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南日报】
《独异性社会:现代的结构转型》(精装版)
[德]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著,巩婕译,索·恩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独异才是王牌,不凡方获推崇,普遍标准之物没有吸引力。过着平凡日子的普通人被看作千篇一律的面孔。万事万物的新准则,就是品位不凡、人生精彩的“真”主体,还有那些无可替代的货品、文化活动、社团和城市。晚现代是独异性的狂欢。
《威廉·布莱克:永恒日出的想象世界》
[美]利奥·达姆罗施著,程文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诚如哈罗德·布鲁姆所评,本书既非一部系统性的传记,也非一部对布莱克作品的详尽指南,而是一部面向广大读者的书。达姆罗施教授舍弃了艰深的理论阐述,发出了对理解与享受的邀约,以期帮助大众欣赏布莱克深刻的原创“幻象”,并打开通往布氏借以表达此类幻象的种种象征的“感知之门”。
《大不敬的年代——近代中国新笑史》
[加拿大]雷勤风著,许晖林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从1890年代到1930年代,中国人对“可笑”的思考和谈论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本书将关于“笑”的文化表达分成五种:笑话、游戏、诟骂、滑稽和幽默,展现了这一时代日常生活中的喜剧特质,呈现了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为我们所忽视的面向,揭示了这一时期的喜剧文化对当下汉语表达的持久影响。
《批判理论与当代资本主义危机》
[德]海科·菲尔德纳、[意]法比奥·维吉著,许娇娜、黄漫译,东方出版中心
这个时代是一个危机时代,我们正经历着资本主义的历史性崩溃,这种历史断裂的新颖性与深刻性不容低估。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再次打破了资本主义无限增长的幻象,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再生产体制已经抵达其内在固有的历史极限,资本价值增殖动力下降在种种方面呈现出症状,这些都表明资本主义正在走向穷途末路。这是一部思考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的学术著作。两位作者运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批判和拉康的力比多经济批判,对2008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性质、原因和后果进行了阐释与分析,对作为现代社会无意识矩阵的价值形式加以批判。本书结合马克思和拉康互补的双重视角,阐明资本主义矩阵的两种不同的表现模式,不仅解构了资本无限增殖的神话,还彻底批驳了资本主义作为社会再生产模式的逻辑性、合理性以及表面的一致性,使其构成性的扭曲与历史局限性更加鲜明地呈现出来,从而指导人们认识当下危机并采取行动。
《流动的森林:一部清代市场经济史》
张萌著,史可鉴译,光启书局|上海人民出版社
一艘艘木筏顺流而下,将长江中上游的木材运送到下游城镇。林农、地主、伐木工、船工、牙行、钱庄、榷关以及商帮与行会,组成了一个跨区域的庞大市场……通过木材的贸易与再生,森林仿佛“流动”起来,满足了整个清代中国的房屋、桥梁、舟车建造等需求。本书讲述了这个庞大的市场如何运作,揭示了清代森林可持续发展的奥秘。
《如何批评艺术》
[美]特里·巴雷特著,徐文涛、邓峻译,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本书首先解释了艺术批评何为,接着梳理了艺术批评常用的理论来源,在此基础上结合案例详细拆解了艺术批评的三种手段,分别为描述、解读和评判,最后对如何写作艺术批评进行了步骤性的指导。
《韩国流行音乐》
