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胜利?胜利是欢欣鼓舞,是喜气洋洋,是士气高昂,是对新的胜利的渴望,不管是战胜的还是拖胜的,终归是胜利嘛,终归要产生它的“溢出效应”,尽管这场胜利的同时太平洋战场失利连连。关键是现在关心胜利的不只是帝国的最高统帅丘吉尔,更有广大民众。民众抱怨无所作为,期盼胜利到来,如今胜利到来了,他们在不满和批评太平洋失利的同时,也成为这场胜利“溢出效应”的感染者,倒是最高统帅在喜悦于胜利的同时心中有一丝不满。此时最高统帅正在华盛顿召开着阿卡迪亚会议,正在与罗斯福憧憬着北非战场的未来,而这个战场也胜利在望,真可谓喜上加喜。但是隆美尔这个祸患没有被抓住,成了漏网之鱼——这可与奥金莱克的承诺有些出入,丘吉尔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利之点”。不过,既然胜利了,还是抚慰为上,诸臣子们都“战斗艰辛”,都“拼尽全力”,怎么能不道一声辛苦,说一声谢谢,就评头论足,更何况奥金莱克将军不是向最高统帅作出了继续战斗的表态,给出了进一步胜利的展望吗?
“追击责任已到位,必须马上休息,不能再拖!”这个决定“不可动摇”,“创造”了胜利,就要马上享用胜利,此乃天经地义,而这胜利大约也够大伙享用和陶然一阵子了。但是,面对性情急切的最高统帅,奥金莱克将军又不能不展示出一幅“诸事顺利,决定性的行动已迫在眼前”的前景。
首先,奥金莱克向最高统帅发出安慰之声:此役早已大败敌兵,虽有漏网之鱼,不过是残兵败将尔,君与罗斯福总统之约已有实现之基,“里奇将军正在实行他的计划,我希望我们不久就有更强大的兵力能在前线集中。敌军的虚弱和瓦解之势愈来愈明显了。”听到此言,最高统帅无疑“龙颜大悦”了:“12日来电欣悉。我今天送给总统看了。我确信,你准备积极推进,并在阿盖拉—马腊达战线上争取决战,这是很对的。不论结果如何,愿给你支持。”
其次,奥金莱克不能不给最高统帅的“大悦”泼点冷水。敌虽残兵败将,但在阿盖拉前线已经建立起坚固的防御,而我军也人困马乏,休整一段时间自然必不可少,胜利虽有保障,还得慢慢来,不可“轻举妄动”。而最高统帅还得源源不断供应,没有数倍于敌的充裕,要想胜利也难,当然这一切最高统帅会安排得妥妥的。只要是胜利,哪怕是最昂贵的胜利,最高统帅也愿意购买。
这千里追击后形成的战线,我们还没有为大家展现呢。1月10日,敌对双方最终对峙在阿盖拉地区——这也是一年前英军打败意军的终点。奥金莱克说敌在此线已有坚固防御,丘吉尔期望他在此线与敌决战。而胜利后的英军在此线的实际情况呢?和一年前打败意军后的情形一样,它以少量兵力(22警卫旅和第1装甲师一部)与敌保持接触,主力则在百里开外的后方——具体来说,第1装甲师余部驻守在九十英里外的安特拉特,第4印度师驻守班加西,其余部队则在更远的地方。这里特别提一下新来的第1装甲师,它是接替7师的,7师则赶快回去休息去了,1师据说经过两年的训练,理论上战力很强悍。当然,也不能说这个马放南山的散乱配置就意味着奥金莱克将军就不想再战了,班加西港正在利用起来,新一轮进攻的物资正源源不断运来。而此刻既然是休息,就不要搞得那么紧张,让大家散散心嘛,如果敌人来反攻,前线部队就稍退一步,经此一败,谅他隆美尔也不敢造次。啊,让我们洗却战尘享胜利,后庭花开惹人醉!
