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机的出现并没有改变皇家海军的战术配置。将领们指望靠帆力来节省煤炭,但在军事行动中,他们还是会使用舰上的引擎。此时风帆被卷起,放倒顶桅以减少面对敌人火力时的暴露弱点。摆脱风力束缚的战舰可以想往哪儿走就往哪儿走,只要没有舰队战术条件的限制它就可能会这样做。不像在美国内战期间南北双方建造的小型铁甲舰,这些配备强大火力的英国铁甲舰能够远洋航行。但它们被设计成以舰队为单位进行作战而不是单独行动。换句话说,尽管从风帆转向蒸汽,早期的英国铁甲舰还是与他们的帆船前辈们以大致相同的方式进行战斗。
除此之外,海军部几乎没有考虑过铁甲舰特有的作战模式。它们在蒸汽驱动下已经跻身世界上最快战舰的行列。除非它们是在追*逃敌,否则速度快还不如保持战线重要。这其实也不能怪指挥官思维僵化,委实是那个时候铁甲舰作为海上新秀,在海战舞台上基本没啥露脸的机会。战斗模式全靠想,而前几百年海战都是对轰再接舷,所以他们也就理所当然地认为铁甲舰也应该如此(可能还是想象力不够[笑哭])。反正不过是速度快了些、更能抗揍些,其它的变化也不太大。而且由于仍然是在舷侧置炮,那么只有保持战线才能发挥战力。也就是说,在一个近乎持续进行技术变革的时代,海军部无法形成足够完备的战术指导方针提供给船舶设计师。反而是只能根据新技术发展或海外行动报告被动地做出反应。因而在此期间,英国军舰从未发挥过合适的战术角色。
例如,在1866年的利萨战役中,奥匈帝国舰队通过撞击战术以克服敌人在火力方面的优势。随后,海军部认为所有未来的铁甲舰具备撞击能力已是迫在眉睫:牛头怪级的三艘战舰在利萨之战后都配备了撞头。冒险级战舰也随之改造,以至于1875年“铁公爵号”不小心撞上了“前卫号”的时候,对其造成了致命的伤害。虽然这时海军火力的日益强大已经能够使撞击战术有来无回,英国铁甲舰为了以防万一还是继续装上它们。
从1866年开始,舷侧炮塔设计转变为中央炮塔设计几乎没有改变战术学说。毕竟,这些变化反映了炮位和防护,而不是战舰的作战方式。甚至在中央炮塔中安装火炮的想法也是为了提供末端火力,从而复制从前前后驱逐炮的功能。“勇士号”已经具备了这种能力,但她仍主要是一艘舷侧战舰,并与纳尔逊时代的战舰一样,以线列舰的方式进行战斗。即使是桅杆炮塔舰也未能改变这种战术布置—上层建筑和索具阻止了炮塔向远在舷外的目标进行射击。
虽然下水后饱受公众与水手的质疑,但毁灭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迅速赢得其舰员的认可
这一切都随着“毁灭号”的到来而改变。这艘铁甲舰不仅能够前后开弓,也能舷侧开火。当她在1873年服役时其革命性的战术后果仍然不明显。所以直到1875年,英国的计划事实上只是为了组成“黑色舰队”的战线编队,然后从舷侧向敌人猛烈开火。即便如此,从拿破仑战争开始,舰队内的通讯设施几乎没有发展,舰队指挥官也就无法进行更复杂的战术机动。这些划时代的战舰速度更快、火力更加强大并且机械构造比之风帆军舰更加灵活高效。它们本应该能够主宰海战的进程。然而可惜的是,皇家海军计划的作战方式仍然停留在纳尔逊时代。只有更多配备量少而更重的火炮的无桅铁甲舰才能改变他们的对于新时代海战的认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