[德]迈克尔·富尔著,王丹丹译,思库|江苏人民出版社
韩国流行音乐(K-Pop)近年来已征服了全亚洲音乐排行榜,并且向西方市场进军。韩流明星在世界各地的演出经常座无虚席,他们的音乐视频在互联网斩获数亿播放量,K-Pop俨然已是一种全球现象。K-Pop是一种文化,更是一项产业。从偶像塑造到音乐制作,从市场营销到文化政策,每一个因素都在K-Pop的崛起中发挥它的作用。在K-Pop的舞台上,政治和经济不曾缺席,全球化和民族化相互交融又彼此对抗。K-Pop背后的故事,可能比它本身更精彩。
《武士之心:李小龙的人生哲学》
[美]约翰·里特著,胡燕娟译,启真馆|浙江大学出版社
李小龙,原名李振藩,美籍华人,祖籍中国广东佛山。一代功夫之王,武术哲学家,截拳道创始人。作为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龙赤手空拳在好莱坞打出一片天地,征服了全球亿万影迷,让“功夫”(Kung Fu)一词首次被写入英文词典。李小龙有一套独特的个体哲学,一套综合了东西方理念的哲学,宣扬知识的效用和对自我的完全掌握。本书是对李小龙思想的理解和阐述:理解生命的整体,并且在一切事情上形成自己的观点;理解阴阳的概念;通过适应环境去战胜逆境;激发内在的精神力量,帮助你规划构想未来。
《齐美尔论艺术》
[德国]格奥尔格·齐美尔著,张丹编译,译林出版社
格奥尔格·齐美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的德国学者,作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著述广泛涉及社会学、哲学、文化学等诸多领域。本书精选齐美尔论艺术、社会与美的20篇经典论文,主题多样,不仅包括他对米开朗琪罗的诗歌、达·芬奇的绘画、罗丹的雕塑等的趣味性探讨,也包括他对艺术的形式、风格、法则等的更具理论性的美学反思。齐美尔的这部文集是艺术哲学乃至生命哲学框架下不可忽视的重要思想结晶,在人类个体的和普遍的特性之中寻找艺术的火光,是艺术社会学领域的根基之作。
《伊丽莎白·马什的磨难 : 一个女人的世界史》
[英]琳达·科利著,侯奕茜译,万川∣中国工人出版社
在18世纪全球巨变的旋涡之中,一位女性用个体生命经历的世界史。伊丽莎白·马什是18世纪最特立独行的旅者,她在牙买加出生,在伦敦、直布罗陀和梅诺卡岛留下痕迹,她到访非洲之角和里约热内卢,探索印度次大陆,还曾被囚禁在摩洛哥苏丹的深宫。她参与了佛罗里达州的土地投机和国际走私,数次被卷入奴隶制度之中。她的一生也是宏大历史的一部分,18世纪的启蒙运动、帝国战争、洲际贸易、奴隶贩卖与航海移民深刻改变着世界,也重塑着她的人生轨迹。
《焚身以火:第四次中东战争与莱昂纳德·科恩的救赎》
[以]马蒂·弗里德曼著,高冀蒙译,万有引力|广东人民出版社
“这些旋律很熟悉。我们什么歌词都听不懂,但它穿透了我的心。”一位听着科恩唱歌的以色列前线士兵这样说。那是半个世纪前的赎罪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重陷战火。一位远离故土的犹太人,也是那个时代乃至当代的摇滚巨星——莱昂纳德·科恩来到前线,希冀在故土、在死亡迫近、在音乐能穿透人心的地方,找到走出人生低谷的路。他在以色列前线奉献了一场无与伦比的“巡回音乐会”。每一次演出,低沉的嗓音、平静的旋律、超越语言的共鸣,以及他的独特魅力,修补了每一个被战争蹂躏破碎的灵魂。他用他的音乐为1973年的以色列带去救赎,自此成为赎罪日的文化符号;他也在这段过往中获得救赎,找到去路。作者马蒂·弗里德曼以科恩未公开的手稿为本,花费数年之功寻找、采访那次战争中与科恩相遇的人,还原了科恩避而不提的一段传奇经历,以一个个残酷却温情的故事描摹了战争的另一面。
《乔治·钱纳利(1774—1852):一位印度和中国沿海的艺术家》
[英]孔佩特著,刘艺译,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
乔治·钱纳利在英国艺术家中是颇为特殊的一位,19世纪早期,他已成为英属印度最主要的艺术家,凭着技巧精湛的画艺和惹人注目的性格而声名远扬。钱纳利在中国生活了27年,最后亦长眠于此。本书研究钱纳利的生平和艺术成就,同时也生动呈现了马德拉斯、加尔各答、广东、澳门和香港昔日的生活图景。钱纳利的职业生涯被作者置于当时的大历史背景下进行研究,那是东印度公司叱咤风云、中国沿海与世界贸易欣欣向荣的时代。平房、轿子、动物、疍家人、舢板、街头熙攘的摊贩……这些元素所构成的社会被钱纳利深深喜爱,并被其描绘得引人入胜。作者再现了这位极富天才又饱含争议的艺术家颠沛流离的一生。