奥金莱克享胜利去了,而我们隆美尔在干吗呢?不甘失败的他自然是不会“尊重”这位英国绅士的胜利享用权,更不会把自己的行为束缚在这位将军的预想内,他要上演一出一年前的剧目——秘密准备反攻,夺回失去的胜利!而此时隆美尔确乎获得了补充,胜利的资本也充裕了一点。丘吉尔说,英军败不在陆上而在海上,敌人的潜艇来了,轰炸机也重返西西里,于是马耳他岛反击受到压制,物资源源不断向隆美尔补充而来,尽管我们不知道,这段时间德意统帅部能给以及愿意给隆美尔运过去多少东西。当然,丘吉尔旨在告诉我们,胜利在于后勤,在于供应,在于物,而不在于前方,不在于战斗,不在于人。
那么隆美尔到底获得多少补充?大概从隆美尔开始撤退起,德军统帅部不能不重视一下这个战场以免崩溃,加之海运改善,且隆美尔后退千里而更靠近后勤基地,供应效率也提升了,“非洲”军实力很快回升到120辆坦克,而意军也有80辆以上。而据丘吉尔说,此时英军前线只有第1师的150辆坦克,至于后方还有多少坦克,我们还是不提得好,给英军点面子嘛。
历史总是要演一些重播剧,其相似程度之高,以至于我们分不清是前世还是今生。1月21日,隆美尔靠这点勉强的力量开始了他的反攻,北非战场也进入了它的第六回合。好了,还是老规矩,先出动了三路纵队,搞一下威力侦察,形势好就一路狂冲,形势不好就赶快缩回,而还是老规矩,形势很快选择了前者。按照战争“安全第一”原则,敌人一反击,英军前沿部队就要立刻撤退,先逃命到安全地方再行抵抗,然而很快发现哪儿都找不到安全地方,敌兵迅速“遍地都是”,坦克“成千上万”,部队“不计其数”,于是心灵深处发出声声呼喊:“隆美尔瘟神来了,大家赶快逃吧”,于是小撤退变成大溃退,大溃退变成一股脑滚回了安乐窝。“实力强悍”的第1装甲师把坦克丢得满战场都是,以至于22旅乘机“沾光”,乘着坦克逃跑。第4印度师则马上放弃班加西,刚运来的所有物资毫不犹豫地被全部毁掉。至于指挥诸君的指挥“业绩”,我们就不展示了,那是在恍如隔世中进行着指挥。好了,大伙还是逃命要紧吧,追击可以低效率展开,逃命则必须是最高效率。还好,我们的“安全第一”军此次并没有一下子逃回埃及老窝,而是于2月初在之前与隆美尔战斗三日的那条战线——加扎拉防线巩固了下来。在这条防线上,英军对峙了三个月后继续逃跑,一直逃到了距亚历山大港不远的阿拉曼,它在北非战场的失败由此达到了最高点。
隆美尔反戈一击
1942年1-7月英军撤退
最高统帅丘吉尔心在滴血呀!真是命运无常,天数难料,几天的功夫,胜利化为乌有,失败降临大地,他真想不明白这是为何呀!记得隆美尔反击的最初几天,奥金莱克还向丘吉尔大灌迷魂汤,宣称“这恰恰是隆重美尔被诱深入,自取不利”“里奇将军正在窥伺时机,在条件比阿盖拉更有利于我们的地方展开遭遇战”……不过丘吉尔很快发现情形不对,这位中东首领似乎对已经发生的一切一无所知。
而此时中东首领的迷魂汤也开始转变为悲情汤,他开始抱怨了,开始寻找失败责任了。理由嘛,俯首皆是:敌人“战术高明而又大胆”且“至少拥有一千五百辆机械化车辆的一支强大纵队”;“我军坦克质量的低劣”,“我军”大炮赶不上敌人大炮,“我军”巡逻坦克“机械上不可靠”,“我军”战术领导水平低而沙漠作战经验不丰富,要想赢得敌人,“我军”“至少需有二比一的优势”;总之,“事情不幸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但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善的”,总之,失败不在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行,而是生产力不行。
最高统帅丘吉尔一方面也向大海寻找失败的原因,一方面心中又不得不承认奥金莱克所说的纯粹是胡诌八扯。啊!“建立像装甲师那样的单位,还有专家和受过训练的士兵,要付出多少代价和劳动力;绕过好望角把它运到,要作出多少的努力;派它去打仗又要做好多少的准备”!当丘吉尔想到这些时,他无疑在咒骂不负责任的奥金莱克就是在肆意践踏帝国财富。“当我们想起这种种,而又看到如此处理不当所造成的后果,真是痛心极了。德军虽然离开的黎波里的基地四百多哩,还能得逞,而我们却遭失败,相形之下,回顾起来,就更使人难堪了。”这真真是肺腑之言啊!
