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在北宋建立初期,内忧外患层出不穷,内部尚未肃清,外部又威胁不断。北有北汉,契丹虎视眈眈,南有南唐伺机待发,其他如吴越,南汉,后蜀等小国也割据一方,不听号令。
虽然北宋建立之初风云飘摇,但在君臣一心之下,北宋避免了唐末五代的覆辙,存续超过了三百年,仅次于汉唐。虽然宋代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大统一王朝,但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却拥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经济文化的繁荣比之前者甚至有过之而不及。
从唐末朱温起义到北宋建立(907年—960年),五代十国近五十年的战乱将皇权的威严一扫而空,“兵强马壮者即为王”是当时普遍的价值。从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到后周,北宋,短短五十年的时间各个政权你方唱罢我登场,中原地区先后建立五个王朝,但往往存续没有超过两代人,而赵匡胤的北宋同样面临这一个严峻的问题。
而作为北宋奠基人之一的赵普,他在王朝建立之初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陈桥驿兵变拥立赵匡胤,谏言削弱兵权,还是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针对弊政的改革措施,都有其独到之处。
一.陈桥拥立,定策元勋赵普起于微末小吏,只有曾祖父曾作过县令,到他这一代已经家道中落。加之老家河北战乱不断,因此很早就随父亲迁居至洛阳。
从后周显德三年(956年),赵普进入赵匡胤的幕府,很快就表现出来非凡的才能。不同于其他皓首穷经的文人,他长于治事,善于吏治,很快就成为了赵匡胤得力的助手。赵匡胤之父赵弘殷在滁州养病时,赵普躬身侍奉,视之为父,因此也被赵弘殷看作子侄,赵匡胤赵光义都称其为兄,赵普也成为了赵匡胤的谋主,陈桥兵变的一系列事件都少不了赵普的谋划。
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值盛年的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其幼子柴宗训冲龄继位,幼主临朝,即使是在太平年间都是于国不利,更不用说在五代十国那一个大动乱的时代。再加之周世宗得位于后周太祖郭威。郭威因为子嗣被*,所以才以柴荣为义子,但就实际血缘而言,郭威的外甥李重进反而更加亲近。
在之前因为郭威欣赏柴荣,因此硬逼李重进定下了君臣之份,实际上李重进并不甘心。如今柴荣身死,幼主不利于国,那么作为郭威唯一血脉的李重进就成为了最好的候选人。一时间,李重进也开始蠢蠢欲动,正值国内未稳之际,契丹又趁此机会南下入侵,一时间可以说是内忧外患。
在当时的环境下,赵匡胤无非只有三个选择:一个是继续作为后周的忠臣,辅佐幼主;一个是支持李重进;另一个是自立为主,执掌大权。这三个选择都有利弊,赵匡胤也无法权衡。于是找来了赵普与赵光义为其谋划。
首先第二个选择就被排除,赵匡胤作为柴荣的心腹,与李重进没少爆发矛盾,即使帮助李重进登上皇位,以其对赵匡胤的忌惮,即使能保全性命,军权也绝不会任其执掌;其次是辅佐幼主,虽然柴荣对赵匡胤有知遇之恩,但人心难测,稍不注意就无法挽回。
后汉高祖刘知远与郭威情同手足,但其子刘承乾刚一继位,就迫不及待的对辅佐大臣下手,其他四名辅政大臣都被*害,郭威虽然逃过一劫但却是全家被诛。“所谓殷鉴之不远,望慎之”,赵普的一番话坚定了赵匡胤自立的想法,但如何能最大程度上的维护政局稳定,同时也保证赵匡胤的名声,成了最大的问题。
就这样在赵匡胤的默许下,一场由赵普主策划的“黄袍加身”就此诞生。不仅让赵匡胤如愿以偿的登上了帝位,还避免了他蓄意谋反的恶名。
《宋史》:“太祖北征至陈桥,被酒卧帐中,众军推戴,普与太宗排闼入告........及受禅,以佐命功,授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
虽然在登上帝位之后,赵匡胤为了安抚人心,依旧以范质,魏仁浦等人执政,赵普仅受封谏议大夫。但赵普的功劳却被赵匡胤看在了眼里,也是名副其实的定策元勋。
二.雪夜决策,谋安天下从建隆元年(960年)开始,赵普正式进入权力中枢,在太祖统治的十七年中, 赵普有十四年活跃于中枢之中,之后更是独相十年。宋初的大政方针大多都是有其策划,南宋名臣吕颐浩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一文中写道:
“朕与卿定祸乱以取天下,所创法度,子孙若能谨守,虽百世可也。”
言中的这个“卿”就是指的赵普,北宋建立之后,最重要的问题无非是两个,一个是内部的稳定,另一个是对外统一。在这两个问题上赵普都给出了至关重要的意见。
在对内稳定上,赵匡胤曾向赵普寻求结束五代乱世的方略,
《续资治通鉴·卷二·宋纪二》“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兵,为国家计长久,其道何如?”
