关长驱直入,于次年(前317年)大败三晋联军于韩国的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联军被斩首八万余级,赵公子渴参与此役。

赵武灵王十年(前316年),赵国的中都和西阳被秦国攻占。赵武灵王十一年(前315年),一作赵武灵王十三年(前313年),秦将樗里疾攻占蔺地,俘虏赵将赵庄。赵武灵王十九年(前307年),秦武王在洛阳举鼎绝膑而死。秦武王无子,故赵雍在他死后,派代相赵固到燕国迎接秦公子嬴稷回秦。最后嬴稷被立为秦王,即秦昭襄王。

为加强边防,赵武灵王十九年(公元前307年),赵雍实行军事改革,命令军队采用胡人服饰,改穿短装,束皮带,用带钩,戴着插有貂尾或鸟羽的武冠,穿皮靴,藉以发展骑兵,训练在马上射箭的作战技术。虽然这场改革侧重于军事方面,实际上就是政治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胡服骑射

赵雍推行胡服是逐步推广的,先是以身作则,推广于家族中和朝廷上,再推广到官府中和军队中。他严厉驳斥了贵族中原有守旧的思想,从而提倡革新进取的政策。胡服是胡人便于骑射的服装,推行胡服是为了学习胡人骑射的战斗技术,从而增强赵国的兵力。赵雍推行胡服骑射,是亲自带头集中精力来进行的,是有计划而亲自逐步贯彻的。他不但攻取中山和攻略胡地,藉此扩大领土,而且使这些游牧部族服从;还收编了林胡和楼烦的骑兵,藉以增强兵力,使赵国从此成为与齐、秦并列的强国之一。

就在施行“胡服骑射”的同年,攻中山到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赵雍还前往代地,再北至大草原(即古人称“无穷”之地),西抵黄河,登上黄华山(有学者认为是今贺兰山)顶,对所至地区进行考察。次年(公元前306年)攻中山到宁葭(河北石家庄西北)。同时,赵雍在攻取原阳、改设“骑邑”后,训练大量骑兵,从而得以西取胡地到榆中(今陕西榆林以北地区),迫使游牧于此的林胡王献马,归属于赵国;又命代相赵固兼管林胡部族,收编林胡的军队。他还分别派楼缓出使秦国,仇液出使韩国,王贲出使楚国,富丁出使魏国,赵爵出使齐国,设法在外交上孤立中山国。

赵灭中山

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前305年),赵大举攻中山,由赵雍亲率右(赵袑)、左(许钧)、中(公子赵章)三军,并由将军牛翦率战车、骑兵,赵希率林胡和代地的军队,会合于曲阳(今河北曲阳西北),向北攻到恒山的华阳,向南攻到石邑、封龙(今河北石家庄西南)、鄗(今河北高邑东)等地。中山王以割让四座城邑为条件求和,赵雍允诺,罢兵回朝。

九原云中

赵武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304年),赵军攻取了榆中以北黄河上游的河宗氏和休溷诸貉之地,设置了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和云中郡,将“吏大夫奴迁于九原”,并命将军、大夫、适子、戍吏等一律穿当地貉族住民的服饰(貉服,与胡服大同小异)。

赵武灵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03年)发兵攻中山。同时,赵雍采取连结秦、楚、宋的策略,以牵制齐、魏、韩等国,得以从容连续进攻中山。赵武灵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01年),中山军在赵国的攻势下战败,中山君被迫逃奔齐国,次年(公元前300年),赵雍继续攻取剩余的中山城邑,使赵国疆土北至燕,西至云中、九原(一说扩地于此的时间是赵武灵王二十四年,即公元前302年。

赵惠文王二年(公元前297年),赵雍巡行新得之地,出代地之后,在西河地区遭遇楼烦王,趁势收编了楼烦的军队。使赵国的军事力量大为加强。

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前299年)五月,赵雍在东宫举行盛大朝会,将王位禅让给赵何。赵雍的本意是在赵国构建二元政治,即由赵何处理国政,自己则全心专注于赵国激烈的对外军事斗争,以实现“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的志向。他且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就能把政权平稳的交给接班人。但是他的这番设想却造成了赵国的内乱。

