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为提高全社会对太行古堡申遗工作的认识,形成人人参与申遗的浓厚氛围,让更多人认识太行古堡、了解太行古堡,提升太行古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太行古堡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呐喊助威。晋城市委新闻中心、山西画报晋城记者站联合晋城市太行古堡研究院推出太行古堡专题系列报道,深度挖掘古堡背后的文化内涵,全方位介绍太行古堡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将太行古堡作为晋城“代言人”展现在世人面前。(山西画报·太行头条)
湘峪村位于我省晋城市沁水县,村中历史建筑区域东西长约280米,北宽约150米,南宽约100米,总占地面积约3.25公顷,总建筑面积约26800平方米。是难能可贵的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末堡寨式村落。湘峪村于2010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单,2012年又被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是沁水县继西文兴村、窦庄村、郭壁村之后的又一个“双料国村”。
从“相谷”到“湘峪”
湘峪古名相谷,后人因为村落山环水绕、环境优美,便将“相谷”两个字加上了“山水”,成了“湘峪”。至于村落何时更名,由于缺乏明确的史料记载,尚有不同说法。根据薛林平先生等人所著的《湘峪古村》一书中的分析,村中发现的明万历年间的墓碑上,仍称村落为相谷,而在清康熙年间版本的《沁水县志》内,村落的名称已经改为湘峪。可见,村名的变更应该是发生在明清时期。
不论是“相谷”还是“湘峪”都属于较有意境的名字,前者似乎可以理解为“盛产王侯将相的山谷”,颇有霸气;而后者光闻其名便很有雅致,眼前似乎展开了一幅山水画。至于村名何时变更,似乎倒不重要了。
硝烟散尽见古堡
“四部首司”院正房
湘峪村早在元末明初便作为自然村落已经存在,当时的居民孙氏家族为了躲避朝代更替之际的兵荒马乱而移居至此。到了明朝末年,各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社会动荡。村内居民为了自保,便将村落改建成易守难攻的堡垒形式。保存至今的堡垒形式的古村落在我省有很多,我们报道过的有灵石夏门村、介休张壁村、平遥段村等。
藏兵洞街道
在战火连绵的明末及之后的硝烟岁月中,湘峪古堡与遍布于晋南、晋东南的其他民用堡寨一起,穿插在军事要塞之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基层防御作用。经过后世的不断建设,到明清时期,村落的形制和格局基本形成。村内现存的历史建筑也以这一时期所建的为主。
高墙深巷
湘峪古堡街道
湘峪村由村内的三个居住性堡寨和外围的四个防御性兵寨组成,村内的三个堡寨分别为现存的大寨、东寨,以及20世纪60年代被拆除的南花园。村外的兵寨分别为岳城山的东寨、可乐山的南寨、老马岭的北寨和虎山的西寨。这样的格局是受到明朝军事防御制度的影响所建。
南堡墙东藏兵洞
大寨面积最大,是湘峪村现存历史建筑最多的堡寨,也是外人进入湘峪古堡之后主要的寻访和游览目的地。堡寨外围建有壮观的堡墙,周长达762米,分东南西北四段。堡墙上设有藏兵洞,平时可屯粮,战时可藏兵,堡墙中间设堡门。记者来探访的时候,本来就保存较好的堡墙修缮工程已经完成。站在护城河对面看古堡全貌,十分壮观。
走廊式藏兵洞
藏兵洞内部
相比修缮一新的堡墙,村内的古街巷保持了旧貌,使得古村的肌理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整个村落的路网呈鱼骨式,即以东西走向的两条横街为主干道,南北走向的多条纵巷沿主街分布。这种布局形式也是我省的古村落普遍采用的。
规模宏大的民居建筑群
湘峪古堡
