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蹬初中德育校本教材

马蹬初中德育校本教材

首页战争策略项羽传真充版更新时间:2024-05-08

马蹬镇初级中学德育处编订

目录

1、楚文化概述………………………………………………01

2、 楚文化基本简介…………………………………………02

3、信仰………………………………………………………03

4、历史渊源…………………………………………………04

4.1、与华夏文明历史渊源…………………………………04

4.2、熊绎受封………………………………………………05

4.3、文化艺术………………………………………………06

4.4、迅速发展………………………………………………08

4.5、洗礼融合………………………………………………09

5、文化研究…………………………………………………11

6、孕育期……………………………………………………14

7、成熟期……………………………………………………15

8、繁荣期……………………………………………………17

9、衰退期……………………………………………………20

10、文学作品 ………………………………………………22

11、相关论文………………………………………………35

楚文化概述

楚文化是中国春秋时期南方诸侯国楚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楚国先民最初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河南新郑),南迁后给楚地带来了先进的华夏文明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向前发展楚文化。

现今湖北省大部、河南西南部为早期楚文化的中心地区;安徽北部、江苏北部、河南东南部是晚期楚文化的中心;湖南、江西是春秋中期以后楚文化的中心地区;贵州、云南、广东等地的部分地区也受到了楚文化影响。

从文化性质来看,楚文明更多地保留了中原姬周文明的特色,同时也吸收了少量蛮夷文化的特点,时间愈晚,自身的风格突现则相对较多,沿着整个楚文明始则模仿,继则变异,终则别创的发展路径前进。

楚国(公元前1115年—公元前223年)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

楚国在周文、武之世开始崛起, 奄有江汉,史称"大启群蛮"。前704年,熊通僭越称王,是为楚武王。楚成王时,楚国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显强盛。楚庄王时,任用虞邱子、孙叔敖等贤臣,问鼎中原、邲之战大败晋国而称霸,开创春秋时期楚国最鼎盛的时代。进入战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一时间兵强马壮,初露称雄之势。 楚宣王、楚威王时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时期。

楚怀王时期灭越国,但因为怀王用人不当以及秦相张仪欺诈导致国势渐衰。前223年,秦军攻破楚都寿春,楚国灭亡。前209年,楚地起义军将领项梁起事,在薛城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新"楚怀王",重新建立楚国,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派人*死楚怀王熊心。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兵败自*,刘邦建立汉朝。

楚文化基本简介

楚文化继承了许多商周文化特点,其辉煌灿烂的文化成就举世瞩目,作为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楚艺术品更是独步海内外,其设计形式和风格充分体现了楚人的想象力和审美意识。楚国艺术设计乃至整个楚文化的成熟是在当时特有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追根溯源不能不与先秦时期的历史文明有关。

所谓"文明",包含多种含义,主要的有两点:

一是指文化的总和,即某一时代或某一地区具有特定性的文化,有时也指某一延续时间长、传播地域广且又有若干分支的总体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文明等同于文化。 二是指一个氏族制度已然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一个社会发展阶段。

一般来说,当一个先进文化文字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运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已有某些进步;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已经发展到足以解决一个复杂社会的秩序、安全和效能等方面的某些问题时,才表明它已进入了文明时期。楚文化最重要的便是编钟。

楚文化信仰

楚俗尊凤尚赤、崇火拜日、喜巫近鬼。

楚人认为自己是日神远裔,火神嫡嗣,日火皆为赤色,故而尚赤。楚地广阔,楚人的族源非常复杂,但楚王族是祝融(中国神话中的火

神)后裔于史有载,尚赤之俗源远流长。

火神祝融

祝融,本名重黎,中国上古神话人物,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广东一带亦有尊为南海神。有人说祝融是古时三皇五帝三皇之一。据《山海经》记载,祝融的居所是南方的尽头,是他传下火种,教人类使用火的方法。 《史记·楚世家》:" 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帝喾)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这里祝融是一种官名,祝,大也;融,明也。

