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四祖道信大师法像(三十一祖是带上了印度的二十八位祖师,再加上中国的三位祖师)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白话是新单元,按之前的体例,文后会附有原著作者的生平介绍,但是(一)中只录了杨曾文先生校勘方便法门一文的按语。这主要是考虑到现今的阅读习惯,为了减少读者一次性阅读的信息量,使读者不至于因内容冗长而心生倦怠,故(一)中没有添加作者小传。另外,推荐读者阅读净慧法师的《双峰禅话》一书,双峰即是湖北黄梅双峰山,在一千多年后的四祖道场传四祖禅法,这种深厚的文化记忆和心灵传承令人泪下。以下的文字本来是想作为白话文(二)的按语,但字数颇多,于是单独摘出成(二),没有题目,又只好免强冠以“关于道信大师”的标题,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啦。
图:湖北黄梅四祖寺(图片来源网络)
《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出自《楞伽师资记》,这是唐代净觉禅师写的一本传记,介绍了专门弘扬《楞伽经》的八代二十四位楞伽师的传承情况,也是中国早期禅宗的珍贵历史资料,它在淹没了千年之后于上个世纪被重新被发现,几经勘定形成了现在较为完整的本子。《楞伽师资记》主要是为了弘扬神秀大师为主的北宗禅,而非六祖大师的南禅,也有可能这是它千年不闻的原因之一。
道信大师是禅宗四祖,俗姓司马,今湖北人,生于隋文帝杨坚建元开皇的头一年(公元580年),圆寂于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关于道信大师的生平,《续高僧传》、《楞伽师资记》、《传法宝记》、《历代法宝记》、《传灯录》、《五灯会元》等文献中都有记载,内容差别不大。在大师以前,禅宗在中国佛教界几乎属于异端,按一些史料记载,达摩大师、慧可大师都曾遭受过较为严酷的迫害。一直到四祖,禅宗才渐渐被佛教界接纳认可。所以方便法门篇首便说“再敞禅门,宇内流布”。
这篇《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守一不移”。其中有一段话:
“守一不移者,以此空净眼,注意看一物,无间昼夜时,专精常不动。其心欲驰散,急手还摄来,如绳系鸟足,欲飞还掣取。终日看不已,泯然心自定。”
这一段的文字精通简要,通俗易懂。有读者对我说,静坐要诀和六妙门的有些内容不大容易看下去,那么四祖大师的这段话便是最朴实生动的实修方法,教会我们如何去用工夫。所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可叹的是,现代文明的特色之一便是让人的生命愈发造作,支离破碎,日常生活的组织离真实生命源头越发遥远乃至隔绝,个人的根基与机缘在这样如洪流的进程中被裹挟着不断下堕。
正如禅宗祖师们反复指出的那样,真理总是朴实无华、寻常无奇,方法总是信手拈来、自然现成,即使四祖大师如此直白简易,在如今这样的世界里若想要践行,非具有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英勇气概不可。
下文我译写了两段《五灯会元》中著名的公案和四祖大师行履,对读者更加了解四祖教法应有裨益。一段是“四祖道信大医禅师”条的全部内容,另外一段选取了“四祖大医禅师旁出法嗣-牛头山法融禅师”条的部分内容。
四祖道信大医禅师(《五灯会元》(上)【宋】普济著,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0-51页)
四祖道信大师,俗姓司马。司马氏世代居住于河内(今河南省沁眉县) ,后迁徙至蕲州广济县(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大师生而超群,异于常人,自幼年起便爱好般若性空的解脱教法,若问大师早慧有何缘由,只能说是累世宿习。后来大师皈依三祖,精进行持三祖教法,时时摄心修心,长达六十年夜不倒单。
