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三家分晋,秦国是被晋国吊打?还是会一路向西攻占欧洲?

如果没有三家分晋,秦国是被晋国吊打?还是会一路向西攻占欧洲?

首页战争策略国战七雄更新时间:2024-07-02

这几天重温《资治通鉴》,脑子里就不停地在想:

如果没有三家分晋,秦国是不是会被晋国吊打?还会是一路向西,攻克西亚、中亚各国进占欧洲,提前开创蒙古铁骑的辉煌局面?

我们知道,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是灭韩国。

从公元前332年秦惠文王派兵攻打魏国上郡,重新夺回河西之地并修筑函谷关,到前230年灭亡韩国,耗时100余年。

如果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韩国建立开始算,秦国灭韩总共花了近200年的时间。

可是,从韩国灭亡,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只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

那么,韩国是如何抵挡强大的秦国的呢?

被低估的韩国

在战国七雄当中,韩国是很容易被人忽视的一个国家,很多人都下意识地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弱小的小国,根本不值一提。

春秋战国的很多典故我们都烂熟于心,比如围魏救赵、窃符救赵、完璧归赵、田忌赛马、晏子使楚、卧薪尝胆、邯郸学步等等,很少会有提及韩国的。

但实际上,韩国并不弱,甚至可以说很强,战国七雄可没有一个是浪得虚名,全都是凭实力吞并其他小的诸侯国,一步步壮大的。

比如春秋时期一度非常强大的郑国,就是被韩国吞并的,之后韩国将都城从阳翟(今河南禹州)迁到了新郑(今河南新郑)。

韩昭侯时期,任用申不害变法,韩国的实力达到了巅峰,国内政局得到稳定,百姓生活趋近富足。

韩国虽然没有强大的军队,没有特别优秀的将领,但他们有令各国胆寒的远程兵器——弩,以及锋利的宝剑。据说韩国的弩箭射程超过了800米,“远者括蔽洞胸,近者镝弇心”。

有人要问了,既然韩国拥有如此先进的武器,为什么在战国如此低调呢?

什么都不用说,看看战国时期的地图,你就懂了!

处于中原腹地的韩国,被强大的秦国、魏国、齐国、楚国团团包围,完全没有发展的空间。

在这种极端恶劣的形势下,韩国能够支撑近200年才被秦国所灭,已经是一种奇迹了。

如果没有三家分晋

我们假设一下,如果没有三家分晋,韩赵魏三家团结一致拥护晋国公族,就如晋文公时期一样,那会怎样呢?

三家分晋之前,秦国最强大的时期,应该是秦穆公在位时。

但即便是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也只是在晋国因为“骊姬之乱”实力严重受损之后,利用晋惠公的轻敌才击败了晋国。

后来经过晋文公的励精图治,晋国实力得到恢复,秦穆公多次图谋东进均以失败告终。

几次败给晋国之后,秦穆公终于放弃了东进的幻想,开始一门心思经营西部:向西戎开战。

根据由余的计划,秦国逐渐灭掉西戎12个小国(一说20个),开辟国土千余里,这就是秦穆公“称霸西戎”的故事。

晋文公、齐桓公等霸主都是称霸中原,只有秦穆公在西戎称霸。

而且,在三家分晋之前,晋国当霸主的时间长达百年之久,晋文公称霸之后,又有晋襄公续霸,晋景公失霸又复霸、最后晋悼公独霸中原。

所以,在这样强大的晋国面前,秦国始终无法东进,即便偶尔取得一些小的战绩,也无法巩固胜利的果实,只能向西,向西偏南发展,攻略西戎、巴蜀。

即便是三家分晋之后,率先进行社会变革的魏国,在李悝变法之后成为了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后来,魏文侯又任用吴起为将,创建魏武卒威震天下。

魏武卒有多猛?

当时,吴起率领魏武卒攻占秦国河西之地,威胁富饶的关中地区。

秦国两任国君秦简公、秦惠公多次发兵攻魏,想要夺回对他们至关重要的西河之地,都无一例外地被吴起打败了。

不仅如此,吴起又带着魏武卒乘胜攻入关中,势如破竹。

到了公元前389年,秦惠公几乎是举全国之力,汇聚了50万大军,准备与魏国决一死战,却在阴晋之战中,被吴起的5万魏武卒轻松打败。

大败亏输的秦国,从此再也无力抵抗来自三晋这个强大的联盟的攻势。

对了,此时的韩赵魏三家虽然已经瓜分了晋国,但依旧维持着联盟关系。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野心勃勃的赵国开始释放自己的*,对长期压制韩赵两国的魏国发泄不满,赵魏反目,三晋联盟宣告瓦解,秦国的压力大大减弱。

而魏国又经过“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两次大败,损失了大量的百战老兵,还有优秀的统帅庞涓,魏国从此逐渐衰弱。

另一边,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国力大大提升。

但三晋依旧是横亘在秦国面前的一道坚固防线,魏国衰弱之后,赵国在“胡服骑射”的变革之后迅速强大起来了。

虽然三晋联盟早已不复存在,但各国之间的关系进入了连横合纵的新时代。赵国虽然不能如吴起时代的魏国一般欺负秦国,但阻挡秦国东进没有任何问题。

如果没有三家分晋,如果三家分晋之后联盟没有解散,以强大的魏武卒辅以韩国的强弩、利剑,赵国的骑兵,吊打秦国应该不成问题吧?

