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足球队在世界杯迎来单刀球,丹一家正坐在电视机前屏气凝神。
突然天降异象,从紫红色光雾的虫洞里走来一群声称是来自30年后未来的特种兵,他们回到当下的2022年招募战士,以击败在2050年肆虐世界的外星怪物,确保人类文明的延续。
如上,《明日之战》是一部典型的末世怪兽科幻大片。
影片讲述了2050年的地球,被外星生物“白长钉”侵袭。于是幸存者穿越回2022年,向他们的父辈祖辈求救,克里斯·帕拉特饰演的丹,是一位在高中教书的伊拉克战争老兵,被传送到了未来参战。
确实好久没有看到一部如此大体量的末世科幻灾难片了。
跟《失控玩家》的拿来主义相同,《明日之战》中也有各种好莱坞科幻大片的影子。
比如抢夺实验室样本的段落,那种屏气凝神警觉怪物的体验,仿佛重温《寂静之地》;而“白长钉”的怪兽形象,尤其是其幼卵,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异形》。
丹与女儿的父女情部分,也很容易让人警觉地想起《星际穿越》。还有类似穿越时空战斗以拯救地球的《明日边缘》,再如同样讲述侵袭地球的《星河战队》。
如果“就是来看打怪兽的”,那么它香
如果不去讨论科幻设定,心理预期只是火爆的打怪兽爽片,那么《明日之战》肯定能满足你的胃口。
各种厮*、枪战、爆炸等大场面的视觉冲击力,能让人感受到肾上腺素飙升的快感,很香。
比如前三分之一的重头戏,抢夺实验室残留的样本。
穿越到未来伊始,影片多方面营造和铺垫出未知而强大的恐怖氛围。随后不久,男主角率领的小分队和怪兽狭路相逢,从实验室所在的楼道,展开敌强我弱的追*,然后到街道上的疯狂追袭,瞬间吃人。很多正面死磕的第一人称视角镜头,士兵们拼命*出重围,最终仅三人逃出生天。
再如抓捕雌性巨兽的大战。
一边是终于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将雌兽困进牢笼中,而另一边,雄性怪兽们俨然已经成群结队“闻讯”*来。从地上肉身近战,打到天上飞的直升机对决,这一段厮*戏的火力值非常重。
围攻基地的一场戏,也颇为震撼。
怪兽群密密麻麻从水中袭击未来基地,飞机只能帮着空袭扫射,人类机枪尽显渺小微弱,观影过程中全身皮肤发麻程度,与《星河战队》差不多。
视效刺激不断输出的同时,情感内核也带到了。
《明日之战》就是最普通不过的好莱坞末日科幻大片的叙事套路,故事发展完全遵循着“怪兽入侵(破坏平衡)——人类不断应对——最终守护地球(恢复平衡)”的三幕结构。
而按类型片的模式来说,拯救地球的出发点和动力,一定是拯救家人。比如电影中的救女儿。结尾也必然是地球得到拯救,家庭归于和睦,无论父子矛盾还是父女矛盾都得到解决。
从这个意义上看,《明日之战》比较特别的一点,是从“父女情”到“父子情”的接力,而非某种情感贯穿始终。无论是前半段的“父女情”还是后半段的“父子情”,三代人在一条逆转的时间线里,用牺牲与拯救弥合了彼此。
最后一场漫无边际的雪中决战高潮,从父子隔阂到携手战斗,拯救了地球,守护了家庭,可以说非常刻意了。但这也符合观众预期,尤其是最后电锯 毒液 近身徒手肉搏,很容易让观众满足。
不过电影对情感矛盾处理得非常敷衍,父女的矛盾只靠女儿台词陈述;而父子的矛盾,就……“纯天然”的,没给任何缘由,也不带任何解释。
总之,如果只是看看大场面,那么《明日之战》还是可以的。可一旦细究影片的科幻设定,肯定会大跌眼镜。
很搞笑的一个关键设定bug是,未来世界2050年的白长钉,战斗能力太有限了,怕被刺脖子,怕被刺腹部,电锯可以“爆头”,火也可以烧得死。面对怪兽不知人类为啥没上什么重型武器,倒是因陋就简地用了电锯,最后还是丧尸般被白长钉一边倒地反*。
从这个角度上看,这是《明日之战》像极了披着外星怪兽皮的丧尸片的原因。
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情节设计,糟糕到实在让人难以忍受。
女儿研究出消灭白长钉的办法——毒素,竟然装在针管里,需要手动给白长钉注射。所以,非常搞笑地,毒素打一半怪物都醒了,最后还是选择引爆炸弹,让人和怪物同归于尽。
可是,直接悄悄地把外星飞船一锅端地炸掉不好吗?