赵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赵雍朝见群臣,让赵何听朝,而自己在旁边观察窥探群臣和宗室贵族的礼仪。他看见赵章萎靡不振,反在北面称臣,受弟弟的指使,内心怜悯,打算把代郡分给赵章,让他也称王。但这个计划还未决定就中止了。同年,赵雍与赵何同游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分居两宫。此时,赵章、田不礼图谋作乱。赵章借用赵雍的令符,请赵何到主父宫议事。

肥义感到事情不对,于是按照之前的计划,自己先入宫,不幸被赵章等*死。李兑与赵成很快也从邯郸率军赶到沙丘,参与平叛。在他们的进攻下,赵章、田不礼战败,赵章败退到主父宫,赵雍开门接纳他。李兑、赵成等围主父宫,诛*赵章及其党羽。赵雍被围内宫,欲出不得,存粮很快耗尽,被迫掏鸟窝找幼雀来充饥。就这样过了三个多月之后,赵雍被活活饿死在主父宫中。史称沙丘之乱,赵雍死后追谥“武灵”。 梁启超称其为自黄帝以后的“中国第一雄主”。

沙丘宫变

公元前284年齐国吞并宋国后遭到列国一致反对,燕、赵、秦、魏、韩五国拜乐毅为将,大破齐国。齐国遭到五国伐齐的沉重打击虽然勉强复国但实力极大衰落,从此一蹶不振,赵国在东方挫败了最大的竞争对手齐国。

五国伐齐

沙丘宫变之后,赵武灵王薨,赵惠文王继位。期间赵国名将名相辈出,数败秦军。于渑池与秦盟会后,趁秦攻楚的机会出击关东,夺取齐的高唐,又遍击关东诸国,夺取土地。一时在关东声威无两,直至因上党郡归属问题导致的长平之战。

公元前262年,秦国出兵攻伐韩国的野王。野王投降秦国。韩国上党郡与本国的联系被切断。韩桓惠王惧怕秦军兵锋,决定主动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息战祸。上党郡守却不愿降秦。韩桓惠王于是派冯亭接替上党郡守遂行降秦的相关事宜。冯亭也不愿降秦,为避免加强秦国,同时利用赵国力量抗秦,他献郡于赵国,赵孝成王接受,封冯亭为华阳君同时仍任上党郡守,派平原君赵胜领五万赵军接收上党。公元前261年,秦国进攻韩国,断绝了韩国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1年4月,秦国派王龁领兵进攻上党,意欲一举兼并之。廉颇领兵二十万救援上党。其时,上党大部分土地已被秦军攻陷。冯亭率残部归附于廉颇军中。秦军攻战数月毫无进展,因补给线漫长后勤压力太大。为扭转局势,使用反间计,诱使赵王换将。公元前260年夏,赵括接管长平前线四十五万赵军。秦国得知消息后秘密派遣武安君白起抵达长平接替王龁指挥秦军。

面对险恶战局,赵括命令部队原地筑垒防御等待援兵。秦军乘势合围赵军于谷地。赵军被围的消息报到邯郸。赵孝成王意欲合纵抗秦,遣使求救于临近的楚、魏等国。但由于之前赵国使者入咸阳和谈得秦昭襄王厚遇,诸侯国不愿救赵。赵孝成王只得派出本国的部队赶往长平前线救援。秦国方面,得知赵军主力已被合围,昭襄王亲自赶到河内郡,给所有的郡民赐爵一级,命郡内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数出征支援长平前线,阻击赵国援军,被围的赵军无法得到援助。9月,在被困46天后,赵括在突围时被秦军射*。赵军伤病饿殍无法再战,只得全体投降。秦军俘虏赵军近40万人,己方伤亡过半。40万赵军,一夜俱尽。

公元前259年,赵孝成王六年元月,秦聚兵约五十万人,分兵三路,左路司马梗率军进攻赵之太原,取之,以牵制赵北方主力使不得南下;右路约十万增兵南阳,以拒魏楚联军;中路军约三十万人,直取赵之邯郸。七、八月间,赵之武安、皮牢,两座赵都唯一可依赖的战略屏蔽被秦攻破。次年十月秦围邯郸。时赵国的精锐士兵早已于长平之战中损失殆尽。

赵军依旧不屈的抵抗着。同时平原君赵胜的外交战开始起作用,至十二月初,终于,魏军八万楚军十万均已赶到邯郸外围,秦国也不断的增兵汾城(河东之地)以为声援,双方大战一触即发。同年十二月,信陵君指挥魏楚联军,对秦军发动了强大的攻势,魏军击于西,楚军击于东,赵军应于内,秦军三面受敌,全线崩溃。三国联军乘胜进攻汾城,秦军大败,被迫撤至河西,夹河对峙。联军乘势收复河东六百里之地,其威大震。长平邯郸之战后,赵国实力迅速下滑,再也无力同秦国争霸天下 。

