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货币战争:刘备铸币只为敛财吗?

三国时期的货币战争:刘备铸币只为敛财吗?

首页战争策略三国天下策更新时间:2024-05-09

刘备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角。传统的小说、戏曲以及现代的影视作品将刘备塑造成了一个政治上以匡扶汉室为己任,经济上处处体谅百姓疾苦的明君形象。然而,民间也有流传着刘备入川后铸币大肆敛财的传闻。哪一种说法更接近真实的历史呢?三国时期的货币战争又是如何发生的呢?

下文经出版社授权摘编自《钱币上的中国史》,作者从钱币史的视角,考察了刘备入川后铸造“直百五铢”钱,以及曹魏、孙吴两国对蜀汉的货币攻击所做出的回应,来揭示三国以货币为武器所进行的战争。

《钱币上的中国史》(全三册),王永生著,中信出版集团 2022年6月。

直百五铢:刘备的货币武器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刘备铸造的这枚直百五铢钱。它正面铸有四个汉字,上下是“直百”、左右是“五铢”,背面没有文字。大家对五铢钱可能并不陌生,知道它是汉武帝时期铸造的,一直流通使用到唐朝初年。但是直百五铢钱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也不知道它与一般的五铢钱有什么不同。

实际上,直百五铢与一般的五铢钱完全不同。钱币版“三国演义”是因为刘备铸造直百五铢钱而引发的。这枚小小的钱币,在三国的历史上发挥过非常大的作用。它不但给刘备帮过大忙,使其渡过难关,还让尝到甜头的刘备乐此不疲,继续大量铸造,并因此而给东吴和曹魏两国造成了重大伤害,对于当时的历史走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那这是一枚怎样的钱币?刘备又是在什么背景下铸造的呢?

关于刘备铸造直百五铢钱的事,在《三国演义》小说及影视作品中都没有被提及,因此一般的读者、观众可能并不清楚。但是,这件事在《三国志》这一专门记述三国历史的著作中,却有明确的记载:

初攻刘璋,备与士众约:“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及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储藏竞取宝物。军用不足,备甚忧之。巴曰:“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价,令吏为官市。”备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三国志·蜀志·刘巴传》注引《零陵先贤传》

这段记载说的是,建安十九年(214)刘备采用军师庞统的策略,趁着刘璋危难之际,发兵从刘璋的手中夺取了成都。当时刘备为了激励将士,就与他们约定:攻取成都之后,刘璋府库里的东西任由他们去拿。在利益刺激之下,士兵们争先恐后,一举攻占了成都。刘备也说到做到,兑现了诺言,兵士们都满载而归,只有刘备没有收获战利品。这样一来,问题就出来了。因为当时部队的给养都是由军阀自己负责,主要是靠战利品来筹集。现在成都虽然到手了,但是刘备的军需用品却没有获得补充,而随后对成都的管理还需要消耗大量的财物,如何来解决呢?这使刘备犯了难。正当刘备为军需用品不足而犯愁的时候,有个叫刘巴的部下向他提出了铸造“当百大钱”的建议。那什么是当百大钱?铸造当百大钱如何就能解决军队给养不足的难题呢?

《三国演义》剧照。

这里需要给大家做点解释,普及一点货币金融知识。

所谓当百大钱,实际上就是一种大面值的钱。当时成都地区使用的五铢钱比汉武帝时期的五铢钱要小将近一半,重量仅有2克左右,直径约21毫米,被称为“蜀五铢”,意思就是在蜀地流通的五铢钱。

刘巴建议刘备铸造的当百大钱,一枚相当于100枚蜀五铢。

蜀五铢。

有人可能会认为,这不就相当于我们现在在1元纸币的基础上,再发行一种100元面值的纸币吗?这样反而更方便人们的交易、携带,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好啊!

