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下猛将被擒,敌方愿交换战俘,朱元璋却坚决回绝,原因让人慨叹

座下猛将被擒,敌方愿交换战俘,朱元璋却坚决回绝,原因让人慨叹

首页战争策略猛将无双蛮王传更新时间:2024-08-01

读《明史•廖永安传》,会有一个疑问,让人挥之不去。

什么疑问呢?

先看该传所写:

明太祖崛起之初,巢湖人廖永安、廖永忠兄弟偕同俞通海等率舟师前来归附。

明太祖亲往收其军,以其舟师攻打驻守于马场河的元中丞蛮子海牙军。

元军驾驶楼船,不利进退。

廖永安等人操舟若飞,屡战屡胜。

由此,明太祖始定渡江之策。

渡江之日,万帆发于江口。

廖永安举帆,向明太祖请示进攻方向。

太祖遥指牛渚。

时西北风方骤,舟师鼓帆而行,顷刻达岸。

太祖挥甲士奋勇以登,采石镇兵皆溃,遂乘胜取太平。

战后论功,授廖永安管军总管。

不日,廖永安率舟师攻破海牙水寨子,生擒元民兵元帅陈兆先,进入南京。

明太祖因此擢廖永安为建康翼统军元帅。

随后,廖永安先以舟师从取镇江,克常州;又以舟师同常遇春攻克池州,擒徐寿辉守将;又偕俞通海拔江阴之石牌戍,迫降张士诚守将栾瑞;再以舟师于常熟之福山港破张士诚兵,缴获战舰无数以归。

可惜的是,廖永安跟从徐达收复宜兴,贪功深入太湖,与张士诚大将吕珍恶战,后军不继,战船搁浅,不幸被俘。

廖永安长于水战,所至皆建奇功。张士诚爱其才勇,多番招降,遭拒后,将之投入囚牢。

明太祖激赏廖永安之忠勇不屈,遥授行省平章政事,封楚国公。

永安被囚凡八年,竟死于吴。

吴平,丧还,太祖迎祭于郊。

洪武六年,明太祖定廖永安谥号为“武闵”。

洪武九年加赠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光禄大夫、柱国。

不久,又改封为郧国公。

通篇字数并不多,但传递出的讯息很多:

一、 巢湖人廖永安、廖永忠兄弟,以及俞通海等人是带有大批水军投奔朱元璋的;

二、 朱元璋得廖氏兄弟的水军后,水战所向皆捷,因此有了渡江攻取南京的想法。这,也透露出朱元璋之前是没有水军的,即没有渡江攻取南京的打算(至少近期没有)。

三、 廖永安的水军的确牛逼,攻采石、克太平,顺利帮助朱元璋拿下了南京。朱元璋也因此擢廖永安为建康翼统军元帅,器重有加。

四、 廖永安带领水军四下攻城掠地,连取镇江、常州、池州、石牌戍等地,无不得志。

五、 因为廖永安太能打,被俘后,得到了张士诚的敬重,多番招降。

六、 朱元璋对廖永安被擒非常惋惜,遥授其为行省平章政事,封楚国公。

七、 廖永安对朱元璋非常忠心,被俘八年,坚贞不屈,最终死于狱中。

八、 朱元璋对廖永安的死非常伤心,平灭了张士诚后,迎祭于郊;洪武六年上谥号为“武闵”, 洪武九年改楚国公为郧国公。

以上讯息粗粗一看没问题,但仔细一看会觉得不对劲。

哪儿不对劲呢?

第七、第八点不对劲。

按照以上第七点,朱元璋对廖永安被擒是如此的痛心和惋惜;但根据第八点,廖永安被俘八年,最终死于狱中——难道,这漫长的八年中朱元璋都没有半点办法进行拯救?军事手段不行,政治外交手段,抑或经济手段也行啊。

查《国朝献征录》,里面有一段话,可以看作是对《明史•廖永安传》记载的补充:士诚欲降之,永安不屈,遂拘囚。之后徐达援常州,士诚弟来战。达遣王玉击败,擒士德。上喜曰:“士德,士诚谋主,其人智勇。今擒之,张氏之成败可知矣。”遣人往求和好,士德母痛之,议归永安以易。上不从,士德死,(永安)竟不获归。