赵普将五代动乱的根源,归结为“节镇太重 , 君弱臣强 ”,并提出“稍夺其权 , 制其钱谷 , 收其精兵 ” 三大纲领。针对于此,赵普建议赵匡胤逐渐提高文人的地位,用其为知州,分化武将的权力。在中央弱化禁军将领的权力,实行兵将分离,同时通过更戍法,让军队保持战斗力。
在行政上,赵普主张重视法制,主持修撰了《刑统》,《编赦》,一改了五代时期酷刑驳杂,条律混乱的局面。同时加强了对官吏的选择监察和惩治。
“太祖始革五代之弊 , 创立法度”“赵普惩前毖后,力劝宋祖裁抑武夫,百年积弊,一旦革除,读史者多艳称之。”
宋初开始初步改革科举制,简择官吏 ;选授司法参军以律疏试判 ,督促官吏学习律令,熟悉吏事;并且精择官吏,让称职者久任。 在赵普的主持下,五代混乱的政局很快得到了改善,北宋得以维持了后周来之不易的局面,赵普功不可没。
在对外统一上,最著名的就是“雪夜访普”中制定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方针。在故事中赵匡胤冒着大雪造访赵普,然后一起制定了这一方略,但事实上是远非如此。早在后周时,大臣王朴就在《平边策》中提到了这个观点。
但两者有有所不同,后周时期柴荣将向南攻略的重点放在了南唐上,虽然在数年的征战中,后周夺取了南唐的淮南之地,但并没有彻底灭掉南唐。而赵普制定的方略则是“先取巴蜀,次及广南,再取江南”。
后世很多人都因此批评赵普,认为因为赵普先南后北的方针,致使北宋失去了收复燕云的最好机会。但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客观,太祖时期继承了后周的遗产,军事实力的确达到了整个北宋的顶峰,但同样当时契丹的实力也不容小觑,再加之北汉占据太原坚城,赵匡胤曾两次北伐都无功而返。经过长期对峙消耗,直到太宗赵光义雍熙年间才灭掉了北汉,由此可见先攻契丹的战略完全是不切实际的,甚至还会给南唐坐大的机会。
根据赵普的方针, 北宋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太祖与赵普也同样没有忘记收复燕云十六州,不仅为了其准备“封桩库”,还在军事上多有准备,逐渐蚕食了北汉。但天不如人愿,还未待有所行动,太祖就身故了。
三.金匮之盟,数度为相我们现在人去评判赵普,总会带有许多的主观色彩。例如在太祖逝世后,赵普与赵光义合作,凭借着自己元老的身份替“金匮之盟”背书。为太宗继位找到了合法根据。因此二人达成默契,赵光义让赵普再度为相,并帮助他打击政敌卢多逊。
之后赵普投桃报李,为了帮助赵光义实现皇位世袭传承,避免重蹈太祖兄终弟及的局面。在赵光义的默许下极力打压秦王赵廷美(太祖太宗之弟),最终间接导致了秦王赵廷美的死亡。
在与太宗奏对中,赵普以《论语》为引,隐晦的表达了希望继续为太宗效力的愿望。
赵普曰:《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可即使如此,太宗也并没有信任赵普,两者虽然在表面上保持着尊敬。但在实际上暗中却在培养新的官吏,如吕蒙正等人就是如此。赵普在太宗年间又先后两度为相,仅仅只有四年的时间,而且受限于信任并无太大的作为。
四.功在社稷,疏于私德平心而论赵普的私德学识并不算出色,在太祖年间因为贪污受贿,包庇罪犯而在太祖晚年被罢免相位外放任职,在学识上也远不如北宋历任宰相。不仅在赵匡胤年号上“乾德”上闹了一个大笑话,甚至后世广为流传的“半部论语治天下”,最早也只是政敌取笑他不通学识。
南宋林的《古今源流至论》记载:“赵普,一代勋臣也,东征西讨,无不如意,求其所学,自《论语》之外无余业。“
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有着多面和复杂性,赵普也不例外,他有时是严厉正直的谏官,雪夜决策、杯酒释兵权,但其收受贿赂、随波逐流、见风使舵,同样引来无数非议。
也许由于自身的局限性,赵普的种种措施为北宋埋下了不少的隐患,但是我们更不能否认的是正是在他的努力下,北宋才结束了长达百年的混乱,国家才重新回归了繁荣。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赵普是典型的官吏代表,在乱世中他竭力表现自己,尽力的抓住每一个机会,在封建皇权的体制下,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但以身家性命为重,他从来不是真英雄,只是一个在多变的封建君主威严下,战战兢兢、游走其中的官吏。
参考文献:
《宋史-赵普传》《资治通鉴》《赵普评传》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