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10月,苏俄红军消灭了国内最后一支白军力量,正式结束了俄国内战。尽管红海军在十月革命后便控制了原属于沙俄海军的一些舰艇,但是这些舰艇并未得到很好的照料,大部分都在内战中损失或者因缺乏保养及足够的水兵而丧失战斗力,再加上有相当一部分沙俄舰艇在十月革命后投靠白军,因此在1922年底苏联成立时,红海军手中能够立即投入使用的大型舰艇仅剩“马拉”号战列舰(原“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号)和“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尽管沙俄曾经拥有过规模庞大的海军,但是对于红海军来讲,一切都得从零开始。而26型“基洛夫”级轻巡洋舰,便是红海军对于建造大型作战舰艇的第一次尝试。
01、远程火力在1922年苏联成立时,由于红海军的一穷二白以及国内工业基础遭到严重破坏,列宁为红海军设立了“近岸防卫”和“支援陆军”的作战目标。由于红海军从沙俄海军那里尚且继承了不少已经开工但未完工的军舰,因此苏联海军的建设任务除了修复手头现有的少量军舰外,便是完成这些未完工的军舰。
1923年9月,红海军进行了苏联成立后的第一次大规模联合演习,演习主要由力量保存得最好的波罗的海舰队执行,内容则是在喀琅施塔得要塞的支援下阻止敌军自芬兰湾登陆。同年11月,尽管人员和船只都有限,黑海舰队也进行了类似的演习,只不过保卫目标换成了克里米亚半岛。不过,苏联的海军将领们在演习中发现,严重缺少人员、训练和船只的苏联红海军哪怕是协助陆军阻止敌人登陆这等简单的任务都无法很好地完成。他们急需更多、训练水平更高的水兵,以及更多的新战舰。1923年11月8日,在海军的要求下,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批准成立了科学技术委员会(NTK),以研究苏联海军的技术需求,同时指导继承自沙俄舰艇的修复、续建和改造工作。
停泊在一起的“阿芙乐尔”号(图左)和“赤色职工国际”号巡洋舰
由于NTK的成立,苏联海军高层们认为在可预见的将来,红海军能够获得更多财政拨款,因此便迫不及待地开始制订自己的海军建设计划。除去兴建海军学校、船坞等基础建设外,新军舰的建造也列入考虑。海军将领们认为,自两次不算成功的反登陆演习可以获得的经验表明,若想有效阻止敌人靠近海岸,就必须拥有足够远的打击范围和足够大的火力密度。
由于大口径火炮的火力密度有限,因此苏联海军应该优先发展装备中口径高射速火炮的巡洋舰,以满足任务需求。1925年3月,海军局向人民委员会提交了第一份造舰计划,其中包含12艘巡洋舰——8艘新建,4艘续建自沙俄的未完工舰。不过,这份计划被新上任不久的陆海军人民委员伏龙芝拒绝。半年后,由于在演习中再度暴露出海军作战能力的不足,海军局再一次提出了新造舰的申请,但是尽管人民委员已经由伏龙芝换成伏罗希洛夫,海军的申请依旧未能获得通过。
完成续建后不久的“红色乌克兰”号,其后获得续建批准的“红色高加索”号在沙俄时代与其同级
不过,尽管新造舰的申请迟迟不能获批,但是改造沙俄时代的未完工舰的工作则获得了批准——此前,这项工作一度因为国内经济原因而停滞。
然而,进度较快的“赤色职工国际”号(原“斯维特拉娜”号)和“红色乌克兰”号(原“纳西莫夫海军上将”号)轻巡洋舰安装的都是原计划上的1913型130mm火炮,尽管这型火炮的射速足够,但是射程还是不能满足需求。