秦国一路向西能否成功?

如果强大的三晋堵死了秦国的东进之路,但又没有倾尽全力攻入关中灭掉秦国的决心,选择了与秦国和平共处,井水不犯河水,那么秦国一路向西会怎样呢?

赳赳老秦能否提前完成千年后蒙古铁骑的壮举,建立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大国家呢?

当时的欧洲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我们来看一下,发生在欧洲历史上的一次大战:第一次布匿战争。

这次战争发生于公元前264年到前241年之间,长达23年。

交战双方为罗马共和国迦太基,在这次战争胜利后,罗马取代了迦太基,成为地中海最强大的国家。

那么他们的战争规模有多大,作战水平怎么样呢?

历史学家 Polybius 表示,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是欧洲伤亡最大的战争,比亚历山大大帝的战争都要多。根据罗马前3世纪的人口记录,在战争期间,罗马失去了5万名以上的公民。

与战国后期动辄十万人的大战相比,这样烈度的战争,其规模显然远远不如同时代的东方战场。

当时欧洲战斗力最强的军队,大概是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方阵。

如果与马其顿方阵对敌,秦军能否获胜呢?

马其顿方阵属于重步兵,基本队形为手持6米长枪的16人纵队、并有少量的贵族骑兵和排成松散队形的轻步兵掩护配合。

在当时的欧洲战场上,马其顿方阵或许所向披靡,但对于久经战阵的秦军来说就未必了。

首先,贵族骑兵的数量少得可怜,并且以长矛为主要兵器,不会骑射。

其次,失去贵族骑兵掩护的步兵方阵,在秦军面前只有龟缩挨揍的份。

双方一旦交战,秦军以精锐骑兵从两翼发起冲击,同时弩兵攒射,正面以步兵压上。

在秦军骑兵 弩兵 轻步兵的联合攻击下,手持长矛战术死板的马其顿方阵必然招架不住,就像中世纪的欧洲抵挡不住蒙古铁骑的凌厉攻势一样。

可惜没有如果

虽然很希望秦国横扫欧洲,但很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三家分晋并不是一个偶然的结果,而是早已注定。

晋国最早其实不叫晋国,而是叫唐国。

关于晋国的来历,有一个典故叫“桐叶封弟”,唐国发生内乱,周公灭唐之后,还没有确定派谁去治理唐国。有一天,周成王把一片桐叶剪成了圭的形状,对他的弟弟叔虞说:“我把这个封给你!”

叔虞很开心,跑去跟周公说了

周公就问周成王:“您打算把唐国封给叔虞?”

周成王摇头说:“我不过是跟叔虞开个玩笑而已!”

周公说:“天子无戏言!”

于是周成王只好答应,把唐国封给叔虞。虞的儿子燮继位后改国号为晋。

为什么说三家分晋是必然的结果呢?

早在公元前746年,晋文侯去世,晋昭侯继位的时候,祸根就已经种下了,晋昭侯把曲沃封给了叔叔成师。

要知道,曲沃城可比晋国的国都翼城还要大,按照周礼,这是非常不合规矩的,哪有君弱于臣的道理?

从这一点看,如果不是晋昭侯犯糊涂,就是他的这位叔叔成师(曲沃桓叔)已经威胁到了国君的地位,晋昭侯只能妥协。

7年后,晋国大臣潘父*晋昭侯,准备迎接曲沃桓叔继承国君之位,遭到翼城百姓的反抗,曲沃桓叔败退。

虽然曲沃桓叔最后在遗憾中死去,但晋国内乱的祸根已经开始发芽。

曲沃与翼城之间的战争持续多年,直到公元前678年,曲沃桓叔的孙子,曲沃武公攻打晋侯缗,一举将晋灭亡,并以重金贿赂周釐王,任命他为新的晋国国君,即晋武公。

后来,晋武公的儿子晋献公为了防止旧事重演,把原晋国的公子王孙全部诛*。

这样虽然避免了曲沃代翼的悲剧重演,却也导致了晋国公族的实力大为衰弱。

再加上晋献公死后发生的“骊姬之乱”,进一步削弱了晋国的实力。

晋文公继位之后,吸取此前的经验教训,创建了三军六卿制度,建立了春秋霸业。

但在晋国几代国君称霸长达百年之久的风光背后,是晋国公族势力的进一步衰弱,六卿逐步掌控了晋国的大权。

卿族势力不断增大,甚至威胁了国君的统治,先有赵盾弑晋灵公,后有下宫之难灭赵氏(参见赵氏孤儿的故事),晋厉公灭三郤,栾书、中行偃弑晋厉公,灭栾家。

六卿与公族的这种争斗持续上演,与此同时卿族之间也是明争暗斗、相互攻伐,就如同周天子与各诸侯国的故事一般,并没有什么分别。

直到最后,韩赵魏三家联合,诛*智伯,架空国君,完全掌控了晋国的大权,最后更是向周天子请封,正式获得承认建立韩国、赵国、魏国,三家分晋最终完成。

因此说,从晋昭侯封曲沃桓叔开始,晋国分裂的结局就已经注定,只不过可能不是三家,而是两家,或者四家,也或许更多。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