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小林学长为我们介绍了丹阳兵、西凉军、白马义从、大戟士、陷阵营,今天将由小林学长继续介绍剩下十个兵种。
1.青州兵
初平二年(192年),曹操击败青州黄巾军,收降卒三十万,男女百万口,并在其中挑选精锐,号为“青州兵”,这便是青州兵的来源。
青州兵的加盟给曹操提供了大量的兵源和从事屯田生产的劳动力,是曹操成就霸业的重要资本。然而,青州兵在实际战斗中表现并不出色,并非游戏中渲染的精锐部队。尽管在初次与曹操交战时,青州黄巾表现出“黄巾为贼久,数乘胜,兵皆精悍”的战力,但青州兵在后来的作战中也充分暴露了其纪律性差、容易溃散、喜欢劫掠的流匪习气。
在濮阳和吕布作战时,吕布军大概看到了青州军是曹操阵营的薄弱环节,“以骑犯青州兵,青州兵奔,太祖阵乱”。正是青州兵的溃退,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得曹军全线崩盘。
宛城战张绣之时,曹操被张绣军偷袭落败,青州兵再次重操旧业,纵兵劫掠。不过这次遇上了于禁,于禁历数其罪,并发兵讨伐。青州兵不服,跑到曹操跟前倒打一耙。但是于禁先立营后申辩的处理反使得曹操对于禁大加赞赏。
但即便如此曹操对待军纪不佳的青州兵都是宽容态度“ 初,黄巾降,号青州兵,太祖宽之,故敢因缘为略”(于禁传)。究其缘故,除了考虑到青州兵在曹操创业艰难时所带来的宝贵兵力,曹操因神学政治的需要和青州兵达成了某种约定可能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在曹操去世后,青州兵及臧霸别军认为“天下将乱”,于是鸣鼓擅击而去。
2.虎豹骑
曹操帐下精锐骑兵部队。
虎豹骑的统军将领是曹操最为亲近的曹氏亲贵(曹纯、曹休、曹真)。兵士都经过严格挑选,“皆天下骁锐”,或者从百人将中挑选进行补充,正是这种精挑细选的标准化制度的是其强大战力的重要保证。
早期曹操的骑兵力量并不强大,按曹操《军策令》“本初(袁绍)有铠万领,吾大铠只二十,本初有马铠三百,吾只十具”所说,官渡之战时袁绍已有三百多具装骑兵,而曹操只够凑到十余具装骑兵。从骑兵的数量来说,袁绍官渡之战时有一万余骑兵,而曹操在白马之战对战文丑统帅的五六千骑兵只能以五六百骑应敌,可见当时曹军的骑兵力量羸弱。
因此虎豹骑的成军时间,推测应该在官渡之战后。而仅仅是在几年之后,曹纯便督率这支神秘的部队首次亮相,登场于攻打袁谭的南皮城外。袁谭困兽之斗令曹操萌生退意,在曹纯的谏言下,曹军继续奋勇作战,最终击败了袁军,而袁谭的首级也被曹纯麾下的虎豹骑摘下。
南皮与袁谭的血战只是虎豹骑的牛刀小试,在此后的白狼山之战、长坂坡追击战、潼关之战等战斗中都可见虎豹骑或虎豹骑将领活跃的身姿。在长年南北征战的岁月中,虎豹骑的装备也在逐步提升,完成了轻骑兵向具装重骑的转化。
而在潼关战马超之时,曹操显示实力,震慑羌胡,曾“列铁骑五千为十重陈,精光耀日”,令西凉军震恐。这里的“铁骑五千”便是曹操赖以仪仗的虎豹骑,可以看到此时虎豹骑已经成为身披重甲的具装骑兵。正是装备的提升,才更有效地完成了轻兵相持、虎骑夹击的战术,为胜利奠定基础。随着曹操的离世和曹魏的军制变化,虎豹骑在完成了它的使命后,退出了历史舞台。
3. 白眊兵
刘备麾下的宿卫部队,驻扎在白帝城,由陈到统领。见于诸葛亮与诸葛瑾的书信《与兄瑾论白帝兵书》:“兄嫌白帝兵非精练。到所督,则先帝帐下白眊,西方上兵也。”
白眊的原意指牦牛的毛。这里的白眊应该是指用白色旄牛尾作为装饰的部队。《魏略》载“刘备性好结眊,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因手自结之”,因此大胆推测,刘备早年可能亲自结眊送给麾下的宿卫部队作为装饰,后来刘备虽不再亲自结眊,但这支白眊兵装饰白色牦牛尾的传统保留了下来。另外,蜀汉的德运虽属火,但以西方上兵白眊驻扎在白帝城,方位颜色对应上讲与五行学说也是相合的。
4. 无当飞军
这是诸葛亮南征后组建的部队。《华阳国志》载“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这里的”飞军”也即后世所说的“ 无当飞军 ”。
“ 无当飞军 ”是以南中地区青羌等西南少数民族为兵源组建的部队,它的建立与诸葛亮对南中地区的民族政策息息相关。考虑到夷人刚狠,诸葛亮一方面抽调南中的精壮组建部队,另一方面将南中的羸弱配给大族富豪做部曲。这一策略既为蜀汉部队补充了生力军,也极大地削弱了南中潜在的叛乱势力,可谓一箭双雕。
关于这支部队的作战记载只有一处,有记载的统帅也只有王平一人,《汉晋春秋》载“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即王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作战的结果则是“平坚守不动,颌不能克”。