《太古传:商业帝国200年》
[英]罗伯特·毕可思著,郑植、苏喜枝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这是一部记述绵延两百年的商业巨无霸太古集团诞生、发展、鼎立的历史作品。太古集团最初只是英国利物浦一家贸易小公司,经历近200年,六代人的艰难跋涉,从经营染料、棉花和苹果一路发展,成长为囊括人类衣食住行的商业集团。本书完整阐述了太古集团的历史脉络、家族嫡系、商业策略、突破困境的历程及*们在各个历史时期对社会和人生的所思所想。
《法国史》(全三卷)
乔治·杜比主编,吕一民、沈坚、黄艳红等译,商务印书馆
这部法国通史由历史学家乔治·杜比领衔,莫里斯·阿居隆、米歇尔·伏维尔等当时法国第一流的史学名家共同撰写。作者认为,王朝更替或者战争胜败只是表面的动荡,“推动历史发展的深层动力当在别的地方,亦即在生产力的开发以及权力和财富世世代代在人们之间进行分配时采用的方式之中。”
《红酒帝国:市场、殖民地与英帝国兴衰三百年》
[美]詹妮弗·里根·列斐伏尔著,陈婕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7世纪以来,英国一直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海洋国家,积极从事各种商品的海外贸易。英国长期以来对葡萄酒的旺盛需求,驱使一代又一代英国人前往海外殖民地从事葡萄酒酿造及出口贸易。除了攫取利益,葡萄酒生产商还自诩肩负着“文明教化”的使命,葡萄酒成为一种控制和征服他们眼中未开化而充满异域风情的土地、普及西方道德观和生活方式的手段。本书通过梳理英属殖民地葡萄酒酿造史以及殖民地与英国之间源远流长的贸易关系,讲述了英国三百多年的殖民扩张史,展现两次世界大战前后英国与其殖民地在力量对比、地位关系上的变化,以及英国消费市场由精英垄断转向平民化、大众化的历程。
《拯救弗洛伊德》
[美]安德鲁·纳戈尔斯基著,陈功译,文化发展出版社
本书讲述了一个跌宕起伏的真实故事:德国吞并奥地利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如何在千钧一发之际逃亡伦敦。1938年3月,德国军队跨越边境进入奥地利,随后希特勒将这个国家纳入第三帝国的版图。许多犹太人早已闻风逃离维也纳,但是时年81岁的弗洛伊德早已身患癌症,他拒绝离开故土。但是与弗洛伊德关系密切的多位知名人士深知情况危急,于是他们开始通力合作,试图说服弗洛伊德离开他深爱的维也纳,移民英国。在这群人当中,有担任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的威尔士医生;拿破仑的侄孙女丹麦王妃;有和弗洛伊德合作写书的美国大使;有弗洛伊德孝顺的小女儿、后来同样成为精神分析领域重要人物的安娜;以及他的私人医生——一个和弗洛伊德一样来自维也纳的犹太人,他甚至不惜推迟自己的移民计划,只为能够照顾弗洛伊德。作者为我们讲述了他们如何成功说服弗洛伊德,把弗洛伊德及其家人从德占奥地利营救出来,让他们得以定居伦敦。在那里,弗洛伊德在自由中度过了生命的最后16个月。
《影子母亲》
[美]卡梅隆·林·麦克唐纳著,杨可译,薄荷实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如何定义“好妈妈”?母亲和保姆谁是更好的照护者?如何理解保姆在家庭生活中的角色?如何界定和维护母亲与“非母亲”之间的边界?基于对30位职场妈妈和50位儿童看护的深度访谈,人类学家麦克唐纳从有偿儿童照护切入当代家庭生活的核心,探究代理母亲的工作。她深入家庭内部,观察商品化的母亲工作,包括雇主妈妈和儿童看护在情感和金钱上的矛盾和协商、家庭照护安排中的规则和期待等。本书校正了对于有酬家庭雇工的典型理解,阐明了当代女性对母职和雇佣策略的理解,揭示出家庭与社区、居家与工作、爱与金钱之间不断变化的边界。
《圣殿骑士的日常生活》
