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可以实现的汉室第三次中兴——三国时期刘备集团的战略分析

本来可以实现的汉室第三次中兴——三国时期刘备集团的战略分析

首页战争策略汉室霸业更新时间:2024-08-03

汉朝是一个可以让中国人自豪的朝代。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帝国生命力最强、历时最久的一个朝代。

文景之治时期,民殷国富,百姓丰足。汉武帝开疆拓土,远驱强虏。华夏民族有了从未有过的民族自豪感和安全归属感。

东汉的第二次中兴,也创造了一个“儒学最盛、风化最美”的时期,其疆域及影响更盛于西汉。所以华夏民族才将汉朝的国号改为自己的民族族号。

三国时期的民心思汉就变得不难理解。刘备集团具有这个先天性的优势,这也是诸葛亮选择刘备的原因所在。三国演义的“尊刘抑曹”也高度契合了儒家的伦理道德标准,也是到今天依然人心所向的一个关键。

而在真实的历史中,刘备能不能在当时一统天下,怎样才能“兴复汉室”?历朝历代的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以及喜欢三国的广大历史爱好者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而刘备集团在实施了诸葛亮的战略构想后,在汉室第三次中兴的条件都已经基本具备的大好形势下,却因为一个不经意的失误,功亏一篑。

至于刘备集团实现中兴大业的战略实施,根据诸葛亮的战略构想,归纳为一个核心,三个条件。

一,刘备集团的转折点 :

东汉末年,汉室衰弱,黄巾猖乱,诸侯割据,天下大乱。东汉帝国屡受廷乱,内外交困,已是风雨飘摇,朝不保夕。

刘备虽然是汉室后裔,但父亲早亡,家道中落,少年时以织席贩屐为生。曾拜东汉著名经学家卢植为师,先后参加过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的战争。

虽然有些功劳和德名,终究也没有形成自己的集团。先后依附于公孙瓒、陶谦、袁绍、曹操等诸侯。

在此期间,刘备也曾经跨州连郡,拥有过自己的一些根据地。在那时诸侯割据,豪杰并起的年代,由于自己实力的不济,先后失去。

究其原因,是没有正确的战略指导,形不成可以匹敌于其他诸侯的实力,致使自己流离失所,困倨于荆州刘表辖下的新野小县。

而在刘备辗转漂泊的这段时间,江东孙权集团已历三世,一统长江以南。而曹操集团灭群雄,征乌丸,统一了北方,拥兵百万。正在跃跃欲试,征伐荆州和江南,统一全国。时下的刘备即将遭受灭顶之灾。

但就在此危急存亡之秋,一个青年才俊进入了他的视野。此人的出现,成为了刘备集团最大的一个转折点,此后刘备先有了根据地,并不断壮大发展,纵横天下,跻身于鼎足三分之列。

二,正确的战略构想 :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屯兵新野的刘备三顾茅庐,结识了比自己年轻二十岁的诸葛亮。诸葛亮给刘备清晰地分析了天下大势,并制定出了具体的战略走向。

那就是,首先占据荆州,取得最初的根据地之后,再夺取益州。然后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待时机成熟,从荆、益两州分兵北伐,天下响应,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选句)

这段震古烁今的精彩对话,史称”隆中对”。诸葛亮当时只有27岁。这次对话,也成了刘备集团始终贯彻执行的战略方针。在丢失了荆州和刘备发动了吴蜀战争以前的几十年之间,历史的发展果真是沿着诸葛亮的路线一一应验。

那时的交通、信息基本处于原始状态。诸葛亮未出茅庐而三分天下,证明了诸葛亮对天下态势的洞若观火和冠绝古今的惊人的战略眼光。

经过历朝历代的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的再三推演。这个战略构想如果真的贯彻落实到底,没有人怀疑蜀汉会一统三国。

很遗憾,历史没有如果。宿命般的阴差阳错和两个主观上的失误,使这个很有可能实现的战略构想化为了泡影,剩下的只能是无可奈何的以攻为守。

三,一个核心、三个条件 :

荆州“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在诸葛亮的战略构想中,其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正是在“隆中对”的战略指导下,刘备暂时占据了荆州的五郡。