公元前229年,秦攻赵国,赵幽缪王派李牧、司马尚率军抵抗。秦将使用反间计使幽缪王*李牧、司马尚。秦将王翦于是率大军攻赵,突破井陉口。公元前228年,攻陷邯郸,俘虏了赵幽缪王。赵国逃亡的大夫们共立赵嘉为王,在代称王六年。曾在公元前226年之间,与燕军合兵于易水之西,大战秦军。战败后,燕王交出太子丹。公元前222年秦军向代进军,破灭赵代王嘉,至此,赵国灭亡。

赵国作为战国中后期,东方六国第一强国,与秦国争霸多年,强盛一时,后世以赵为名的政权多军事强横一时。

公元319年四月,匈奴汉国中山王刘曜从粟邑返回长安,旧都平阳经此战乱城室残破、陵庙无存,现实际上又被石勒控制,于是定都长安并称帝。改国号为赵,是为前赵。

公元319年十一月,前赵石勒称大将军、大单于、领冀州牧、赵王,于襄国即赵王位,称赵王元年。始建社稷,立宗庙,营东西宫。因石勒所建政权之国号亦曰赵,故史家称石勒政权为后赵。

公元385年,鲜于乞*翟真及翟氏族人,自立为赵王,建立鲜于赵国。

公元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封王镕为赵王,建立赵国。

魏国:

魏文侯时期魏国

魏氏的先祖是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毕公高是周文王第十五子,因为封国在毕地而得姓。公元前636年,毕万之子魏犨因为随公子重耳出亡有功,晋文公重耳继位后,令魏犨承袭魏氏的封邑(魏邑,今山西芮城),列为大夫。公元前453年,晋知伯(荀瑶)率韩魏之师围攻赵氏基地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三年不能攻克,赵无恤遂策反魏桓子和韩康子两家,反攻知伯,*之并分其地。韩、赵、魏三家分晋局面形成。公元前445年,魏斯继位,自称诸侯,史称“魏文侯”。

芮城

芮城魏邑

公元前445-公元前396年,魏文侯在位期间,崇儒重教,招贤纳士,励精图治、率先称雄七国,奠定了魏国百年霸业。为了变法图强,称雄图霸,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魏文侯师卜子夏、友田子方、轼段干木,故群俊竞至,名过齐桓,秦人不敢窥兵于西河,斯盖积贤人之符也。

安邑

为了增强魏国实力,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变法图强。李悝为了进一步实行变法,巩固变法成果,便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通过魏文侯予以公布,使之成为法律,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固定封建法权。《法经》分6篇,为《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律》和《具律》。

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是中国变法之始,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时便对其他各国的震动很大,从而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全国性变法,为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铺平了道路。

李悝变法

李悝变法的第一条,是对残存的奴隶贵族世袭制度的最后颠覆。世袭制的废除,向各国招纳贤才,使魏文侯统治时期的魏国有了英才荟萃的局面。对于当时的魏国是最直接的。通过武卒制度的确立,魏国拥有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在当时的战国军事界,有“齐之技击不可遇魏之武卒”的说法,即魏国的武卒战斗力,一度是整个战国版图上最强大的。不但在当时成就了魏国的腾飞,也成为不久的将来,诸多变法家奔走列国,进行变法图强的内容范本。作为战国诸侯中第一个变法者,魏国的国势,在魏文侯在位的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他在位的50年,是魏国雄霸天下,称雄于诸侯的50年。

魏武卒

魏文侯二十七年(公元前419年),魏国西渡黄河,在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筑城,构筑进攻秦国的军事据点。魏文侯三十三年(公元前413年),吴起率领魏军在西河战场战胜秦军,冲破秦军西河防线。到了魏文侯三十八年,魏国完全占据了西河地区,魏国的领土大大扩张。吴起向北还夺取了戎狄少数民族的大片土地,魏文侯在此设置了上郡(今陕西境内洛河以东,黄连河以北,子长县以南)。

