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达克斯为什么会起义失败?

斯巴达克斯为什么会起义失败?

首页战争策略斯巴达角斗士起义更新时间:2024-05-05

一支仅靠着“好勇斗狠”的起义队伍,是不可能成功的。

斯巴达克起义,是发生在古罗马时期的一次奴隶起义,也是古罗马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奴隶反抗活动。

由于其在后期规模极大,一度导致古罗马元老院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

而这次起义的发起者和领导者,原是一名角斗士奴隶,即斯巴达克,在他的号召下,起义军从最初的不足百余人,一度膨胀至十几万人。

但可惜的是,这场轰轰烈烈的起义,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宣告结束。

至于为何斯巴达克起义会失败,其实也算是一个必然的结果,甚至从一开始,这场起义活动就注定会失败。

为啥呢?因为其本身就存在先天不足。

前文提到,斯巴达克的组织者,也就是斯巴达克本人,他原本就是一名角斗士奴隶,是因为忍受不了罗马贵族对他们的压迫,故而选择了起义。

但是在起义最初,就暴露出一个很大问题。

作为一名角斗士,斯巴达克最早团结起来的“伙伴”,同样也是以角斗士为主,比如他能成功发动起义,就是由几十个角斗士与之配合下完成的。

到了之后,起义军的队伍,如同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仅不足半年的时间,人数就达到了一万多人。

而在之后,所参与到起义队伍中的成员,除了角斗士之外,一大部分就是奴隶矿工。

当然,斯巴达克的队伍中,显然不可能仅有这两种身份的人,除此之外,还包括当时罗马帝国的*农民,以及从罗马帝国的军团中,叛逃出来的士兵。

但整体上,还是以角斗士与奴隶矿工为主。

这些人(包括后来的*农民以及叛逃士兵),身上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勇武有余,但却谋略不足。

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太过高屋建瓴的眼光。

再说的通俗一点,那就是在斯巴达克的队伍里,没有军师级的谋士,这就导致斯巴达克的起义军,整体素质低下。

而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历史上,起义活动想要做大做强,乃至达到成功,没有军师级的人物,是基本不可能的。

哪怕是最终同样以失败而告终的太平天国,在最初能逆势而起,正是因为有冯云山这号人,是他为太平天国搭建好了框架,并设计好规划。

不止是他,包括杨秀清也算是这种人。

总之就是,一个好的军师或谋士,能帮助一支队伍制定出适用于当下的计划,同时还能根据形势的变化,而对计划不断进行动态调整。

说得简单点,有一个高屋建瓴的好军师,就有了具体的行动方向。

这一点,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已经验证过了无数次,这无数次的案例也都说明了这一点,成功的也好,失败的也罢,均是如此。

