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常用的权谋秘术:“阳斥阴纳”

古代帝王常用的权谋秘术:“阳斥阴纳”

首页战争策略君王权谋更新时间:2024-05-09

——谈古论今话管理之三十

中国古代谋略文化比较发达,而作为谋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帝王权谋更是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帝王权谋是古代历史学家、政治家和学术思想家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帝王们自己很注意探索的统治主题。比如,唐代史书《贞观政要》,就记载了中国古代杰出的帝王唐太宗李世民开明的治国谋略,陈述了李世民与他身边的谋士、武将的是如何商议治理国家的策略和方法的,表现了唐太宗与他的大臣、武将们沟通无间、坦诚相待的亲密协和关系。李世民身边的谋士们对他几乎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种坦诚相待、真诚交流的君臣关系在古代历史上是少有的。

与唐太宗李世民相比,清代的著名皇帝雍正,却是完全不同的,雍正对于他的谋士们一方面是要求他们出谋划策,表示要听取他们的建议,但是,在另一方面,他却保持着很深的城府,对臣下的策略、计谋,从不轻易表露出赞许,更不会当面表示接受,反而经常对谋士们进行训斥、指责,让谋士们感到他是一位高高在上的帝王,是有很大权威的,他的训斥是对“奴才”们的严厉要求,而他的指责是表现帝王比谋士们更明智,更有头脑,但是,暗地里雍正皇帝却又经常采纳谋士们的策略和建议。如果说,在擅长于权谋的帝王面前,权臣、谋士们常常是阳奉阴违的话,那么,在大臣面前,雍正帝用的却是帝王的权谋秘招——“阳斥阴纳”。

在清王朝康熙年间,康熙的诸皇子中,雍亲王胤禛就比别的皇子更有城府,有可能在智谋方面,雍亲王与皇八子胤禩相比,占不到什么优势,但是,与其他皇子相比,他权谋智术要厉害得多。胤禛在内心里早就有继承皇位的想法,但是,在公开的场合,他却处处表现出对于皇位她一点也不在乎,表现出没有继位的想法。胤禛巧妙的伪装给很多王公大臣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也让其他皇子对他没有提防,而他却有计划有目的地筹划和行动着,盯紧了皇帝宝座,一步步在实现他的目标。

雍正皇帝

后来,胤禛果然成功地继承了皇位,成了雍正皇帝,而登上地位之后,他明里一套暗里一套的权谋术越发老到了。在雍正身边有一帮谋士,经常为他出谋划策,而面对着谋士们的筹划和建议,他常常是底气十足、义正辞严地板起脸孔,讲的皆是堂堂正正的话,在臣下面前时时刻刻保持着仁义圣人的样子,他俨然成了圣贤的化身,对谋士们的阴谋计划,似乎是不屑一顾,极力以圣贤明君的形象来训斥谋士。这在清王朝讲究以孔孟之道治国的仁政政治气氛中,是非常管用的,似乎雍正是政出仁义,治之有道。但是,雍正皇帝的这一套,只不过是一种用仁义妆扮起来的假象而已。不过,在皇权统治的古代社会,这种装扮假相很管用,有时能瞒天过海,骗过哪些率直的大臣,有时能欺世盗名,获得更多的支持。胤禛正是巧妙地假借儒家的王道名义,获得朝廷内外更多的支持者的。

其实,在胤禛登基之前,在胤禛的谋士智囊中,有一个虽不出名,但却颇有谋略的人,他叫戴铎,早在胤禛还是皇子的时候就跟随着他,这位谋士为他的主子接二连三地提出对策,上了“十启”,即献上十条建议,为他夺取皇位提出了不少的妙策。当戴铎献上建议时,胤禛皆是表现出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义正词严地对戴铎进行训斥,表现出这位奴才谋士的计谋十分反感,似乎戴铎的“歪点子”很不符合道义,但是,戴铎走了,胤禛却背地里对戴铎提出的计策认真琢磨,并经常是悄悄地采纳了。

雍正皇帝剧照

比如,在康熙五十二年,当时正是各皇子争夺皇位继承权竞争十分激烈的关键时期,戴铎为胤禛献上了“第一启”。戴铎也是一位聪明的奴才,他晋见雍亲王之后,先对主子胤禛说了一通奉承拍马、大表忠心的话,之后,他把话转到正题,严肃认真地提出四点重要建议:第一,戴铎劝胤禛要更亲近他的康熙皇帝,同时要与其他皇子搞好关系,说该“孝以事之,诚以格之,和以结之,忍以容之”,这样方能使父子、兄弟之间,相安相得,创造和谐气氛;第二,戴铎劝胤禛要和臣僚、下属搞好关系,以便积累人脉资源,逐步扩展自己的势力;第三,戴铎劝胤禛不要掺和是非,不要计较小利,要大处着眼,别纠缠于小事;第四,戴铎劝胤禛要多奖励有才*人,收拢优秀人才,为自己的未来培养嫡系团队。

