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指导揭秘《金刚川》:山顶建灯塔打光挑战“不可能”丨独家

摄影指导揭秘《金刚川》:山顶建灯塔打光挑战“不可能”丨独家

首页战争策略金刚川更新时间:2024-04-27

《金刚川》中有一句来自美军的台词:“‘不可能’就是他们的武器”,戏外,《金刚川》剧组不断挑战各种不可能。罗攀作为国内备受瞩目的摄影指导,担任过《芳华》《我不是潘金莲》的摄影师,不论是舒缓的油画质感,还是真实又具有临时感的战争场面,都会精准地体现在他的镜头语言中,他的加盟让很多人对《金刚川》的成像风格充满期待。影片*青后调完色,第一次看成片的时候,罗攀认为《金刚川》超出了预期,可能在战争反思的描写方面有些遗憾,但在这么短的一个时间内,这么多优秀的创作人员在一起创造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成色还不错,也对得起观众就很满足了。

《金刚川》海报。

起初,导演组准备找三个相似的地方建三座一样的桥,然后三组分头拍摄,但最终发现很难找到一模一样的景,拍摄过程中也有一些变化,于是,三位导演调整了拍摄方案——管虎主要负责炮和桥、河岸有关的部分,路阳主要负责树林戏份,郭帆则在北京棚内拍摄空军部分。罗攀不打没有把握的仗,尽管时间紧迫,他也尽力去寻找一些历史资料,竭尽全力去营造最真实、最具有年代感的战场画面。“我们这代人对抗美援朝印象中的感觉有部分是黑白胶片(构成的),但也不能把这部影片制作为黑白色,因为这不算是现代意义上的电影。那么彩色电影怎么拍?我观看了大量的彩色纪录电影,在网上找到了很多朝鲜战争时的彩色新闻图片,发现了彩色历史照的反转片效果,同时又有数字时代电影特点的综合路线,色彩比较饱和,影像上既有真实感,又有电影感。”罗攀把关于拍成反转片的想法告诉了管虎,管虎直接答应说“好啊,没问题,你干呗。”现在一般数字摄像机一般都是用感光度500度、800度来拍摄,这次,罗攀采用了比较高的感光度,数值甚至达到了2500度,“现在的数字摄像机太细腻了、精度太高,反而让人感觉到特别锐利,高感光度的拍摄画面会有颗粒感,会粗一点。”

《金刚川》中的部分夜景拍摄,呈现出油画般的质感。

在对影片夜景处理上,其实存在着一个矛盾,因为真实的战场是非常黑的,为防止敌人夜间攻击,几乎是看不到(光)的。但拍摄不可以让观众完全处于看不清楚的状态,所以需要让观众看得很清楚,同时表达画面的特定情绪,假定性光线对于罗攀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很多地方也参考了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的油画,他画了很多《圣经》中的故事,表现了在那个年代耶稣是个英雄,他的特点就是油画般的调子,反差比较大。”基于此,罗攀专门为这个画面调试出一种现代电影摄像机拍摄方式,数字摄像机都采用LUP技术(事先把想要的画面风格调子,做成一个软件加载在画面上),所有摄影师在色彩上都根据这个软件技术来走,总体就成为观众现在银幕上看到的油画般质感。

7月20日,罗攀飞往丹东,电影8月10日开机。留给《金刚川》的拍摄准备周期很匆忙,因为大多数电影一般会给到三个月的时间做足拍摄准备,但考虑到时间紧迫,只留给罗攀20天做准备工作,他不断筹划着该怎么样有效地、充分地利用这些日子。那段时间里,他拍摄了两个测试片,把机器带到拍摄现场,调集群众演员和服装道具开始找位置、调光线,尝试找感觉,试拍一次,“其实摄影师能把影像拍好的条件大多数都归功于团队,这些准备工作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更多的是置景、道具、演员部门给的配合与帮助。”《金刚川》要拍出来难吗?罗攀坦言非常之难,与过去参与创作的影片相比,这部电影的工作量在本质上没有变化,因为电影一旦准备好了拍起来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但工作量遭遇时间紧迫与意想不到的阻滞,一切都变得很难开展。

有两个现实困难一直围绕着摄制组,首先是拍摄地处于山谷,景深特别大,而《金刚川》里却有大量的夜戏,需要巨大的打光工程配合。摄制组在山顶用钢架做了灯塔来帮助打光,在罗攀的印象里,以前从没干过这样的事。“这对于灯光部门和机械组来说无疑增加了很多劳动量,短时间内建好这么大的工程,投入了不少精力与金钱,让我们的拍摄速度提高了不少。”除了打光的问题,罗攀记得那段时间,剧组每天都要与天气做搏斗,几十年未遇的雨季恰巧都被这个时间紧任务重的剧组赶上了。“拍摄那段时间真是遇上天天下雨,我们想过会遇上雨季,但没想到下雨的频率那么高,时间本来就紧,本来说是8月结束(拍摄),但后来拖到9月中旬,整整延迟了一个月,其间还有几次台风,搭建的桥冲垮了,好不容易修复了,没隔几天又冲没了,地上泥泞不堪,洪水过后,那片被刨平的玉米地变成了泥地,人穿着雨鞋走上去,脚一抬鞋就陷进去了。”罗攀说,即使这么多困难,但在这个拍摄过程中从来没有想过可能完成不了这个事情,他严肃地说:“虎哥他们下了死命令,无论如何必须要拍好,拍完。”

《金刚川》剧照。

罗攀回忆到,在《金刚川》开机之前,剧组很多主创都前往丹东烈士陵园纪念缅怀牺牲的抗美援朝先烈,那天让罗攀感受很深刻,“当时我的感想就是,不管是多少人来做这个事情,也不管你怎么去定义这次创作。在抗美援朝的那个年代,这些战士们洒过鲜血,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比起这些,我们大家为这个电影付出的汗水与疲惫,根本就是不值得一提的事情。那既然这样,你没有理由不把它拍好,也应该、必须把它拍下来。”

新京报记者 周慧晓婉

编辑 黄嘉龄 校对 刘军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