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汉初以来匈奴强大,不断攻掠汉边;新建汉朝因国力衰弱,无力与之抗争,遂采取和亲政策,希望换取边境安定。而匈奴却不顾和亲约束,时时寇掠汉朝边郡。到汉武帝时因汉初几十年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强大起来,遂开始反击匈奴的战争。
汉匈战争分两个阶段,从武帝元光二年(前133)马邑之役汉匈终止和亲到元狩末,为汉朝大规模反击的阶段。
这期间双方进行了多次战役,其中元朔二年(前127)的河南之战,汉朝收复了河南地区;元狩二年(前121)的河西之战,汉朝攻占了河西走廓地区;元狩四年的漠北之战,汉军深入大漠,匈奴北徙,漠南无王庭,基本上阻止了匈奴的侵略。
汉武帝雄才大略,其在位54年,文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朝大一统作足了思想准备也让儒术百家学说c位出道,从此"仁义礼智信"根植于人们的骨髓之中。
武有北击匈奴,不仅一血"白登之围"的汉朝国耻,也向后代证明了游牧民族也不是不能战胜的,而且还是用他们擅长的方式去击败他们—骑兵大兵团作战,终武帝一朝,与匈奴打了几十年仗,"文景之治"留下来的积蓄都快被汉武消耗殆尽,还在他临死之前,颁布《轮台罪己诏》并把国家的国策给扭转了过来,后代人评汉武帝"有秦亡之失而无秦亡之祸"。
那么这位千古一帝又是为何花费几十年去死磕匈奴呢?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积怨以久
在西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背后,是与农耕和游牧这两种生存方式,相对应的两种文明形式之间的碰撞。由于生存方式的差异,这种碰撞是不可避免的,同时"碰撞"也是,当两种不同的文明形式,在地理上接壤,在实力上接近时,寻求相互融合的一种手段。
匈奴作为游牧民族,"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到秦末汉初,匈奴的武装力量已有"控弦之士三十万"!匈奴虽强悍,但其活动区域自然环境脆弱,气候变化剧烈,每逢冬季易遭雪灾,牛羊无食。
而漠南黄河河套地区和阴山(今内蒙古狼山、大青山等)一带,是其诞生和兴起的摇篮。这里依山带水,气候适宜。黄河两岸,一望平川,沃野千里;阴山上下,"草木茂盛,多禽兽。"具备着优良的狩猎和畜牧条件。
自从有文字记录以来,中原王朝大都会受到来自北方的威胁,如西周就是亡于犬戎的入侵,"周室东迁,天子蒙尘"说的就是如此,其中带给中原王朝最深痛灾难的还数"五胡乱华"。而在战国时,秦、赵、燕这些与匈奴领土接壤的国家纷纷筑起长城用以抵御其入侵,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他更是让蒙恬帅天下精兵三十万北击匈奴,以至"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汉高祖在一统中国后也曾被匈奴困在白登,好在陈平给力,才得以用计逃脱。在吕后时期,冒顿单于修国书一封大概内容就是"你单身我单身,不咱俩去结婚",中国第一任皇后被如此羞辱,气得吕后准备发兵讨伐匈奴,奈何汉初历经秦末混战,楚汉争霸,民生凋敝,无力再承担起一场大型战争,于是吕后咽下了这口气,汉文、汉景也是每年给匈奴送钱、送女人以求和平。
"武帝即位以来,以和亲的方式约束匈奴,财物多给,还开放边关贸易。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多次往来长城间。"(《史记·匈奴列传》)
根据《史记》、《汉书》的记载,从汉高祖九年到光武帝元光二年马邑之谋,和亲的六十六年间,匈奴违背和约南侵的次数一共九次,其中六次为小规模的边境冲突。
等到刘彻这一代时,已经忍了匈奴60年,民众的怨气几乎达到了顶点,而此时就是发动一场国运之战的最好时候。
不同文明体系之间的猜疑链
根据猜疑链理论来说,一个文明并不能判断另一个民族是否会对自己攻击,所以只有先出手消灭了它,破除这条猜疑链。在三体中黑暗森林理论也有提及。所以自古以来边患永远都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如果不趁自己兵锋正锐时消灭或者吞并掉,那么在自己虚弱时,免不了会被咬上一口。
