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战争中,制信息权已经成为赢得战争胜利的关键。电子战特种机是夺取制信息权的重要装备。近年来,一些国家的电子干扰机先后现身,预示着这一领域的竞争进一步加剧。那么,电子干扰机作为“长翅膀的电磁利剑”,本领到底有多大?各国都有哪些类型的电子干扰机?请看相关解读。
干扰能力一直在进化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先后推出一系列具备电子干扰功能的特种机,不少参加过实战。目前,美国海军正加紧推进新一代干扰机(NGJ)项目。
在这方面,俄罗斯也在加快脚步。在2016年推出伊尔-22PP“伐木人”电子干扰机不久,俄方又开始布局研发它的继任者。
其他国家也纷纷跟进,但具备独立自主研制和生产电子干扰机能力的国家不多。
日本在推出EC-1电子干扰机后,开始谋求以C-2运输机为平台,将其改装成新的电子干扰机。
2019年,土耳其基于推进HAVA防区外干扰项目,准备将购买的庞巴迪“全球6000”长途商务飞机改装为防区外干扰平台。
电子干扰机备受青睐的背后,是其不俗的能力。
顾名思义,电子干扰机的主业是干扰。它能对哪些对象进行干扰,不妨先简要回顾一下历史。
世界上第一架专用电子干扰机是美国空军的EB-66“毁灭者”。技术上,它被认为是第一代电子干扰机。凭借干扰天线和吊舱,它能发射大功率、宽频带的噪声信号来淹没目标雷达的回波信号,对已知型号的地空导弹雷达进行压制。
由此来看,早期电子干扰机的定位就是破击敌方防空体系。
时至今日,电子干扰机的这一定位没有发生太大改变,但它的干扰对象与方式已悄然发生变化。
具体来讲,它能对以下对象进行干扰:一是可干扰敌防空情报雷达网,降低敌方对己方战斗机群进行探测的能力,包括己方战斗机的具体位置、高度、速度及机型、数量、编组等信息;二是可干扰敌高射炮的炮瞄雷达或防空导弹的制导雷达,降低防空火力命中精度;三是可干扰敌机与地(海)面指挥系统之间的通信,使各种情报、命令等不能有效传递。
以俄罗斯伊尔-22PP“伐木人”电子干扰机为例。2016年,俄罗斯联合航空制造集团公司的3架该型电子干扰机交付俄军。据相关资料,它们不仅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敌方的对空搜索雷达、地空导弹制导雷达、巡航导弹中段修正信道进行压制,而且可以干扰美国及其北约盟国使用的战术数据链。
伊尔-22PP“伐木人”电子干扰机的继任者,据称还增加了干扰敌方军事卫星的功能。
当然,除了挥舞电磁利剑进行干扰外,一些电子干扰机还具备使用反辐射导弹直接攻击目标雷达的能力,有的电子干扰机则可用炸弹和导弹对敌方的通信指挥系统发起攻击。
总的来说,和预警机、电子侦察机充当“调度员”和“侦察兵”相比,电子干扰机的“角色”较多,甚至同一架电子干扰机在不同时段发挥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它有时负责蒙上敌方的感知之眼,有时给对手制造一些假象,有时会阻断对方的通信联络渠道,有时则会在助拳之余直接上阵搏击……
布迷魂阵,打迷踪拳,实战中是“效能倍增器”,这正是电子干扰机受到世界各国青睐的原因。
布设电磁“迷魂阵”
电子干扰机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就是循着辐射源等顺藤摸瓜、有的放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真正实施起来,却极为不易。
首先,电子干扰机要通过机载侦察接收机等设备,对作战区域电磁环境进行侦察、分析和识别,分选出需要干扰的目标信号,并对其辐射源测向、定位并上报系统;然后,系统根据各个目标的威胁等级分配干扰资源,对目标信号进行采集、调制,按需产生不同样式的干扰信号;最后,系统将这些干扰信号送到发射机放大后,通过天线向目标辐射出去,从而达到干扰目的。
这一过程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但最基本和关键的是完成对目标电磁信号的侦察、分析与识别。只有如此,才能在“知彼”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方式布设对敌方相关感知系统的“迷魂阵”。
电子干扰机干扰的主要对象之一是雷达。多年来,雷达的抗干扰技术与能力一直在提升。这种变化,使得电子干扰机在这场“猫鼠游戏”中也不断提升能力。
从美国先后研制和列装的一些电子干扰机上,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这种干扰能力方面的“水涨船高”。
被认为是美军第一代电子干扰机的EB-66“毁灭者”,主要是对已知型号的地空导弹雷达进行噪声干扰和压制。
EF-111“渡鸦”被认为是其第二代电子干扰机,它的技术体制为窄带瞄频噪声和转发式欺骗干扰。它对目标的干扰更精准,施放能量更集中,干扰所用频率可以“随机应变”,能同时对同一频段的多部雷达进行干扰,但其电磁态势感知能力和对未知目标的干扰能力相对较弱。