1925年底的苏共十四大上,苏共中央决定加强国防建设,海军也因此获批能够再度完成一艘沙俄轻巡洋舰的续建——“拉扎雷夫海军上将”号(一年后更名“红色高加索”)。由于该舰在红海军接手时完成度(约60%)并不像“赤色职工国际”和“红色乌克兰”那么高(这两舰分别为90%和80%),因此得以进行大幅度改装。苏联人计划为该舰换装一型满足海军“更远”和“更快”需求的中口径火炮,起初计划使用203mm,数量为8门,但是很快NTK就表示,在“拉扎雷夫海军上将”狭小的船体上安装8门如此重炮的可行性几乎为0。有鉴于此,来自于布尔什维克工厂的火炮工程师车尔尼亚夫斯基提出,可以将火炮口径削减至180mm以减少尺寸和重量,NTK也接受了这项方案。1926年,布尔什维克工厂便开始进行技术验证;1927年,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正式下达了研制180mm口径舰炮的任务。
存放于克拉斯纳亚高尔卡要塞的TM-1-180列车炮,与180mm口径舰炮同源
02、意大利“雇佣兵”1925年底的苏共十四大正式确立了斯大林的领导地位,而两年后的苏共十五大,斯大林终于排除了所有异己,并决定开展他计划内的国家建设。斯大林想要在十年内重建苏联的工业,而加强海军建设也在他的计划内。
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尽管农业集体化是计划期间的主要目标,但是斯大林也设定了初步恢复国防工业的目标,苏联海军于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开始尝试自行设计建造一些小型舰艇。为了满足这些需求,苏联还设立了海军中央建设局(TsBMS)负责详细设计,方案设计由NTK担当,苏联国内各大造船厂也组成了一个联盟来提供技术意见。
苏联重建海军的第一步——I系列潜艇,图为首艇“十二月党人”号,1934年更名D-1。
1931年1月,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进行到末段的时候,时任海军总司令穆克列维奇在一次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内部会议中提出,应在下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为海军兴建一系列他们一直以来所要求的大型水面舰艇,包括巡洋舰。苏联海军方面认为,潜艇将作为未来阻止敌方靠近海岸的主要力量,而海军仍需要一些巡洋舰和大型驱逐舰来驱赶敌方反潜舰艇,为潜艇提供火力和情报支援。由于斯大林的首肯,这项提案并未遭遇阻力,苏联海军计划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新建八艘巡洋舰,四艘供黑海舰队使用,波罗的海舰队和远东舰队则可各获得两艘。
考虑到本国刚刚开始重建的工业基础,苏联海军认为自己的造船工业无力独自完成巡洋舰级别军舰的设计,因此从新巡洋舰项目立项之日起,苏联海军便开始寻求外国援助。由于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的各造船厂均和国外(意大利、德国、法国、美国)有所合作,因此苏联人迅速在其中选择了意大利作为巡洋舰计划的合作伙伴——一方面,苏联和法国及美国的合作不深,而德国和他们的造船工业基础半斤八两并且也互为假想敌;另一方面,苏联和意大利方面的合作交流极为深入,在1930年8月至11月期间,众多苏联海军高层都访问了意大利。
在参观访问过程中,苏联海军高官们均对意大利新设计的“雇佣兵”级轻巡洋舰十分着迷,认为这种吨位不大但是却有着高航速的战舰正是苏联人保卫漫长的海岸线所需要的。苏联人甚至试探性地提出了直接购买同型舰的请求——他们实际上宁愿自建,因为成本会比较低——但是被意大利人所拒绝。不过,“雇佣兵”依旧深深印在苏联海军高层的脑海中。1932年1月,新上任的海军总司令奥尔洛夫上书伏罗希洛夫,希望他能够批准在意大利人的协助下自建1~2艘巡洋舰的计划。奥尔洛夫提出,意大利的“雇佣兵”级是非常适合苏联海军当前任务目标的舰型,而在意大利人的帮助下自建即可在不花费太多金钱的前提下拥有数艘,并且由于意大利处于条约规定的“海军假日”时代,他们也应该会很乐意帮助苏联设计新舰以锻炼自己的相关人才。