实际上,这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我们现在使用的是纸币,它本身几乎是没有价值的,面值无论是1元还是100元,都是政府以信誉做担保,属于信用货币。虽然和面值的大小没有关系,但是纸币的发行总量必须和社会财富的总量相匹配,否则就容易引起通货膨胀,货币就会贬值。

古代使用的铜钱与纸币是有区别的,因为铜钱本身是有价值的。这里问题的关键是,刘备铸造的直百五铢钱,虽然面值是蜀五铢的100倍,但是它实际的重量却不到100倍,只有3倍多,重约6.4克,直径约25毫米。这就意味着,刘备凭借他手中拥有的武力,通过直百五铢钱,在他控制的市场上强买强卖,要用6.4克的铜去兑换百姓手中原有的200克铜,这样就等于多换取了民间三四十倍的物资和劳务。难怪《三国志》记载说,刘备发行直百五铢钱之后,“以数月之间,府库充实”,一下子就解决了军队的给养问题。这让刘备初次尝到了铸造虚值大钱的好处。

说到直百五铢钱,它正面的钱文有一大特点,就是直百五铢这四个字的书体是不一样的,竖写的“直百”两字是隶书,而横写的“五铢”却是小篆。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同一枚钱币上面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字体呢?

实际上,这是因为刘备是在仓促之间决定铸造直百五铢钱的。因为时间紧迫,就随手从此前蜀地流通的五铢钱的旧钱范中拣选了比较厚重的一种,在上面加刻“直百”两字便开始铸钱。因此,原来分列穿口左右的五铢两字,还是原来的小篆体,而新刻的、直列穿口上下的直百两字,却是当时流行的隶书体,这就造成同一枚钱币上面出现两种不同的书体,但是却开创了我国货币史上隶书用于钱文的先例。另外,在一枚钱币上同时使用两种字体,就是从刘备铸造的这枚直百五铢钱开始的,这也算是开了先河。

除了字体不一样,直百五铢钱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颜色五花八门。颜色多有不同说明它们的含铜量是不一样的。这又是怎样造成的呢?

民间传说,刘备当时为了铸钱四处寻找铜料,甚至收取民间百姓家里挂蚊帐用的铜钩,然后将这一类的铜器,甚至是铁器销毁之后,直接都铸成了钱。因此,直百五铢钱的颜色五花八门。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刘备当时军用不足的窘况。

夷陵之战的军费难题

建安十九年,刘备在刘巴的建议下,通过铸造直百五铢钱,解决了经费不足的难题。尝到甜头的刘备并没有见好就收,而是在几年之后加大了铸造的规模和数量。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因为这时的刘备又遇到了一个更大的难题,他想再次用直百五铢钱来帮助解决。这一回刘备碰上的是什么难题呢?

赤壁之战后,东吴为了联合刘备共同对付曹操,曾将荆州借给刘备。但是战争结束之后,刘备失约,不想将荆州归还东吴,并派关羽驻守在那里。东吴大将吕蒙于是设计*了关羽,夺回了荆州。刘备大怒,为了给关羽报仇,决定发兵讨伐东吴。

打仗需要经费,刘备自然就想到了上次帮他渡过难关的直百五铢钱,于是又开始大规模地铸造。《三国演义》中的夷陵之战,实际上反映的就是这一段历史。但是书中只渲染了刘备如何重情重义,明明知道蜀汉的国力不如东吴,但是为了给结拜兄弟报仇,身体有病的他依然执意御驾亲征。然而,书中并没有给读者交代,刘备的这次出征是通过大规模地铸造虚值大钱、实行通货膨胀政策筹集军费的。这次铸造的直百五铢钱与上一次铸造的相比,数量更大,对蜀国及东吴和曹魏的经济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战争的结果大家都很清楚。蜀军不但被东吴大将陆逊火烧连营,惨败而归,刘备更是病逝在了白帝城,诸葛亮临危受命托孤,这时南方的少数民族又趁机发动了叛乱。处于内忧外患中的诸葛亮,后来在《出师表》里用“危急存亡之秋”来形容当时的艰难处境。

《三国演义》剧照。

被刘备托孤的诸葛亮丝毫不敢懈怠,他一边派人与东吴讲和修好,一边亲率大军南渡泸水,平定叛乱,稳定后方。可是,这时的蜀国已经财力枯竭,如何来解决南征的费用呢?无奈的诸葛亮只能也学刘备,再次铸造直百五铢钱。《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反映的就是这一段历史。当然在书中我们也不会看到,诸葛亮为了降服反叛的孟获,除了七擒七纵,还使用了铸造虚值大钱的手段来筹集经费。

