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是上策还是无奈之举

诸葛亮北伐是上策还是无奈之举

首页战争策略乱世三国策更新时间:2024-05-11

诸葛亮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他的“未出茅庐,遍知三分天下”的政治谋略,继承先帝遗嘱“五出祁山”展示了军事家才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尽忠职守的大公无私精神和“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思想品德集于一身,正好与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价值观和赞颂的忠臣良相的形象,完美的结合了在一起。

中国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尤其是知识分子,所以,罗贯中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构思的立意上,就把中华文明创立和追求的政治清明的社会制度和“礼仪仁智信,温良恭俭让”的社会行为规范,寄托在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使两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融合。由于文学作品的渲染,也使得人们更愿意相信、崇拜《三国演义》中的神化的“诸葛亮”形象,这也使得史学界和社会层面在评论诸葛亮北伐的地位和作用上,蒙上了更多的感情色彩而不愿以史实的角度去捅破这美丽的泡影。

一、东汉末年是动乱的年代,也是英雄备出的年代

东汉末年,汉恒帝禁锢善类,宠信宦官,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峰起,爆发了黄巾起义等各种混战,同时它又是英雄备出的时代。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在这些“英雄”中,莫不以曹操、刘备、孙权谓之,他们分別建立魏国、蜀国、吴国,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政治格局,对政治的构化、策略和方法上对历史走向的影响,都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人,东汉相国曹参之后。

他祖父是宦官曹腾,因侍候四代皇帝有功,被封为平阳侯,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继承了曹腾的侯爵。曹操小时候很聪明,善权谋,但却不务正业,是个无名之辈。他的叔父就经常责骂于他,并到曹嵩面前告状,他很害怕。一次,他在叔父面前装作中风,吓得他叔父赶紧告诉曹嵩,曹嵩听后很惊奇,也很着急,赶到现场呼叫曹操,曹操才装作慢慢的恢复过来。曹嵩问他怎么会得此病,曹操慌称,过去并没有这病,是因为叔父不喜欢自己,还经常责骂他,慢慢的才患上这病。从此他叔父再到曹嵩面前告状时,曹嵩都不在相信,曹操也更加放荡不羁了。

命运多变,在那个动乱的时代,曹操的才能逐步得以崭露。曹操早年爱好武艺,博览群书,尤其喜欢兵法,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还有注释《孙子兵法》的《魏武注孙子》著作传世。这些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稳健的基础。

《魏书》曰:大尉桥玄,世名知人,睹大祖而异之,曰:“吾见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吾老矣!愿以妻子为托。”由是声名益重。《三国志》魏书一。

曹操二十岁时被举为孝廉,入京都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都城洛阳是皇亲贵戚聚居之地,很难治理。曹操到任后,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之”。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被曹操用五色棒处死,从此,“京师敛迹,无敢犯者”。但他也得罪了很多权贵,碍于其父曹嵩的关系,明升暗降,才被调出京都,任顿丘令。

2、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

其祖父刘雄被举为孝廉,官至东郡范令,父亲刘弘早亡致使家境败落,少年的刘备只能与母亲以织席贩履为业,生活非常艰苦。他家东南角有一高大的桑树,从远处看好像车盖一样,来往的人都觉得这棵树长得不像凡间之物,认为此家必出贵人。刘备小时候与同宗小孩在树下玩乐,指着桑树说:“我将来一定会乘坐这样的羽葆盖车。”刘备叔父刘子敬说:“你不要乱说话,让我们一家遭灭门之罪。”

刘备十五岁时,母亲让他外出求学。与同宗刘德然、公孙瓒一起拜原九江太守、同郡人卢植为师。刘德然的父亲刘元起常常资助刘备,招致其妻的不满。

元起妻曰:“各自一家,何能常尔邪!”元起曰:“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中山之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三国志》蜀书二。

黄巾起义后,刘备率属从投入校尉邹靖部镇压起义有功,后又参加镇压张纯反判有功,被封为安喜县县尉。后来,该郡督邮要遣散刘备,刘备到督邮驿站求见,督邮称疾不见,刘备怀恨在心,鞭打督邮后弃官逃亡。后来又在多次战斗中有功,先后任过下密县丞、高唐尉、高唐、平原县令,后领平原国相。由于刘备外御贼寇,在内则乐善好施,当平原相时深得人心。

3、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人,是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二十二代孙。

