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大明(一):明末松锦大战,唯有依靠水师方可扭转乾坤

拯救大明(一):明末松锦大战,唯有依靠水师方可扭转乾坤

首页战争策略激战大明朝更新时间:2024-05-03
松锦大战的经过

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四月,大明朝看起来形势还不错,没人能料到,这个庞大的帝国其实已经到了弥留之际。

此时,蓟辽总督洪承畴正率领13万大军,从宁远增援锦州,在与清军的一系列战斗中,甚至一度占据了上风。

洪承畴是福建泉州人,万历年间进士,曾长期在刑部任职。崇祯年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在平定各地起义的过程中,洪承畴屡立战功,逐渐成为明朝重臣。崇祯十二年十月,洪承畴在潼关设伏,大败李自成部,迫使这位李闯王率仅余的18骑避入陕南商洛山中,明末农民起义陷入低潮。

在内部暂时安定后,东北的满清就成了心腹大患。洪承畴调任至关重要的蓟辽总督,负责对满清作战。在杨镐、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等人相继辞世之后,洪承畴已成为明朝当时最优秀的军事统帅,为大明朝廷所倚重。

蓟辽总督洪承畴

明朝万历年间的“萨尔浒之战”,杨镐将全部兵力兵为分东西南北四路,分进合击,而努尔哈赤则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结果,杨镐大败,最终下狱身死。

这个教训对洪承畴来说太深刻了,所以他不敢冒进,采取的应对之策就是合兵,把13万军队集中起来,抱成一团,这个办法在初期取得了成效。

清军战事不利,迫使皇太极抱病亲临前线指挥。皇太极不愧是历史上的风云人物,经过一系列筹划,终于将明军围困在松山一带。

清太宗皇太极

洪承畴的最终失败,跟粮草有关。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三国时的官渡之战,袁绍兵力远超曹操,然而曹操派兵奇袭乌巢,焚毁了袁军粮草,导致袁军迅速落败,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当明军与清军在松山相持时,皇太极瞅准机会,秘令阿济格突袭塔山,夺取了明军屯积在笔架山的十二堆粮草。明军顿时开始慌乱,“议回宁远就食”。然而,大同总兵王朴一回营,便率本部人马率先乘夜突围,导致各路人马争先逃命,最终将撤退行动变成了灾难性的溃败。

其实,就算清军没有夺取笔架山上的粮草,也肯定会夺取其他地方的粮草,无非就是换个地点而已,效果是差不多的。因为这个办法根本不需要动什么脑筋,只要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不难想到。

而偏偏皇太极和手下将领最喜欢看《三国演义》,先前曾效仿“蒋干盗书”的情节,用反间计让崇祯帝*了死对头袁崇焕。

明末松锦大战攻防形势图

此战明军阵亡5万多人,很多明军士兵走投无路,投海自尽,“海中浮尸漂荡,多如雁鹜。”

洪承畴率领仅剩的2万多明军龟缩在松山城内,被清军团团包围。苦撑了半年之后,松山城内粮草断绝,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剧,守军人心动摇。松山副将夏承德秘密降清,愿为内应。松山城遂破,洪承畴被俘。

其后,皇太极为了劝降洪承畴,费了很大心思,甚至有流言说,皇太极不惜派出自己的妃子大玉儿去色诱洪承畴。

这当然是村野戏言。但不管怎样,洪承畴最终投靠了皇太极,从此反戈一击,为满清夺取天下的“大业”而殚精竭虑。大明的无数仁人志士,将会命丧洪承畴之手。

俗话说: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洪承畴对大明百姓的想法非常了解,后来在劝诱江南百姓方面可谓不遗余力,而且“方法”得当,使得很多意志不坚定的人放弃了抵抗。

对于拒不投降的,洪承畴则毫不留情地加以*害,比较有名的如大学士黄道周,以及16岁就慷慨就义的诗人夏完淳等。

可以说,洪承畴在帮助满清迅速平定江南方面,起到了其他人难以替代的作用。皇太极当初在他身上花的功夫,的确没有白费,完全称得上投资小、收益大。

松山一战,大明在关外的精锐尽失。而洪承畴则背叛明朝,投效满清,这一出一进,明朝等于遭到了双倍的暴击,国事遂不可收拾。两年后,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在煤山上吊自*。

崇祯帝朱由检

宁锦防线的地利条件是关键

松锦大战的结局令人扼腕,我常常在想:明军到底有没有胜机呢?

