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摘录》39:微笑抑郁·你是真的外向吗?

《心理学摘录》39:微笑抑郁·你是真的外向吗?

首页战争策略火柴人纸上战争免广告更新时间:2024-11-12

【章前·简悟】

你求而不得,为了自己内心缺失的另一半,甚至可以付出几倍的代价。

你侃侃而谈,却是为了掩饰内心的孤独。

你开怀大笑,笑得甚至自己都有些惊讶,可为何止不住内心的悲伤。

我们这一周的主题是《拥抱你人格的对立面》,今天是第二讲:“ 你既可以A,也可以-A ” 。

【越外向,越内向】

我曾在广州电视台参与做一个节目,是明星们的一个秀,其中会用到心理学的工具。其中有一次,上节目的是一个超级外向活泼开朗的明星,上节目前,她正在广东一个影视城录制影片,然后在节目中说,昨天晚上,她在影视城的酒吧跳舞,最后几百人围着她一起跳舞。她就是这么热情,有煽动力。

节目中,有一个心理测试环节“房树人”,就是请测试者在画板上画一张画,画上至少有一个房子、一个人和一棵树,其他随意。

房树人测验(Tree-House-Person),又称屋树人测验,是投射分析技术的一种,早期用于治疗自闭患者,开始于John Buck的“画树测验”。这一测试是通过受测者在一张纸上画的房、树、人,来分析其家庭关系、事业、人际关系和自己认知等方面。背后的理论来源于荣格的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房:投射家庭,代表安全感;

树:投射自我成长,象征生命能量和支持系统,如事业和学业;

人:投射自我形象,以及人际沟通模式。

以前参与节目的明星,大概是受过一些绘画训练,画得很好看。这位明星应该是没受过什么绘画训练,画的是“火柴人”,就是把人画得像是“火”这个字一样,整张画也出奇得简单。

这么简单的画,她的问题也一目了然。节目中,我的咨询师伙伴说,你画的房子只有窗户没有门,那别人怎么能走进你的房子?这位明星问,这意味着什么?咨询师回答说,这意味着,你的心可能没向任何人敞开过。

这个解读有点惊到这位明星,她噌地一下躲到了画板后面,说:你们心理医生太可怕了,我不和你们玩了。这个动作和这些话语,还带着活泼外向开朗的特质,非常可爱。待了一会儿,她从画板后走出来说,的确,我从来没有把我的心向任何人敞开过,我没有和任何人说过我的心事。

【越快乐,越悲伤】

我有一个朋友,她是一个特别爱笑的人,我在读本科的时候认识她,感觉和她在一起时,她简直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笑,并且非常有感染力。

前几年再见到她,她还是特别爱笑,但已经没那么多了,有时候脸上开始有一些忧思。于是,我和她谈起她本科时的那份极具感染力的笑。

她也记得自己那时的笑,觉得本科四年,是她这辈子最开心的时候。我问她,那时让你觉得最开心的事是什么,你能多讲讲吗?

她想了一会儿后,发现奇怪的是她好像一件都记不起来,甚至整个本科四年的记忆,都变得很遥远似的,像蒙上了一层薄薄的塑料膜一样,不可碰触。

和她逐步深入聊天,我发现在她高中时最亲的亲人离世,之后的她就陷入了巨大的悲伤中,然后她对自己说,不能沉沦,要振作起来。本来,她也是爱笑的人,而之后她把笑这件事,拔高到了极高的高度。

原来她的笑,是用来疗愈悲伤的。

【微笑抑郁】

越快乐,越悲伤,这件事在很多著名的笑星身上都有体现,比如沈殿霞、卓别林、憨豆先生,他们都得过严重的抑郁症。崔永元曾经说过自己是“微笑型抑郁”,因为他脸上虽然有着招牌式的淡淡的微笑,但他却是一名抑郁症病人。

“微笑抑郁”(smiling depression),并不是一种精神疾病的诊断类别,它是一类抑郁症患者对自己病情的反应模式。

这是一种非典型的抑郁表现形式,他们在别人面前表现的很开心,甚至很有幽默感,表面看起来非常外向积极,能力人际关系也挺好,所有人都觉得这个人很好。但在微笑和乐观的面具背后,却充满了无价值、残缺和绝望感。就像是很多人在朋友中很爱逗别人开心,但当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却常常感到悲伤一样。虽然他们看起来在笑,但实际上每天都在低落的情绪中挣扎。

【越“好人”,越恐怖】

这是我一直关注的话题,一直读我文字的用户可能知道我提过一个说法——中国式好人,意思是在善良忍让的同时,是被动、消极和封闭的。

在这样的“好人”身上,你会发现他们的外在命运的诡异之处。大家对他们的评价,很容易竖起大拇指,说真是好人啊,但他们却普遍缺少知心朋友,并且还常常出现处理不好与伴侣和孩子关系的问题,这些按说最亲密的人,却会远离他们。

我也是一个典型的这样的“好人”,多年以来,我乐于助人,乐于让步,多年来我的脸上简直刻着这么几个词“稳重、厚道、善良”,但同时我这个人是被动、消极和封闭的。

关于这样的“好人”,我曾经写过一句话:他们的情感表达,只能抵达自己胸口一厘米远。

后来,我给类似这样的几位来访者做深度咨询,发现他们心中,都住着一个非常“恐怖”的自己。我认为从理论上讲,这就是没有被看见的本我。

对于太好的“好人”,有这样的规律:

在他们十几二十几岁的时候,他们普遍自我感觉良好,有高道德感,也比较有活力。

到了三十多岁的时候,他们开始出现自我怀疑,并且发现做好人反而会带来人际疏远,被剥削等,这是自我改变的契机。

如果还是没改变,那么到四五十岁时,怨气会凸显在脸上。

等到了六七十岁,这样的人会比较容易生病,而且身上散发着的怨气别人都能直接感觉到,于是更加疏远他们。

【A与-A的并存】

A与-A,在一个人身上并存,我认为这可以说是一个真理。只是-A总是藏于潜意识深处,而难以被看到。如果一个人完全看不到自己的-A,那么他会找明显呈现了-A特质的人,通过和这个人在一起,而与-A的品质建立联系。

这是恋爱中的最常见动力,于是你会看到,人们多是因为不同,而走到了一起。但是等真正到一起后,两人又会展开战争,去争到底是A对还是-A对,所以我总结了一句话:恋人因为不同而走到一起,然后又因为不同而痛苦。解决这份痛苦的方法,自然不是一个去消灭另一个,而是两者的融合。

人们通常认为,恋爱是为了追求幸福和快乐。但其实,恋爱甚至人生的更大动力,是追求人性上的圆满,于是会出现各种痛苦的选择,而痛苦最终是为了融合人性的不同部分,最终趋向人性的完整。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