魏文侯

魏文侯三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魏国在解决了西河战事后,便开始进攻中山。应韩景侯的请求,魏国帮助韩国攻击宋国,以便于韩国向东发展。魏国的势力延伸到了黄河以南。在魏文侯四十年(公元前406年),终于攻破了中山国,解除了中山国对赵国的威胁。

魏文侯四十一年(公元前405年),赵、魏、韩联军与齐军大战一场,*死齐军三万人,并且获取了大量的战略物资。魏文侯四十二年,赵、魏、韩联军大举进攻齐国,一直攻到了齐国的长城,田和被迫割地求和。

魏文侯四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赵、魏、韩三国为诸侯,补办了三晋立国的法律程序。

魏文侯死后,其子魏武侯即位,魏武侯在位25年期间,任用军事家吴起进行改革,国力继续上升,不断东征西讨,夺取楚国在中原的大部分土地,为后来政治中心的东移打下基础。等到魏武侯之子魏惠王在位的时候,魏国已经称霸中原长达百年。

魏国称霸

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从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从此魏亦称梁。公元前344年,魏惠王率领诸侯朝见周天子,史称逢泽之会。正式标志着魏国成为新一代的霸主。

大梁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夺取漆及富丘两地。因为卫国是魏国保护国,魏国无法坐视不理,于是立即联合宋国出兵助卫反攻,魏卫宋三国联军直逼赵国首都邯郸,赵国被逼闭门防守,并派人向齐国楚国求救。齐威王得知赵国被围,本欲立即出兵,但将军段干朋主张延迟出兵,以“承魏之弊”为战略方针。齐威王接受了这个提议,在赵魏两军相持一年多,邯郸城快要失陷之时,方才委任田忌为主帅,孙膑为军师,率领齐军主力驰援赵国。

田忌计划奔赴邯郸,与魏军主力决战,解决邯郸之围。但孙膑认为这不利于齐国,于是提出了更为创新和可行的方法,即“批亢捣虚”与“疾走大梁”。孙膑这一招“批亢捣虚”使得田忌甚为拜服,立即采用。魏军只以少数兵力留守邯郸,并由主帅庞涓亲率主力回驰大梁。但同时间,齐军已于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一带)设伏,准备截击魏军。魏军由于长期在外作战,已疲态毕露,再加以长途跋涉之急速行军,士兵皆战意大降。于是齐魏一交战,魏军战败。但此役魏国并未受到严重损失,且仍然实现了攻克赵国首都邯郸的战略目标。公元前352年,魏国放弃邯郸,并联合韩国打败齐国,齐、楚两国向魏国求和。

公元前350年,魏反攻秦国,包围秦孝公于定阳,秦国战败乞和。至此大战以魏国胜利告终,魏国的霸业得到继续发展。

公元前343年,魏国称王,盟友韩国不从。次年,魏国出兵攻打邻近的韩国。韩国遣使向齐国求救。齐威王看到魏、韩两国皆元气大伤,认为时机成熟,委任田忌为主帅,田婴为副帅,孙膑任军师,率领齐军直逼魏国首都大梁。魏惠王将攻韩的魏军撤回,并任命太子申为上将军,以庞涓为将,统率十万魏军攻向齐军,要与齐军一决雌雄。

孙膑针对魏军强悍善战,因而轻视齐军的弱点,大打心理战,先向魏军示弱,引诱魏军深入,再施以出其不意的攻击,一举歼灭魏军,并获得主帅田忌采纳。于是孙膑定下了减灶诱敌,设伏聚歼的谋略。庞涓一如孙膑所料,果然中计,接连追击齐军三天,并因看到齐军天天减灶的情况,认定齐军败绩已呈。于是只身带着部分精锐骑兵,日夜兼程追击齐军。孙膑则于魏军必经之处马陵设伏。马陵通道狭窄,被林木所包围,而且地势险阻,庞涓一旦中计,即无退路。齐军再乘胜追击,歼灭魏军10余万人,并俘虏了魏军的主帅太子申,马陵之战以魏军大败而告结束。

马陵之战

公元前293年,秦国为打开东进中原通道,由大将白起率秦军在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镇)发动了歼灭韩魏联军的作战,史称“伊阙之战”。战争中,秦将白起针对韩、魏两军互相观望,不愿当先出击的弱点,以少量兵力钳制联军的主力韩军,以主力猛攻较弱的魏军。魏军无备,仓促应战,迅即惨败。韩军震慑,且翼侧暴露,遭秦军夹击,溃败而逃。白起乘胜挥师追击,全歼韩魏联军24万余人,攻占伊阙,夺取魏城数座及韩国安邑以东大部分地区。