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大师带领众弟子抵达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时逢乱世,吉州城被一群盗匪围攻长达七十天,迟迟无法解困,城中人心惶惶。大师哀愍众人,教他们念诵大般若经。城外的盗贼们眺望吉州城城墙,见到似乎有神兵神将掩藏在城墙之后,盗贼们商量说:“看来城中必然有神异之人,很难攻下了。”于是只好悻悻然悄悄撤退了。吉州城解围。
唐武德甲申年(公元624年),大师返回广济县,驻锡破头山(即蕲州黄梅双峰山),学人云集。有一天大师在前往黄梅县的途中,路遇一个小孩子。大师见这个孩子骨相秀致,不同凡响,便问他:“孩子,你姓什么?”小孩子回答道:“我有姓,但不是平常的姓。”大师问:“那是什么姓?”小孩子回答道:“是佛性。”大师问:“那么说来,你没有姓吗?”孩子回答道:“本性空,所以没有。”大师听罢,在心中默默将这个孩子视为法器。于是派遣使者去见孩子的母亲,请求这位母亲同意孩子舍俗出家。母亲认为这正是儿子宿世的因缘,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自此,这个孩子就成了大师的弟子,后传承大师衣钵,是为五祖弘忍。
收徒时大师念了一首偈子:“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字面意思是:花种具有生长的本性,种到了土壤里便能抽芽开花。因缘与本性相遇和合,其生发变化是不生之生。
图:湖北黄梅四祖寺祥云柏(传四祖道信亲手所栽)(图片来源网络)
后来有一天,大师对众弟子说:“我在武德年间去庐山游玩时,站在最高峰上远望破头山,只见山上紫云如盖,云下有白气,横分成了六道。你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众人默然,不知做何解释。此时五祖站出来答道:“莫非是和尚您日后会旁出一支法脉?”大师回答:“是的。”(即牛头法融禅师一脉)
贞观癸卯这一年(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向往大师的道法妙味,想要一睹风采,下诏令大师前往都城长安。大师上表婉言辞谢,二人之间如此请谢往返三次后,大师干脆称病拒不进京。太宗于是在第四次邀请大师入京时,命使臣传话:“您要是再不肯动身,我就让人把您的首级取回来了!”大师听完使臣宣读圣旨后,立刻伸出脖子置于刀刃下,神色从容庄严。使臣心中诧异,回去后向太宗据实以报。太宗听罢更加仰慕大师,于是不再逼迫,赐大师紫衣,以示尊宠,成全大师淡泊清修之志。
到了唐高宗永徽辛亥年(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闰九月四日那一天,大师忽然向弟子们开示教言:“一切万法,本来就是解脱的。诸位好好护持自己的心,在未来广化众生。”说完便安坐去世了,时年七十二岁。大师肉身装塔后就放置于破头山。第二年的四月八日,塔门忽然自动开启,门人们前往查看,见大师仪容宛然若生,于是不敢再关闭塔门。
很多年后,唐代宗为大师追封谥号:大医禅师,赐肉身塔塔名:慈云之塔。
图:湖北黄梅四祖寺慈云之塔牌坊(图片来源网络)
图:湖北黄梅四祖寺毗卢塔(真身塔)(图片来源网络)
四祖大医禅师旁出法嗣-牛头山法融禅师(《五灯会元》(上)【宋】普济著,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9-60页)
牛头山的法融禅师,润州延陵人(今江苏镇江市),俗姓韦。禅师十九岁时,便已经精通经史。后来阅读大般若经,通达了般若真空之旨。有一天他忽然感叹道:“儒道的世间典籍,终非究竟。只有般若正观,才是出世间的舟车。”于是落发为僧,隐居于茅山之中。后来他入牛头山幽栖寺(今江苏南京中华门外)以北的山崖石室中修行,竟出现了百鸟衔花来赠的异相。
图:牛头法融禅师法相(图片来源网络)
唐贞观年间,四祖遥观金陵气象,知道那里的山中必有奇人,于是亲自前往寻访。四祖向幽栖寺的僧人问道:“这里有道人吗?”僧人应道:“出家人哪个不是道人?”四祖接着问:“那么哪个是道人呢?”僧人接不了下话。此时另有一位僧人说:“从此处再往山中走十里地左右,有一位叫做‘懒融’的僧人,见了人既不搭理也不合掌,莫非他就是您要找的道人吗?”