作为母题的“怪兽入侵”
怪兽电影,是约定俗成的一种说法,严格意义上讲,并非是一种类型片。一般电影中大多有体型巨大或怪异的生物形象作为异化的非人实体。
但怪兽或“怪兽入侵”可以说是科幻片、灾难片、恐怖惊悚片中一个经久不衰的母题。
围绕这个母题,出现了很多经典的怪兽形象,兼具视觉奇观与文化内涵。怪兽,本质上源自人类对自然、社会乃至未知世界的恐惧与想象。
《哥斯拉》
1933年的《金刚》,1954年的《哥斯拉》,1975年的《大白鲨》,1979年的《异形》,1993年的《侏罗纪公园》,都是怪兽电影上要划重点的里程碑式作品。
《金刚》虽非滥觞,但却因其制作、叙事与主题的强大影响力,而被视为怪兽电影的开山之作。《金刚》中最经典的一幕,便是金刚轻而易举地攀爬至帝国大厦——人类现代文明的象征物之上与飞机搏斗,人类世界显得不堪一击。
问世于冷战期间的日本影片《哥斯拉》(1954),讲述了被核试验唤醒并发生基因突变的恐龙,摧毁东京的故事。《哥斯拉》是反思工具理性与科技理性议题的早期范本,也为这个主题设定了比较经典的叙事模版,以至于,后来日本版的《哥斯拉》系列电影,甚至高达29部。
六七十年代,随着新好莱时代的降临,新型怪兽也随之出现在电影之中。
《大白鲨》
斯皮尔伯格1975年执导的《大白鲨》重新确立了怪兽在银幕上的形象。也是从此,巨蟒、巨鳄等各种生活中可以想象到、但又巨大的生物,开始成为电影的主角,肆虐银幕。
而1979年的《异形》,则更堪称经典,影响了后世绝大多数的怪兽科幻片。
进入九十年代,斯皮尔伯格用一部《侏罗纪公园》再次震惊了全世界,影片中电脑特效制作的恐龙惟妙惟肖,消失了亿万年的庞大神秘物种在银幕上栩栩如生。《侏罗纪公园》的意义,在于让怪兽电影步入商业大片时代。
在此之后,怪兽电影开始两种发展路线。
其一,《金刚》《哥斯拉》《异形》《侏罗纪公园》等系列被不停被翻拍重制;
其二,新的怪兽电影层出不穷,比如《环太平洋》系列、《迷雾》等等。
《环太平洋》
乏味的复制品是多数,但偶有创新之作。
比如“巨型尺寸”是《环太平洋》(2013)的清新之处。《环太平洋》系列创造性地扩大了“怪兽”的尺寸,相应的人类也造出了巨型的机甲战士来应战。巨大的机甲战士与怪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银幕震撼。
怪兽电影是如何没落的?
从世界范围看,怪兽电影发展到今天一个硬性标准就是视觉特效的运用和奇观场景的展示。
但仅有视效刺激,远远不够。
怪兽电影,孕育其的社会和历史文化语境息息相关。
怪兽电影或者说怪兽入侵的母题,大多指向技术批判和文化批判两种意涵。
有关文化批判,最经典的怪兽形象莫过于金刚了。电影《金刚》中的“巨型大猩猩”形象一直被认为是“映射了美国社会的黑人种群。试想《金刚》里那只巨大的猩猩如果死在地上,而不是死在帝国大厦的顶端,那么这部电影可能早就被人们遗忘了。
《金刚》
而日版的《哥斯拉》,一方面充满着当时的人们对于科技阴暗面的忧思与惧怕,另一方面,它也是日本乃至世界民众对于核恐慌集体心理的充分呈现,是冷战的文化隐喻与象征。
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异形》系列,则携带着技术批判、女性主义、性与暴力、冷战意识形态等广泛的议题。
《异形》
奉俊昊导演的《汉江怪物》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文本。
《汉江怪物》中的怪物,被认为是韩国国民性的化身,其产生于政府,却被人民之手消灭。
《汉江怪物》
重思《明日之战》,怪兽“白长钉”的设定,没有负载什么隐喻或者文化内涵。对于政府的刻画,是不可见的,如此敏感的跨国拯救行动,做得像儿戏一样。
唯一的熟悉感觉是,当片中“星爵” 克里斯·帕拉特从天空落地时,吃鸡游戏开场了。
电影非常像游戏攻略的任务,主角团七八个人与怪兽死磕,简单粗暴,咔咔就是打打打。
流媒体电影的游戏化、趋同化,愈发明显。
尤其是近两年来,无论什么类型和题材,宽泛意义上的视效动作大片,越来越呈现出游戏化的倾向。
试图寻找什么文化表达的痕迹,简直扯淡。
哥斯拉、金刚、异形等经典怪兽形象,一次次在大银幕上复活,但会与时俱进去更新内涵的太少。
一次次怪兽侵袭不过是一次次毫无灵魂的资本游戏,拼盘杂烩、通俗至死。
你也可以看作是,流媒体入侵电影的一种消极面的表征,但终究还是一种好莱坞大片越来越逃避现实的态度使然。
神话时代产生神话怪兽,工业时代造就科技怪兽,在信息化文化大融合的当今时代,文化的多元化、大融合,理应对新的怪兽有新的想象。毕竟,所谓“怪兽”,都是社会冲突在人内心的延伸,怪兽电影始终指向着人类内心深处的恐惧心理。
《水形物语》就是一个我们时代“怪兽”的想象与表达,里面的怪兽既在神话历史中无迹可寻,也不是近代科技的产物,更多是人与怪兽的综合体。
怪兽电影,反映着现代世界中个体的生存危机与身份焦虑,指向人类现代性的反思与忧惧心理。
完全拒绝思考,回避与时代和现实对话,也只能拍成吃鸡游戏啊。
【文/洛神】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