EA-18G“咆哮者”被认为是美军第三代电子干扰机。它采用宽频谱、多信道的数字化接收机等设备,可实现对多路信号的精确定位和监视,分析未知雷达的类型和威胁程度。技术体制为灵巧噪声压制和假目标干扰。目标跳频抗干扰后,它仍可分析跳频图谱并自动追踪。
和美国的电子干扰机发展历程相似,其他国家电子干扰机的发展也体现出这种特点或趋势。
需要说明的是,各种体制雷达并用的现实,使电子干扰机发挥作用的难度明显提升。
而且,电子干扰机战时的“知彼”和迅速加以应对,很大程度上依赖平时对相关数据的侦收 、分析与大量积累。这无疑也增加了电子干扰机布设“迷魂阵”的难度。
要高效达成电磁“迷魂”的目的,还牵扯到电子干扰机的运用问题。
电子干扰机通常会被赋予远距支援干扰和随队支援干扰两类任务。
远距支援干扰一般为多架电子干扰机组成编队,在距敌防空武器100~200千米甚至更远的安全阵位上实施多方位、大纵深、宽正面、大功率电子干扰。
随队支援干扰是指电子干扰机伴随着攻击机群突击的全过程,或者飞临敌目标区附近,施放噪声干扰、欺骗干扰,压制敌防空火力网的雷达系统等目标,掩护攻击机群实施空袭。
从近年来一些国家运用电子干扰机的实践来看,其在夺取制信息权方面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基于对改装自运输机、轰炸机、攻击机等各种空中平台的电子干扰力量的合理运用,最终达成了干扰效果的最大化。
相关战场上的取胜基本上伴随着3个事实:一是电子战飞机占作战飞机总数的比值在增加,二是空袭作战中出动电子战飞机的架次在攀升,三是所掩护的突击机群飞机损失率明显降低。这恰恰反映出电子干扰机布设“迷魂阵”的威力。
今后发展方向较清晰
电子干扰机所用平台的来源多种多样。有的来自战略轰炸机,如苏联的图-16P电子战机;有的改自运输机,如苏联的安-12BK-IS电子战机和日本的EC-1电子战训练机;有的源于攻击机和战斗机,如EA-6B“徘徊者”舰载电子战飞机、F-4G“野鼬鼠”电子干扰机和EA-18G“咆哮者”电子干扰机等;有的则来自客机,如伊尔-22PP“伐木人”电子干扰机等。
这种平台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电子干扰机实施干扰压制能力的高低。
大机型有大的优势。美空军的EC-130H“罗盘呼叫”作为大型专用电子攻击机,能遂行远距支援干扰任务,是广域空中指挥控制战/信息战武器系统。它具备干扰无线电通信系统及传感器的功能,还可遂行网络作战任务,具备心理战能力。
小机型也有小的长处。由攻击机和战斗机改装而来的电子干扰机能更加灵活地遂行随队支援干扰任务。在海湾战争首批突袭中,对伊拉克防空雷达实施打击、执行伴随干扰压制任务的就有24架F-4G“野鼬鼠”电子干扰机。
从实战表现来看,大、小型电子干扰机的灵活搭配,更易取得较好干扰压制效果。
海湾战争的“沙漠风暴”行动中,多国部队的EA-6B、EF-111A、F-4G和EC-130H等电子战飞机“软”“硬”兼施,一直占据着电磁作战优势。
2011年,美、英、法等北约国家对利比亚发动空袭,在EA-18G、EC-130H等电子战飞机与F-16CJ防空压制飞机的电子攻击和干扰压制下,没有北约战机被击落。
今后,电子干扰机仍将呈现出平台多样化的趋势。尤其是随着干扰吊舱技术的发展,一些战斗机和直升机在加挂干扰吊舱后也可摇身一变承担起干扰压制重任。
米-8MTPR-1型直升机配备“杠杆-AV”电子战系统后,可干扰地面指挥控制以及侦察探测系统等电磁目标。英国皇家海军舰载直升机部队的一些直升机则装备着美国研制的AN/ALQ-167V电子对抗吊舱系统。
随着一些电子干扰设备的功能升级与轻量化,电子干扰机还有向无人机平台拓展的趋势。
除平台多样化之外,电子干扰机今后的发展路径将呈现出如下特点:
向精确化智能化干扰方向发展。由于大功率干扰装备易暴露,一些国家开始试用更为精确的低功率干扰信号来干扰、欺骗和压制对手的雷达和通信系统。这种干扰方式要求精确地控制干扰信号的时域、频域等特征,不易被目标察觉,这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智能化干扰的实现,则可使电子干扰机在对象和环境都发生很大变化情况下,仍能适应变化,对抗智能化雷达等新目标、新威胁。
向体系组网作战方向发展。对于组网雷达和抗干扰能力较强的新一代雷达等,多个电子战系统协同工作可提高效率。如果电子干扰机以及其他各种电子对抗侦察、干扰装备和力量在时域、空域、频域、波形域、极化域等方面能实现更好协同,就可发挥多个干扰源、多种干扰样式的综合效能,取得“1 1>2”的作战效果。
向分布式无人化方向发展。分布式干扰是指将众多小型低功率、网络化的电子干扰机分别部署在敌防空系统附近,压制较大空域内的雷达、通信和导航接收机。它是对抗分布式雷达网等目标的有力举措。遥控飞行器具有机动灵活、不易被发现等优点,可作为“穿透型”电子攻击飞机深入敌纵深执行侦察、诱骗和压制任务,还可辅助有人攻击机群突入敌密集防守空域,完成对相关目标的打击。
来源:解放军报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