四祖依言入山,果然见到一位正在打坐的道人,正是法融禅师。禅师端坐如常,似不知有人来。四祖上前问道:“你在这里做什么呢?”禅师答道:“观心。”四祖问:“那能观的是何人?所观的心又是何物?”禅师无言以对,于是起身行礼,问道:“敢问大德您住在那里?”四祖回答:“贫道并无固定的居所,有时东边有时西边。”禅师问:“那您认识道信禅师吗?”四祖反问道:“你问他作啥?”禅师回答:“我仰慕他的德行很久了,希望能拜见他。”四祖道:“你说的道信禅师,正是贫道。”禅师连忙问道:“您为何降临此处?”四祖说:“我正是来寻访你的,你可还有别的居所吗?”禅师向身后一指,道:“那儿还有一间小庵房。”说罢便领着四祖参观庵房,二人绕庵一周。四祖见周围有虎狼一类的猛兽出没,便举起双手,表现出惊惧的姿态。禅师说:“您还有这个在呢。”四祖反问道:“这个是什么?”禅师无语。过了一会儿,四祖在禅师打坐的石头上写了一个“佛”字,禅师一看,感到不安和惧怕,不敢再落座。四祖道:“你还有这个在呢。”禅师不明白其中的意思,忙稽首礼拜,请求四祖解说佛法真要。四祖道:
“千万种法门,都归于方寸之心,如恒河沙般不可胜数的德行妙用,也都出自心源。一切戒定慧三学,神通变化等等,不离自心,都是心本自具足的。烦恼业障,本来空寂;因果轮回,都如梦幻。本来就没有三界需要我们出离,也本来就没有菩提需要我们追求。有情众生和无情土木,不论从性上讲,还是从相上讲,都是平等的。最终的证悟境界虚豁空旷,断绝思虑。这样的大法,如今一点不少的让你得到了,你和佛还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再也没有别的法要啦。从此以后,你只须任心自在,不必再观察心行,也无须保持内心清静。不起贪嗔,不怀愁虑。心下坦坦荡荡,任意纵横,不须有丝毫障碍,也不必考虑做什么善恶之事,就是这样最纯真的状态。行住坐卧间,一切随缘,因为触目所遇的一切构成我们生存和生命的事物都是佛之妙用。如此快乐无忧,就称为佛。”
禅师听罢,问道:“既然心已经具足了一切,那什么是佛呢?什么是心呢?”四祖答道:“如果没有心就没有什么是佛这样的问题,问什么是佛的也正是心。”
禅师又问:“如果依您所言,不许我做观行,那我对境生心时,该怎么对治呢?”四祖答道:“外境本没有好坏之分,好坏起于你的心,心如果不给外境强加好坏这样的定性,虚妄的情识又从何处产生呢?心若没有丝毫的执着,不起分别,妄情不生,真心则能自由自在,处处遍知。你只管随心自在,不用考虑如何对治,这就称为常住法身,不会变易。我受持僧璨大师的顿教法门,如今交付于你。你当仔细听受我的教言,只住此山不要离开。日后会有五个人来到此地,继承你的玄旨。”
四祖付法完毕,返回破头山直至终老。自此以后,牛头法融禅师法席大盛。这便是后来出了不少大禅师的禅宗牛头宗一脉。
以上是《五灯会元》中的两段内容。四祖的这篇开示非常著名,佛法的究竟极则,已然说尽。借用虚云大师的话,正是:“大丈夫直截了当”,“不假一点方便葛藤”(《禅修入门》,虚云老和尚等撰,释佛延整理,九州出版社,2018年版,第149页)。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