诸葛亮这次铸钱,与刘备为了东征孙权铸造的直百五铢钱有两点不同。一是直径约27毫米,重达7克,尺寸和重量都要厚重并略微大一点;刘备铸造的直径约25毫米,重约6.4克;这可能是因为诸葛亮认为这是用于蜀国境内的钱币,应该与对付吴国的钱有所区别。二是在钱币的背面,加铸了一个篆书“为”字,表示铸造于“犍为”。那犍为是什么地方?为什么说这种钱是由诸葛亮铸造的呢?

直百五铢(背“为”)

“犍为”是蜀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四川威远县。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那里挖掘出土了一批背铸“为”字的直百五铢钱,而诸葛亮当年又正好在那里驻军,因此,考古工作者认为这些钱币有可能是当年诸葛亮铸造的。中国钱币博物馆收藏的直百五铢,就是1992年年初我去威远县博物馆调拨的。那里曾是四川与西南少数民族贸易的中心,商业发达,贸易繁盛。诸葛亮选择在那里铸钱,就是为了便于筹集军需物资。在钱币背面加铸地点“为”字,可能是为了与刘备为东征孙权而铸造的钱币相区别。相传,这个篆书“为”字还是诸葛武侯所书。这也是古代方孔钱中最早的两面都铸有文字的钱币,因此成了钱币收藏爱好者争相追逐的珍品。

三国的货币贬值竞赛

夷陵之战以后,诸葛亮通过主动讲和,虽然缓和了与东吴的关系,使吴蜀两国似乎又回到了此前相互结盟、共同对抗北面强敌曹魏的局面;但是刘备为筹集军费而大量发行的虚值货币直百五铢钱,实际上却在魏蜀吴三国之间引爆了一场不见刀光剑影的货币贬值竞赛,其惨烈程度及*伤力丝毫不逊色于火烧连营的夷陵之战,或是火烧连环船的赤壁之战。

大家可能要问,为什么刘备铸造直百五铢钱就能引爆一场如此惨烈的货币贬值竞赛呢?

为了后面的叙述,这里我需要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有关货币金融的知识。

所谓货币战争,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货币的发行,即以货币为武器来打击敌对一方的货币,并套购其战略物资,目标是从经济上打击、削弱对方,同时增强壮大自己的实力。因此,从本质上讲,货币战争属于经济战的范畴。它能够成功实施必须要满足两个前提条件:一是所发行的货币能够流通到对方国家;二是所发行的货币能够在对方市场上取代对方的货币。也许刘备主观上并没有发动货币战争的想法,但客观上确实产生了这样的连锁反应。

第一点,即货币流通到对方国家,实际上这很容易做到。当时魏蜀吴三国政治上虽然是分裂的,但是经济上却是一体的,使用的都是同一种金属货币,就是东汉遗留下来的五铢钱,因此可以互相流通,相互使用,并且无障碍。关键是第二点,这涉及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原理,说的是当市场上有两种实际价值不同的货币同时流通使用的时候,实际价值高的货币,即良币,必然要被迫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货币,即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这就是著名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理论。

明白了这个原理,我们再来看刘备大量铸造的直百五铢钱,除了可以从本国老百姓手中聚敛财富,这些虚值大钱流出国界之后,对东吴和曹魏两国的货币市场同样也会造成巨大的冲击。因为刘备的直百五铢钱一枚相当于100枚五铢钱,这就使得那些使用原来五铢钱的人损失惨重,他们就会将手中的五铢钱藏匿起来不用,而使用刘备的直百五铢钱;或者是将原来的五铢钱销毁改铸成直百五铢钱。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原理。

总之,不管怎样,最终的结果都是,直百五铢钱在市场上驱逐了原来的五铢钱。这样,刘备通过大量发行他的虚值大钱,客观上达到了取代对方货币、套购对方物资、最终破坏对方经济的目的。