其父孙坚和兄长孙策,打下了江东基业,孙策遇刺身亡后,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

琬语人曰:“吾观孙氏兄弟虽各才秀明达,然皆禄祚不终,惟中弟孝廉,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尔试识之。”《三国志》吴书二。

二、诸葛亮为什么要躬耕于南阳

《论语•子罕》中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这其中的道理就是,人才和美玉一样,再好的东西,如果你报价一百万,它就值一百万,你报价一千万,它就值一千万;如果你不报价,有人非常喜爱它,那他就会把它视为无价之宝。如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的故事。因二人关系密切,招致其桃园三结义的关羽、张飞的不满和嫉妒,刘备又是如何答复的呢!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三国志》蜀书五。

这就是古人说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与道家思想讲的“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哲理,是相通的。诸葛亮显然是深谙此道的。

1刘备最大的政治资本是占尽先机——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即天时。

《论语•子路》中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在诸侯争雄的东汉未年,曹操和孙权都有很大的政治资本和军事实力。刘备既没有曹操、孙权那样的政治资本,也没有他们那样强大的军事实力。但在群雄逐鹿的动乱年代,受中国正统思想的影响,忠臣和良将是不会辅佐和容许外姓人篡夺刘氏江山的,如曹操的重臣荀彧。曹操又是宦官世家,在中国官史上,宦官与外戚干政一样,都是国家和社稷祸乱的重要根源,而外姓人夺权更是谋反、大逆不道和不忠,这就是史书《三国志》和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都把曹操视为奸雄的理论基础。

2、刘备在为平原相时深得民心,其政治生涯中又占有了人和。参阅《三国志》蜀书一。

3、诸葛亮三分天下的谋略,给刘备准备好了地理。

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面积26万平方公里,自古就是天府之国、富庶之地,四周皆为崇山峻岭。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

——李白的《蜀道难》

四川盆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谁占据四川后,其周围的大山就是抗击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自古就有:“天下已平蜀难平,天下未乱蜀先乱。”的老话,所以,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对刘备说出了三分天下的计谋和理由后,深得刘备的赏识。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三国志》蜀书五。

综上所述,诸葛亮作为一代忠臣、良相,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是不可能辅佐曹操、孙权或其它诸侯们的。且曹操本身才能甚高,属下能臣、名士如云,如荀彧、郭嘉、贾诩、荀攸、程昱、孔融、杨修等等。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曹操的《短歌行》

诸葛亮如果投靠曹操名下,他就不是诸葛亮了,也不可能在曹操那里显山露水,施展自己的抱负了。所以,诸葛亮只能选择在远离曹操、孙权、刘表的政治势力圈之外的清净之地——南阳,隐居、躬耕而坐等刘备的邀请。正如上述所说,刘备的政治生涯占有天时、人和,而诸葛亮的三国策又为其寻找到了汉室复兴的落脚之地——蜀,即地理,诸葛亮岂有不辅佐刘备之理呢?且刘备虽喜交豪侠,但少时不喜欢读书,其政治谋略和才能都很有限,而当时也仅有关羽、张飞等少量武将,还没有重量级别的谋臣,正是渴求人才的佳机。同时,他还要考察刘备求才的诚心,如果他贸然直接投靠刘备,同样,也很难会被刘备视为上宾。

三、诸葛亮被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所神化,脱离了真实的史实

罗贯中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依据陈寿的史书《三国志》所著,但《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故事记载的并不多。《三国演义》中描述的很多的诸葛亮的脍炙人口的故事,是没有史实资料的。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华容道计放曹操、空城计等。而有些故事还是相互矛盾的。如吴蜀联盟、连环计、火烧连营等。

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三国志》蜀书五。

在《三国志》吴书与《资治通鉴》汉记的记载中,吴蜀联盟都有一个前提。即鲁肃向孙权进言道,刘表死后,两个儿子刘琦、刘琮不和谐,刘备寄于刘表那里,可以去说服刘备让鲁肃安抚刘表的部队,共同抗操。而此时的刘备一败新野,再败当阳,准备到苍悟(今广西悟州)投奔大守吴臣。鲁肃到南郡时,听说刘琮已投降,诸葛亮向南逃走,追赶至当阳后见到刘备向其陈述天下之势及其前途,劝说其派亲信去东吴与孙权结盟。刘备这才采用鲁肃的计划,进驻樊口(今湖北鄂州)。