原来,朱元璋并不是没有办法拯救廖永安,而是不愿。

因为,《国朝献征录》上交代得清清楚楚:廖永安被擒后不久,徐达在常州抓到了张士诚的弟弟张士德。张士诚一看弟弟被抓了,赶紧派人向朱元璋求和。张士诚的母亲心疼儿子,提出用廖永安换回儿子。朱元璋拒绝,*了张士德。廖永安因此没能获得释放。

由此,问题来了:朱元璋果真爱惜廖永安,为什么不肯达成交换战俘协议?不肯就算了,还要*掉掌握在手的筹码张士德,岂不是要把廖永安向死路上推?

以往史家分析,主要着重于《国朝献征录》文字中朱元璋说的这一句——“士德,士诚谋主,其人智勇。今擒之,张氏之成败可知矣”。

即朱元璋不肯释放张士德,是张士德对整个战局影响太大了——张士德是张士诚的主心骨,只要*了张士德,张士诚就蹦不了几天了。

大家都称赞,朱元璋不用张士德换回廖永安,是舍一人而全大局,是壮士断腕,悲壮而明智。

但这种说法根本经不起推敲。

细查史书,并没发现张士德是什么了不起的人,而从他被朱元璋擒*后,张士诚集团并没起什么大的变化,且与朱元璋相抗衡了八九年之久(张士诚亡于至于二十七年)。

而退一万步说,就算张士德真的是张士诚集团里举足轻重枢纽人物,您朱元璋关押住他就行,实在没有必要将之*死,以此来激怒张士诚。

因此,问题的关键来了——朱元璋通过*张士德来激怒张士诚,意欲何为?

难道,不是想催使张士诚*死廖永安吗?

这就让人更加奇怪了,《明史•廖永安传》上的记载,朱元璋明明是如此爱惜廖永安,为什么想要张士诚*死廖永安呢?

莫不成,《明史•廖永安传》记载了一段假历史?

事实上,《明史•廖永安传》还真是记载了一段假历史,准确点说,也许不算是记载了一段假历史,而是隐瞒了一段真历史。

查《明实录》,廖永安、廖永忠兄弟偕同俞通海等率舟师前来归附的时间,是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五月。

这个时候,朱元璋并非濠州红巾军的老大。

当时的老大的是郭子兴长子郭天叙,称濠州都元帅。郭子兴的妻弟张天祐称左副元帅,朱元璋称右副元帅。

即朱元璋只是军队里的老三。

军队里职位最高的将领也不是徐达、常遇春、冯国用这些人——这些人,只是在朱元璋手下打工。

当时职位最高的将领是邵肆、邵荣等。

由于廖永安是带着军队来投的,并在投入之后迅速建功,职位被安排在了邵肆、邵荣之后,徐达、常遇春、冯国用等人之前。

了解这个情况,再看看郭天叙、张天祐、邵肆、邵荣等人的下场,就明白朱元璋为什么要廖永安死了。

至正十五年(1355年)秋,朱元璋在明知元民兵元帅陈埜先是诈降的情况下,对之予以接纳。

至正十六年(1356年)初,陈埜先谋*了郭天叙和张天祐。朱元璋迅速出手,除掉了陈埜先,自己成为了老大。

俞本《纪事录》中,在攻克集庆路前的至正十五年八月,有“从邵四元帅克溧阳”之语,“四”应该是“肆”之误写,即邵肆在至正十五年八月已拥元帅之号,地位是很高的,但却在一次小型的作战中莫名其妙地阵亡了。

邵荣是廖永安被擒后职位仅次于朱元璋之人,为中书省平章政事,于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被朱元璋以“谋反罪”论处。

在朱元璋的眼里,廖永安是和郭天叙、张天祐、邵肆、邵荣等其实是同一类人,能利用时就利用,不能利用时,就果断切除。

所以,《明史•廖永安传》里,朱元璋对廖永安又是遥授职位,又是迎祭于郊,又是上谥号,全都是做给世人看的。

难为廖永安对朱元璋如此忠心耿耿。

但回过头来想想,廖永安的弟弟廖永忠,以及家人都在朱元璋手里,他不这样做,又岂能保全家族上下性命?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