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那展翅飞出的犀鸟,像一声呼喊把森林唤醒
——读张庆国的《犀鸟启示录》
作者:王必胜(人民日报文艺部原副主任)
犀鸟为珍稀鸟类,身形硕大而有灵性,羽翼华美亮丽,藏身于密林高树上,为众多爱鸟者追捧。这么一个能测试生态环境好坏的自然精灵,成为张庆国纪实文学新著的内容。眼前这本印制精美的《犀鸟启示录》(云南人民出版社2021年1月出版)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是关于犀鸟的科普文字,是书写人与动物的故事,还是赞颂人们对自然生态的守护?
作者在跋中说:“中缅边境的盈江县高山原始森林,很多鸟生息其中,国际流行的观鸟玩法进入中国,也进入云南西部深山,人与鸟的关系发生重大变化,鸟改善了众多高山居民的生活,人们对鸟充满感激。”这或许是本书的写作初衷。一个小说家,因为与大自然的珍稀鸟类邂逅,见识了西南边陲森林王国的神秘、富饶,尤其是各类珍稀动物种群的繁衍增长,看到了自然生态对人类的恩惠滋养,也看到了时下现代文明理念的浸透。善待自然,和谐相处,让自然生态回归原貌,反哺人类,从中受益,成为自然保护区人们的自觉行动。张庆国多次行走边寨密林,深入现场,搜集故事,开掘细节,完成了这部作品。
鹳嘴翡翠宋威汤贺然画
这是一本自然之书。云南保山盈江一带,地处中缅边境,原始雨林人迹罕至,有着丰饶神秘的物种优势和生态景观。全球9000余种鸟,中国约有1300种,云南有800种,盈江县有500多种。本书的“主角”犀鸟在盈江两三年间渐渐进入人们视线。因其喙冠与犀牛头形相像,故得其名。它“雌雄终生相守,是忠贞的爱情鸟”。世界上也只是少数国家和地区存有,我国唯在盈江石梯村和大谷地,发现有三种犀鸟。它们多隐身于30多米高的树木上,因数量寥寥,羽翼亮丽,出没时威风如仪,被认为是鸟中的灵怪。“犀鸟翅膀宽大,嘴巴粗壮,颜色鲜亮复杂……莽莽苍苍的宽阔森林,一只红白混杂的犀鸟展翅飞出,像一声呼喊,立即把森林唤醒。”这种仪式感的出场,不同凡响,既是自然生态向好的明证,也激发人们对犀鸟的喜爱。作家发现,盈江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源于少数民族同胞对自然的崇拜。几只美丽、珍奇的大鸟,飘然而至,为沉寂的村落带来变化和挑战,村民们逐渐认识到保护自然、守护生态的意义,爱鸟护鸟成为自觉。
偏远边地的盈江,山高林密,土地稀薄,过去这里的人们多以砍树打猎谋生。如今,捕猎旧习变为自觉保护,生态意识得以提升。在盈江,过去种植果树要张网防鸟,现在一律撤除。书中描写了从电视台离职的小班、退休教师老何、傈僳族妇女彩四、头脑灵光的小蔡五兄弟、90后大学生小乐夫妇等环保人士如何善待鸟类,融入大自然,人生从而打开新天地。所以说,这本书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渗透着人文思考。
随着珍稀鸟类的发现,盈江声名大涨,观鸟者纷至沓来,寻找商机,做起“鸟生意”,形成生态保护与发展旅游相结合。珍稀鸟类的观赏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结盟,带动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作者对生态保护带来的社会进步以及为贫困乡村带来的生态红利,予以热情称颂。同时也认识到,人类大量活动与生态发展的矛盾突出,保护比利用更为重要。如何利用生态优势,提升人文精神,是一个新课题。作者直言:“贫困必须改变,扶贫非常重要。但是,扶贫需要耐心和方法,不是送钱后一走了之。扶贫是一种文明塑造,更是生活智慧的输入。它要带来的变化,不只是穷人口袋里有钱,而且是愚钝变得聪明,懒散变得能干,迷糊变得有了人生小目标。”
张庆国叙述的调子清丽隽永,以散文化的故事性、纪事写景的可读性,以及诗化的语言,摹写自然的物事、鸟事,又不乏生动、扎实的人物故事,文字顺着采访人的视角,步步深入,生动鲜活。地域风物、鸟类知识、人文风情互为关联,纪实与史实、现时与过往结合,扩大了主题内涵。比如,书中关于观鸟文化的中外比较,关于生态自然的人文情怀,关于珍稀鸟类生与死的知识等。张庆国作为小说家的纪事、写人、绘景的优长,在文中跃然可见。结尾处,为了一睹犀鸟的风采,作家亲临观鸟棚。暴雨如注,一众“鸟粉”们蹲守眺望,数个小时在雨中等待,焦急,疑虑,期盼,以及最后的爱怜善意,五味杂陈,写来不动声色,令人动容。抄摘在此,可见作家锦绣文字之一斑:
窗外天空中的一对犀鸟,双双飞回来了,两只大翅膀,在雨中有力挥动。一只停在树枝上,另一只停在四数木一个突起的树节上。……犀鸟落到鼓起的树节上站稳,歪着大脑袋,朝我的方向张望。我心底忽然升起了浓浓的欢喜。它是在向我致意,还是朝我投来怀疑的目光?我希望它们保持怀疑,保持对世界的警惕,这样才能得到长久的安全,树洞里的小犀鸟也才能安然出窝,一家三口犀鸟,才能平安地飞回森林深处,汇合它们的犀鸟群。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04日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