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里荷塘秋水长
电影《金刚川》在历经两个月的拍摄和一个月的剪辑后,如期和观众见面了,作为时间紧、任务重的主旋律影片的制作拍摄来说,这么短的时间能如期完成,我个人认为还是值得称道的,从爱国主义情怀的宣传和纪念上来说,已经算是圆满完成了任务,至于这任务完成得质量究竟如何,我们可以来具体解析一下。
电影的故事梗概是: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最终阶段,志愿军在金城发动最后一场大型战役。为了在指定时间到达金城战役前线,志愿军的某工兵连和炮兵连在物资匮乏、武装力量与敌人悬殊的情况下,不断抵御敌机的狂轰乱炸,最终以血肉之躯一次次修补战火中搭建的木桥。一段感人至深的、鲜为人知的历史,在暗流涌动、江水湍急的金刚川上徐徐展开……
我们观众必须清楚的一个观影基础是: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反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的战争,这是我们中国志愿军不得不进入北朝鲜迎战的一个战争,否则美帝国主义的枪口对准的即将是中国。
首先,关于“金刚川”这个地名,我们查证了之后略有些失望,金刚川并不是距离金城战役的实际开战地点的必经之路,即便退一步说它可能是必经之路,也不是说一跃过去就能直接对金城战役的胜败起到决定性作用。
但是从电影上映前的宣传来看,一直给观众的感觉是金刚川是必须拿下的战略重地,很有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声势,但是这个和历史上的史实还是有出入的,而且在观影过程中,很多观众提到有点环节的安排说服力不强。那么问题究竟在哪里呢?
原来,电影《金刚川》是把一场发生在5月份的战争事件取材在电影故事中,作为原创的一个战争文艺片或者是对历史的一个艺术再创作,完全不能等同于历史真正的史实,它不是纪录片!
翻了很多资料,我们发现和网友们在很多网站平台上提供的资料相吻合的是,大多数人都认为电影里架桥这段历史取材于1953年5月20日工兵连连长张振智在金刚川英勇架桥的事件,这个事件在网络上和一些报纸上都可以查到,我们看到的新闻事件根源来自于《解放军报》(2010年10月24日的报道)。
也就是说电影是为了紧扣主旋律要弘扬的关键,将这个5月份的事件放在了金城战役——朝鲜战争最后一次战役的背景上,将这个事件改编成了对于金城战役颇为关键的一场输送大队伍的关键,令人感到金城战役的胜败取决于金刚川的架桥事件是否得以完满完成。
而金城战役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南朝鲜*李承晚公然破坏已经达成的战俘遣返协议,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提议在军事上给敌人惨重的打击来促进最终停战协议的实现。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个电影《金刚川》如何演绎这个战争故事。显而易见的是电影分为了四个段落:
整体来看,这部电影最感人的段落是第三部分关磊和张飞之间的战友情谊,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住战友,这样的携手作战彰显了人性。毕竟战争伟大的地方就是在于人的光辉,而不是残酷的战争本身。
但是这部电影整体说起来,虽然我们都知道是爱国主义的情怀电影,是弘扬主旋律的影片,但还是在叙事上偏弱了,容易被一些网络喷子拿来做文章,这里面有几个点是编剧力量仍需加强的:
1. 既然架桥是因为金刚川的水流湍急,那么真的站着人身来让志愿军大部队踩着人桥过河的说服力有多大?
2. 前面美军飞机反反复复来回炸桥,怎么到了最后这关键的一刻,那个美军飞行员就怂了,直接报告要求飞机编队来处理,他感叹这是神创造的奇迹?
3. 反反复复炸桥这个桥段就这么在影片上展现,固然可以借助充足地拍电影的资金和演员的演技,但是重复的演绎方式不是会让战争片燃爆的氛围减弱吗?
4. 关磊和张飞作为炮手,操作大炮的流程是多人协作,怎么到张飞剩下最后自己一个人,还是断了一手一脚的情况下能奇迹般地打中美军飞机?说服力真的够吗?然而,对于在两个月时间内,三个摄制组同期赶工,三位导演管虎、郭帆、路阳三队人马尽全力赶拍出来的这部《金刚川》,我个人还是表达敬意,毕竟这部影片在挖掘战争中那些原本被忽视的或者说很难表现的志愿军普通的士兵群体。
这不是个好表达的题材,电影中小胡说:“那年我们都才十七八岁,但是没有怕死的。”这样的娃娃兵,在战场上的义无反顾、视死如归在他们嘴里是平常的,所有的人都这样,必须是一个战斗的集体,才可能有之后的成功抗击。青山处处埋忠骨,幸存下来的人知道命运的偶然。
影片中最值得提的是张译的演技,之前我没有觉得张译的演技有多么亮眼,但在这部片子里,张译一个人的演技化解了很多解释不了的剧情上的尴尬,挺好。
最后,还是要借这部影片向那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付出青春热血的志愿军战士们表达深切的敬意!有了你们才能山河无恙,岁月悠长。(全文完)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