《三国演义》成就和神化诸葛亮的点睛之笔是计取西蜀策略,从而与其未出茅庐,预测魏、蜀、吴三分天下的策略相一致。顺理成章的塑造了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掐指会算的神人形象也。但从《三国志》和《资治通鉴》的记载中,这与诸葛亮并没有关系。虽然诸葛亮三国策有三分天下,但在其促成吴蜀联盟时,他对孙权讲的是荆、魏、吴三足鼎立,并不是典型的魏、蜀、吴三分天下。

张松说璋曰:“曹公兵强无敌于天下,若因张鲁之资以取蜀土,谁能御之乎?”璋曰:“吾固忧之,而未有计。”松曰:“刘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仇也,善用兵,若使之讨鲁,鲁必破。鲁破,则益州强,曹公虽来,无能为也。”璋然之,遣法正将四千人迎先主,前后赂遗以巨亿计。正因陈益州可取之策。先主留诸葛亮、关羽等据荆州,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三国志》蜀书二。

《资治通鉴》中记载的是,刘璋派张松向曹操致敬,但曹操此时己平定荆州,赶走了刘备,不留用张松,且张松身材矮小,行为放浪,曹操不待见他。张松怨恨,回去后才对刘璋与刘备结盟,孙璋同意。参阅《资治通鉴》汉纪六十。

刘备围攻成都,逼迫刘璋投降,占据益州,是张松与法正出谋划策,攻城掠地,李严在绵竹投降后,诸葛亮、张飞、赵云才领兵进驻白帝、江州(今重庆)、江阳(今沪州),也未在成都。平汉中也是刘备之策。之后刘备在成都即皇帝,改年号为章武。参阅《三国志》蜀书二。

《资治通鉴》中记载,平定汉中的计策是法正所出,不是刘备。参阅《资治通鉴》汉纪六十。

由此可见,《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与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有一定距离的。

四、诸葛亮北伐是上策还是无奈之举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开篇即讲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学研究的目的就在于明白为什么合,又为什么分,找出它的运行规律,从而实现长治久安,天下大同的太平世界。

1、诸葛亮为什么北伐,北伐为什么失败,北伐失败与蜀国灭亡的关系,在史学界争论颇多,主流观点认为北伐是正确的抉择,这种观点也符合社会上民众对诸葛亮形象的崇拜心理,也是深得民心的。但历史毕竟是历史,历史的研究必须还原于真实的面目,才能发挥其历史研究的功能。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三国志》蜀书五。

从这里看出诸葛亮北伐的政策源于刘备三顾茅庐与刘备谈的统一天下,复兴汉室的战略思想,并不是关羽大意失荆州和刘备兵败夷陵,刘备托孤诸葛亮后蜀国仅剩益州后,为谋求蜀国前途而制定的策略。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城危急存亡之秋也。……。今南方已定,兵用己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三国志》蜀书五。

从诸葛亮的三国策与出师表上看,此时的北伐与其最初制订的北伐政策是有本质不同的。

2、北伐是上策吗。关羽丢失荆州又被东吴所*,刘备为复仇出兵吴国兵败夷陵死后,三国中的魏、吴两国成了战场的主角,双方互有损失。蜀国地盘最小,实力最弱,当是坐享渔翁之利,休养生息的大好时机。虽说诸葛亮以汉高祖刘邦出汉中平定中原为据,但那时刘邦兵强马壮,又是三王分秦,内部矛盾重重,都有各自的小算盘,更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计谋,能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项羽未能及时增兵。而诸葛亮出兵时,派马谡守街亭,可以说是无将可用,兵马并不强壮,且诸葛亮进兵汉中已是公开的事实,魏国早有准备,又能及时增兵。与其最初北伐政策的前提——天下有变,又占有益州,荆州,两路出击不同,时机不对。可以说,此计虽妙,但时机不成熟,显然不能称之为上策。

3、北伐是无奈之举吗。中国兵法讲此一时,彼一时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显然,仅凭这段历史记载就认为蜀国弱、魏国强,北伐巩固了蜀国政权,延迟了蜀国的灭亡,北伐是正确的,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如果说第一次北伐还有一定道理,也小有战绩的话,第二次北伐则有穷兵黩武之嫌。

由此可见,蜀国的境况已是如此糟糕了,没有必胜的实力和决心,还不注重休养生息。而魏国远强于蜀国,王朗看到百姓大多贫困,魏明帝还在营建宫殿时即进谏到:

如此对比之下,诸葛亮仍坚持出兵,确实有点说不过去。至于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北伐都是粮食不足而无奈撤退,最后,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

最后,借用*的一句诗作为结束语吧。“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参阅《三国志》、《资治通鉴》、《三国演义》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