如隋朝在建立后不惜拼国本也要消灭高句丽,最后玩脱了导致国灭。但是后来的唐朝也发动了几场对高句丽的战争,这就是要在中原王朝强盛时,要作的事,很显然经过了几十年的修养生息,汉朝也迎来了它的强盛时期。
所以汉匈之间的战争,从主观上可以说是西汉皇帝们的锦标赛,在客观上则不是谁想打,谁不想打的问题,而是必须打、只能打的问题。
最后的结局也是这样——到东汉和帝的时候,死不悔改的北匈奴彻底被打垮远遁西方之后,两种文明才由于在地理上脱离接触,实现了真正的和平——300年后,匈奴在西方再度撅起,进攻哥特帝国、罗马帝国的时候,最本质的原因也依然如此,只不过需要解决问题的是,罗马人而不是中国人罢了。
征服匈奴的条件成熟
文、景时期,推行黄老"无为而治"的统治政策,使凋敝的社会经济较快地得到恢复,整个国家呈现出一片富庶丰足的景象:"汉兴七十余年之间, 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 马,阡陌之间成群。"(《史记·平准书》)
如此雄厚的物质基础,为日后汉武帝的战争动员和实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另外,文、景两帝在位时,即已注意军队,尤其是骑兵的建设,西汉的军事力量也有所增强了。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汉朝经过"文景之治"在汉武手里时钱、粮已经不在是问题。那么打仗还缺什么?当然是优秀的将军了,俗话说"一将无能,累死三军"。一个优秀的将领往往决定一场战役的胜负、一个国家的兴衰。无能如赵括,长平一战使赵国失去与秦争霸的可能。
在西汉时,又诞生了两个千年难遇的华夏战神,霍去病和卫青,巧的是这两人就是汉武帝的亲戚。在有钱、粮、良将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还需要马,而这些都不是问题,因为汉武帝派人去西域引进宝马,鼓励民间饲养,战时就得到了数万匹战马。当然有了这些之外还需要一个能够统筹全局得雄主,而汉武就是那个千古难遇的雄主,雄的不能在雄的雄主。
汉武帝一直在思考对匈的作战方略,从马邑开始,汉军就不断调整作战方式。马邑之战,武帝是想用诱弭式去令匈奴进入汉军包围圈,由于实施过程中出错,不能成功。但可以看出这种方法依然是较被动,成功率不高,就算成功效果也不大,所以很快就被放弃了。
汉军对匈奴作战其实最大的问题是无法捕对方的主力,正如韩安国所说:"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汉武帝为了能主动出击匈奴,于是采用了多路出击办法,希望总有一路能遇到其匈奴的主力。
通过反击匈奴来"大复仇"
匈奴,匈奴的鼎盛期是从公元前176年到公元前128年。《史记·高祖本纪》载:(汉高帝)七年,匈奴攻韩王信马邑,信因与谋反太原。白土曼丘臣、王黄立故赵将赵利为王以反,高祖自往击之。会天寒,士卒堕指者什二三,遂至平城。匈奴围我平城,七日而後罢去。
这里写得非常简略,不过也点名了前因,就是韩王信在匈奴的进攻之下倒戈,兵锋直指太原,又立了赵利为王,汉高祖亲自领兵平叛,结果天寒地冻,军中士兵冻掉手指头的就有二三成,被匈奴包围在平城,七天后才解围。
匈奴人以四十万骑兵将汉高祖刘邦围在白登山,刘邦险些丧命于此。要洗刷汉高祖刘邦以来汉朝在匈奴那里所遭受的种种屈辱;匈奴在被汉军几次重创后,再也没有组织大规模军队与汉军对抗的能力,于是匈奴人很快做出了决定,往北跑。如同惊弓之鸟的匈奴人一口气往北迁徙了数千里。
汉武帝要通过反击匈奴来树立他的地位
突出他的一种强势领导的风格,真正地控制全局,提高他的威信生活。汉武帝虽没有彻底击败匈奴,但是它打出了汉的威名,为华夏民族塑造了一个强劲的风骨,此后华夏民族虽有沉浮,但始终没有被彻底击败,每当大夏将倾时,总会有人出来力挽狂澜。这就是汉武为汉族打出来的韧性。
历史纪闻:深浅度挖掘历史故事,民间野史,古史杂谈,述古道今。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