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恒以弱灭,而汉独以强亡。”汉朝的性格就是霸气,这霸气从汉太祖高皇帝刘邦俾睨天下的不守规矩开始,到汉世宗孝武皇帝刘彻的大*四方唯我独尊发展到了高峰,就连东汉也一脉相承了汉朝的霸道。
虽然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号称“以柔道治天下”,但是他领着云台二十八将,也是一路血里火里搏*出来的。
自从打得匈奴漠南无王庭漠北也无王庭之后,汉朝的霸气,就成了深入骨髓的性格基因,这种基因一直到后汉三国年间依然强大,具体体现就是文官高洁,武将忠诚。这些强悍的基因传承决定了他们强悍的性格,也成了枭雄们的顾忌。咱们今天就以九位三国人物为例,看看汉朝基因对三国的影响。
汉朝的文官都有一把硬骨头,三国文官骨头也不软在汉朝,文武百官上朝都是有座位的,当然,是跪坐,那不是卑微,而是习惯,连皇帝也是跪坐。即使是叔孙通制定的礼仪也规定:丞相三公级别的高官说完事儿离开,皇帝要跪直了目送,赞仪官要高声吟唱:“皇帝为某某起!”
有的比较客气的皇帝吗,比如说汉文帝刘恒,在周勃辞别的时候,还要站起身了送两步,要不是袁盎后来制止,刘恒得位周勃多磨破几双鞋。
本节说的是文官,所以武将的事情咱们下一节再说,这里先提几个比较有名的汉朝硬骨头文官,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周昌、汲黯、董宣。
刘邦比较瞧不起读书人,但却经常被读书人怼得没脾气,就是真打架,他也未必能赢——宋朝以前的儒家都练武,孔子本人就是一个高手。
周昌武功未必有多高,但他胆子大,当刘邦问他对自己的评价时,周昌毫不客气地扭过脖子回答:“你就是个桀纣一样的暴君。”刘邦自觉理亏,只好讪笑着放周昌离开——谁让你骑在人家脖子上问话了呢。
《史记·张丞相列传》这样记载:“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
刘邦忌惮周昌,吕后也不大敢招惹周昌,有周昌的庇护,吕后一直没办法对赵王如意下手。
到了汉武帝时期,又出了个倔老头汲黯,虽然刘彻背地里笑话汲黯憨直得有些愚蠢(甚矣,汲黯之戆也),但是在正式场合,却不能不对汲黯表示足够的尊重,《史记·汲郑列传》记载:“大将军青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
汉武帝君臣对汲黯的评价,是“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周昌汲黯的性格,传承到了东汉强项令董宣身上,那就是一点都不给皇帝的面子,甚至还有点滥用职权的嫌疑:“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之。《后汉书·酷吏列传》”
细细看来,董宣*湖阳公主的家奴,是没经过审判的,而是像把公主骂了一顿,然后把那家奴揪下车来,一刀砍了——尽管那个家奴有罪当死,但是董宣的执法过程,却未免有些简单粗暴,至少属于程序有瑕疵。
董宣当街斩*湖阳公主家奴,光武帝刘秀想替姐姐找回一点面子,但是董宣既不给他面子,也不给他里子:“想按下我高贵的头颅,门儿都没有!”其实刘秀是没真心要按下去,要是真想按,那些执戟郎中哪个不比董宣力气大武功高?
丢了面子的刘秀还破了财:“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
在这场按脑袋比赛中,刘秀和董宣都是赢家,明君诤臣,开创了一个盛世。
汉朝文官的高洁强硬或者说有点强悍,到了三国时期,也没有弱化,汉末桓灵二帝的“党锢之祸”并没有吓倒有骨气的文人,就连那个被后人诟病唾骂的司马懿,也是有一把硬骨头的,他曾经很不给曹操的面子:“魏武帝(曹操)为司空,闻而辟之。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晋书·宣帝纪》”
司马懿不给曹操的面子,孔融也不给曹操的面子,有事没事就找茬损他一顿,要不是被人家抓住了“不孝”的把柄,曹操还真奈何他不得。
曹操曾经很伤心,因为他的老伙计、文官之首荀彧荀令君也跟他闹掰了,这位能文能武的老夫子,坚决反对曹操进魏公加九锡,弄得荀彧在世,曹操都不能再进一步。
与荀彧同为大汉忠臣的诸葛亮,也要刘备三顾茅庐才肯出山,而诸葛亮的朋友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刘备怎么请都不去,他们不理刘备,也不理刘表,曹操要是不拿汉献帝刘协当大旗,根本就不可能招揽那么多人才。
从司马懿诸葛亮荀彧三个人身上,我们都或多或少能看到汉朝文人的风骨,这种风骨到了魏晋时期,就完全发生了变异,成了放荡不羁荒唐玩世,不管“魏晋风度”好不好,绝大多数都不肯低头,这倒是不好否认的。
汉朝的武将都想万里觅封侯,三国名将也有一颗忠义报国心汉朝出名将,这一点连盛唐与之相比,也要略逊一筹,甚至就连坏蛋窦宪,那也是开疆拓土扬威异域的一代名将。《十七史百将传》里有二十一位唐朝名将,那么两汉三国有多少人呢?四十一个:西汉九个,东汉十九个,三国十三个。
