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为孙权共策天下大计,联刘抗曹,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

鲁肃为孙权共策天下大计,联刘抗曹,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

首页战争策略三国天下策更新时间:2024-04-29

«——【·前言·】——»

八月,刘表病逝,荆州丧主,人心惶惶。曹操铁骑日益逼近荆州,孙吴君臣感受到了莫大的压力。

最先做出反应的,仍然是鲁肃。荆州资源丰富,地势险要,百姓富足,而且与江东邻接,在鲁肃看来,孙权与曹操抗衡,甚至建立帝王之业,夺取荆州是必须要走的一步。

如果曹操占据荆州,那等于饿虎伺侧,孙权的处境就十分危险了。面对压力,孙权表面上有两个选择:一是出兵西上,与曹操正面交锋,抢夺荆州。二是与荆州势力联合,共同抗曹。

实际上,以孙权当时的实力,出兵长江中游,劳师远征,无异于虎口夺食,最好的结果是侥幸脱身,弄不好,就要葬身虎口。

一、鲁肃为保荆州千里追刘备

正面交锋,脱身后也将元气大伤,最终仍然为虎所噬。总之,是死路一条。对形势洞若观火的鲁肃显然早已意识到这一点,他毫不犹豫地为孙权做出了其他选择:联刘抗曹。

当然,鲁肃所联之“刘”,并不单指刘备,也可以包括刘表之子刘琦、刘琮。所以,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联荆抗曹。

做出一个选择困难,而实现一个选择更加困难。刘表病逝后,荆州之主的位置,引发了刘琮和刘琦的冲突,将领们分为两派,各有依附。

而刘备自从到达荆州后,与他同为帝室之胄的刘表,可能了解这位远房兄弟反复无常、朝秦暮楚的历史,对他一直十分冷淡,可以说,刘备一直游离于荆州势力之外,不得其门而入。

三股势力各有各的利益,各有各的打算。做了荆州之主的刘琮,在降曹抗曹之间犹疑不定;被排挤的刘琦,想尽千方百计应付有可能突然降临的萧墙之祸。

寄寓的刘备,则考虑如何在曹操和刘氏集团的压力下自保,以及失败后的逃窜方向。将这样三股心态各异的势力联合在一起,与孙吴共同抗曹,客观地说,前景并不乐观。

荆州错综复杂的形势,鲁肃早已了解。他给孙权提出的建议是:见机行事,能促成几种势力的联合,自然最好,若发生变故,另想其他方法。

当务之急是派人迅速前往荆州,进行游说。一旦延误,曹操就可能兵临荆州,抢得先机,联合抗曹的计划也就*了。

联荆抗曹关系到孙吴的生死存亡,有可能完成这一重任的最佳人选,无疑就是首倡此议的鲁肃。

就这样,鲁肃带着孙权的重托和希望上路了。鲁肃刚到夏口,曹操已进入荆州地区。形势十分危险,为了赶在曹操之前到达襄阳,鲁肃马不停蹄,昼夜兼程。

让鲁肃意外的是,刚进入南郡,刘琮就投了曹操,刘备则南逃。鲁肃知道,联荆抗曹的计划已然失败,眼下只有刘备可以利用了。

他当机立断,继续北上,终于在当阳长坂截住了刘备。在曹操五千铁骑的追击之下,此时的刘先主如惊弓之鸟,晕头转向。

他曾经说过,自己是鱼,诸葛亮是水,这一形象比喻肯定令诸葛亮十分感动,也令不明真相的后人感动。

问题是,这个比喻只是说说而已,大多数情况下,这条鱼总是把水忘掉,哪怕他已处在涸辙之中,也没有想到用近在咫尺的水来拯救自己。

刘先主此时正处于这种状态,惶急之下,他早已把诸葛先生的《隆中对》扔到了九霄云外,也忘记了自己的结拜兄弟关羽在汉水。

还有万名水军,竟然准备投奔荒蛮之地苍梧郡。没有人知道那里的主人吴巨是怎样的一个人物,据有限的资料,可以断定他只是一个轻悍的“武夫”。

不知诸葛亮此时是否重提了联吴抗曹的方针,即使有此建议,刘备也认为是纸上谈兵,因为他不太相信,颇有实力的孙权,会与自己这样一个四处奔窜求存,并无多少实力的角色联合。

幸好鲁肃来得及时,刘备南逃的脚步停止了。鲁肃为刘备详析形势表示投奔他,绝无出路。孙权以礼贤下士而闻名,因此江东地区的豪杰们都归心于他。

此外,他已经掌控了六个郡的领地,拥有强大的军队和丰富的粮食储备,具备了实现大业的条件。

孙权的礼贤下士政策使得他能够吸引许多有才*人才,这些人才为他的统治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他的领导能力和军事才能也使得江东地区的豪杰们愿意效命于他。此外,江东地区的资源丰富,有着良好的农业和渔业基础,使得粮食供应充足,为他的统治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派遣一个心腹,与孙权联合,共建大业,是你刘备目下最好的选择。公正地说,这一建议只是把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方针重复了一遍。

但鲁肃代表的是孙权,背后有一定的力量作支撑,所以,诸葛亮说来是纸上谈兵,书生议政,而鲁肃说来,则是掷地有声、切实可行的方案。

史书说,听完鲁肃的建议后,“备甚悦”,实际上,方案还是那个方案,刘先主戴上了有色眼镜看人,自然结论有异。

二、孙刘珠联璧合,共同抗击曹操

在他的建议下,刘备又派诸葛亮随他拜见孙权,最终订立了孙刘同盟。孙权抗曹的决心,因曹操的来信发生了动摇。

曹操兵不血刃占领了荆州,他当然想如法炮制,以同样的方式占领江东,他明白,孙权的实力不会比荆州弱,而且还有长江作为天险,真正兵锋相见,恐怕自己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让对方投降,无非有两个手段,或者胡萝卜引诱,或者大棒威吓。荆州的望风而降,使曹操产生了错觉,他选择了威吓手段。

