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废太子、亲定接班人遭淘汰,康熙晚年储位之争的游戏规则是什么

两废太子、亲定接班人遭淘汰,康熙晚年储位之争的游戏规则是什么

首页战争策略王权时代诸王之争更新时间:2024-04-17

公元1708年,已经当了四十七年的康熙皇帝在木兰围场的行宫里,以“不法祖宗、不尊祖训”的理由,废掉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这引发了康熙朝近20年的“九子夺嫡”之争幕。

尽管废了胤礽的太子之位,但毕竟是自己从小就培养起来的接班人,也许是出于一片慈父心肠,也许是当时的局面还需要一个太子,于是被废黜了不到一年的胤礽又被复立为太子。

谁知三年之后,康熙又以“结党营私”的罪名,第二次废掉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第二次被废之后,胤礽也与太和殿那座金黄的龙椅彻底无缘,直到康熙死后,四阿哥胤禛才以胜利者的姿态浮出水面。

在这场由废立太子酿成的储位之争中,康熙心中的游戏规则到底是什么,胤禛是不是就是因为掌握了这个游戏规则,才能在康熙朝的“九子夺嫡”中最终胜出呢?

康熙皇帝与两废太子的历史背景

很多人说“九子夺嫡”是因为康熙的儿子太多太优秀,这话虽然不错,但是康熙这个能*“老子”也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康熙帝8岁登基,比起名动天下的董鄂妃,他的母妃佟佳氏只是深宫里一个不起眼的小嫔妃,7岁那年,一场天花还差点要了他的命。

病愈之后,他的脸上也因此留下了几个麻点,当他的父亲顺治帝因为天花去世之后,这几个麻点反倒把康熙送上了皇帝的宝座。

顺治帝去世的时候,为了杜绝当年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时擅权用事的事情再次发生,孝庄文皇后明确拒绝了由宗室亲王摄政的提议,与顺治帝共同商议,为康熙定下了四位辅政大臣。

与宗亲摄政相比,辅政大臣只是辅佐小皇帝,彼此之间君臣名分非常分明,虽然有理政的权利,但是却不能发布谕旨。

辅政大臣处理政务时,小皇帝玄烨就坐在一旁听政,虽然不能发表意见,但这对他来说也是一个快速成长的过程。

再加上孝庄文皇后的培育,康熙在亲政之前,就积累了大量的治国安邦的经验。

骑马射箭、儒家经典以及算术、科学都在康熙的学习范围之内,为了学习,起早贪黑的他甚至一度累的咳血。

多元化的学习内容,给康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让他有了向权臣叫板的底气。

康熙成年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清除辅政大臣鳌拜及其党羽,结束了八年零五个月的“辅政时期”。

因为“辅政时期”面对四大辅臣特别是鳌拜对皇权的僭越,以及满汉官僚之间的明争暗斗,康熙对皇权的至高无上特别看重。

清除鳌拜集团后,康熙迅速将国家大权集中在自己手中。在他看来天下大权应当统一在皇帝手中,任何“分任于人”的做法,都是对皇权的削弱。

为了不让大权旁落,他除了将决策权和用人权收到自己手中,还严禁官僚之中“朋党”的行为特别敏感。

鳌拜之所以能左右政事,就是因为和班布尔善、穆里玛、济世等人结为党羽,排挤与他们政见不合的人。

康熙亲政之后就公开表示,大臣之间还是少交游、少生事的好,如果改不了喜欢结党的恶习,那就别怪我“穷极根株,悉坐以交结朋党之罪”。

连大臣结交都不能忍受的康熙,自然也容不下远在西南的“三藩”吴三桂、尚可喜和耿精忠。

1673年19岁的康熙皇帝决定撤藩,然后用了8年的时间,结束了“三藩之乱”,之后又收复台湾,拿下了明朝最后一个堡垒,真正完成了“大一统”。

在政治上表现得睿智果敢的康熙帝,能治国、能安天下,却唯独不能齐家。

他幼年没有享受到父爱,10岁的时候母亲又去世,再加上他和早逝的赫舍里皇后感情甚笃,赫舍里难产而死后,留下的胤礽就得到了他的钟爱。

胤礽才一岁半的时候就被康熙册立为太子,这在清朝的历史上既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

