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画外」 王羲之不避“之”——古人名讳那些事儿

「书里画外」 王羲之不避“之”——古人名讳那些事儿

首页战争策略武宗三国更新时间:2024-05-07

超因见备待之厚,与备言,常呼备字。马超跟刘备混熟了,不叫“老大”直接叫玄德,关羽就生气要*马超……中国古代避讳一般只避名,不避字。

  关羽吃醋

超因见备待之厚,与备言,常呼备字。关羽怒“请*之”。马超跟刘备混熟了,不叫“老大”直接叫玄德,关羽就生气要*马超……中国古代避讳一般只避名,不避字。“冠而字之,敬其名也。”这段话很有趣,关羽莫非吃醋了?

洪秀全的名字

洪秀全自己记载,上帝让他改名时嘱咐“下凡这几年”有时要叫“洪秀”,有时候叫“洪全”;后来当了天王给自己起了个小名叫“洪日”。连起来读:洪秀全日。

太平天国的避讳乱七八糟,上下级的避讳看官大小,但杨秀清就不避洪秀全的“秀”;李寿成偏偏把名字改成李秀成(一说洪赐的),以为王和王之间姓名冲突没事,可靖王李开芳避翼王石达开改成李来芳……避讳改名不计其数。现在没有皇帝了,倒是普通百姓还有信风水的,亲戚之间讲避讳常有改名的。

  州官放“火”

北宋有个太守叫田登,为避讳不许州内说与“登”同音字。元宵节惯例要放灯三天。写告示的只能把“灯”字改成“火”,于是“本州照例放火三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就这么来的。

  谭谈混用

唐武宗叫李炎。凡是遇到两个“火”相重的字都要避讳,用其他字代替,大都用“谭”。这个说法其实牵强,谭、谈这俩字三国时代就混用。武宗原名李瀍,临死前10几天才改名李炎,根本推广不了也影响不到。

  孙休造字

  古代避讳太严重以至于字不够用,皇上也不想给大伙添麻烦,就造字,武则天那个“曌”现在还能用,三国时吴的孙休给儿子造了八个字,现在全打不出来:太子(雨单)次子(雷大)次子(豆巨)……全是上下写,看完这八个分裂字,谁眼睛都得散光。

王羲之不避“之”

斐松之、刘牢之、寇谦之、司马孚之、司马亮之、司马景之、司马昙之……王羲之的儿子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孙子桢之、静之。上述人为什么不避家讳?这里藏着个大秘密,与西汉张良有关的秘密。王羲之一辈人名有“之”字的12个,子侄辈有“之”22个,孙辈12个,曾孙13个,玄孙9个,五世孙4个……陈寅恪说这些人所以不避讳是因为都是天师道成员,这个“之”是暗号、徽章。而天师道老大张天师,是张良的八世孙。

  晋肃不能“高考”

《礼记·曲礼》“礼不讳嫌名”意思是说不避讳同音字和音近的字,这挺好,可是到了唐朝开始管得严,音近也得避讳。李贺的爹叫“晋肃”,就因和“进士”嫌名,死活不能参加考试,韩愈帮着说话也不好使。普通话不好真害人。

  “高勾丽”改“高句丽”

杨家将的杨延昭本名延朗,避赵匡胤始祖玄朗的讳改了。个人改名不算什么,宋朝牛到改人家国名——“高勾丽”改为“高句丽”,就是避宋高宗赵“构”的讳。凡与“构”同音音近形似都避……够、媾、沟、购、垢、勾、岣……大概50多个字不能用。

  杜甫不写海棠

父祖的名要避讳,娘的名也避。苏轼说杜子美从没写过海棠怎么回事?花粉过敏?《古今诗话》考证说,杜甫母亲名就叫海棠。这不算恐怖,北宋诗人徐积所有作品没有石字,因他爹名“石”。小徐一生不碰石头,走路遇到石头不踩,石桥不走。

  四人说“胡”

秦朝对避讳已经很重视了,赵高就跟嬴政说过,蒙恬和扶苏两人下班在外面说话一口一个正字儿,好像就他会统计选票似的!更搞笑是李斯,都被二世塞监狱了还瞎操心,写信给胡亥说“有曰北逐胡貉”:外面有人说话带你的“胡”字!一查,有四个人说“胡”……地点是麻将桌,呵呵。

  犯讳得劳改

《唐律》:“诸府号官称犯祖父名,而冒荣居之者,徒一年。”官职名称跟家长犯讳你就不能当这个官,不然劳改一年。祖名安,不能在长安当官,父名军不能当将军。唐朝的贾曾被任命“中书舍人”,就因为他爹叫“忠”撂挑子不干了!

  小字啜里只

  少数民族也讲避讳,只要这个民族跟汉民族接触肯定学避讳。《辽史·太祖本纪》写得很清楚“太祖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姓耶律氏,讳亿,字阿保机,小字啜里只”。阿保机有小字,可以推断他们是有避讳的习俗,更何况后一句写得很清楚讳“亿”。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