第二节 丘吉尔的信任投票最后,丘吉尔还不忘提醒一下民众:“在查究这些事情的时候,切勿受人迷惑,以为我军坦克在技术上的拙劣是造成这次损失巨大、影响深远的败绩的唯一原因。”不劳首相的提醒,民众早已震惊于此时北非战场外加太平洋战场的失败,批评之声早已此起彼伏,此前还有一丝胜利支撑起大家的希望,如今却是帝国处处在失败。从阿卡迪亚会议归来,丘吉尔就感到首都的政治氛围不对劲,有些不友好啊。各种批评,不管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不管是忠言逆耳的、不明真相的抑或别有用心的,从四面八方,气势汹汹地向这位帝国掌门人逼将过来。
丘吉尔知道自己的地位是稳固的,朝野上下、帝国内外仍在自己的掌控之下,但是若不主动出击,回应民众的关切,消解失败的冲击力,稳固就有可能变为不稳固,掌控之下就有可能变为掌控之外。在一连串失败的大背景下,为稳定国内政局和情绪,回国后的丘吉尔马上采取了两项行动:一是主动要求议会举行信任投票,二是顺应大家要求,改组内阁(特别是成立了生产部)。
就第一项行动,丘吉尔给了议会三天的辩论,他以稳固的地位摆出一个高远的姿态,让资产阶级民主来一次大发扬。他要求大家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批评、不满、怨气和愤怒,他及他的政府愿意承担一切。紧接着,话锋一转,他展开了辩护,为眼前的失败辩护,为将来的胜利辩护,为“曲折的道路”辩护,为“光明的前途”辩护。他要为失败的影响兜底,决不能任此影响蔓延,他要维护大英帝国形象,绝不容此形象有损。他及他的政府可以承担一切,但帝国形象受损了,那是要变色变质的。啊!一场精彩绝伦的演说,说到胜利处,振奋人心,说到痛切处,感同身受,最终则是说到人们的心坎里。好了,一片乌云就这样散了,情绪纾解了,人心又归于一统。
纾解了情绪,一统了人心,下一步还得顺应人心,巩固纾解和一统的成果,这就是他的第二个行动要解决的问题。人心期望胜利的要求,他暂时无法满足,但改组内阁的强烈呼声必须满足了。一是人们早就期望要成立一个生产部,统一战争经济的管理,改变目前多头管理生产的局面(飞机生产部、军需部等多部门均有管理生产之权)。二是人们还期望加强政府,延揽新的人物进入政府,为政府输入新的血液。而这新的血液最终就集中在了驻苏大使克里普斯爵士身上。苏联卫国战争在英国人民心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克里普斯爵士,就其驻苏大使经历,就其观点和主张,就其与左翼人士方面的关系,很快就成为人们瞩目的对象,成为政府必须输入的新的血液。随后,丘吉尔对内阁动了一番大手术后,满足了民众的上述要求。
好了,说一千道一万,纾解情绪一统人心也好,改组内阁顺应人心也罢,最终都是要在战场上见面的。不能败多胜少了,不能一败再败了,人民付出这么多,人民期望这么高,必须赢得一场扭转乾坤的胜利了,必须赢得一场指向覆灭法西斯的胜利了。战争转折呼之欲出!人心和期待的转折呼之欲出!