公元前257年,信陵君通过窃符救赵,合纵攻秦。信陵君统领晋鄙的军队后,精选士兵八万开拔前线。与此同时,楚国也派出春申君黄歇救援赵国,在楚、魏、赵三国的联合下,一举击溃秦国,解除邯郸之围,并于公元前247年与其他五国联军,对秦国的侵攻军迎头痛击,攻秦至函谷关,秦国大败。

窃符救赵

秦王政即位后,对魏国的压力不断加大。公元前245年,麃公将卒攻打魏长城以内的卷,斩首三万,公元前244年,蒙骜攻打魏国畼、有诡,次年拔,公元前243年,魏安釐王、信陵君死,魏景湣王继位,公元前242年,蒙骜乘机攻魏,取酸枣、长平、燕、虚等二十城,置东郡,公元前241年,拔濮阳,卫徙野王,公元前240年,攻汲,公元前238年,拔魏垣、蒲阳,衍,公元前231年,魏国献地予秦,置丽邑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以水淹之计攻破大梁,魏王假投降,魏亡。

历代以魏为国号的政权有以下几个: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取代汉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阳。

公元350年正月,后赵石闵*石鉴,自称皇帝,恢复冉姓。冉闵以其出身地为古魏郡,都城也为魏郡治所邺城,故国号为“魏”,以示“重本不忘故”,史称“冉魏”。

公元383年淝水之战后﹐黄河流域的丁零人翟斌在新安起兵背叛前秦。太元十三年(公元388年),丁零人首领翟辽在黄河南岸黎阳自称大魏天王,建立魏国,史称翟魏。

公元386年,代国王族拓跋珪乘苻坚淝水之战兵败之机复国,称代王,同年改称魏王,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建立北魏。

公元534年,权臣高欢所立的皇帝北魏孝武帝元修不愿做傀儡皇帝,被迫投奔关陇军阀宇文泰。高欢暂时拥立元亶主持朝政,但回京后以辈分错乱为由废除元亶的权力,改拥立元亶的世子,年仅十一岁元善见为帝,即魏孝静帝,东魏开始。

公元535年,宇文泰毒死魏孝武帝元修后,与诸臣支持元宝炬为帝,改元大统。建立西魏。

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春,李密率精兵七千,攻取兴洛仓(即洛口仓,因地处洛水入黄河之口而得名),占据仓城,打开粮仓,赈济灾民,百姓纷纷归附义军,李密的队伍很快壮大,并多次打败隋军,步步逼近东都洛阳。不久,在洛口仓城建立了政权。由于众望所归,李密被翟让和众将领拥戴为主,称“魏公”,建魏国,年号“永平”。

韩国:

韩国的先人春秋时为晋国大夫,受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春秋末年,韩贞子迁于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

韩原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开国君主是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州)。

平阳

阳翟

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灭亡,郑地纳入韩国版图,韩国的版图扩展到中原一带,与楚国接壤。但是,韩国与其他大国相比,无论从国土面积,还是从国力上讲,都不能算是强国(地理位置使韩无扩张空间)。

郑国

此时,各国的变法运动风起云涌,不变法就有落后和被别人吃掉的危险。公元前351年,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在韩国实行变法。申不害除了与其他法家人物一样讲法治外,主要强调君主的统治之“术”,即任用、监督、考核臣下的方法。他认为君主委任官吏,要考察他们是否名副其实,工作是否称职,言行是否一致,对君主是否忠诚,再根据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提拔和清除。“术”的提出,对于当时建立官吏的任免考课制度,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申不害过分强调“术”,没有相应法治制约,那么臣下也可以运用权术来应付君主。所以,申不害教韩昭侯用术的结果,使相当一部分大臣也变得老奸巨猾起来。但总体上来说,申不害的改革是很有成绩的。

韩昭侯

申不害

而且,韩国还在扩张上取得不小成绩。公元前353年,攻东周,取陵观、刑丘(今河南温县东北)、高都(今河南洛阳南)、利(不详),公元前346年,韩国又与魏国联合出兵,攻取了楚国的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

