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这一块土地的记忆40多年了,方圆不过三、四里地吧,实在是一个不大的村庄,与分布在祖国大地上的其他村庄并无二样。不过,对于一个十六七年一直生活在其中的懵懂少年,他的一石一木、他的每一条大街小巷、他养育的亲朋好友,还是存在我深深的记忆中。
村是小小的村,属于丘陵地带,老街清一色为石头建房,清灰相间,只是在屋檐有些灰砖点缀。
村东是小学,大门朝西,大门两侧的墙壁上书写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标语,很是醒目。东、南、北各建有一溜瓦房,为教室,在校园东边的靠南边位置,有两棵高大的桐树,在我很小的时候,那里曾有一个秋千,以树为桩,高年级的同学相向而站,荡起的高度可以咬到两边的树叶,这可是值得骄傲的地方,因为能做到的实在是太少了,我是只敢坐在上面悠一悠。当时还没有电铃,是手敲钟,却也分出了许多不同,当当、当当、当当、当当﹣--﹣上课铃声响了,校园里瞬间变得安安静静,当﹣---﹣当﹣---﹣当﹣--﹣当﹣------,下课铃声响了,校园里又瞬间沸腾,而当当当当当当当当一的铃声,一定是全体集合开校会的集合钟。我的六年小学时光就在这里度过。
村中有一池塘,几乎位于村庄的中心,积水而成,是全村人洗衣的地方,夏天能打水漂、抓蜻蜓,冬天能划冰,很受孩子们喜欢。
小时候的眼光,只是一个小小的村,熟悉的几条路,疯跑一会儿就转遍了。
村的南边是南场,是农家收获时晒麦、晒玉米、晒谷、晒豆的地方,每到农忙季节,每天都是人声鼎沸、熙熙攘攘,一片热火朝天的样子。这里也是小孩子的游戏场,翻跟头、爬麦秸垛,玩捉迷藏、丢毽子,哪一项游戏都是玩了千百遍。
家是小小的家,一大家子全在一个院子里住,热热闹闹,大门有门楼,两扇木门,进门是影壁墙,从左边进去,东西两边各建有一溜平房,大爷、叔叔家全住在里面,一家分东西各一套间。我家房屋就在影壁墙后面,屋是小小的,分内外两间,内间是卧室,沿着南墙西墙是砖砌的床,形成一个直角形,在直角形的位置还垒了一个煤火,做饭、烧水、取暖一样不少,这样形式的布局现在已经见不到了。院内有一口深井,我记事的时候它就在那里了,全家吃水全靠它。院子中间有一棵高大的洋槐树,枝叶繁茂,在我的眼里,遮天蔽日。西边平房靠近院子中间的位置有石头垒的梯子,那是我们小时候爬上爬下的通道。
在这个小院住了多长时间,我已经记不清了。我们一家人后来搬到南场去住,好像是以前生产队的弃用仓库,房子对面就是碾麦场,我和伙伴在那里翻跟头、扑蜻蜓、爬麦秸剁的时光也远去了。之后,中间还借住在小学院几年,直到一九八六年村西新房建成搬入新家。
我是记不清建新房用了多长时间,对于一个六岁的孩子来说。但父母建房的艰辛我是看在眼里,感受在心里。挖地基就是一个艰巨的工程,因为房屋的高度要与周边看齐,而房屋所处的位置太高,必须深挖地基下降高度,房子的地基都挖下去两三米,在只依靠撅头和铁锨的那个时代,那是蚂蚁啃骨头的进度,日复一日的劳作才换来的。垒砌地基的石头是从山上找出来,用驴车一车一车拉回来的。砌墙的白灰是自己垒窑、装窑用燃煤烧制的。可以说,一砖一瓦盖成的房子全靠父母的双手创造出来。
刚搬家时,只是盖起的正房五间平房,两边的陪房也是多年后才盖好。虽然是搬入了新家,但窗户还是订的塑料布,床是木板和板凳拼成的,南边两间屋子里还有一个土堆没清理完。有了自己的家,不再租房住,全家人的欢喜是无法形容的。
那时候,孩子的父母每天都忙着土里刨食,维持着仍然贫穷的生活,对孩子的看护教育根本没有时间那时候的我们,也根本没有现成的玩具,没有收录音机,没有电视,更不要说电脑、手机了。一切娱乐的东西都没有。只有自己去找。
记忆中的玩具都自制的,用家里的闲置品作出来的。
摔泥巴,想要摔的开心、快活,就要甩开膀子、豁的出去,几个人、几双手,到小沟渠里挖点泥巴就可以玩一整天。
推铁圈,这是比较小的时侯玩的。一个铁环,一根自制的推杆,一推一整天,走遍了大街小巷,从不离手,真是天然的健身器材。技术还很高超,推起来重来不倒。
打“转牛”,也就是陀螺。说起陀螺,大家并不陌生,特别是对于农村人而言,它在我们小时候可是最主要的玩具之一。陀螺的做法比较简单,先找一根圆形的木头,用锯子锯一小截下来,再把锯下来的木头其中一头削尖并在尖头正中打入一根圆头钉,这样陀螺就做好了。
除了陀螺,还要做一条打陀螺的鞭子,二者搭配,就可以玩打陀螺了。当然,可以一个人打,也可以两个人对擂。
做“坦克”,其实是一个借助皮筋力量行走的小车。一个木质线轴,一根短棍,几根皮筋,一个蜡烛圈,组合起来就完成了。跑的不远,快乐很多。
玩弹弓,先找个Y字形树杈,将树杈修剪平整,然后用刀在树杈两端削出两道不深不浅的痕迹,接着将橡皮筋绑在树痕上,最后在皮筋中间卡上包裹弹丸的皮片就可以了。我们不是百发百中,甚至在练习了许多年以后。
链条枪,用自行车链条做的火药枪,当时的火爆程度空前绝后,我们班每个男生都拥有一把。大概就是8-10节自行车链条、螺丝帽一颗、橡皮筋数根、铁丝一段,用火柴头当火药,拉上栓,扣动扳机,一声清脆的枪响就是最大的奖励。不过,它们最后的结局全部被老师没收,确实太危险了。
这几样自制玩具是比较常见的了,陪伴了我们从小到大的时光,现在想起来还是那么亲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