意大利“雇佣兵”级轻巡洋舰被苏联人认为是理想中的战舰,图为三批次首舰“拉伊蒙多·蒙特库科利”号
伏罗希洛夫并未设置任何障碍,意方也早在1931年便开始支援苏联海军的建设工作,于是在4月份,奥尔洛夫在审核后发布了一份海军局设定的关于新巡洋舰的技术指标:
标排6000吨,装备4门180mm主炮和4门100mm副炮,两座三联装鱼雷发射管,垂直防护可以防御85~90链距离外的152mm穿甲弹,水平防护可以防御115链以内的152mm穿甲弹。航速37~38节,经济航速续航里程3000~3600海里,可携带两架或4架DI-6战斗机。
这份指标的船体性能方面基本照搬意大利“雇佣兵”级的数据,但是武备则来源于此前续建的沙俄巡洋舰“红色高加索”号。苏联人向意方提出请求伊始,意大利人希望苏联人能够选择与“雇佣兵”级相同的8门152mm主炮的火力布置,但是由于苏联方面唯一在研的巡洋舰级别中口径火炮便是第一节提到的180mm火炮,因此苏联人决定选择该型火炮,而“红色高加索”则成为了第一艘使用该型主炮的军舰,她同时也担负着测试新炮的任务。尽管苏联海军起初计划为“红色高加索”安装8门主炮(4座双联),但是后来发现舰体无法承受双联装主炮塔的重量,因此改为4门(4座单装),这便是新巡洋舰计划武备方案的由来,只不过在新舰上,苏联人依旧计划使用双联装炮塔。
30年代的“红色高加索”号轻巡洋舰,注意其单装的B-1-K型180mm主炮
03、26号项目的新麻烦技术指标一经下发,初步设计任务便被指派给了NTK。舰体设计方面并未遇到太多困难,但是苏联人却有其他的配套问题要解决——武备和动力。在“红色高加索”号上的测试表明,新生产的B-1-K 1931型60倍径180mm火炮尽管拥有优秀的弹道性能和还算令人满意的射速,但是其寿命实在是太短了——连10轮都撑不过去。
为此,苏联人只得减少发射药装填量,但是测试结果显示,其寿命只是稍微增长至55~70轮,还是太低了。动力方面也有问题,苏联的这些沙俄老舰上使用的是英制轮机和锅炉,但是英国人交货的速度很慢,苏联人担心这不能够满足自己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扩大海军建设规模的需求;而与此同时,国产轮机的进展十分不畅,一再遇到各种技术性问题,恐怕也难以赶上第二个五年计划。为了解决这些顽疾,苏联人决定,再度寻求意大利人的帮助。
1932年7月份,一些苏联海军军官和设计局的技术人员再次访问意大利,并与安萨尔多造船厂达成了一项购买合同。苏联人此行从意大利方面购得了“雇佣兵”级轻巡洋舰第三批次(即“拉伊蒙多·蒙特库科利”级)的方案图纸,同时获得了深膛线制造技术,以及可以达到100000轴马力出力的轮机系统(包含锅炉)。访问意大利归来后的苏联设计师立即决定为新巡洋舰计划换装新购得的意大利动力系统,同时重新设计180mm火炮。改进版的火炮在采用意大利深膛线技术的同时,缩短炮管长度并减小药室容积,最终成为B-1-P 1932型57倍径炮,寿命成功提升至320发。
“伏罗希洛夫”号的后部主炮塔,使用三门B-1-P型主炮
从意大利归来后的苏联人尽管解决了新舰的武备和动力两大顽疾,但是不久之后他们发现——意大利人还留了一手。10月份,他们已经下水了第四批次的“雇佣兵”级轻巡洋舰(即“埃曼努埃莱·费利贝托·奥斯塔公爵”级),这型巡洋舰采用比第三批次更先进、出力更高的轮机系统。苏联人立即向意大利方面提出购买最新型轮机系统的请求,但是被意方拒绝。意大利人表示,即便卖给苏联人的是旧型号,也足够使他们的新巡洋舰维持37节以上的高航速。