祝融氏是神农氏时代,或者早在伏羲氏时代出现的一个以善于取火管火用火而闻名的部落,对中华先民用火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到五帝时代,"祝融"又因此被用作官职名称。

太阳

东君,中国古代楚国神话中的神祇。

关于东君的神格,历来说法不一。通常认为东君是指太阳神,但也有月神说,也有认为东君和东皇太一为同一位神明的说法。

屈原所著《东君》被编入《楚辞·九歌》中。

太一在民间信仰中,视为北极星,是最尊贵的星神,在《楚辞》中称为"东皇太一",有人奉之为"天帝"。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泰一,天帝之别名也。"

太一操控人间吉凶祸福,纬书《春秋命历序》:"太一主风雨、水旱、兵革、饥疫、灾害。"祭祠太一,可以招致神仙。拜祭时,信众以歌舞娱神。

历史渊源

与华夏文明的渊源

楚人,与中原华夏氏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楚人的祖先来自中原,为华夏族南迁的一支,给楚地带来了华夏文明的先进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缓慢向前发展楚文化。从统属而言,楚于西周初年为周成王所封,自然而然接受的是姬周文明的统治。而且实物资料也表明,西周时期,楚文明的个性特征尚不明确,它还保留着相当大的中原文明特点,到春秋以后才逐渐形成既别于中原姬周文明又别于其它区域性文明的有自身特点的成熟的独特文化。

楚文明的初步兴起与其它文明一样,也应具备相应的文明诸要素,我们可以此来考察楚文明兴起的大致时间。

楚自鬻熊至熊绎受封的阶段,文献均记其"居丹阳"(今河南省淅川县),而非"都丹阳",加上又无相应的考古学资料相印证,当时丹阳只是一个地名,而非都城,也无城邑的建制,大型礼仪建筑也尚未发现。

就是怀疑为楚国制作或断为楚国所有的青铜器,不仅未见于考古发掘,即使是传世品中也一无所见,文字就更不用说了。此时,楚"辟在荆山,筚路蓝缕",可见生产力之低下,其生产关系也只能是以较单纯的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楚的社会形态自然也比较原始。

熊绎受封

熊绎受封是楚立国之始,他五传至熊渠之间的事实史载不详,也无明确的考古资料面世。看来,楚即使立国,也未必真正进入了严格意义上的文明时代。但到熊渠时,楚有了第一次扩张,它应是楚经济、军事实力有较大增长的反映,青铜兵器应该得到了比较普遍的应用。湖北当阳赵家湖西周晚期楚墓中出有少量铜器,并有极少量的传世铜器遗存,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楚青铜冶铸业的兴起。这一时期已有少量疑为楚城邑的遗址发现。而且楚的社会形态已发生了根本变化,完成了由部落联盟集团的氏族社会到阶级社会的过渡。

熊绎文化大道位于湖北省保康县城南牌坊湾地段,南起土门三岔路口,北至封银岩嘴,东至道路红线,西至清溪河边。沿途兴建10个早期楚文化街头景点和2个早期楚文化广场,并与已建成的楚文化浮雕长廊连为一体,构成沿清溪河十公里楚文化景观带。熊绎文化大道配套建设启明广场、承水玉桥、楚源凤台等3项景观节点。

保康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楚国800多年的历史,在保康就有 350多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史料记载,熊绎,为祝融氏分支鬻熊一支的后裔。周成王时代,熊绎受封为楚君,赐"子男"田地。因此,保康沿河大道以熊绎命名,寓意是将"荆山楚源,早期楚文化"的精髓融入其中,弘扬祖先熊绎率部族"荜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坚韧不拔、开拓创新、励精图治、艰苦创业的楚人精神。

文化艺术

由于在西周早中期,楚国局限于一个狭小的地域,且主要是在中原姬周文明的影响下发展,因而,楚人统治区内的文化面貌接近于中原姬周文明的风格,是时,楚文明虽处于襁褓中,但其个性特征开始孕育。西周早期,随着楚人第一次扩张军事行动的开始,楚人有了进一步与外围蛮夷文化接触的机会,华夏文明与蛮夷文化的交融使楚人在继承华夏文明即姬周文明的同时,也按已逐步形成的自我意识对其进行改造。楚文明就在这种既坚持主源又兼收并蓄的过程中初步兴起了,这一过程可持续到春秋初年。也正是在一种特殊的多民族环境和共存意识中奠定了后期楚文明多元的特征和鲜明的个性。