第三节 中东后方建设下面我们介绍一下北非战场的最后一项内容——后方建设。北非战场越深入,越持久,后方建设越凸显重要性。之前我们说了,大英帝国设立两个职位——中东总监和中东国务大臣和两个机构——国务大臣办公室和中东补给中心,专事中东后方建设,意在把中东打造成仅次于本土的第二大作战基地。在中东这块贫弱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展开战争,大英帝国的后方建设无疑是复杂的、特殊的。这几个职位和机构的设立既是中东后方建设之需,也是“安内”之需,更是大英帝国试图战后延续其统治中东之需。
相当于中东英军后方司令的中东总监这个职位,大家很快发现有些多余,军事后方运行一直都很顺畅,大约有中东司令部和国务大臣管着就够用了,总监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我们也不多介绍了。国务大臣及其办公室原则上是中东一切事务的总领导,不过侧重于政治领导,侧重于协调各方。中东这个大殖民地“诸侯林立”,每块殖民地都有大英帝国自己的头目【注1】,都有它扶持着的本土统治者,而伦敦内阁各部也在遥控指挥着诸头目们。国务大臣无意改变这种条块分割的局面,但毕竟是战争时期,需要更多的统一指挥,需要更少的各行其是。【注1:大英帝国在中东的头目有英国驻埃及大使、驻伊拉克大使、驻沙特公使、驻伊朗公使、驻巴勒斯坦和外约旦高级专员、塞浦路斯总督、马耳他总督、亚丁总督、东非总司令、波斯-伊拉克司令部总司令等等,这林林总总的人物就是大英帝国在中东各殖民地的总管们或诸侯们。】
具体来说,国务大臣要“提供以前在当地无法获得的政治指导,迅速解决属于英国政府总方针范围内的涉及几个地方当局的各种问题”。在政治和外交方面,他有权调整各诸侯们的政策。同时,国务大臣发挥着协调中心的作用,各诸侯们有什么想法和意见可以通过这个中心实现沟通、交流和协调,并达成共识,而它们的想法和意见也可以通过国务大臣这个渠道上报伦敦最高统帅部。国务大臣还发挥着仲裁者的作用,条块中有什么分歧和纠葛,只有不是特别重要的,国务大臣就可以当机立断予以裁决。
国务大臣发挥着各诸侯们的共同外交部的作用。处理与“自由法国”在中东的关系,处理美国进入中东的问题,以及处理伦敦各流亡政府在中东的一些利益和问题等等这些对外问题,就只能是国务大臣的职权了。如何管理从敌人手中夺来的新占领区(如埃塞俄比亚、利比亚甚至包括叙利亚和黎巴嫩),这也是国务大臣的当然职责,当然大英帝国也会向这些地区派遣头目,但国务大臣对这些地区的控制更直接,不像那些老殖民地。财政和经济、宣传和情报这些战争中的共性领域,也是在国务大臣的统一掌控下,各诸侯们要严格服从其领导。中东战时财政和经济问题是中东补给中心职权范围内的问题,我们下面还会介绍。而对宣传和情报问题,实际上国务大臣一到中东就加强了这方面的统一领导。防敌渗透、对敌宣传、舆论控制、报刊检查等各项工作迅速加强,全面铺开。
中东补给中心,是一个跟军事后勤补给没有直接关系的机构,也许称之为“中东经济管制中心”更合适。它管的是民用物资供应,确切一点说,其职责是如何千方百计限制民用物资供应而为军用物资供应提供空间。中东殖民地就其整体而言是一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少量的资本主义工业加大量的封建农业,而一些地区经济还处于封建前的狩猎阶段。如何在这样一个贫弱的基础上支撑大英帝国的战争,帝国诸君们对此颇动了一番心思。帝国诸君首先关心的是中东殖民地多大程度上可以自给自足,多大程度上依赖国际贸易或者说依赖航运供应。
战前中东殖民地每年有550万吨民用物资进口,对英美的贸易是900万英镑,对其他欧洲国家是1400万英镑。现在战争到来了,法西斯占领了欧洲大陆,地中海航运断绝,不要说对其他欧洲国家的贸易不可能存在了,就是对英美的贸易也得大大压缩。即或英美二君大发善心,忍痛割爱,愿意养活这殖民地的“贫贱之民”,航运能力也不够呀,港口的吞吐能力也不足呀。现在是军供第一,民供靠后,军供那是要把大部分海运资源收归名下的。但即便是打仗,即便是“贫贱之民”,最低生存需要还得力保,如果把这个底线都突破了,那就是造反闹革命的阵势,就是前方屡败外加后方不宁的阵势。于是一个课题产生了:如何最大程度压缩民供而最大程度力保军供,而不至于引发造反闹革命。中东补给中心就是为了解决这个课题应运而生。