尽管苏联人对于无法获得最新设计耿耿于怀,但是这并未影响到新巡洋舰的设计工作。由于原方案上4门180mm主炮的火力配置实在太过于可怜,于是在1933年3月份,负责草案设计的船舶设计科学技术部(NIVK,1932年由NTK拆分而来)提出可以给新巡洋舰增加一座双联装主炮塔。奥尔洛夫接受了这项提案,于是NIVK提交了装备6门180mm主炮的草案,相比原方案,其排水量加大至6500吨,舰载机也从4架DI-6换为两架KR-2水上侦察机(即别-2)。1933年4月20日,奥尔洛夫向海军局提交了NIVK的方案,这项草案获得海军局高层的一致通过,于是在5月份下发至第一中央特别舰船设计局(TsKBS-1)进行详细技术设计。
由NIVK提交的新巡洋舰,即26工程草案,使用6门180mm主炮,注意其拥有两个相同的主火控塔
1933年,苏联人民委员会通过了斯大林的第二个五年计划。7月份,劳动人民委员部也对海军局提出的“1933-1938年军用舰艇建造计划”亮了绿灯——尽管这项计划相比于在革命军事委员会内部提出时有部分削减,但是8艘巡洋舰的内容则获得了保留。8艘巡洋舰计划全部按照新巡洋舰方案建造,这个方案也正式获得了项目代号——26。
04、设计完善与26bis当TsKBS-1开始对26工程进行详细技术设计时,他们立刻就发现了新的问题——尽管NIVK声称新方案的吨位在7000吨以下,但是TsKBS-1却发现,按照他们的计算,26工程的吨位至少有7250吨。这样的话,使用原来的轮机系统将难以达到37节的设计航速。为了增加航速,TsKBS-1决定削尖舰艏和舰艉。
1934年5月,苏联与意大利再次达成了合作协议,从意大利获得了一套两年前便梦寐以求的第四批次“雇佣兵”级轮机系统。意大利人表示,这套轮机系统能够稳定输出120000马力的动力,足以将7000吨级的战舰推至37节。不过,即便如此,TsKBS-1依旧保留了舰体的改造——因为在同年10月份,来自火炮研究所的首席工程师弗洛伦斯基建议将双联装炮塔改为三联装,并获得了海军局高层同意。火炮研究所为26工程开发了一款使用共鞍炮架的三联装炮塔,这样便可以在不增加炮塔尺寸的前提下增加一门主炮,同时还能尽可能减少增重。
1934年11月,由TsKBS-1完成的修改过舰型并使用三联装主炮塔的详细方案获得奥尔洛夫肯定。这份方案标排7170吨,长191米,宽17.56米,最大吃水深度5.27米;武备除去9门180mm主炮,还包括6门100mm副炮、2座三联装鱼雷发射管、6门45mm高炮和4挺12.7mm德什卡高射机枪;拥有19个水密隔舱,战舰可在3个水密舱进水的情况下保持浮力;主装甲带和主装甲甲板均厚50mm,主炮塔正面装甲厚70mm,指挥塔装甲最厚处150mm;动力系统为两台意大利制贝鲁佐轮机(首舰用意大利原装,后续使用国产仿制型号),额定出力110000马力,在加力的情况下(126500马力)可以达到37节以上航速;预计舰组成员671人。同年12月,这份方案获得了劳动人民委员部的通过,26工程也正式进入了建造准备阶段。
不过,在正式建造开始前,还有技术验证工作要做。在方案获得通过后不久,安萨尔多造船厂即接到了苏联人的新请求——为他们建造26工程的比例模型。在1934年12月至1935年1月期间,由安萨尔多建造的模型船接受了一系列的技术测试。测试并未发现太多问题,但是苏联人在绘制要交给造船厂的图纸时发现,经过进一步的详细计算,现有的方案依旧有超重的问题。不过由于方案已经定型,苏联的工程师们只得在一些小细节方面下手,例如取消舰艉的主测距仪、换用更细的主桅、减少弹药装载量等等。不过这些小改动都是杯水车薪,实际建造的各艘26型巡洋舰都有不同程度的超重。
实际建造的26工程线图,采用三联装共鞍主炮塔,舰型相比原型也有小幅度变化,注意其舰艉并未安装火控塔
