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一个可以得到幸福的可靠方法,就是以控制你的思想来得到。幸福并不是依靠外在的情况,而是依靠内在的情况。
这跟我日常感知,有所不同。
当你问身边的朋友这个问题,你幸福吗?多半他会被你问蒙,他可能会考虑好久甚至疑惑这个问题的意义以及起源。因为幸福是一种感觉,它看不见摸不着,虚无缥缈,很难琢磨。
但如果你问,你现在幸福吗?你昨天幸福吗?这个问题就好回答了。他们可能会跟你说,刚买了一个心仪的包,很幸福;出去旅游了,很幸福;他发工资了,很幸福;吃了一顿火锅,很幸福……
当把这个问题安置在具体的时间段或者场景内,幸福突然变得可描述了,我们对于幸福的记忆,就是由一个一个这样的感知串联起来。
这些感知里面,有一些陷阱,会让我们误解幸福的真相。
谈起“幸福”这个话题,就不得不提沙哈尔博士,他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哈佛导师”,他关于幸福的课程也被评为哈佛最受欢迎的课程,他的理论被誉为“摸得着的幸福”。
沙哈尔,出生在以色列,十几岁就已经成为以色列最年轻的壁球冠军。但据他所说,这份喜悦仅仅持续了三个小时就荡然无存了,沙哈尔觉得壁球运动不是以色列的主流运动,在以色列获得冠军并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为了奔赴世界冠军的梦想,他启程去到了全世界壁球运动的中心,英国。
沙哈尔孤注一掷,强负荷训练,导致他在训练中经常受伤,在正式比赛的时候表现更是不如平时的练习水平,正式比赛的赛前会焦虑、紧张到整晚睡不着觉。
在一次重大比赛中,巨大的压力和对失败的恐惧,导致他的脚、腿还有手臂抽筋,与世界冠军失之交臂。在21岁的黄金年龄,不得不因为过强的训练带来的伤病选择退役。
结束了职业运动员的生涯,沙哈尔选择去哈佛大学学习计算机专业。他课业成绩也非常优秀,但是让沙哈尔感到非常的焦虑的是,他一直感觉过得并不幸福,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他中途申请去了剑桥大学,攻读心理学。
自身的经历,让沙哈尔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帮助自己和更多人理解幸福,找到幸福的方法。
如何变得更幸福?在改变之前,我们需要先拆墙,拆掉我们以往的错误认知。正如开篇卡耐基说的那样,幸福并不是依靠外在的情况,而是依靠内在的情况,沙哈尔的观点也是如此,但是他说得更具体。
在《幸福的方法》一书中,他提出了四种常见的认知,前三种都是错误的方法,最后一种是沙哈尔倡导的幸福观。
其中,不幸福的三种类型分别是:
牺牲眼前快乐,只着眼于未来目标的忙碌奔波型
我们一定见过这样的人,他拼命工作攒钱,对于当下想吃的美食,想去的城市,想要体验的运动等等欲求,一概压制,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他的理念是,现在的牺牲是为了未来的幸福和美好生活。
《父与子》作者屠格涅夫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幸福没有明天,也没有昨天,它不怀念过去,也不向往未来,它只有现在。”是的,我们无法预知幸福何时来,又何时离去,只能珍视当下,当下的牺牲并不一定能换来未来的保障,但是当下错过的快乐,未来一定无法弥补,这是肯定的。
放纵自己、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型
这类人群和忙碌奔波型恰恰相反,他们追求及时行乐,当下的欲求立马就要满足,即便资金不够也会用信用卡或者分期拿下,他们穿梭于各种交友圈,各大娱乐场所,每天都在朋友圈被人羡慕地活着,他们追着幸福的感觉走,从不考虑“以后”这个话题。
享乐主义型,且先不考虑他未来的经济保障,享乐主义最大的危险在于过度及时行乐会导致我们对幸福的耐受性越来越高。
简单来说,一顿火锅可能会让普通人的周五晚上充满期待,但是对于享乐主义来说,这顿饭能带来的快乐激素却并不高,他需要早上喝一杯奶茶,下午逛淘宝买件衣服,晚上吃顿火锅后还要再去酒吧喝一杯,他们得到快乐幸福的门槛被提高了,日常生活中简简单单的一点美好已经无法让他们产生幸福的感觉,这才是最危险的信号。
对一切都失望,无所作为的虚无主义型
有一类人常说的口头禅是:这事儿有什么好*?没什么意义?这是沙哈尔所提到的第三种类型——虚无主义型,他们倾向于用负面的情绪看待一切,习惯于否定的方式拒绝别人的提议。
他们对于当下没有兴趣,对于未来没有期待,所以也不会有任何意愿去推进事情,自然也不会体验到事情过程中以及结果所带来的幸福感。
《幸福的方法》书中,沙哈尔教授还用“四个汉堡理论”形象地表达了幸福的真正意义:
他说第一种汉堡,虽然口味诱人,但其实是不折不扣的垃圾食品,你吃了它,确实在当下享受到了,却为以后的身体健康埋下了祸根。对应到幸福模式中,这就属于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型人生”。
第二种汉堡,虽然口感欠佳,但里面全是蔬菜,还是那种纯天然无公害的,它可以让我们以后的身体更加健康,不过现在吃起来,很煎熬。对应到幸福模式上,就属于“忙碌奔波型人生”。