5. 虎步军
蜀汉的精锐步兵。
虎步军在诸葛亮北伐时便已亮相。统帅是孟琰,姜维曾经担任教官。
《三国志·蜀书·姜维传》载“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太平御览》载“臣先遗虎步监孟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渭水涨。以二十日出骑万人来攻营。臣作竹桥越水射之。贼见桥垂成。便引兵退。”姜维教授的中虎步兵有五六千人,如果按上中下三军的编制,则虎步军的总数应该在一万五千人以上。
6. 连弩士
《华阳国志·巴志》:“蜀丞相亮亦发其劲卒三千人为连弩士,遂移家汉中。”《华阳国志·巴志》:“晋初,移弩士于冯翊莲勺。”连弩士是装备了诸葛亮改进“一弩十矢俱发”威力强大的元戎弩部队,且人数固定,职业化、世代兵化,一经创制,便从蜀汉一直存在用到两晋。
7. 蜀汉其他特殊名号部队
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
《后出师表》: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cóng sǒu)、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简单分析下,真正算得上特殊名号的只有突将、无前、散骑、武骑这四种,至于賨叟、青羌都是蜀汉境内的少数民族。
突将从字面理解应该是冲突陷阵、直取敌将的骑兵部队。无前应该就是前面无当飞军的别称。散骑、武骑显然是骑兵部队,结合诸葛亮的用兵,散骑应该是负责游击的游骑,武骑应该是负责防卫和警戒的骑兵。賨叟从字面看来像是一少数民族的老兵。另外糜竺的孙子糜威曾官至虎骑监,可知蜀汉应还有一只宿卫虎骑部队,又或者武骑虎骑本是一种,如无当、无前一般,同一部队的异名而已。
8. 车下虎士
《三国志·吴书·甘宁传》记载:“建安二十年,从攻合肥,会疫疾,军旅皆已引出,唯车下虎士千余人,并吕蒙,蒋钦,凌统及宁从权逍遥津北。”顾名思义,指的是车驾下的虎士。靠着车下虎士和吕蒙等人的护卫,孙权得以从合肥战场撤离。
9. 解烦兵、敢死、无难士等
刘备伐吴,孙权为解除刘备入境的烦恼,征募兵士,名为解烦兵。《三国志·吴书·胡综传》载“刘备下白帝,(孙)权以见兵少,使(胡)综料诸县,得兵千人,立解烦两部,(徐)详领左部、(胡)综领右部督。“解烦兵的历任统帅分别为徐祥与胡琮、陈修、韩当与张温,解烦军初创之时规模较小仅有千人,后来应该发展到五千人以上。
《三国志·吴书·韩当传》载“黄武二年,(韩当)封石城侯,迁昭武将军,领冠军太守后,又加都督之号。将敢死及解烦兵万人,讨丹杨贼,破之。”可见解烦兵与另一部队敢死并列。另《历代兵制》“吴多舟师,营校略异于汉。而兵有解烦、敢死两部。”关于敢死更加语焉不详,只能从字面理解是一批具有决死精神的步兵。从数量来说,与解烦兵合计万人,则敢死、解烦可能各占其半。
吴国另设有无难士,无难士主要负责皇宫宿卫,无难意为战无所难。统帅有虞钦、陈正等。此外,吴国还有宿卫虎骑、马闲卫等少量骑兵部队,不过,吴国的骑兵纯粹是卖萌的。
10. 交州义士、武射吏
《三国志·吴书·步骘传》载“延康元年,权遣吕岱代骘,骘将交州义士万人出长沙。会刘备东下,武陵蛮夷蠢动,权遂命骘上益阳。”义士和前面义从差不多,指少数民族归义部队或者自愿奋勇从军者。
夷陵之战前后,孙权让步骘率领一万交州义士镇压武陵蛮的叛乱,稳固荆南的形势。武射吏也见于《三国志·吴书·步骘传》“岁中,徙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将,领武射吏千人,便道南行。”武射吏从字面考虑应该是一批善射的弓手。
下面说说历史上没有的部队!
1、飞熊军。《三国演义》中董卓手下的精锐部队。
2、校刀手。《三国演义》中关羽手下的精锐部曲。
3、先登死士,网上盛传麴义统领与白马义从对敌的精锐部队。麴义虽以八百先登对敌不假,但实际上先登指的是敢死队,战前临时组建,并非特殊部队。
4、铁车兵,《三国演义》中西羌国王彻里吉麾下的战车部队。
5、藤甲兵。《三国演义》里乌戈国主兀突骨麾下的部队。演义中藤甲兵所披藤甲,刀枪不入、渡江不沉,极难对付,唯怕火攻。据报道,贵州安顺复制出了藤甲,并声称自己是藤甲兵的后代,但当地盛传的“火烧藤甲兵”之处被证实为清末与太平军交火之处,因此很多意见认为安顺藤甲更像是依照《三国演义》做出的复制品。尽管物质生产落后的少数民族以藤甲代铁甲的可能存在,但藤甲兵是否作为一个独立建制大规模存在尚缺乏足够文献支持。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