不能不说,戴铎的这四条建议确实是说透了想继承皇位必须注意的重要问题,是很厉害的夺嫡妙招,这对于内心很想当皇帝的胤禛来说,这几条忠恳建议可谓是正中胤禛下怀,按理,胤禛听到戴铎的建议后,该是喜出望外的,但是,胤禛听到建议后不露声色,表现出一副很是淡漠的样子。胤禛装出一种若无其事的样子对戴铎说:“你的这几条建议听之如金石良言,但对本王毫无用处,本王若有继位之心,定不会依此行事的,况且,当皇上乃费心费力之事,本王避之惟恐不及,又怎能刻意求之?”胤禛说的很恳切的样子,很容易让人信以为真。胤禛继续说:“至于君臣利害、兄弟亲和、终身荣辱的紧要之处,根本就不在于是否当皇上,本王仅想无祸是福,尽责做事即是,别无它求,请你放心,你今日所言,有叵测之嫌,往后不可再言,往后务必谨慎!

雍正皇帝剧照

胤禛对戴铎所说的这一番话,表现出非常高明的策略,首先,胤禛以平淡语言把自己紧盯皇位的野心很巧妙地掩盖起来,同时,他又以亲切而严正的话来教训了下属,显示其贤良正派,这是执意在下属面前竖威信;其次,胤禛向戴铎表示无意继位,有让戴铎以后别再说继位的事,如果这种说法能传到朝中,便会让朝中大臣感到胤禛无意于皇位,是仁义君子,而且,这意思还有可能传到胤禛的父皇那里,这能让他父皇对他有好印象,也能让其他的皇子对他丧失警惕,胤禛如此对戴铎说话,是多利而无一害。

再如,在康熙五十六年,戴铎上了“第七启”,这一“启”颇有朱升为明太祖朱元璋建议“广积粮,高筑墙,缓称霸”类似的深意,戴铎认为,主子胤禛欲想成就大业,必需有屯粮之所,同时也需有练兵之地,戴铎想雍亲王自请愿去台湾,“替主子屯聚训练,亦可为将来之退计”。

对于戴铎的这个建议,胤禛心里暗暗高兴,认为是很好的法子,但是,他在表面上却表现得大义凛然,对戴铎训斥一通,胤禛说:“我以亲近的仕宦待你,你却比谩骂我更甚,你若存此心,若非灾难,必遭天谴。我劝你好自为之,多行正道,千万别惹麻烦!”从胤禛的言语和表现来看,他对戴铎上的这个折子颇不以为然,而实际上,他真的不想给自己筹划未来吗?其实,胤禛早就在西北边陲安*自己的亲信,他的第一心腹大将年羹尧,早就在大西北实施为雍亲王掌兵的计划了。胤禛心里想,戴铎的筹划是不错的,但这个建议迟了,现在已经用不着了。虽然戴铎的建议非常好,但对胤禛来说,已经没有用了,既然没有用,胤禛不如借机对戴铎一通骂,既能通过教训这奴才增加威信,又能给自己的贤良形象添光彩,一举两得,他何乐而不为?

又如,康熙五十七年,这一年,胤禛的父皇康熙皇帝刚把宠臣李光地从福建召回,据传闻是为了商议立太子之事,对胤禛忠心耿耿的戴铎生怕其他皇子被确立为太子,他仗着与李光地有一面之交,私下向李光地询问,并斗胆建言,夸自己的主子“聪明天纵,才德兼全,恩威并济,大有作为”,并很气派地对李光地承诺:“大人如肯相为,将来富贵共之”。

事后,胸有成竹的戴铎暗暗得意,立马上奏胤禛,上陈事由经过,有请功领赏之意,并借机分析了几个王爷之优劣好恶,推测他主子当皇帝的可能性更大,他尽忠尽力地预祝主子胤禛早登大位,似乎他主子君临天下已是十拿九稳的事。但是,胤禛对戴铎的表现是如何反应的呢?

戴铎没有想到,胤禛给他的回复是:“我在京时,此等言语,我何曾向你提过一句,你却在外大放阙词,居然敢如此大胆,你之死生,轻若鸿毛,我之名节,关乎千古,作为你之主子,想必有前世的冤孽。”

雍亲王表现得正气凛然,冠冕堂皇,恪守仁义,没有任何的非分之想,一些大臣知道了,都对雍王爷很敬佩,认为他是贤德亲王,十分敬服。可是,睿智的、了解胤禛的,都知道胤禛是在装模作样。他对戴铎的训斥和谩骂,看似正义凛然,胸怀坦荡,而在背地里确是居心叵测,有夺嫡的深谋远虑。此时,胤禛对皇位已是势在必得,他岂能对戴铎向李光地建议满不在乎呢?深谙权谋的胤禛不会不知道,当时的李光地可是康熙帝的亲密重臣,李光地可以在不通报的情况下直入康熙书房,与康熙探讨儒家学说,在继位问题上,李光地的话是有作用的,胤禛一定是很赞赏戴铎向李光地荐举他,而胤禛对戴铎的“训斥”一方面是为了让他的兄弟们,让那些窥视皇位的皇子们更加放松警惕,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他自己装扮得更像是康熙、李光地所喜欢的儒者形象,装得像仁义至上的圣贤。显然,胤禛对戴铎的训斥是在认真作假,但作得很高明。其实,胤禛在心里是很赞赏戴铎的策略的,他虽对戴铎每一次的建议都给予训斥,但背地里却在很多方面采纳了戴铎的建议。