楚人图腾

楚文化美术中,常常能感受到一系列神秘古怪的意象组合,鹿角立鹤、虎座凤鸟、漆绘上的人神杂糅、织绣上的龙蟠凤逸、青铜器上斑驳陆离的色彩等等,这是楚人文化精神上无碍于物,"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花朵流动与生长的造型,正给人自由、生动的想象。

楚文化科技:在湖北枣阳市,九连墩战国古墓群进行考古发掘,传说是楚国无头将军墓,因他在前线吃了败仗,被楚王所*,但楚王后悔,就以一金头厚葬了这个将军。这使我很自然地想到了战国时楚将唐蔑。这个墓葬很可能是齐楚垂沙之役中战败的楚国将军的墓。在距该墓不远处还发现有东周城址,而湖北枣阳在春秋时代就是唐国的故地。唐蔑很可能是该地的封君或是出生地在此(唐地),则称唐蔑。再说齐楚垂沙之役,垂沙在今河南唐河县,双方在沘水(即今唐河上游)交战,楚将唐蔑等战死。

枣阳离这个古战场(河南唐河)非常近,仅仅隔着一个桐柏山,也许楚国正是调动了方城以内的驻军与随枣地区的古唐地的驻兵进行作战的。可推想,楚军战败后,楚王怒*楚国将领,后又因楚国随后发生庄矫起义,使楚国四分五裂,所以楚王在懊恼中厚葬了战败将士,其中就有唐蔑。武汉市黄陂区的鲁台山古墓葬群,属周代楚国重要遗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出土了"长子狗"铜鼎和"公大史"铜方鼎等重点文物。铜器造型严谨,花纹繁缛,创新了铜器制作工艺,大大改良了制造工艺。

这一考古发现,与随后的荆门包山二号墓漆奁彩绘等,给考古学以至艺术史学界带来空前的惊喜。史学家称,这一批文物的出土,使得中国美术史的源头上溯至三代。破除了中国文化的"西来说",及中国美术源头"起于汉代"的谬误,为中国美术本原做了根本性补充。艺术界兴起"楚文化热"。

迅速发展

楚武王熊通即位后开始谋求向外发展,"辟在荆山"这一狭小的区域也不能满足楚人的发展要求,楚文王迁都位于今荆州纪南城的郢,自此至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吴师攻陷郢都止,是为楚文明的成熟定型期。 这一时期的楚国在巩固后方的基础上逐步吞并了江汉地区、南阳盆地及淮河上中游地区的数十个文化因素各有特点的国家,其地入楚境,民为楚人。在这一系列并国扩境的过程中,楚人根据形式的变化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实力条件的不同,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和处理方式,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灭其国,绝其祀,县其土而有其民,在这一过程中,楚人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将其逐步纳入楚民族的共同体,民族融合进程加快。同时,这一范围内各种经济、文化因素相继融入楚系,从而为楚文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大量新的因素和有利基础。

洗礼融合

实物资料表明,独具特色的楚文明是在西周以来已有的姬周文明的基础上,历经这一时期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机遇的洗礼,通过融合、吸收被吞并的众多周王室同姓、异姓封国及其它诸侯国的先进文化因素加以综合、提炼并经过创造而成,正是在此时,楚文明以非凡的气势率先突破了中原姬周文明的樊篱,取得了质的飞跃,从而完成了自己由幼年期到成熟期的重大转折,进而使楚文明在各方面的发展成为亚洲第一(军事以外)。

楚昭王十一年(公元前505年),楚借秦力击败吴人,后昭王迁都于鄢(今湖北宜城),后又返郢,直至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白起拔郢止,是为楚文明的繁荣鼎盛期。

