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不如美器”历来是中国人的器用之道,从粗放式羹饮发展到细啜慢品式饮用,人类的饮茶经历了一定的历史阶段。一部三国演义,写遍历史兴衰之事,道尽人生沉浮之慨,江山如画,多少豪杰,读来荡气回肠,令无数读者心有戚戚焉。而在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里,三国时期也有着丰富多样的茶事。咱们今天就来聊聊三国:

华佗论茶
华佗,汉未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医学家,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精于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太平御览》卷八六七引华佗《食论》:“苦荼久食,益意思。”苦荼即茶,指出茶味苦,饮茶益于振奋精神,可清心健脑。他较早地论述了茶的保健作用。
相传华佗常年奔波在江淮一带采药,为民治病,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据说他累的时候,只要喝到一杯清茶,疲惫顿时消失,因而体会出茶“益意思”的见解。

东汉末年,局势混乱,群雄并起,最后魏、蜀、吴三分天下;而吴国在扬子江下游,是接近茶叶的产地,有盛行喝茶的习惯。
《三国志·吴书·韦曜传》中载:"孙皓饮群臣酒,率以七升为限。曜饮不过二升,或为裁减,或赐荼荈以当酒。"陆羽《茶经·吴志·韦曜传》中也有这样的记载,“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荼荈以当酒”。

三国时期,诸葛亮在刘备白帝城托孤后,为了实现匡扶汉室的宏愿,曾在沔阳的定军山屯兵8年,惨淡经营,在修水利、垦荒地、养蚕桑和种植茶树方面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诸葛亮还在略阳县的一座山上设立接官厅,邀请羌氐族首领品茶议事,以茶道来谋求与羌氐族携手抗曹。羌氐族以游牧为生,多食牛羊肉,茶叶能消食化腻,很受羌人头领的喜欢。羌人头领在品茶中得益,答应与诸葛亮联合抗曹,曾将数十万大军交给诸葛亮指挥共同伐曹。当时就有位诗人写了“羽扇纶巾卧龙神,一杯香茗话天下”的诗句予以赞扬。

在《普洱府志古迹》中也有这样的记载:“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鏝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撤,固以名其山。"至今当地人称南糯山为“孔明山”,称茶树为“孔明树”,尊孔明为“茶祖”。每年都要在诸葛亮诞辰这天举行集会,称为“茶祖会”,赏月歌舞,放孔明灯,祭拜诸葛亮。

合肥三国新城遗址公园,位于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占地530亩,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漫步在这些乱石故垒之间,点一盏茶,遥想当年雄姿英发的风流人物,故国神游,历史与现实之间仿佛结成了更为深厚的羁绊,眼前的也就不再是遥远彼岸的烟雨幻影,而是近在咫尺的代代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