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前出塞九首》,完全就是一篇战争英雄养成记小说。

杜甫《前出塞九首》,完全就是一篇战争英雄养成记小说。

首页战争策略未知保卫更新时间:2024-04-29

《晋书·乐志》载汉乐府有《出塞》《入塞》曲,李延年作,是一种以边塞战斗生活为题材的军歌。杜甫作《出塞》曲有多首,先写的九首称为《前出塞》,后写的五首称为《后出塞》。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创作背景: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四十岁的杜甫写的《前出塞》是一系列军事题材的诗歌。这个时期还是唐朝的生长期,伴随着生长期的,是唐朝在军事上的扩张期,朝廷上上下下的预估大多是乐观的,杜甫却对唐玄宗的军事路线不太认同。

其一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评】此首叙述自己初别父母被迫远戍的情景。被逼无奈,只好道别自己的父母妻儿,踏上茫茫未知的兵营保卫国家。“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则是对政府的抱怨,国家的疆域已经很大了,可是边关的战争还是不断。

其二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评】此首叙说上路之后的情景。离家已远,死生难料,只好索性豁出性命练习武艺。已经与家乡渐行渐远,慢慢的也不受其他兵痞的气了。父母养育之恩不能忘,为了能够有朝一日安然回家,只能“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苦练个人技艺。

其三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评】此首诉说自己一路上心情的烦乱,故作自励之语以求自解。磨刀割破了手,打乱了我训练的心情。既来之则安之,想想既然参加戍边,即使以后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也不再有怨言。

其四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评】此首描写自己在路上被军吏欺压和驱逼的情景。去边关的路上被军吏欺负,都是军人,为何要难为军人何苦呢?本想让老乡带封书信回家给父母的。如果以后不能与家人见面,该是多么痛苦。

其五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评】此首自叙初到军中时的感慨:官兵对立,苦乐不均,身为奴仆,难树功勋。鞋子坏了几双,终于到了边关军营。看到了对面的敌人,真的想去*掉几个啊,早点建立功勋。想到了李云龙那句“二营长!你他**的意大利炮呢?给我拉来!”可惜自己现在还是个新兵蛋子。

其六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伤。

【评】此首征夫诉说他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实际上是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明确地表达了诗人的政治观点。这首诗应该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了,小学就背过。只是当时不知道是啥意思。用邓总设计师的话就是“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其七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评】此首征夫诉说他大寒天在高山上筑城和戍守的情况。在极寒的条件下,筑城墙真的是造孽呀。把手指都冻掉了,最要命的是还不知道啥时候能筑好?望着天上的云朵,一定是飘向远方的老家,自己是“望不可攀”,也不知道啥时候能回家见下老婆孩子。

其八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评】此首征人诉说自己初次立功的过程和对待功劳的态度。我们已经在昏天暗地的沙漠里,与敌人搏斗了几回。我自己还捉了一个酋长,交给上司。面对荣誉我要低调,想想领导自己也不会忘记。[呲牙]

其九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评】此首征人自叙他自己从军作战十余年的经历。当了10年多的兵,总能捡到一些军功。争风吃醋的事哪里都有,大丈夫能屈能伸、四海为家。岂能为一点蝇头小利搞得头破血流?

艺术结构

杜甫这九首诗通过描写一个士兵从军西北边疆的艰难历程和复杂感情,尖锐地讽刺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义战争,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给兵士和百姓带来的苦难。

首先,这组诗“九首承接只如一首”,前后连贯,结构紧凑,浑然成为一个整体。杜甫的《前出塞》组诗第一首是起,写出门应征,点题“出塞”,引出组诗主旨:“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以之为纲,统摄全篇。以后各首便围绕这一主题展开,顺次写去,循序渐进,层次井然。第九首论功抒志;带有总结的性质,可为结。中间各首在围绕主题展开的同时,每首又各有重点。前四首写出征,重在写征人的留恋之情;后五首写赴军,重在写征人的以身许国。条理清晰,又波澜起伏,曲折有致。诗人在情节的安排上亦前后照应,过渡自然。如第二首“骨肉恩岂断”承第一首“弃绝父母恩”;第八首“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呼应第六首“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就使九首如线贯珠,各首之间联系更为紧密,不致分散。浦起龙说:“汉魏以来诗,一题数首,无甚铨次,少陵出而章法一线。如此九首,可作一大篇转韵诗读。”足见这种连章体组诗也是杜甫的一大创造。

第二,以点来反映面。整组诗只集中描写了一个征夫的从军过程,但却反映了整个玄宗天宝末年的社会现实:“开边一何多”,这里有连续不断的黩武战争;“单于寇我垒”,也有敌人对唐王朝边境的侵扰。两种战争交替进行,性质是复杂的。诗中有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流离失所的沉重灾难,也有封建军队中官兵不公的现实;既有军士对奴役压迫的不满和反抗,也有征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既有征人戍边筑城的艰难困苦,也有士兵们的英勇作战。可谓这一时期的全景纪录。

第三,整组诗都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写,由征夫直接向读者诉说。这样寓主位于客位,可以畅所欲言地指斥时政。这正是用第一人称的自由方便处。此外,诗人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叙事,仿佛亲身经历一般,这就增加了真实感和亲切感,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第四,诗人善于抓住人物特征,着重人物的心理刻划,精心塑造了一个来自老百姓的淳厚朴实、勇敢善战的士兵的生动形象。诗人在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时,或通过人物行动的细节描写以突出他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如第二首写这个征人冒险轻生、拚命练武的行动,就反衬出这个征人内心的苦闷和忧怨;第三首用磨刀伤手而自己不觉来刻划他“心绪乱已久”,内心烦乱不安的矛盾痛苦。这种用人物行动细节的描写来刻划人物复杂的内心变化,就使人物的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直接说教。或通过比兴手法来刻划人物的内心活动的变化,如第七首“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就将自己思念故乡、想念亲人的迫切心情托之“汉月”,寄之“浮云”,这就使人物复杂抽象的心理变化和感情特征具有可感性、形象性,使读者易于了解和接受。此外第八首描写这个征人对敌作战的英勇顽强,第九首写他对功赏的正确态度,虽着墨不多,但都形象逼真,跃然纸上。

玛格丽特•米切尔在《飘》中说:世上大多数的痛苦都是战争引起的。

而战争带给人民的只会是无穷无尽的灾难,正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经历“安史之乱”的杜甫才有了“三吏”、“三别”。杜甫的伟大在于,他不是想到自己的不幸,而是想到国家的不幸,“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当整个国家都在打仗时,一想到天下还不安宁,一想到天下的人民还在受苦,他在岳阳楼上靠着栏杆,眼泪鼻涕就都来了。杜甫“诗史”对时代的反映,不是纪事,而是感事,着重表现现实社会、现实的动态在他心灵中产生的情感。​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