然而在康熙分封已经成年的诸皇子为郡王、贝勒之后,太子的地位就受到了实质性的挑战。

皇子受封之后就可以参与政务,这也给了他们培养自己势力的机会,这让已经在皇太子位上熬了几十年的胤礽也感受到了威胁。

眼看皇子之间的争斗越来越明显,康熙帝首先以“结党、议论国事”的罪名,剪除了太子胤礽的死党索额图。

康熙本来是想借这个给太子一个警告,但是却助长了此其他皇子夺嫡的念头,这其中最先跳出来的就是大皇子胤褆。

1708年,借着随驾巡幸塞外的机会,胤褆在康熙面前不断打胤礽的小报告,成功地让康熙对胤礽产生不满,只是隐而未发。

从塞外返京途中,康熙发现胤礽窥视自己的帐篷,所有的疑心一齐发作,把胤礽的这种行为看作是“弑逆”,于是在布尔哈苏台行宫召集王公大臣,宣布废除胤礽的太子之位。

康熙心中储位之争的游戏规则

满人入关以前,在汗位的继承上,是有八旗的旗主共同推举决定的。

这种制度,虽然对上层贵族之间的政治力量有制约的作用,对巩固后金的政权稳定也有积极的意义,但是随着后金政权的发展壮大,“皇权”与“旗权”也有了矛盾。

特别是建立大清这个全国性的政权之后,这两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已经到了影响政权稳定的地步。

顺治继位时,就经历了诸王大臣的一番血雨腥风的争斗,所以他病逝前就希望用建立皇储的办法来削弱旗权,可惜最后没有实现。

接受了传统儒家教育的康熙,对皇权的认识比他的父亲更加深刻,他认为立储是关系到清朝能否长期延续的大问题。

“自古帝王继天立极,抚御寰区,必建立元储,懋隆国本,以绵宗室无疆之休”。

在康熙的心中,他的皇位继承人必须具有正直、仁爱的品质,还需要有治国理政的能力,这样才能保证将让他辛苦经营的大清帝国继续繁荣下去。

在如何挑选皇位继承人的时候,康熙的标准是“以朕心为心”。

从康熙的人生经历和为政举措上来看,要想做到和以康熙的心为心,必须具备几项条件:

首先必须有仁义之风,康熙统御群臣、治理百姓,主打的就是一个“仁义”,他的谥号“清仁帝”就是写照。

所以要想获得康熙的认可,就得做到“君道爱民、所重惟民”。

接下来就是“孝”。

康熙事母至孝、奉养嫡母皇太后、祖母孝庄文皇后,又礼遇苏麻喇姑,

除了长辈,还得友爱兄弟,免除阋墙之祸。

胤礽第一次被废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康熙幼子生病,而胤礽面上却丝毫不见悲戚之色。

