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大家都很熟悉:“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若从历史学的角度较个真儿,即便在中国古代,道、桥也不是那么随意可过的。因为陆路上有“关”,水路上有“津”,要过关津,须出示通关凭证,当年西出函谷的老子,曾被关令尹喜拦下,孟尝君靠计策骗开关门,才得以仓皇逃回齐国,否则早丢了性命。老子、孟尝君之后,政府愈加重视关津,要塞均设有都尉官,负责把关。
战国 (楚)《鄂君启金节》原器
《鄂君启金节》,1957年4月出土于安徽省寿县,共5枚,其中舟节2枚、车节3枚,可拼成一个圆形“竹筒”的完整器。原收藏于安徽省博物馆,属镇馆重宝,后征调舟节、车节各一枚到国家博物馆,今分别珍藏于两处。金节是战国中期楚国器,青铜材质铸造,融冶、铸、镌、嵌工艺于一体;铭文系先铸成凹槽再用金丝镶嵌而成,构成瑰丽的图案,称作“金银错”,一种装饰工艺。为追求装饰美,铭文从此发生变化,铭文的位置从器内移于器表,并刻意经营,常使用各种美术字,最多见吴越鸟虫书。
舟节较车节稍长,为水路通行证,长31厘米,宽7.2厘米,厚0.7厘米,弧宽8.0厘米,每件计有阴刻铭文9行,行18字,共165字(重文2字,合文1字);车节为陆路通行证,长29.6厘米,宽7.1厘米,厚0.6厘米,弧宽8.0厘米,铭文9行,行16字,共146字。
因形同剖竹,故名“节”,乃是古代水陆交通运输凭证,相当于现在的“通行证”。使用时,货主与官吏各有相同的节,核对无误方可通行。
铭文记载了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楚王发给一个叫鄂君启的人使用的运输货物的“免税证件”。“鄂”为地名,即今湖北省鄂州市,“启”是鄂君之名。铭文中详细规定鄂君启商队的运输规模为陆路车50乘,水路船150艘,所涉及范围包括今湖北、河南、安徽、湖南四省,节文还规定载运牛、马和有关折算办法,以及禁止运输铜和皮革等军用物资。首句“大司马邵(昭)阳败晋师于襄陵之岁”与文献所载楚怀王六年“柱国昭阳率师攻魏,破之于襄陵”的史实相符。这种金节,迄今为止仅此一件,极其珍贵。
舟节上半部铭文(局部)。
符节有别。早期的“节”剖竹为之。后来虽用青铜铸造,但仍多取竹节之形。“鄂君启金节”乃是用于水陆交通的凭证,是一种特殊的路条。以金为材质,说明持有人的特殊地位。不难看出,鄂君启自非一般的商贾贩卖,而是属于“府商”。
这款金节发掘之地安徽寿县,如今乃皖北的一个小城,却见证了楚国在最强盛时期,其势力范围有多大。不过,楚国最终迁都于此,说明已走向末路。楚秦争夺天下,楚国失利,鄂君或其后人携带符节,随楚国王室东迁至安徽,死后将其埋入地下。楚国处于极盛时期之时,无疑是秦国最强的对手。很多人就问,为什么不是楚国统一中国?这是历史的宿命。三国时,袁术曾在寿县称帝,最后却连糖水都喝不起,两年而亡。如今的寿县,有着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宋代城墙,素有“地下博物馆”之称。
“鄂君启金节”是楚怀王发给鄂君启用于经商出入各路关卡特许免税的凭证,节上具体规定了车船数目、行程路线、往返时间(一年)、运载货物种类与税征、就舍(驿)等事项。按节载准予经过的地方来看,东到江淮,南下彭蠡,西人巴蜀,北及豫中,基本上包括了楚国全境。有了这一凭信,鄂君启的商贸队伍则可以在楚国的疆域内畅行无阻。
舟节规定鄂君启经商有四条水路,一是东路从鄂地出发顺江而下,可抵今安徽枞阳,通过青弋江可达陵阳(今安徽青阳县);二是西北路经过今鄂州、武汉之间的吴塘、汤孙等湖泊,穿过长江溯汉水北上,经唐白河至南阳盆地;三是西南路由长江入湘江,可达湖南郴县和广西全境;四是由长江逆水而上,溯荆江到达郢都即今湖北枝江县城北五公里上的“纪南城”。车节铭文明确提到“适下蔡,适居巢。”下蔡就是今天的寿县,也是金节的出土地;居巢就在今天的巢湖一带,沿流折入长江。不难发现,鄂君的商船不仅能往返于水流量较大的湖南湘、资、沅、澧四大水系的中下游,还能延伸到上游。这一发现足以令人惊叹。
“鄂君启金节”不仅发挥着控制人员流动的作用,还具有独特的税收功能。所载事项意思很明白,没有特许的情况下,商人经过关津需要缴纳税款。金节铭文中有说明,明显是限制鄂君车船所载货物类型,如果载牛马羊,需要到郡衙大府去交税,也不准鄂君车船载金革贵重物品和贮藏箭镞类军用装备。另外,“车节”和“舟节”末尾都有通过庸关时“见其金节毋征,毋舍弃饲”,可见金节不仅仅是通关和免税,还有免费在驿站吃喝住宿等功能。
说到这个楚怀王,就是逼死屈原的那位。持节人鄂君启字子皙,乃楚怀王之子。也有人说,君启是楚怀王的族叔。不管如何,都是王亲贵族,身份地位不一般。如果身处博物馆,看到金节,不知不觉中会想象到当时的某一个场景:一个浩浩荡荡的车队在头领的带领下,押送了庞大的各种物资,水陆联运,蔚为大观,一路征程……
来源:北京晚报|作者 齐援
编辑:周文丽 郭晋麗
流程编辑:吴越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