曹操是一个文化人,不会像一般武夫一样,赤裸裸地恐吓孙权,他话说得很含蓄,也很有艺术性:近来我奉皇帝旨意,讨伐有罪之臣,旌旗南指,刘琮束手。

现在我率领水军八十万,将与将军共同猎于江东。一望可知,文雅的词语中,透露着胁迫。孙权接到这封软中带硬的书信后,想法如何不得而知。

按常理推测,孙权不应该受到太大影响,因为此前鲁肃的建议对他的影响太深刻了。但是,孙权将信展示给僚属时,按史书所说,众人大惊失色。

老臣张昭曾言:曹操好比豺狼虎豹,他以挟持天子的名义四处讨伐,经常以朝廷命令为借口行事。如今我们若加以抗拒,情况将变得更加困难。

张昭的这番话意味深长,他暗示了曹操的残暴和凶狠。曹操以天子之名行事,实则是利用朝廷的权威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频繁出征,扩张势力,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以朝廷的命令为借口,使得他的行动合法化。这种行为使得抵抗曹操的力量面临更大的困境。

将军您赖以抗拒曹操的,是长江天险,而曹操占据了荆州,将刘表原来的千余艘战船,全部布置在长江沿岸。

并且还拥有数量庞大的步兵,曹军水陆两路双管齐下,长江天险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了,而在力量上众寡又如此悬殊。

所以,他认为最好的办法是迎接曹操,献出江东。张昭说完后,群臣随声附和,只有鲁肃沉默不语。张昭见到书信后大惊失色的说法可能不太可信。

曹操大兵临江,面对巨大的压力,张昭肯定有所担忧;但是,以张昭的丰富阅历和耿介狷直的性格,不大可能如此失态。

至于张昭等人主张降曹,也不好谴责他们没有忠君之心。当时东汉虽然已经进入脑死亡的状态,但皇帝仍然存在,天下名义上仍然属刘不属曹,当然更不属孙。

所以,张昭等人无论身处何方,都是汉室臣僚。曹操挟持皇帝后的优势十分明显,散处各地的曹后的情况,孙权将会得到一个闲散的官职。

还有列侯的爵位不过,意欲割据江东甚至有兼并之心的孙权,显然不会满足这样的待遇,更不用说没有安身之所了。

孙权听完鲁肃的分析,不禁叹息:张昭等人的建议,令我十分失望;你的分析拨云见日,确定抗曹大计,与我不谋而合,这是上天将你赐给了我。

抗曹胜利,孙权将是唯一的赢家,他将继续成为雄踞一方的霸主,这当然不是一个徒有虚名的侯爵所能相比的。

他赞成鲁肃的建议,与张昭等人迎曹的心态并没有本质的不同,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单纯指责张昭等人不道德,并不公平,因为他们的主公也并没有比他们高尚多少。

相比之下,再看看鲁肃的主张,完全超越了自身利益的考虑,对这样一个思想纯洁、道德高尚的人,我们能不心生敬意吗?

鲁肃明白,除了自己以外,在朝的僚属基本上都是主和派,他们将会再次利用人数的优势,动摇孙权抗曹的决心。

为了促成抗曹大计,鲁肃建议孙权将带兵在外的周瑜召回。周瑜到来后,从各方面分析了抗曹的可行性,而且肯定孙刘必胜。

理由如下:北方尚未完全平定,关中的马超、韩遂将给曹操制造很大的麻烦,曹操无法全力攻吴。

曹军特长在于骑兵,现在不得不舍骑兵用水兵,与善长水战的孙吴争锋,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

中原士兵远来疲惫,不服南方水土,必然会生疾病。这些都是用兵作战的大忌,而曹操全然不顾。所以,孙权抗曹必定大获全胜。

张昭等人的说辞,本来使孙权的抗曹之心摇摇欲坠,鲁肃、周瑜的分析,给孙权吃了一颗定心丸,他的信心重新坚定起来。

为了表示抗曹的决心,孙权抽刀斩掉案几一角,对僚属说:文臣武将再主张迎曹,将与此案同。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孙权对鲁肃的感激之情。

赤壁之战获胜,孙权想起了首倡抗曹之议的大恩人鲁肃。为了表示重视,孙权命令所有将领迎接获胜归来的鲁肃。

鲁肃拜见孙权,孙权赶忙起身,对他说:子敬,我用我的战马亲自迎接你,足以表示对你的尊敬了吧?鲁肃回答道:这样还不够。

==众人不禁愕然。就座之后,鲁肃徐徐举起马鞭,说:我希望至尊威德布于四海,统一天下,成就帝王之业,到那时用安车迎接,这才是真正尊敬我。

三、总结

孙刘联合抗曹,主动权在孙权一方,刘备只是一个配角,孙权的动向将直接影响当时的形势。

可以说,随着孙权抗曹信心的确立,天下三分的局势也基本确定了,而鲁肃则是其中的关键性人物。

东汉末年的中国历史,向鼎足三分的方向一步步迈进。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获全胜。

曹操逃回北方,孙权保住了江东,刘备占领了荆州南部四郡,三国鼎立的格局终于形成了。三国鼎立深深地打上了鲁肃的烙印。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