在湘峪村现存的历史建筑中,以民居为数量最多,大多建于明朝末年,经专业人士推断为天启、崇祯两朝。清朝和民国初期,村中也有营造活动,但规模不大。受明末特殊历史环境的影响,湘峪村民居有别于我省其他古村落传统的官居商宅形制,有着强烈的防御特征。一切从防御出发,也就导致村落的形制是否规整、装饰是否精美并非建设者首要考虑的因素。记者在探访时也发现,相比晋东南尤其是沁河流域的其他古村落,湘峪村的民居建筑从单体上来说,确实在精美程度上略逊一筹,但由于整个村落就是一个壮观的古堡,所以湘峪村胜在村落的整体规模。
三都堂
湘峪村的院落形式基本分为“四大八小”和“簸箕院”两类。其中“四大八小”形式在我省晋东南的古村落中非常普遍,是由正房、东西厢房、倒座和八个耳房共同组成的建筑组合形式;而“簸箕院”则是由正房、厢房和耳房围合而成,由于没有倒座,整个院落形式很像簸箕,故而得名。
十宅院民居
村中现存的民居建筑中,规模最大的是“十大宅院”古建筑群。这个宅院群的命名方式很有意思:以宅院群中的主巷为中轴线,大宅、三宅、五宅、七宅、九宅位于东侧,二宅、四宅、六宅、八宅、十宅位于西侧。东侧的单数宅院门前大多有高大的牌楼,应为官宅;西侧的双数宅院单体建筑相对精美和讲究,院的主人应当为富商。“十大宅院”古建筑群保存至今的还有七处,占地面积最大的是十宅院和九宅院。
十宅院门前堡墙
“十大宅院”古建筑群中较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当属三宅院,三宅院的核心建筑是第二进院落“四部首司”院。该院因其门上有“四部首司”字样的匾额得名,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坐北朝南,轴线上各建筑布局严谨,体现了官宅建筑的严肃气质,其正房为五层三开间,高达25米,雄伟壮观且保存完好,是村中现存最高的古建筑。在山西的古村落中,这种高层的建筑一般被称为“看家楼”,起着瞭望防御的作用。楼上每层窗上部都有精美的垂花砖雕,每层的花式各不相同。
村内的公共建筑
南街九宅小巷过街楼阁
在我省的古村落中,代表着村民的精神寄托的庙宇建筑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湘峪村保存至今的庙宇建筑有多处,村民信仰的神佛广泛,从玉皇大帝到关帝和龙王,不一而足。多座庙宇建筑历经沧桑,经过历史上的多次维修和重建现在依然保存较为完好且仍在使用,有的庙宇至今仍是村内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
湘峪村古堡西侧现存东岳庙和土地山神庙,东侧现存东佛堂、张公庙、岳城庙,南侧现存文昌阁、白龙庙。古堡内现存下佛堂、关老爷阁。其中东岳庙、土地山神庙、白龙庙等经过近几年的重修,香火依然十分旺盛。
堡楼与石磨
东岳庙始建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后世历经多次重修和改建。整个建筑依地势而建,分为上中下三院,南北总长70米。与我省很多古村落的情况类似,东岳庙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作为村小学的校舍所在地, 2010年完成了修缮工作。
土地山神庙毗邻东岳庙,始建年代不详,为土地庙和山神庙合建而成,占地约100平方米,面阔三间,悬山顶。村里人告诉记者,每月初三、十三、二十三为该庙的祭祀日,香客络绎不绝。
像所有的古镇古村落一样,以庙宇为代表的公共建筑记录了湘峪古村的发展轨迹,见证了几百年来村落的沧桑,如今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中街
记者来湘峪村的时候,古村修复工程部分还在进行中。2013年,国家文物局下发了《关于开展古村落保护利用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湘峪村与河北省鸡鸣驿村、浙江省新叶村、安徽省呈坎村、贵州省地扪村、陕西省党家村等六处古村落被首批列入,并将给予资金保障。如今湘峪村采取的是边修缮、边开放的方式,参观村落,除了欣赏建筑之外,还要与修缮工程“不期而遇”,原本属于古村落的宁静,或许很难再次回到湘峪村,但是,比起我省大部分古村落还都依旧落寞破败的现状,正在开发成旅游景点的湘峪,未来还有着更多的可能性。
民居院落正房
民居外立面
民居屋顶
大宅院南立面
南门
雀替
门槛石
院门前的石狮
影壁
来源:山西画报晋城号
编辑:董雅连 闫花花
来源:新华号 山西画报晋城号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