由于在1933年7月,8艘26型巡洋舰的建造计划即获得通过,因此苏联海军局在1934年6月份便制定了详细的日程计划——1935年开建3艘,1936年开建5艘,至1938年所有8艘26型巡洋舰应能交付海军。1935年的三艘计划一艘由列宁格勒的波罗的海造船厂建造,两艘由尼古拉耶夫的黑海造船厂建造;1936年的5艘则分别由波罗的海造船厂(1艘)、黑海造船厂(2艘)和新建设的共青城阿穆尔河造船厂(2艘)建造。
不过,由于计划时间实在太过于紧凑,准备工作难以按时完成,因此最早计划于1935年7月开工的头两艘26型巡洋舰要等到10月份才分别铺下了第一块龙骨。首舰于10月22日在列宁格勒的第189号船坞(“奥尔忠尼启则”船坞)动工,被命名为“基洛夫”;次舰在稍早前的10月15日于尼古拉耶夫第198号船坞(“马尔蒂”船坞)动工,被命名为“伏罗希洛夫”。至于计划在1935年底和1936年初开工的第三、第四艘26型,则一直被拖延到了1936年底。
新建造完成的“伏罗希洛夫”号,正在等待入役。“伏罗希洛夫”虽为二号舰,但是开工早于首舰“基洛夫”
二战前的“基洛夫”号,其巨大的四脚主桅随后成了改进对象
一年时间的延宕足以令很多事情发生。1937年1月,原本的三、四号舰“马克西姆·高尔基”和“莫洛托夫”刚开工没多久,波罗的海舰队司令加勒就参观了波罗的海造船厂——他是来视察已经下水的“基洛夫”号的建造工作的。在视察中,加勒提出了一个建议,即重新布置指挥塔和航海舰桥的位置以便获得更佳的视野。不久后,海军局便正式向总司令奥尔洛夫提请修改舰桥设计。
海军高级工程师阿里亚科里茨基认为,现有方案的巨大四脚主桅严重影响了舰桥的向后视野,也同时限制了高射炮探照灯的有效范围,应予以修改。奥尔洛夫同意了这项要求,并命令第17中央设计局(TsKBS-17,由TsKBS-1改名)设计改进方案。设计局很快便在4月份提交了改进方案,除去按照海军要求修改了主桅造型、重新设计了上层建筑以改善了舰桥视野外,还将主装甲带和主装甲甲板的厚度增加至70mm,同时将45mm高炮的数量增加为9门。
改进方案被称作26bis,海军局计划此后新建的26型巡洋舰均按照26bis的标准建造,刚开工的“马克西姆·高尔基”号和“莫洛托夫”号也按照同一标准,而“基洛夫”号和“伏罗希洛夫”号由于完成度较高因此放弃改造。1937年底,26bis方案的详细技术设计完成,除去上述的改动外,完成版的26bis方案还增加了油箱容积、更换了新型的现代化火控装置和飞机弹射器、将舰上所有木制家具更换为铝制。改动后的26bis吨位预计相比26型原型增加约1000吨,吃水深度增加至5.87米。
26bis型侧视线图,注意其变更的主桅和舰桥造型,除此之外最大的变化在于装甲
入役后不久的“马克西姆·高尔基”号
1938年8月,在比原计划延迟两年后,26型巡洋舰的五、六号舰均在阿穆尔河畔共青城动工,两舰被分别命名为“加里宁”和“卡冈诺维奇”。至于计划中的七、八号舰,则由于未知原因被取消。
身披迷彩的“加里宁”号巡洋舰,摄于1943年
05、突袭康斯坦察1938年9月26日,“基洛夫”号加入苏联海军序列,这是自1918年红海军成立以来,他们接收的第一艘由红海军自己设计建造的巡洋舰。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6艘26/26bis型巡洋舰连同7型驱逐舰一同为苏联海军最新锐的战舰,也是除去三艘老掉牙的“甘古特”级战列舰外战斗力最强的战舰。“基洛夫”在海试时发现了一些小问题,例如轮机出力不及预期,炮口爆风对上层建筑的影响超出预期等。然而,尽管有这些小问题,作为红海军工业建设的成果结晶,“基洛夫”号服役后不久还是随波罗的海舰队参与了苏芬战争。1939年12月1日,“基洛夫”号企图炮击芬兰的海岸炮阵地,不过仅仅射击了35发炮弹后,“基洛夫”就受到芬兰的234mm岸防炮的还击,尽管没有命中,但是几发近失弹还是令“基洛夫”受损。不得已,“基洛夫”和26型的首次作战任务只得草草收场。