建安十二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席卷了荆州七郡,划南郡北部为襄阳,荆州七郡成了八郡。演义、评书中称荆襄九郡是不严谨的,大概是把原本属于襄阳的樊城或章陵也划了进去。

在刘备走投无路的生死关头,诸葛亮过江游说孙权,促成孙刘联合。两军兵分两路,大败曹操于赤壁。曹操退守襄阳、江夏北部。

赤壁之战后,刘备趁势夺取了荆州南部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四郡。东吴统帅周瑜夺取了南郡南部(江陵)后,死后了南郡的巴丘。

孙权上表封刘备为荆州牧,而其实当时的刘备手中只有四个小郡,再加上南郡是北伐必经之路,鲁肃深知东吴集团守有余而攻不足的特点,遂提议孙权借南郡给刘备。

而在荆州八郡中,至关重要的就是包括江陵的在内的南郡,占领了南郡,北可进军襄阳,西可路通巴蜀,南可水下江东。

西征益州后,孙刘两家为荆州的归属发生了龃龉,刘备当时欲取汉中,遂提议两家湘水划界,平分了荆州,其主要还是要保持孙刘联合这个核心战略思想,同时使汉中之战和北伐无后顾之忧。

而其时,通往北方大门的襄阳还在曹魏在手中。刘备占据着南郡南部(江陵)、武陵和零陵三郡。赤壁之战后,荆州分别掌握在曹、刘、孙手中。所以“跨有荆益”并没有完全实现。但战略要地南郡在手,也相当于荆州在握。

上面说过,刘备集团要一统天下的话,其正确的战略思想,归纳为一个核心,三个条件:

核心就是在全面北伐之前,必须保持孙刘联合。

三个条件是:1.以荆州为根据地,占据益州、汉中之后,实现“跨有荆益”。2.“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3.“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两路进兵,北伐曹魏,可实现一统。

四,跨有荆益 :

首先是“跨有荆益”。荆、益两州相隔崇山峻岭,交通不便,很难构成一个战略板块。拿下益州和汉中后,荆州成了相当于刘备集团孤悬在外的一个战略要地。

益州拿下之前,荆州是刘备集团唯一的立足之地,更加重要的是,荆州为全面北伐的重要起点,因此,在刘备西征时,把诸葛亮和关羽率张飞、赵云留守荆州。可见刘备集团对荆州这个战略要地是何等的高度重视。

但西征途中,庞统之死打乱了原本很合理、周密的安排。这个宿命般的阴差阳错使刘备与刘璋在雒城对峙不下,将领和兵力严重不足。诸葛亮遂领张飞和赵云去与刘备会攻益州。关羽自然成了镇守荆州的不二人选。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经过为期三年的征伐,刘备集团拿下了益州,初步实现了“跨有荆益”的战略目的。

建安二十三年发起了汉中大战。对刘备集团来讲,拿下汉中意义不亚于甚至重于荆州。是“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必经之地。

汉中之战打了两年,是刘备集团所有胜仗中,最为艰苦的一场战役。虽然拿下了汉中,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可谓惨胜。建安二十四年七月,曹操撤出了汉中,刘备称汉中王。

曹魏从占据汉中,主动进攻蜀汉,到被蜀汉反攻,自己失掉了汉中,这一方面,已经全面陷入了守势。刘备集团“跨有荆益”、“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和“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就等”天下有变”了。

但就在刘备集团形势大好、前景一片光明的情况下,意外出现了。

五,失误造成的战略偏离 :

但就行汉中之战硝烟未定之时,关羽开始了北伐,发动了襄樊之战。围困曹仁于樊城。并围点打援,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兵锋一时无两。

建安二十四年十月,曹魏陆浑民、孙狼等苦于徭役,叛上作乱,南附关羽。自许都以南的诸多山贼纷纷遥受关羽印号,为关羽的支党。甚至连曹魏的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也投靠了关羽。再加上北伐一系列的完胜,关羽的声势一度威震华夏。

单就关羽一路北伐,就将曹操动了迁都的念头。可见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和“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两路同时进兵的战略构想可以实施的话,“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是很有可能实现的。

至于为什么关羽单独发起北伐,发起襄樊战役,史料没有记载。据我分析,此次军事行动并不是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和“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两路全面北伐。而是要携益州、汉中之胜,实现“跨有荆益”、统一荆州,打开北大门,为全面北伐做准备的目的。