申不害相韩15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帮助韩昭侯推行“法”治、“术”治,使韩国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由于地处黄河中游地区,韩国东部和北部都被魏国包围、西有秦国、南有楚国、以及有当时已很薄弱的东周(洛阳),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在昭侯时的短暂强盛之后,韩国迅速衰落。屡遭列强欺凌。早年已经为魏齐之间的争霸资本,于公元前341年的马陵之战是围魏救韩的结果。秦楚争霸时,秦又要挟韩魏共同伐楚。

战国末期,韩国成了秦国和齐国之间战争的缓冲地,苟延残存;公元前265年,秦国大举进攻韩上党,上党不愿被秦占有,改降于赵,引发了长平之战。两场决定霸主局势之战都由韩国而起,充分体现了韩国被列强围欺鱼肉的困境。最终于在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所灭,成为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国家。

因韩国在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弱,且第一个被强秦所灭,后世政权几无用韩作为国名。

齐国:

齐国

公元前1046年,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后,被封国建邦。自太公望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传至齐桓公时,已经是疆域濒临大海的东方大国,齐桓公通过“尊王攘夷”,称为春秋五霸之首,齐国被当时的人称为海王之国。但到了战国时代,齐国已不是姜氏齐国了。

田氏为陈厉公妫佗后代,始祖为田完,因在陈国内被排斥,流亡至齐国,被齐桓公任命为工正。田完传五世至田桓子田无宇,田氏施惠于民,民心向归田氏,田氏因而渐渐强大。田氏的支系子孙田穰苴因打败晋、燕两军被任命为大司马,因田氏势力扩大而警惕的高张、国夏对齐景公说穰苴的坏话,司马穰苴被免官。田僖子田乞立志要除掉高氏和国氏。

公元前489年,景公病重,遗命国夏、高张扶立少子公子荼为太子,驱逐群公子,迁他们至东莱。不久,田乞发动宫廷政变,灭高、国两家,高张被*、国夏奔莒、晏圉奔鲁。田乞弑*安孺子,与鲍牧及诸大夫另立年龄较长的公子阳生为国君,是为悼公。公元前485年,田成子田恒唆使大夫鲍息弑*齐悼公,立公子壬为国君,是为简公。公元前481年,田恒发动政变,*死了阚止和简公,拥立简公弟弟公子骜为国君,是为平公。自此之后,田恒独揽齐国大权,尽诛鲍、晏诸族。田氏家族专权于齐平公、宣公、康公三代。

公元前391年,齐康公被田和放逐于临海的海岛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为国君,是为齐太公。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册封为诸侯,姜姓齐国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称侯,仍沿用齐国名号、世称“田齐”以显示别于姜姓齐国,史称“田氏代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379年,齐康公死,田氏并其食邑,姜太公至此绝祀。田氏代齐之后,仍以临淄为都城。期间未进行迁都。但战国时齐国除国都临淄之外,还在四境设有四个都,各设有选练的常备军,其性质相当于其他各国的郡。齐国曾用五都之兵灭燕,五都可能是临淄、平陆、阿、即墨和莒。 故时有"五都"的说法。

齐国五都

高唐(阿)在齐国的西界,是西方各国进攻齐国的门户。如《史记·齐世家》庄公元年(前553年):“晋闻齐乱,伐齐至高唐。” 高唐又是齐国之宗邑,置有宗庙。田氏夺取政权后,高唐仍为齐国别都。战国时齐国五都,置有都大夫。都大夫既是都得行政长官,又是“五都之兵”的主将。而高唐当时就置有都大夫。

别都博(莒),即汉博县,也日博阳。战国以后,齐国在南方的势力有所发展,疆土也向外扩展了,但博仍为许多国家争夺的对象。如《战国策·魏策四》中《穰侯攻大梁章》,魏王谓穰侯日:“君攻楚得宛、穰以广陶,攻齐得刚、博以广陶。”

别都平陆,即汉之东平陆县。平陆位于齐、鲁交界处,故与鲁的战争时有发生。平陆也与高唐一样,设置有都大夫。

别都即墨,又作都昌,即汉都昌县治。据《方舆纪要》及《春秋大事表七之一》谓在今山东昌邑县西。春秋时即墨为齐东境战略要地。不仅地理位置上重要,而且这一带也十分富饶。是临淄通向东部沿海各地的中途站,是齐东方地区的大邑,所以它还应继承春秋时别都的称号,成为战国齐五都之一。