1941年6月22日,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入侵苏联,隶属于波罗的海舰队的“基洛夫”号和“马克西姆·高尔基”号立刻忙碌了起来,不过她们在第二天就碰了钉子——“马克西姆·高尔基”号在巡逻时触雷,整个舰艏脱落,不过好在没有沉没,蹒跚回到塔林,随后回到喀琅施塔得维修。由于德国人的推进速度太快,等到“马克西姆·高尔基”号在7月份换上了一个新舰艏后,她发现自己已经被德国人布设的水雷包围,而此前驻守塔林的“基洛夫”号也在不久后回到了喀琅施塔得——塔林已经沦陷。两舰此后只得停泊在喀琅施塔得港内,为列宁格勒保卫战提供火力支援。
“马克西姆·高尔基”号出师不利,抗德第一天便触雷失去了舰艏
尽管在波罗的海一直被动挨打,但是黑海舰队却决定主动出击——他们也拥有两艘新锐的26/26bis型巡洋舰,其中“莫洛托夫”还安装了最新研制的“堡垒-K”型对空警戒雷达,这是苏联第一型雷达,“莫洛托夫”也是第一艘拥有雷达的苏联战舰。而黑海舰队面对的威胁也小很多——不过是主力仅为4艘驱逐舰的罗马尼亚海军,这4艘船加起来的总吨位还没“莫洛托夫”一舰大。再加上,“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罗马尼亚也立刻响应号召,利用空军空袭了乌克兰境内的苏联机场,因此黑海舰队决定,要给这个轴心国的小跟班一点颜色看看。
1941年6月25日,黑海舰队集结了“伏罗希洛夫”号巡洋舰、“莫斯科”号和“哈尔科夫”号驱逐领舰(均为1型“列宁格勒”级驱逐领舰)以及两艘7型驱逐舰,准备对罗马尼亚最大、最重要的港口康斯坦察发动一次突袭,以造成尽可能大的破坏。“巴黎公社”号战列舰也加入此次行动,不过不会直接参与,而是在100海里外待机。
6月26日凌晨03:58,苏联舰队抵达目标位置,开始对康斯坦察进行炮击。然而谁料罗马尼亚人早有准备,受到攻击后的十分钟内便立即组织好了反击力量,“玛利亚皇后”号和“默勒什蒂”号驱逐舰立刻接近苏联舰队,并在海岸炮的掩护下展开攻击。吃惊不小的苏联舰队在炮战中完败,“伏罗希洛夫”未能发挥火力优势,反倒是德国人为罗马尼亚新设置的28cm海岸炮成为了巨大威胁,而失去巡洋舰支持的“莫斯科”号和“哈尔科夫”号也相继被罗马尼亚驱逐舰击伤。苏联舰队只得撤退,但是撤退途中又进入到了罗马尼亚布设的雷场,“莫斯科”号触雷沉没,“伏罗希洛夫”号也触雷受损,不过好在这艘服役刚满一年的巡洋舰问题不大,可以自力返回塞瓦斯托波尔。出师不利的黑海舰队自此大受打击,总司令奥克季亚布里斯基决定尽可能减少宝贵的水面舰艇出战的时间。
1942年11月,与两艘7型驱逐舰一同进行巡航的“伏罗希洛夫”号巡洋舰。
在1943年10月斯大林亲自下令禁止苏联海军动用大型水面舰艇前,“伏罗希洛夫”只是执行了数次攻击轴心国岸上阵地的任务,还在11月29日的任务中再度触雷。而“莫洛托夫”则更是成为了移动雷达站——由于其装备了对空警戒雷达,其主要任务就是停泊在港内提供对空预警。
1942年6月,由于塞瓦斯托波尔形势告急,“莫洛托夫”担当起了运输物资的任务,但是在8月2日即遭到德国鱼雷机和意大利MAS艇的攻击并失去了舰艉。至此,位于黑海和波罗的海的4艘26/26bis型巡洋舰基本结束了自己在战争中的使命,突袭康斯坦察也成为26型巡洋舰经历的唯一一场海战。此后,26/26bis型巡洋舰唯一值得一提的军事行动,便是“基洛夫”号在列宁格勒解放后,又用炮击支援了苏军在卡累利阿的行动。
1942年,正在向被围困的塞瓦斯托波尔运送物资的“莫洛托夫”号巡洋舰
1944年,正在炮击卡累利阿的“基洛夫”号巡洋舰
06、改装与最后的命运尽管4艘姊妹舰需要在波罗的海和黑海面对轴心国的猛烈攻势,但是对于身在远东的“加里宁”号和“卡冈诺维奇”号来说,战争似乎很遥远,不过依旧有一些影响——原本计划作为副炮安装的100mm B-34在实际使用中暴露出了可靠性过低的问题,因此在1941年,仍未完工的“加里宁”和“卡冈诺维奇”决定换装更为可靠的85mm 90-K型舰炮作为副炮,数量也增加为8门。不过,由于陆军对于52-K型高炮(90-K的陆军型号)的需求量同样大,两舰最初安装了炮座相同的76.2mm 34-K型高炮应急,至1943年5月才换装90-K。