在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构想中,从荆、益两路出兵北伐还有一个前提,待“天下有变”,就是一定要有一个合适的机会。

即便是为了实现“跨有荆益”的目的,这次军事行动显然还是忽略了这个前提。虽然一开始进展的非常顺利,但从战略全局考虑,还是显得过于仓促和草率。

汉中大战后,汉中地区地废人空。刘备集团急需休整军队,整治汉中。曹操撤出汉中后,急派撤出汉中的于禁率七军支援樊城,当时根本无力复夺汉中之地 ,用不着关羽出兵掣肘。

况且,关羽还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主观上的轻敌。在他一再得罪孙权的情况下,没有把东吴觊觎荆州全境的意图放到一个重点层面去考虑。

另外还有一个客观原因,就是糜芳、傅士仁的叛变和刘封的见死不救。

在关羽激战正酣之际,被东吴从背后袭取了南郡、零陵和武陵,与曹魏合兵夹击了关羽。以致于关羽军破身死。

这个失误,使“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的战略构想之一,彻底化为泡影。同时也导致了另一个更大的错误,则完全背离了刘备集团正确的核心战略思想。

六,核心战略的偏离 :

历时两年的汉中大战硝烟未定之时,荆州的丢失使刘备集团的大好形势急转直下。更加重要的是,使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理想几乎化为泡影。难以接受的现实使刘备做出了伐吴的决定。

这个决定,严重偏离了刘备集团正确的核心战略轨道。

意识形态上,”汉贼不两立”,曹丕篡汉,建立曹魏政权。是拥戴大汉正统的蜀汉政权之死敌。孙吴可以暂时联合曹魏夺取蜀汉的荆州,蜀汉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与曹魏联合。

因此,东联孙权,北拒曹魏是蜀汉战略的大前提,也是实现兴复汉室唯一的一条出路。这一点,在年轻的诸葛亮未出茅庐之时,就为蜀汉制定的战略国策。但作为一国之君,荆州失,关羽死,刘备也不能不有所表示。

诸葛亮自己制定的战略国策,自然深知其利害。正史中却没有看到诸葛亮劝谏刘备伐吴的记载。我个人认为,有两种可能。

一是诸葛亮可能不在刘备身边。汉中大战刚刚结束不久,虽占据了汉中,却是惨胜。战争历时两年,双方动用的数十万精锐。蜀汉倾全国之力,”男子当战,女子当运”。战后需休养生息,恢复国力。成都到汉中的调配人力、军力的政务和百废待兴的局面自然是诸葛亮亲力亲为。刘备和诸葛亮应该是分别在成都和汉中。

只是刘备夷陵战败后,诸葛亮才惋惜地说:”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从这一声叹息上,充分可以表明诸葛亮在刘备征吴这一个错误决定上的态度。

二是劝说无益。就连战将赵云都知道其中利害。当众反对刘备伐吴:”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刘备心意已决。直言劝谏的秦宓已经下狱。再劝恐君臣失和,更加无利于大局。

东吴南郡太守诸葛谨在夷陵之战前,孙权求和的前提下,写给刘备信中的话亦不无道理:“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熟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此信与赵云的进谏有异曲同工之处。可惜其战略方向选择的轻重缓和,刘备已经顾不上了。

夷陵之战,蜀汉大败。精锐尽失,元气大伤,再无征伐之力。退入白帝城的刘备亦深知己错。每想起此战,必叹息流泪,痛贯心肝。后一病不起,薨于白帝城。

可以说,刘备是窝囊死的。此后在诸葛亮的促进之下,恢复了吴蜀联盟,蜀汉和孙吴再也没有爆发过战争。后诸葛亮殚精竭虑,整整用了五年时间,才逐渐恢复了军力。

综上所述,刘备集团前期由于彻底贯彻执行了诸葛亮《隆中对》中的正确战略思想。在纷乱不堪的乱世中取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从而跻身于鼎足三分。

如能继续执行一个核心,即使失去一个条件,北定中原的机会并没有完全失去。可惜的是,历史没有如果,一手好牌被意气化为泡影,引得历代史学家和文人的千古慨叹。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