但斯巴达克起义却没有这号人物。

为什么没有呢?难道庞大的罗马帝国,就没有这种人才吗?答案是当然有,但可惜的是,斯巴达克的队伍招募不来。

至于为何招募不来,这原因说起来,挺尴尬的。

古罗马时期,大量的奴隶是当时的一大特色,全国上下到处都有奴隶的身影,同时,这些数量庞大的奴隶,也包揽了几乎所有的工作。

种庄稼的有奴隶,打扫卫生的有奴隶,供贵族娱乐的,同样也是奴隶。

像斯巴达克,就是供人娱乐的奴隶之一,他们通过*死同伴,用鲜血来让那些奴隶主、大贵族满足精神上的需求。

但这里就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全国上下那么多奴隶,却也有地位高低之分。

比如,像一些有着特殊技艺的奴隶,其地位就比那些只会种地、打扫卫生的奴隶要高得多,同样,其待遇以及福利,也要比一般干苦力的奴隶要好。

有道是人分三六九等,这句话放在古罗马的奴隶中同样适用。

因此这么一来,像地位较高,同时待遇较好的奴隶,自然就不可能与像斯巴达克这种奴隶站在同一战线。

并且,像这种地位较高的奴隶,成为“自由人”的机会也相当大。

什么是自由人恩?简单来说,当时的奴隶,是有一定机会来实现阶层跨越的,也就是甩掉自己奴隶的身份,成为罗马的公民之一。

具体的过程虽然很难,但是并非没有可能。

比如,一个奴隶攒够了钱,把钱交给主人,同时主人也同意废除其奴隶身份,那么这个奴隶就可以完成身份转变。

另外,如果奴隶参加国家组织的对外战争中立了功,也可以转变身份。

总之就是,一个奴隶是有一定机会成为自由人的,而这么一来,就造成了一个结果,有一大部分奴隶,不愿意与斯巴达克“同流合污”。

毕竟如果参加了起义军,那想成为罗马帝国正式公民的可能性,就成了零。

不仅是成了零,还要冒着被*的危险,而从人性的角度来讲,一边是有可能会突破阶层,享受自由生活的机会,另一边则是前途未卜,且随时有危险的行为。

况且还会因此毫无退路可言,所以,对于大部分奴隶来说,都不愿意去放弃眼前的一切。

而说回军师以及谋士这个问题,当时在整个奴隶群体中,不乏有富有学识和眼光的人,比如当时贵族家庭中的家庭教师,他们就属于知识阶层。

这一部分的眼光,自然要比像斯巴达克这样的人要高。

并且我们也知道,在我国古代的各种起义中,能成功的,基本上都是团结了知识阶层,比如刘邦有萧何和张良,朱元璋有刘伯温、李善长等。

总之知识的加入,是能很大程度帮助起义队伍的。

但问题就是,像古罗马的那些有知识的奴隶,他们不愿意放弃自己本身就有的地位,更不愿意放弃成为自由人的机会。

因此,这类人很少有参与到斯巴达克起义事业中去的。

而没有了这些人的参与,那就导致斯巴达克在开始就处于先天不足的形态,他没有得力的军师为他策划,也没有好的谋士为他设计。

而这造成的结果,那就是其坐拥一大堆孔武有力的勇士,却像个无头苍蝇一样,处处在战场上吃瘪。

更要命的是,没有了军师,就没人为其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

一支起义军,在起义之后,尤其是在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必须是有蓝图和目标的,换句话说,就是我们下一步往哪里走,也就是方向问题。

比如朱元璋,在后期提出的口号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这个口号,不仅让当时不少社会阶层团结在了一起,同时也建立了最终的战略目标。

类似的例子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还有不少,而这些口号所能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

而这些口号出自哪里?自然是出自起义军首领麾下的谋士之手,他们通过分析天下大势,最终制定出一个适合自身的口号,也就是方向。

但是这些,在斯巴达克的队伍里没有。

而这就导致,在斯巴达克起义不久,内部就出现了严重的意见分歧问题,甚至因为意见的不同,起义军一度分道扬镳。

当时是在斯巴达克起义一年之后,由于前期取得了一些胜利,因此其队伍便迅速扩大,一度达到了十二万人之多。

但是,人一多,声音就多,况且对于下一步该怎么走,斯巴达克也没有明确方向。

所以,在一年之后,因为罗马帝国军队开始准备对起义军围攻,就如何应对问题,斯巴达克的队伍内部出现了两种不同声音。

第一种,是主流意见,包括斯巴达克本人也是这么认为的,即翻过阿尔卑斯山,找一个罗马帝国势力范围之外的地方,重新建立一个政权,继而发展壮大。

这种思路,就当时的形势而言,还是相当不错的,但是另一种意见却大相径庭。

另一种意见,是以当时起义军中的牧人以及贫农为主提出来的,他们原本是拥有土地的,但由于各种原因失去了土地,因此,他们希望能和罗马帝国的军队继续打下去,最终夺回自己的土地。

这么一来,就在方向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由于当时斯巴达克起义军内部达不成统一,因此,最终是大约有三万人的起义军就此离开了大部队。