[英]海伦·尼科尔森著,欧阳瑾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圣殿骑士们既是修道士,也是骑士。”但更广为人知的是他们的骑士身份,历史上记录下来的大都是他们的军事成就和政治声望,而关于他们作为修道士的日常生活却鲜有论述。实际上,圣殿骑士团的大多数成员都生活在远离战场的庄园内、城堡里,甚至和其他宗教修会的修道士一样过着团体生活。那么,他们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如何管理自己的庄园和资产?哪些人利用捐赠支持过他们?哪些人租用过他们的土地?又有哪些人曾经和他们一起生活?作者利用各种现存史料,包括世俗法庭和教会法庭的记录、纳税记录、庄园账目和遗嘱,以及考古证据等,为我们构建了一幅欧洲圣殿骑士团的生活图景。
《纯粹的苦难:二战中的士兵》
[美]玛丽·路易斯·罗伯茨著,熊依旆译,格致出版社
本书讨论了士兵在战场上的听觉、嗅觉、味觉和第六感,勾勒出了一个影像资料无法涵盖的战地场景,通过叙说士兵“肮脏的身体”,士兵的战壕足病情,士兵受伤时的感受、态度和阐述受伤的方式,以及士兵对待尸体的态度揭示了战争的反人性本质。
《没人能是旁观者:十四个拷问人心的生命伦理难题》
[日]香川知晶著,吴震、杨西寒译,一读|陕西人民出版社
治疗无望时,是否有权选择安乐死?患有先天重疾的婴儿是否应该生下来?如何正确看待代孕?你愿意捐献器官吗?……随着医疗技术进步而出现的对生命伦理的拷问,是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无法回避的拷问。作者在书中针对十四个生命伦理难题,介绍了一系列引人入胜的经典案例,而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又引发了我们对于生命、生老病死的深入思考。
《孟德斯鸠思想批判》
[美]潘戈著,童群霖、邓欢娜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以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为研究核心,以文本细读的方式阐发了孟德斯鸠对启示传统的存在论地位和认识论作用的看法,同时涉及对启蒙理性主义的深入分析,并将其与霍布斯、洛克和斯宾诺莎等其他启蒙思想家进行了对比。在作者看来,孟德斯鸠的写作中不仅有对自由的推崇和对封建专制的否定,也同样分享着他的反对者对启蒙精神泛滥的担忧和对启示工具性价值的体认;然而,孟德斯鸠的理性理论构建在根本上是反启示的,他认为对启示的解构是建设以理性为核心的自由主义现代性的关键步骤。
《鲍桑葵传》
[英]海伦·鲍桑葵著,吴安新等译,商务印书馆南京分馆
本书为社会活动家海伦·鲍桑葵为其夫伯纳德·鲍桑葵撰写的小传,记录了鲍桑葵的一生轨迹及其思想发展。伯纳德·鲍桑葵是20世纪英国观念论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形而上学、逻辑学、政治哲学、美学、社会政策等诸多领域撰写了大量作品。然而由于分析哲学的崛起,伯纳德·鲍桑葵以及这一运动很大程度上已被遗忘。本书对于我们理解鲍桑葵、英国观念论乃至20世纪初英国哲学的发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语言教学材料研发》(第二版)
[英]布莱恩·汤姆林森主编,陶友兰、崔燕、王珍珍、杨星君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本书立足全球视野,从教材评估与改编、教材研发的原则与程序、针对目标群体的教材研发、特定类型教材的研发、教材研发与教师培训等五个方面,探讨了英语及其他语种教学材料研发领域中的重要议题。
《对话录》