五都

齐威王时,威王任用邹忌为相,他曾劝说齐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革新政治,修订法律,选拔人才,奖励贤臣,处罚奸吏,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任用田忌、孙膑为将,齐国遂变得强大。公元前353年,齐国大败魏国于桂陵(今山东菏泽境内)。公元前341年,齐又大败魏军于马陵(今山东范县,一说为山东郯城)。

齐威王

公元前334年,威王与魏惠王“会徐州相王”,正式称王。威王晚年,国相邹忌与将军田忌争政。公元前322年,田忌中了反间计攻打临淄、谋取邹忌,战败后逃亡至楚国。直至宣王即位后,才召他回国恢复旧职。

徐州相王

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子之之乱”。在孟轲劝说下,齐宣王命匡章率 “五都之兵”“北地之众”三十天灭亡燕国,秦赵重兵攻齐,齐国被迫撤兵。公元前301年,齐联合韩、魏国攻楚,大败楚国。

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96年,齐联合韩、魏连年攻秦,三年攻入函谷关,迫秦求和。公元前288年十月,秦王称西帝,遣使立齐湣王为东帝,欲约与共伐赵。苏代劝说湣王后,湣王称帝二日后而复归王号。同年十二月,吕礼自齐入秦,秦王亦去帝号复称为王。公元前286年,湣王灭宋国,南侵楚国,西侵三晋,齐国势到达巅峰。湣王意欲吞并二周,成为天子。

乐毅破齐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合燕、秦、韩、赵、魏攻齐,攻入临淄,连下七十三城,齐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湣王逃入莒,被楚将淖齿*死。王孙贾与莒人*淖齿,立湣王子法章为齐襄王。

燕军引兵东围即墨,城中推举田单为将。双方相持达五年。公元前279年,燕昭王逝世,燕惠王继位,田单使用反间计,使得乐毅被废除职务,燕惠王改派骑劫代替乐毅为将领,乐毅被迫出奔赵国。田单组织反攻,以“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失地,三月而复国。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无力再与秦抗衡。

田单复国

公元前265年,齐襄王死后由其子田建即位,由母亲君王后辅政。公元前249年,君王后逝世后,王后的族弟后胜执政。后胜为人贪婪,在秦国不断贿赂之下,齐王建听信了后胜的主张,对其余五国袖手旁观,也不加强战备。终于到五国灭亡后,齐王才顿感到秦国的威胁,慌忙将军队集结到西部边境,准备抵御秦军的进攻。公元前221年,秦王在灭亡韩、赵、魏、楚、燕五国之后,以齐拒绝秦使者访齐为由,命王贲率领秦军伐齐,齐王建令齐军主力40万慌忙集结于西部,秦军避开了齐军西部主力,由原来的燕国南部南下直奔齐都临淄。齐军面对秦军突然从北面来攻,措手不及,土崩瓦解。齐王建出城投降,齐国灭亡。秦国统一天下,在齐地设置齐郡和琅邪郡。

公元350年,段龛自称齐王。356年兵败投降前燕。共存六年。史称段齐。

南朝宋元徽五年(公元477年),萧道成*后废帝刘昱,拥立他的弟弟刘准继位。萧道成被封齐王。在这之后,萧道成铲除了忠于宋的袁粲、沈攸之等人。479年,萧道成迫使宋顺帝刘准禅位,自立为帝,建立南齐。

东魏权臣高欢死后,长子高澄继专魏政,将篡未篡之时,被家奴刺*。其弟高洋袭位,废掉东魏的傀儡皇帝孝静帝,于公元550年(庚午年五月戊午日),即帝位,国号齐,建元天保,建都邺城,史称北齐。

大唐公元875年,黄巢与弟黄存、黄揆、黄邺及外甥林言等八人聚众数千人,响应王仙芝起义。公元878年,黄巢称王,改元王霸;并于880年12月攻下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改元金统。史称黄齐。

公元927年,徐温病死,养子徐知诰继其大丞相、齐王位。公元933年,徐知诰封东海郡王。公元935年,加封尚父、太师、大丞相、大元帅、齐王。次年,徐知诰开设大元帅府,设置官员。公元937年,徐知诰登上皇位,国号大齐,年号昪元,徐氏齐国正式建立。

金天会八年(1130年)七月,金太宗册立刘豫为大齐皇帝,建都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九月,刘豫在大名府正式受金册命称帝。十一月,刘豫改元为阜昌元年。金天会九年(伪齐阜昌二年,1131年)四月,刘豫迁都汴京。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