曹魏的应对之策

面对刘备发行虚值大钱、咄咄逼人的货币贬值政策,魏、吴两国是如何应对的呢?下面,我们先来看看魏国的情况。

魏国地处北方,自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以后,社会经济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货币经济日益衰落,后来在董卓铸造的减重小钱的冲击之下,货币经济被彻底地摧毁了,基本上退回实物经济状态,公私都很少使用货币,而是使用稻谷、绢帛作为交换的媒介。

曹操统一北方之后,借鉴“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的经验,为了增加粮食收入,保证军需供应,大力提倡屯田,使社会经济逐渐得到恢复。曹操初步安顿了北方之后,于建安元年(196)迁都许昌,被汉献帝封为名义上还存在的东汉丞相。于是,他亲率大军南下征讨刘表、孙权,希望能够实现统一,结果在赤壁被周瑜率领的孙权和刘备的联军打败,这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的那一段。当时,曹操为了筹集粮草,在北方恢复使用五铢钱,但是他恢复使用的是旧钱,还是另外铸造了新钱,正史中没有记载,私家的记述又都相互矛盾。

《三国演义》剧照。

经过考证,我们发现曹操实际上在洛阳开炉铸造过钱,他本来是想以此整顿币制,取代董卓留下来的恶钱,重新恢复使用货币,借以安定社会,提振民心,也便于他调配社会资源,加强管理。但是,汉代在洛阳、长安的两大造币中心先后都毁于战火,两汉积累下来的铸钱技术也都失传,因为缺乏技术上的支撑,曹操所铸造的五铢钱虽然重达三铢,但是铸工低劣,并不比董卓的恶钱好多少,作价却比董卓的恶钱还要高,因此并不受欢迎,只能被封存在府库里。

公元221年,也就是刘备东征孙吴的当年,曹丕也曾于三月份下令恢复使用五铢钱。这是因为他准备征讨东吴,恢复使用货币主要是便于从社会上筹集所需要的军需物资。曹丕向社会上投放的货币,就是曹操当年存入府库中的钱。后来因为吴蜀之间爆发了夷陵之战,曹丕希望它们相互消耗,所以并没有出兵伐吴。这时,蜀国的直百五铢钱开始大量流入魏国境内,使得曹魏的五铢钱被逐出了市场,市场上流通的都是蜀国的虚值当百大钱,谷物的价格开始大幅攀升,并被蜀国商人大量套购运走。曹丕一看形势不妙,就“以谷贵罢五铢钱”,继续“以谷帛为市”。意思就是以粮食价格太贵为理由,废除铜钱,又恢复使用实物货币。但是,以谷帛为交换手段的弊端很快就暴露了出来。

《晋书·食货志》记载,当时百姓为了贪图小利,就向稻谷中加水,或者是将绢帛织得很薄,以此来获利。虽然对犯法的人施以*头的重刑,但是也不能禁绝。因此,主管经济的大司农司马芝在朝堂上讨论的时候,曾经建议恢复使用五铢钱,他说:“用钱非徒丰国,亦所以省刑。”意思是说使用货币不但能增加国库的收入,甚至还能减少犯罪。于是魏明帝曹叡于太和元年(227),再次决定恢复使用铜钱,并重新铸造了一种新钱,称“曹魏五铢”。

曹魏五铢。

曹魏五铢虽然还是以五铢为名,但是重量却不到四铢,为1.4~2.5克。这样减重就是它在曹丕时期受蜀国当百大钱冲击的结果。即便是这样减重的小钱,恢复使用之后,还是吸引蜀国的当百大钱大量流入魏国,在推高物价的同时,还套购走了魏国大量的物资。无奈的曹叡只得再次废除铜钱,恢复使用谷帛等实物货币。《三国志》里记载,当时魏国给大臣发工资都是用稻谷或布帛支付,乡村里更是以物易物。史*载:“至晋用之,不闻有所改创。”意思是说,一直到西晋,北方再没有铸造过钱。

曹叡这样做,使得实物经济就像一道防火墙一样,不但断绝了刘备直百五铢钱对魏国的渗透,更是阻断了后来蜀国和吴国竞相推行通货膨胀政策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保持了魏国经济的逐渐恢复,以及社会的相对稳定,这都为后来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文/王永生

摘编、编辑/李永博

导语校对/卢茜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