结论是,如果按洪承畴的战法,即便重来一次,结局也不会有什么不同。

在那个时代,虽然有红衣大炮,但因为太笨重,只能放置在城头轰击敌人,用于守城还行,*是指望不上了。

明军虽然有火器,既所谓“神机营”,然而质量太差,经常枪管炸膛,而且从装填火药到再次开枪都异常麻烦,有这功夫,满蒙八旗的精锐骑兵早已冲到面前,不会再给你机会。

明军虽然也有骑兵,比如关宁铁骑,但是数量很少,绝大多数还是步兵。而满清的八旗兵是在马背上长大的,从小就精于骑射,在战场上来去如风,相对于步兵,经常可以以一当五,甚至以一当十。

明军武器不占优势,士兵战斗力处于下风,加上崇祯帝一味督促洪承畴出城决战,结果可想而知。

有一点需要特别提一下,杨镐分兵导致“萨尔浒之战”惨败,常被后人诟病,然而洪承畴合兵一处,还是败了。由此可见,跟分兵不分兵关系不大,在骑兵对步兵具有碾压性优势的时代,怎么玩都没用。

唯有引入新的战场元素,才有可能彻底改变局面。

闲暇时,我曾经看过不少网络小说,尤其是穿越到明末的小说,更是多不胜数。

有的是将现代武器带到了明末,直接大开*戒,强力扭转乾坤,这样的故事显然只能看看而已了。

有的则实际一点,从燧发枪着手,一步步研制出具有优势的武器。然而历史上,武器制造工艺的改进动辄耗费数十年,乃至上百年。即便是从现代穿越过去的人,哪怕是武器专家,也不可能凭一己之力,在短时间内就造出先进的武器。

燧发枪(1)

燧发枪(2)

难道就没有依靠当时的技术条件,打赢松锦之战的办法吗?

我常常凝视着宁锦防线的地图,忽然有一天,我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么好的地利条件,明军怎么不充分加以利用呢?

这个地利,就是靠海。

可供明军选择的两条补给线

大家来看上面的图:被包围在松山的明军,粮草都依赖宁远卫,补给线(如图中黄线所示)很漫长,中间任何一点被清军切断,就粮草不继了。

另一方面,松山离渤海很近(如图中红线所示)。如果改为依靠水师来运送粮草,那么明军只需要打通红线这段很短的距离,就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得补给,衣食无忧。对于13万明军来说,这应该不难做到。

水师在松锦大战中的作用

不过,日薄西山的大明朝,此时的水师,也剩不下多少家当了。

大明在北方地区的水师原本有三大主力:辽西的觉华岛水师、山东半岛的登莱水师以及天津卫这边的天津水师。

然而天启六年,努尔哈赤派出骑兵万余人,沿着冰面*奔觉华岛,焚毁了绝大部分战船,军民仅十余人幸存,觉华岛水师基本覆灭。

登莱水师本来也颇具实力,然而当年孔有德之乱,让登莱地方几乎被连根拔起,登莱水师也损失惨重。此时只剩天津水师还较为完整。

不过,南方郑芝龙的水师还是非常强大的。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明朝投入战舰150多艘,以郑芝龙(郑成功之父)为前锋,在福建金门东南海岸的料罗湾,与荷兰东印度公司及刘香海盗的联军展开激战,最终明朝以绝对优势兵力击败了敌人。

料罗湾海战

不过,郑芝龙原本是海盗出身,后来为了荣华富贵,被明朝招降,未必有多少忠君爱国之心。但如果以朝廷的名义征发其水师,多少还是会出些力。

郑芝龙

以郑芝龙水师的一部,再加上天津水师,这些力量加起来,运送粮草应该是没有问题了。

另一方面,满清基本上没有水师,只有少量投降过去的原明朝水师人马,船不多,对于明朝水师构不成威胁。

可以说,明朝水师在渤海一带是畅通无阻的,即便是陆地上令人闻之色变的满蒙八旗,对于海洋也无能为力,只有望洋兴叹的份。

郑芝龙水师的战船

由水师负责运送粮草,完全解除了明军的后顾之忧。正所谓“手里有粮,心里不慌”,13万明军可以跟清军长期耗下去,只要自己不乱,基本上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如果更进一步,水师其实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首先是支援陆地上的明军作战。

明军光躲在松山城里并不能歼灭清军有生力量,可以大胆地拉出城来,在海边摆开战场,与清军决战。水师从船上发炮支援,战争形态将会为之一变。

此时的海战,都是靠火炮来互相轰击。如大明水师的福船,舰首备有大发贡炮1门、千斤佛郎机6门,发炮后射程可达数里。

水师战船既然能炮击敌舰,自然也能轰击岸上的满蒙骑兵。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将红衣大炮移出城外,参与*的目标,必将带给清军极大的震撼。

其次是让水师发挥其灵活机动的优势,将一部分关宁铁骑装船运输到敌后,给满清造成巨大压力,牵制敌人的兵力。

渤海北部沿岸(右上角为满清首都沈阳)

如图所示,可以将关宁铁骑通过水师运到辽河河口登陆(图中红色箭头所指位置)。此处向西可以威胁围困锦州的清军的后路,向东北可以威胁满清当时的首都沈阳。

这只偏师相当于现代的海军陆战队。如果能趁势消灭一些本地的清军最好,消灭不了也没关系,关键是要在此地四处活动,大造声势,让皇太极感到紧张,迫使清军分兵前来驱赶。

一旦清军包围过来,这只偏师立刻上船,沿海岸线继续寻找别的登陆点。通过水师舰船的机动性,不断袭扰清军的大后方,让清军防不胜防,从而减轻松山明军的压力。

总之,这种新战法颇类似现代的海、陆联合作战,对于还处在古代战争形态的清军来说,无疑占据很大优势,是明军扭转松锦大战局面的希望之所在。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