从西周姜子牙开始到五代十国刘词为止,十七朝一百位名将,两汉三国占了四成多。这说明四百多年的汉朝一直在打仗,而且基本都是在开疆拓土与异族作战。韩信卫青霍去病成了三国名将的榜样,就连枭雄之子,也以卫青霍去病为偶像,比如曹操那个黄须儿曹彰曹子文。
曹操是个武功高手,刺*张让未遂,一把手戟抡得风雨不透,硬是*出重围跳墙跑掉了。曹操个子不高武功很好,曹彰比他爹个子高武功强:“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
曹彰之所以在《三国演义》里出场次数不多,是因为他基本不跟刘备孙权打架,他一门心思专打异族,而且打得异族俯首帖耳:“时鲜卑大人轲比能将数万骑观望强弱,见彰力战,所向皆破,乃请服。北方悉平。”
曹彰就想学老前辈卫青霍去病,对他爹称公称王都不感兴趣:“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
三国的名将们,绝大多数都有一颗忠君报国之心,常胜将军赵云赵子龙,不但在正史中勇猛无比,其高风亮节也足以成为万世楷模,他两次猛怼刘备,完全是出于忧国忧民:“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令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
三国名将言必谈卫霍,行必循大义,张辽八百破孙权十万威震逍遥津为人们津津乐道,但他最出彩的一战,还是白狼山阵斩蹋顿单于:“建安十二年八月,登白狼山,卒与虏遇,众甚盛。张辽为先锋,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太祖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遂击,大破之,斩单于蹋顿。”
《三国志》这两段记载,让我们在张辽张文远身上,看到了卫青霍去病的影子。这就是一脉相承的尚武基因:“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三国枭雄的养成:都曾想做忠臣良将,武勇是他们的共同特征曹操致死也就是个魏王,因为破坏了刘邦“非刘姓不王”的规矩,他被骂了两千年。曹操之所以没敢称帝,不是他不想,而是他不敢:一个荀彧被他气死了,千百个荀彧站了起来,如果他在根基不稳的情况下贸然篡汉,肯定会被围殴致死——董卓就是前车之鉴,没称帝还被弄死了,自己称帝,岂不死得更快?
曹操不称帝,一开始是真不想,因为他的初衷也是学习卫青霍去病,青年曹操也有一个“万里觅封侯”之梦:“欲为国家讨贼立功,*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曹操之勇,咱们前面已经说过了,现在重点说说刘备和孙权,这两个人可不像演义小说里说的那样只会哭和跑,继承了汉朝强悍基因的他们,要是一对一单挑,也未必会输给唐太宗李世民。
刘备白手起家,他的偌大基业,是血里火里一刀一枪*出来的:“平原刘子平知备有武勇,时张纯反叛,青州被诏,遣从事将兵讨纯,遇贼于野,备中创阳死,贼去后,故人以车载之,得免。后以军功,为中山安喜尉。《典略》”
刘备百战余生,才有资格三分天下有其一。在“汉室宗亲”一抓一大把的后汉三国时期,能够让万人敌关羽张飞心悦诚服,刘备一开始靠的就是武力——如果不能打,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汉朝人,就更别提成为一代枭雄了。
刘备的舅哥孙权,也不是善茬子,他发起疯来,连老虎屁股都敢摸:“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於庱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卻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
无论是荀彧诸葛亮司马懿,还是曹彰张辽赵云,抑或是曹操刘备孙权,从这九位三国文官武将枭雄的身上,一眼就能看出大汉显性基因:文死谏武死战,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强悍!
不管是西东两汉还是后汉三国,大汉的霸主地位从未被动摇,什么乌丸鲜卑高丽乐浪,都被打得俯首帖耳,三国群雄随便拉出来一个,就能把他们按在地上摩擦。
那个被“绣花枕头”袁绍击败的公孙瓒(刘备的同学),也是乌桓、鲜卑人的噩梦:“职统戎马,连接边寇。每闻有警,瓒辄厉色愤怒,如赴仇敌,望尘奔逐,或继之以夜战。虏识瓒声,惮其勇,莫敢抗犯。乌桓更相告语,避白马长史。乃画作瓒形,驰骑射之,中者咸称万岁。虏自此之后,遂远窜塞外。”
一个中原争霸赛的淘汰者,也是异族难以逾越的高山,这就是大汉基因的强大之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大汉的强悍基因代代相传,永远都不会磨灭……
参考史料:《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典略》等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