[英]大卫·休谟著,张连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对话录》是大卫·休谟的一部宗教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79年。该书的主题是驳斥当时流行的两个宗教假设,即宇宙设计论和正统的天启论。这两个假设试图把宗教真理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休谟通过对它们的驳斥而动摇了整个宗教的理性根基。该书采取了对话体的方法,共设置了三个角色,分别是设计论者克里安提斯、天启论者第美亚和代表休谟本人思想的斐罗。整个对话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设计论的驳斥,第二部分是对天启论的驳斥,第三部分是斐罗对自己的宗教怀疑主义的深情告白。对话体的方式一方面让作者可以“放肆”而深入地探讨当时危险的主题和观点,另一方面可以让不同的立场在相互驳难之中充分显示自身。虽然整部著作都在贬抑理性,但它却散发着浓厚的理性气息。
《电影宣言》
李洋主编,新行思|上海文艺出版社·艺文志
本书收录了世界电影发展史上几乎所有宣言性文件,文献涵盖世界电影发展历程中的各个流派,包括早期电影、超现实主义、蒙太奇学派、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纪录电影运动、美国地下电影运动、英国自由电影、西班牙新电影等等流派和运动。这些宣言不仅是珍贵的历史资料,也塑造和引领了世界电影的发展。宣言由众多著名导演、影评人、电影理论家撰写,几乎记录了一部用文字和观念谱写的电影史,同时也展现了这些电影人的呐喊和激情、焦灼与困惑、爱恨与理想。
《99%人口的经济》
[英]保罗·阿德勒著,刘仲良译,浙江大学出版社
资本主义世界正处于一个充满危机的时代:经济混乱,失业高企,政府的不负责任,环境恶化,以及国际关系的对立,都是西方国家面临的威胁。在本书中,作者提出,如果不对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进行一些激烈的变革的话,这些根源性的问题势必将不断加深,最终导致资本主义体系的全盘崩溃。作者提出了一种民主社会主义的替代模式。他认为,要克服以上的危机,就需要加强对私营企业和整个国家经济的民主化掌控。他以一些最为庞大的大型企业运用的策略化管理方式为例,来说明这种运行方式是如何赋权给员工,并且保证其生产的效率和创新性的。他进而提出可以将这种方式运用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乃至整个国家层面。他认为这种方式能够将经济权力赋予绝大多数人口,真正实现民族化,并让各个企业团结起来,使其共同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最大程度地增大社会共同福利。
《游牧国家的诞生》
[日]林俊雄著,朱振宏译,中西书局
本书共分为六章,作者结合中西文献史料和19世纪以来欧亚草原所发现的骑马游牧民遗留下的墓葬遗址出土文物等最新的考古学资料,完整地探讨了骑马游牧是如何诞生、骑马游牧民如何建立国家以及他们在丝绸之路上对东西方文化交流所起的作用与影响。
《基督教史》
[英]迪尔梅德·麦卡洛克著,朱伟斌译,后浪 汗青堂|宗教文化出版社
基督教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之一,对人类历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本书不仅描述了基督教历史上的主要人物及其思想、宗教组织和灵性生活,而且描述了它如何改变政治和人类社会。本书作者行文的足迹遍及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3世纪的印度、7世纪的大马士革以及20世纪的旧金山、韩国。他是“游历”最广的基督教历史学家之一,他所传达的地域感与他所传达的思想力量一样引人注目。
《生活中的意义》
[美]苏珊沃尔夫著,陆鹏杰译,大学问|广西师大出版社
什么样的生活才值得一过?什么东西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本书为当代女性哲学家苏珊·沃尔夫的代表作,作者以分析哲学的方法,对“人生意义”的内涵做了抽丝剥茧的阐释,为我们思考如何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提供了非常有用的视角。
本文来自【湖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