除了这些必须具备的优秀品格,作为皇位继承人,还必须得有选贤任能的本事,和治理天下的能力。

“仁”和“孝”是保证皇室内部不起争斗,这也是很多政权瓦解的原因,而后两个条件,是作为“天子”必备的能力。

这些标准,都是他在日后的政治生涯中总结出来的,按照这个标准,他最终挑选了四阿哥胤禛做了自己的皇位继承人。

当二十二岁的康熙帝刚刚确立了立储制度之后,还是根据汉人立嫡立长的传统,册立了嫡长子胤礽为太子“重万年之统、系四海之心”。

他宣布册立年近1岁零7个月的胤礽为皇太子时,更多的是为了向天下宣告:大清帝国的天下,从此由皇帝玄烨和自己的子孙享有。

这其实是在“皇权”与“旗权”的斗争中,“皇权”胜利的表现,从此满人的皇帝由八旗旗主推举的制度一去不复返了。

亲定接班人遭淘汰的原因与影响

胤礽被册立为太子时,康熙对他寄予厚望,认为他“日表英奇、天子粹美”,希望他能在自己的培养下,成长为“孝子圣帝”。

太子出阁读书之后,康熙把他亲自带着身边培养,又为他挑选了李光地、熊赐履等大儒为师,还特地指定著名理学家汤斌做他的詹事,辅导他从政。

政事上康熙也特别信任倚重胤礽,他三次亲政噶尔丹期间,就让年轻的胤礽坐镇京师处理朝政,代他处理朝政、代行祭祀。

他回京之后,也对胤礽处理朝政时期的表现非常满意,认为有胤礽这样的接班人,是他的福泽,同时也对胤礽寄予了厚望。

这种期望从分封诸王开始,就变成了失望。

康熙亲征噶尔丹时中途生病,因为想念胤礽就召他来见,结果胤礽看到病重的父皇之后,却没有一点悲戚的意思,让康熙认为他“无忠君爱父之念”,对他非常失望。

那时的康熙虽然失望,但也没有完全失去对胤礽的信任,在之后两次亲征噶尔丹时,还把朝政和祭祀这两件大事交给胤礽去做。

因为直接参与政事,胤礽身边也不可避免地聚集了一批官僚,康熙还朝之后,这些大臣对胤礽自然是满口赞誉。

康熙虽然也夸奖胤礽差事办的不错,但是胤礽身边聚集的这些人,也让康熙感到不适,提出了“是欲分朕权柄,以恣其行事也”的疑问,然后用“大权所在,何得分假与人”的话语提醒胤礽。

谁知胤礽这时没有看到康熙对于权力的独占欲,还发牢*说古今天下,哪里有四十年太子这样的话,让康熙对他的忌惮更深了一层。

为了削弱胤礽的权柄,康熙幽禁处死了胤礽的叔祖父索额图,在其他皇子的推波助澜下,才有了康熙四十七年第一次废太子之举。

第一次废太子,皇长子胤褆上蹿下跳,以为按照“立嫡立长”的规矩,接下来就该自己坐上那个宝座了,然而在宣读废太子诏书的12天后,康熙就后悔了。

自作聪明的胤褆从此彻底没有争夺皇位的希望,在大臣中呼声最高的八阿哥胤禩也让康熙警觉起来,骂他“猱奸成性”。

这也让康熙认为,胤礽的那些让他讨厌的举动,都是被别人陷害的,于是没过多久就恢复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虽然复立胤礽让关于储位的争夺在表面上平息了下来,但是第一次废太子,已经让皇子间对储位的争夺到了白热化的阶段,已经各自有了羽翼的皇子们,自然不肯轻易放弃。

胤礽第二次上位之后,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也更加肆无忌惮,朝中大臣也很快分化成了拥护不同皇子的政治小群体,储位之争更加激烈。

康熙五十年,有人秘告齐世武、梗额等人党附太子,康熙立即命令将他们锁拿候审。

纠集在胤礽身边的托合齐、悟礼等人也被康熙一网打尽,对这些人的审判结束之后,康熙就第二次废黜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此后还有大臣上书,请求复立胤礽为太子,但是有了“结党”之实的胤礽,已然被康熙踢出了太子候选人的队伍。

他直接处斩了为胤礽说话的朱天保,将大学时王掞罚到西北军前效力,从此再也没有人为胤礽说话了。

胤礽二次被废之后,“九子”中除了被圈禁的大阿哥胤禔和胤礽外,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各自结党,又展开了新一轮的储位争夺战。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在畅春园驾崩,留下遗诏由四阿哥胤禛继位,一场从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就开始的“九子夺嫡”,才终于落下了帷幕。

结语

有人说康熙对两度当上太子的胤礽十分溺爱,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完全,作为一代明君,康熙对儿子的爱,是有条件的。

作为帝王,他不能容忍儿子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即使是当作接班人培养的儿子,也不能有自己的权柄,在朝臣中不能有拥趸。

帝王的爱,从来都是狭隘的,他的这种设置条件的爱和对权柄的独占欲,使得他对任何一个儿子,都没有绝对的信任,这也是导致康熙后期诸子夺嫡的重大原因。

康熙朝绵延了近20年的储位之争,把宗室贵族、八旗以及满汉的许多官员都牵扯了进来,对雍正年间的政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雍正皇帝胤禛从一众皇子中*出来之后,为了避免“九子夺嫡”的事情再次发生,针对诸皇子结党的前科,当政后着力打击朋党而且在即位后就实行了秘密立储的制度,对满清的立储又做了一次改革。

有了雍正的承上启下,才有了“康乾盛世”这个最后的辉煌。

参考资料:

1.申红宝.从康熙废太子的沉浮看清初宫廷内部的政治斗争[J].文化学刊,2018(10):212-219.

2.冯尔康.康熙朝的储位之争和胤禛的胜利[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03):12-24.DOI:10.16319/j.cnki.0452-7402.1981.03.002.

3.张利锁,宫岩,李潇.辅政时期政局与康熙帝治国理念的形成[J].邢台学院学报,2020,35(02):104-110.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