胤禛继位后,成了雍正皇帝,他特意下旨让人将戴铎的“十启”连同他的批示成册示人,雍正此举,是想告诉后人,戴铎谋士曾有不少的超常建议,但胤禛却屡屡对之训斥,以此来表明,胤禛原先根本就没有继承皇位的想法,其实,胤禛对戴铎的策略,内里是接受得很满意很高兴的,雍正这用的是帝王谋略中的秘招:“阳斥阴纳”!

其实,雍正帝出一位玩弄帝皇权术的高手,他阴险毒辣的阴招是很不少的,比如,他手段狠辣,*戮不惧多,但是,在康熙的晚年,雍正为夺得皇位,居然很“虔诚”地“信奉”佛教,把自己弄得“神神道道”,俨然是佛祖在上,诚以感天动地,其实,这只是一种巧妙的掩饰,是在迷惑众皇子,对外表示他无意逐鹿皇位,这也只不过是在给竞争对手放烟幕弹而已;同时,这也是在欺骗他父皇,向他父皇表明,胤禛是非常虔诚的人,惟佛是敬,心如菩萨。再如,登上皇位之后,雍正帝拜了喇嘛高僧为师,亲自选刊佛学书籍,俨然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俗家弟子,但是,在现实的政治斗争中,他苛酷严刻,*人不眨眼,就连自己的创业时的亲信,如年羹尧等,他也毫不留情地*之。又如,雍正帝为了控制文武大臣,他“始创”了清王朝最可怕的特务组织,把自己的亲信秘密派到权臣、武将的身边,长期秘密潜伏,定期通报消息,秘密监控文臣武将的动向。在雍正朝,出现了类似于唐武则天时期的恐怖气氛。又如,雍正朝大兴“文字狱”,镇压文化人士,其阴毒与严酷,远远胜于他的父皇康熙皇帝。

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无论是当亲王时的胤禛,还是登上皇位的雍正,对谋士训斥、指责其实是在做表面文章,都是假的,而采纳谋士的建议,作为计策悄悄地实施,这才是真的。胤禛的贤良仁义是假的,阴毒狡诈才是真的;胤禛信佛是掩饰,他的残忍才是真的;胤禛慈悲是装出来的,而狠心*戮才是他作为帝王常*事。无论是对谋士的“训斥”还是对佛学的“虔诚”,这都只是胤禛戴着的一个假面具,是他的骗术,不过,这是很高明的骗术,雍正蒙了很多大臣,瞒了好几位皇子,甚至也曾迷惑过他父皇,这是他惯用的帝王权谋秘术。

当然,客观地说,雍正帝执政之后,一直是勤勉尽责的,他励精图治,尽心尽力忙乎他的帝王霸业,把清王朝的政治事业经营得很有成就。他勤于政事,改革吏治,整顿财政,平息叛乱,是一位勤勉敬业的帝王,这是他的优点。但是,雍正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假行仁义,真耍阴谋,假戏真做,“阳斥阴纳”,这用的是十足的“阴谋”而非雄才大略的帝王所用的“阳谋”。当然,“阳斥阴纳”阴术也不是雍正一人的“独门秘招”,古代不少帝王都会使用这一阴招,只不过雍正使得特别娴熟而已。帝王使用“阳斥阴纳”秘招,既可以立威——表现自己比谋士们更有智谋,智商更高;同时,又可以掩饰——表现得自己好像无意于继位等争夺权力的事;此外,还能放烟幕弹,让竞争对手,比如其他皇子等,被他的假象麻痹。

从道义的角度看,雍正用的“阳斥阴纳”等阴招是不光彩的,是对谋士的轻视和欺骗,是应该谴责的!雍正之后,乾隆朝的后期,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和珅等大臣阳奉阴违、欺上瞒下,这不能不说与雍正帝留下的不良传统有关,毕竟,欺瞒是不能长久的,也是会有报应的。人在做,天在看,虚伪的表演,面具终究会把拆破,而当真相露出之后,就是报应之时。雍正皇帝,还有后来的和珅权臣,终究被后人谴责和批判,这一事实告诉后来的政治家,玩阴谋是不道义的,代价也太大,谋略,即便是帝王权谋,实施时也是要有底线的,用智谋时,须有合道义的基本立场,才能遵天道(顺应历史发展趋势)、顺民心(民为大,君为轻),使大业长久荣盛。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