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例子都可解释,为什么刘备要三顾茅庐,礼请孔明。简单的生活小事,同样寓意哲理在其中。例如居家做水菜→咸菜,总做不好吃,或稍好吃,但还是不那么好吃,得,问妈,问丈母娘,问老人,现在可以上网查,古代可没法上网查。左邻右舍说,陈家二嫂家水菜好吃,你是否想去请教?
刘备雄心匡扶汉室,壮志却被现实碰的头破血流,有军队有战将,老被汉室奸贼曹操赶的到处跑,听说有一人有本事,也即求贤若渴之时,他不愚诚去请么?至于做咸菜讨的方法,能用则用,不能用,大家知道怎么办,是不又去到处请教。是不很多哲理寓意于生活的很多小事之中。哪知孔明真是人才,一把火既退强敌,又服战将,三把火,就烧出刘备新天地,孔明雄才大略,其智,其谋,其方法策略佩服了刘备及文臣武将。
你若有个企业,老不赚钱,是不朋友圈,生活圈到处会说,或有那么一个人胸有成竹,曾或在茶余饭后与朋友说过搞好某企业的实际方法,而某人听后也有同感,这某人与你相识,于是有意无意间介绍那个人给你,但未与你缘遇,你是否有聘请之意?很多人有资金,但无技术及管理,当然招聘呀,但是经营几年搞的一蹋糊涂,是不在社会上想打听有名有声的同行高人,然后用非常手段,或者几顾茅庐去请。一个饭馆,菜品的色香味形是脸面,可色香味一直上不去,而顾客逐渐减少,你是否想找厨师,或技术好的厨艺之师,而后花重金而请。
刘备三顾茅庐,千百年的一个典故,逐渐转化为一种精神传承,而让后世学习的是礼贤下士,以及其方式方法及诚意。让强强联合,放出异样光彩。
要想打下一片天地,要想成就王霸之业,人才是很关键的。古人云:“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有了人才,就等于有了潜力股,只要能很好地使用,成功那是早晚的事。
三国时期,刘备之所以三请诸葛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刘备思贤若渴。刘备自汉末黄巾起义,东挡西*,漂泊半生,结果一事无成,最后还只能依仗汉室宗亲,逃奔荆州刘表处,与其称兄道弟,方得刘表同意,寄居新野弹丸之地,帮刘表拒曹守边。他正是听了隐士司马徽之言,才如梦方醒,知道自己为何难成就功业的缘由,那就是自己缺少大贤相辅。刘备有大志于天下,自然很想得到贤才以相辅了,因此,当听到“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时,其欲得之心可想而知;当听到卧龙就在南阳隆中时,刘备欲得之心那可真是急不可耐了。二是刘备欲以此招揽人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得知人才的重要性的刘备,自然懂得如何才能为自己招揽更多更好的人才。战国时候,燕与齐有世仇大恨,燕昭王登基后,很想报仇雪恨,要报仇就得有贤才相辅。怎样才能招揽人才呢?大臣郭隗给他出了个主意,让燕昭王把他作为人才优待。燕昭王就听从了他的建议,非常厚赏郭隗,周边的贤能之士看到像郭隗这样不起眼的人都得到了厚待,足见燕昭王待贤诚心,就纷纷涌入燕国,燕昭王就得到了像乐毅那样的人才,最终在乐毅的经营下,没过几年就攻打齐国,下齐七十余城,几近灭齐,让燕昭王报了大仇,这就是“请自隗始”的典故。刘备深通此道,他自己就说,春秋时期,齐桓公为见东郭野人,曾五次亲自登门拜访,更何况号称卧龙的诸葛亮了,刘备三次登门,自然要树自己爱才思贤的形象于世,以招更多更好的贤才来辅助自己。三是刘备为了显示自己对诸葛亮的诚心。刘备漂泊半生,尚无立椎之地,其情势之颓丧,一般的贤士又有谁能把他看作潜力股呢?刘备想招贤才,再不拿出点儿诚心诚意来,又有谁愿意投奔呢?刘备拜见诸葛亮,就需要以诚心打动他,因此刘备就主动放下身缎,“凡三往,乃见”,终于请得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躯,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由此可见,诸葛亮最终也确为刘备诚心所打动。
刘备三次拜请诸葛亮,是出于诚心,也是为了向世人昭示自己爱才的美名,最终目的,都是为自己“欲伸大义于天下”服务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备最终借荆襄,取益州得汉中,自成一片天地,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一方雄主,与自己拼搏不已,终生勤奋打拼是密切相联系的,这就再次印证了“有志者事竟成”这个千古不破的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