1946年时的“卡冈诺维奇”号巡洋舰,实际上入役不到两年,使用与姊妹舰不同的85mm 90-K作为副炮。
战争的经验同时还表明,对于苏联海军来讲,来自空中的威胁是巨大的,而26/26bis型上装备的半自动45mm 21-K型高射炮效率并不高。于是在1942年,已经定型并进入生产的全自动37mm 70-K型高炮开始广泛进入苏联海军服役,不过身处一线战场的4艘“基洛夫”级并无暇换装,因此“加里宁”号和“卡冈诺维奇”号优先装备了70-K型高炮。
“加里宁”号在1942年12月入役时,装备了6门45mm 21-K型高炮和10门37mm 70-K型高炮。“卡冈诺维奇”虽然也装备了相同的火炮,不过由于一些关键的零部件需要在列宁格勒等地生产然后运到远东,而德国人的入侵导致这些部件交货困难,因此直到1944年12月,“卡冈诺维奇”才加入太平洋舰队服役。
1948年,正在“基洛夫”号中部甲板进行的高炮射击培训
1943年至1944年期间,形势转好的苏联人开始为前4艘“基洛夫”换装70-K高炮和经由租借法案提供给苏联的英制四联装维克斯12.7mm高射机枪。为了安装更多高炮,所有26/26bis型巡洋舰均在1943年前就拆除了飞机弹射器(远东的两艘没拆,因为她们根本就没装)。每艘船的对空武器在改装后均有所不同,例如“基洛夫”号是10门70-K、6挺德什卡重机枪加一座四联装维克斯机枪,而“莫洛托夫”则是6门21-K、12门70-K、6挺德什卡重机枪和两座四联装维克斯机枪。1943年,“莫洛托夫”还重新安装了一个新式弹射器,并成功弹射了英制“海火”战斗机。不过,这项试验被看做没有实用价值,因此战后,“莫洛托夫”还是拆除了弹射器。
战后悬挂满旗庆祝战争胜利的“莫洛托夫”号巡洋舰
1944年之后,26/26bis型巡洋舰纷纷用上了经由租借法案提供给苏联的英制雷达。“基洛夫”号在1949年入坞进行大修,拆除了舰上的英制雷达,换装国产新型雷达和火控系统,同时将副炮炮塔换为最新的B-34USM型,高射炮也全部换装使用双联V-11炮架的70-K高炮。1952年,“莫洛托夫”也进行了类似改装。改装完毕后的“基洛夫”和“莫洛托夫”被认为能够继续服役20年。1957年,由于维雅切斯拉夫·莫洛托夫本人的失势,“莫洛托夫”号改名“光荣”。1961年,两舰被划分为训练巡洋舰,离开一线部队。1972年,“光荣”号除役;1974年,“基洛夫”号退役拆毁。
1960年代,航行于涅瓦河上的“基洛夫”号巡洋舰,已经完成现代化改装
“光荣”号巡洋舰,摄于1967年
同样,“基洛夫”的姊妹们并没有她和“莫洛托夫”那样长寿。1953年,“马克西姆·高尔基”和“伏罗希洛夫”均开始进行现代化改装,但是不久后便被判定没有改进价值。1956年,苏联为了进行导弹试验,准备选定一艘老舰以作为发射平台,“伏罗希洛夫”入选,而落选的“马克西姆·高尔基”号在三年后作为废铁出售。
不过,“伏罗希洛夫”的改装并不顺利,因为改造工程需要拆除所有武备和上层建筑,内部结构也需要修改,至1961年12月才作为武器试验舰服役。1972年,已经失去价值的“伏罗希洛夫”成为浮动兵营,一年后作为废铁出售。至于远东的“加里宁”和“卡冈诺维奇”(“卡冈诺维奇”在1957年因为拉扎尔·卡冈诺维奇的失势而改名“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则在60年代初便退役拆解。
1970年代,OS-24号武器试验舰正在驶过“光荣”号巡洋舰
成为浮动兵营的“伏罗希洛夫”
(转载,侵删)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