而这三万人离开后的最终结果,是被闻讯而来的罗马帝国军队全部歼灭。

从这里就能看出,在斯巴达克起义军北部,是存在有很大问题的,他们没有方向性的纲领,以至于意见达不成统一。

而意见不统一,便是一个军事组织最大的忌讳,尤其是他们因为分歧而分兵,这更给了罗马帝国军队了一个机会。

毕竟,罗马帝国的军队都是正规军,论战力,显然是起义军不能相比的。

所以,起义军就这么十分可惜的丧失了不少中坚力量,而这还不算完,在不久之后,斯巴达克又做出了一次错误选择。

在那支三万人的起义军被歼灭后,斯巴达克也意识到,凭借当下的势力,是不足以与罗马帝国长期作战的,因此,他选择了北上,也就是试图翻过阿尔卑斯山。

而他的北上之路,刚开始还是相当顺利的,他斯巴达克的领导下,起义军成功的击败了驻扎在阿尔卑斯南部的高卢省的军队,顺利打开了北上的道路。

但是,在即将抵达阿尔卑斯山的时候,斯巴达克却折返回来了。

具体折返的原因,有很多说法,其中一种公认较多的,就是当时斯巴达克队伍中,不愿继续北上的人越来越多,而折返南下的声音,越来越强。

这么一来,如果强行北上,那队伍迟早就得崩溃。

因此,眼看就要翻过阿尔卑斯山,但斯巴达克却调头返回,选择挥师南下,与罗马帝国开始硬碰硬。

而接下来的战争,起义军就开始落入下风了。

罗马帝国元老院在得知斯巴达克返回后,迅速集结了数万人的队伍,由贵族克拉苏统帅,对起义军展开攻击。

与此同时,斯巴达克得知了罗马军队集结的消息,则是采取了试图渡过墨西拿海峡,去往海峡那边的岛屿上,把这里作为基地,然后对罗马帝国展开反击。

但问题是,想要渡过海峡,起码得有船,因此,斯巴达克找到了当时在墨西拿海峡横行的海盗,寻思着双方结合,让其帮助自己渡过海峡。

海盗最开始答应的很好,但到了渡河当天,却狠狠的放了斯巴达克一个鸽子。

这么一来,斯巴达克渡河计划失败,并且当时 由于时间紧迫,想要自己制造船筏渡河也不现实,这就让其陷入了两难境地。

这还不算完,那边罗马帝国的军队也没闲着,他们在海岸不远处,挖了一个深深的壕沟(据说长55公里,深度达5米),且沟上筑有围墙,以此准备把斯巴达克困死在海岸边。

这下,斯巴达克进无门,退无路,只能死战了。

史料记载,当时斯巴达克的部下,为了填平壕沟,不断的将土和树木扔在里面,但人家罗马帝国的军队岂能坐视不理?所以当时的情况就是,这边在填,那边在放箭。

结果,壕沟基本是填平了,但斯巴达克的部队,也伤亡了差不多三分之二的人。

到了这个时候,斯巴达克基本上已经是穷途末路,虽说其在之后又拉起了大约6万人的队伍,并与克拉苏进行决战,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策略和战术,因此,在装备等各方面都逊色的起义军,最终全军覆没。

包括斯巴达克自己,也在大决战中身亡。

由此,差一点就撼动罗马帝国的斯巴达克起义,彻底宣告失败,之后虽有零星的起义仍在苦苦坚持,但完全已经不可能成大气候。

而总结斯巴达克的起义,其之所以失败,首先就是其队伍中缺乏能高屋建瓴的谋士,而因为缺乏这种人,导致其队伍整体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这就像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国中,翼王石达开出走之后的情景,石达开的能力相当不错,但其也是败在了没有具体方向,一直处在四处转战之中,最终兵败大渡河。

除此之外,斯巴达克起义失败的另一个因素,那就是人心不齐,起义队伍中,人的成分太过复杂,有角斗士,也有贫民,也有矿工。

而在这种参与之人成分复杂的基础上,斯巴达克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导致队伍中出现的声音太多,影响了其判断。

而归根结底,还是缺乏人才,仅靠着那些好勇斗狠的角斗士,显然是不可能成大事的,而华夏五千年来,多少起义的例子都说明,但凡想成大事,勇武和谋略,是要双管齐下的,显然斯巴达克对于这一点意识不足,所以他失败也是必然的。

第一,罗马人过于强大。

当时恰恰是罗马的强大时期。对付斯巴达克斯的罗马将军,麾下都有精兵强将,比如:格奈乌斯·庞培、玛库斯·卢库鲁斯、克拉苏。

比如克拉苏就有4万精锐的罗马部队。

当时放眼世界,很难有部队能够打败罗马人。

更别说,斯巴达克斯这种奴隶军队。

第二,斯巴达克斯内部复杂

斯巴达克斯的主体是角斗士,但也有罗马本地的普通奴隶。

即便是角斗士,也分为很多民族。

这就决定了,斯巴达克斯内部多次发生分裂。

比如当他决定北上翻越阿尔卑斯山,赶到高卢地区时,三万军队就内讧,离开了主力,在加尔加诺峰下(阿普利亚北部)全部被罗马军队歼灭(死亡两万人)。斯巴达克闻讯赶来救援,已经来不及了。

第三,斯巴达克斯没有稳定的根据地

整个罗马没有斯巴达克斯他们的立足地。

作为起义的奴隶,斯巴达克斯不可能受到罗马公民的支持。

而罗马公民掌握了罗马的经济、军事、政治等各个方面。

斯巴达克斯不能建立稳定的根据地,就不能具备稳定的军事物资和兵力来源。

这种情况下作战,只能赢不能输,一旦输了就可能出现迅速瓦解。

比如克拉苏构筑了一道防线,切断了起义军去意大利的退路。这道防线是一条两端通海的壕沟(长约55公里,宽和深均为4.5米),沟上筑有围墙。斯巴达克斯为了突破这条防线,损失了三分之二的兵力,随后很快就瓦解了。

第四,斯巴达克斯的战略目标不明

斯巴达克斯缺乏一个高级将领的战略头脑,忽而南下,忽而北上,一会要翻越北方阿尔卑斯山,一会要南下渡海去西西里岛,一会又有去希腊。

而意大利面积狭小,在这么大的地方常年这样四处乱跑,又面对敌人重兵封锁,斯巴达克斯无异于是自我毁灭。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