成立中东补给中心的目的说得明明白白:“1、保持对中东国家经济上必不可少的民用供应,借以保持一个稳固的基地,同时也符合道义上的义务,以保护中东免受战争造成的最严重的苦难。2、保证这些物资的供给应最低限度地求助于盟国的船运,最低限度地使用大不列颠和美国的人力、物资和厂房面积,最低限度地影响中东的港口和铁路系统。”好了,问题已经被捋清,下面就是如何解决问题了。很简单,一曰“节流”,一曰“开源”,永远都是解决这种问题万能法宝。补给中心成功地将中东进口规模削减五分之四,此乃“节流”之功,能压缩则压缩,能去除则去除,只保留极端必需的。当然,既云补给者,补给中心还要以中东人民利益的“维护者”向英美二君讨要一些物资过来,施舍给中东人民。英美二君的“恩赐”过程就是一个层层把关、最严控制的过程,补给中心的讨要犹如虎口拔牙,艰险无比。至于讨要来的物资有多少惠及中东老百姓身上,那就只有上帝知道了。讨要来的物资大约分两大块:一些不太重要的物资还是走贸易渠道,补给中心发放许可证给进口商,由进口商负责运入;那些战略物资(特别是粮食)则由帝国专门机构统一采买、统一储备和统一分配,其他方面无权染指。
所谓“开源”,就是提高中东殖民地的自给程度,减少对外依赖。比如将埃及原来种植棉花的土地改为种植小麦,将大麦、小米、玉米掺入面包粉等等。还有实施粮食征购计划,大规模征集农民余粮,适度竭泽而渔一下也无不可。同时也采取点提高农业产量的进步行动,大概也能帮农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改善一下他们的生产条件。
好了,这些措施采取后,中东地区财政经济形势严峻,通货膨胀严重也就在所难免了。怎么办?征课重税呗,定量配给呗,全面管制呗。啊,“鉴于这些不利因素,中东的经济竞没有陷于更加紊乱失调的境地,是难能可贵的”!啊,高贵的大英帝国“功德无量”乎!
当然,这些中东后方机构的成立也不能说没有“贡献”,中东人民对战争的贡献度不能不上升了。中东人民忍受着战争的无尽苦难,同样为这场战争付出巨大贡献和牺牲,在这里,一切人力物力资源同样被调动起来,一切后方设施同样悉数被用于战争,一切产业悉数按战争要求被调整。正如埃及总统纳哈斯所言:“埃及政府和人民以及我本人,无不竭诚提供一切可能的协助,而这种协助并不违背本国的利益,使我自豪的是,每个埃及人在此时刻对于祖国,对于埃及的盟国,都尽了责任。”
下面我们介绍几个与中东后方建设有关的其他问题。一是阿拉伯民族统一运动的发展。中东是阿拉伯民族生息繁衍之地,这里的阿拉伯民族统一运动由来已久,面对共同的帝国主义压迫,阿拉伯民族下的中东各国试图以统一求自强,以统一求独立解放。特别是巴勒斯坦问题产生以来,为了对付犹太复国主义,阿拉伯民族的团结统一倾向更加明显。战争爆发以来,英国对阿拉伯统一运动也由排斥转为支持,因为它想利用其中东的有利地位主导这一运动,以维护和加强其战后的中东霸主地位。而国务大臣统管中东各殖民地,也为支持阿拉伯民族统一运动提供有利条件。事实上,国务大臣上任以来就非常关心这个问题,与诸侯们商讨过这个问题,并向伦敦提出过一些意见和建议。
二是美国进入中东问题。解决中东军需民用问题,建立中东补给中心,大英帝国一开始就离不开美国强大实力的支持,美国在参战前就允许租借物资进入中东,而参战后则开始大规模参与中东后方建设,英国统管中东的各级机构中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美国人的身影。没有回报就没有投入,美国人投入中东可不是作英帝的尾巴,那是为名利而来,为取代英帝而来的。美国人来到中东一开始就活跃异常,四处建立联系,四处扩大网络,为未来铺垫着道路。当然,当前美国还是以支持英国为主,以精诚合作为主,一方面大敌当前,反法西斯为主,一方面自己还羽翼未丰,不宜太过张扬。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