第三种汉堡就比较悲剧了,口感差,对身体也不会带来任何益处,如果把这种状态类比到幸福模式上,就属于已经丧失希望的咸鱼了,眼前的生活得不到享受,未来也是一片黑暗,让人提不起信心,这就是“虚无主义型”。
那最后一种“汉堡”,口感好,对身体也好,这种汉堡就是沙哈尔教授所说的“感悟幸福型”,能享受当下的生活,而且通过当下的行为,也能达到未来的目标,让我们对未来有所期待。
到这里,幸福的定义,也就呼之欲出了。
幸福应该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
其中,快乐代表现在生活的美好,属于当前的利益;而意义则来自于我们内心的目标,是我们所追求但是还没有实现的,属于未来的利益。当两者有机地结合,我们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幸福的状态。
除了这四种类型,沙哈尔还在《幸福超越完美》中提到了完美主义和幸福之间的关系。
“完美主义”是心理学家戴维·伯恩斯在1980年提出的心理学概念。他将完美主义者描述为:“拥有无法达成的非理性目标的人群,他们会不断强迫自己完成不可能的目标,并且只以生产力与成就来衡量自己的价值。”
“完美主义者不会享受成功的过程,只看重结果,又对自己获得的成就不值得一提,投入到下一个目标奋斗中,他们无法享受成功后带来的真实和快乐,更无法感受到成功的幸福。”
完美主义和幸福这两个话题,目前看来无法并存。
那有没有一种方法,让人能在追求“完美主义”的同时又能获得幸福?沙哈尔在《幸福超越完美》中,给了我们一个有效方法——“最优主义”。
从“完美主义“到“最优主义”需要克服三个问题:
对失败的恐惧
完美主义的核心和最显著的特征是对失败的恐惧。完美主义者受这种恐惧驱使,首先最关心的是怎样避免跌倒、走错路、犯错误、做错事。因为害怕而避开挑战,远离一切有失败风险的事情。
NBA赛场上,大家看到的都是这些优秀的运动员光辉时刻,并不了解这些球员为之付出的努力,在一次次的失败后获得的成功。迈克尔·乔丹,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运动员,他经常提醒他的球迷,他也是常人,“在我的篮球生涯中,投篮不中的次数超过9000次,我输掉比赛超过300场;有26次,我确信我能够拿下比赛,但是最后时刻投出关键一球,却没投中,因为我,比赛输了。我的一生中不断地失败,失败,再失败,这是我成功的原因”。
只关注终点
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达成目标是他们唯一关心的事情。而到达目标的过程(旅途)对他们毫无意义。他们把旅途简单看作一系列不得不清除的障碍,一直在忙碌奔波,下一次晋升、下一次奖励、下一个里程碑……无法摆脱“达成目标”的思维,感受不到当下的快乐。
在电影《人生遥控器》中,男主人公迈克尔·纽曼是一个极端的完美主义者。他得到一个可以使他的人生快进的遥控器,把关注点集中在工作的晋升上,用遥控器把晋升路上的努力和困难都快进了,包括生活中的快乐。
在他看来,晋升就是幸福,过程就是幸福的障碍,都快进了。好在迈克尔最终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得到了第二次选择的机会。最终,成为一个更幸福、更成功的人。
但这只是一部电影。在现实世界里,完美主义者只关注终极目标,错过了美好的一切,并不会有第二次选择的机会。
“全有全无”的极端思维
在完美主义者的世界里,事情只有对与错,好与坏,最坏或最好,失败与成功,这是他们唯一衡量事物的标准。
完美主义者的“全有全无”的极端思维,只关注结果而拒绝享受过程的快乐,是导致可能患上抑郁症的重要因素。我们人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程中度过,真正到达目的地和实现目标的时刻都是非常短暂的。
我们在过程中体验不到快乐和幸福,那我们整个人生也将是不幸福和痛苦的。
我们要追求幸福,但也要接受一个前提:我们不可能一直幸福,作为人类个体的一个事实,人类不仅会感受到幸福,也会感受到痛苦、哀伤、忧愁等等各种不良的情绪。
我们无法追求永恒的幸福,只是尽量增加或者扩大我们幸福感知的频次和时间。
这是沙哈尔对于幸福的解释,他警惕我们避开过度的享乐主义,忙碌奔波,虚无主义和完美主义,告诫我们不可能一直幸福的事实,这五点关于幸福的认知,也许能帮助我们掌握住幸福的方法。
新书推荐
作者:泰勒·本-沙哈尔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译者:倪子君
出版时间:2022年3月
ISBN:9787521740080
内容介绍
是的,你的幸福由你选择!
人生是由大大小小的选择构成的。我们只有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这些“选择”不仅指重大的人生选择,而且包括生活中那些细微的貌似不起眼的选择。
沙哈尔博士通过阐述101个简单实用的方法,帮助我们主动寻找并创造人生中的各种可能性,同时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积极改变,从而拥有真正的幸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