这一时期楚国历史虽然有起有伏,但楚国的发展未受到大的打击,而是连续不断直至达到最繁盛、最光辉的顶点。其政治体制方面有断断续续的改革,旧的县由大化小,并已在全境范围内普遍设立,边境设郡,官职爵秩已经相当完善,经济快速发展,生产力大大提高。发达的经济基础为楚文明的繁盛创造了有利条件。楚文明一如冲出峡谷的江河,以奔腾万里之势不断在原有基础上取得飞速发展,表现出更富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以致盛极一时。

春秋战国之际,楚国以江汉平原为中心,社会生产蓬勃发展,政治局势迅速改观。到战国早中期,楚国在北面与中原诸国争雄,时有进退;西北、西南分别防御秦与巴蜀而主要是来自秦的威胁,以秦岭、巫山山脉相阻隔,并分别设立了汉中、黔中、巫郡等;东面是楚国发展相对比较顺利的方向,其军队多次出入齐鲁国境,并直至海滨,但战争频繁,建设难以连续持久;南面主要是"蛮夷"之帮,楚人沿洞庭湖两侧南进,直到五岭,这一区域基本没有大的战争,政局稳定,楚文明也得以持续发展。鼎盛期的楚文化遗存就主要在江汉平原及楚国南部的今湖南境内发现,并向楚全境辐射。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因白起拔郢而迁都陈城,习称陈郢,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又迁都寿春城,习称寿郢,直至楚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为秦所灭,是为楚文明的滞缓衰退期。

这一时期楚国基本处于动荡之中,尽管有相对的稳定,也是十分短暂的。楚国政治腐败,思想保守,经济上又因国土的沦丧受到了惨重的打击,楚文明也丢掉了赖以发展和昌盛的坚实基础。楚国历史已成颓势,楚文明也随之凋敝,偶有出色成就,也是昙花一现。

而且,楚文明无论是在成熟期,还是在鼎盛期、衰退期,它在接受、包容其它文明为己所用的同时,也在对其它文明产生影响,这在其周边区域的文化遗存中都可以找到楚文明影响的影子。正是由于各区域文明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中国古文明才在多元、复杂文化因素的融合中发扬光大,并连续发展二千年。

楚文明发展的历史过程历经孕育兴起期、成熟定型期、繁荣鼎盛期、滞缓衰退期四个阶段,其成就也各有反映。

文化研究

早在20世纪30年代,楚文化作为一种区域文化,就引起了学者的关注。

新中国成立以后,先秦楚国遗址、墓葬等的发现,激发了学界探索楚文化的热情。其研究范围从先前的文学、哲学领域扩展至历史、地理、经济、军事、文字、建筑、服饰、风俗、科技、歌乐舞等方面;其研究方法也随着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渗透,逐步向综合性研究方向发展。

湖北省博物馆常务副馆长万全文告诉记者,上世纪50年代,长沙地区发掘的大批楚墓为楚文化这一学科的创立提供了契机;上世纪70—80年代,鄂、湘、豫、皖等楚国故地的考古发掘层出不穷,特别是枣阳市九连墩战国古墓群位于的发现,使得楚文化研究开始蓬勃发展。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玉堂也认为,考古发现及其研究和认识的深入,引发了学界对楚文化研究的极大兴趣,也为其拓展和精进奠定了良好基础。

"楚文化研究正是在充分占有最新材料的基础上,不断取得新突破、新进展的。"刘玉堂说,"随着大量楚简的不断问世,其所承载的丰富讯息为楚文化研究向纵深推进提供了可能。例如,传世文献

记载楚国迁都六七次,都城先后称丹阳和郢,但清华简《楚居》则记载楚国迁都达十四五次之多,且未见丹阳名称,这将引起学界对楚都问题的重新思考。又如,根据传世文献记载,楚人先祖季连活动的年代不会晚于虞夏之际。可是清华简《楚居》中则将季连与盘庚连在一起。若此"盘庚"即商王盘庚,那么季连活动的年代岂不要向后推约七百年?诸如此类的情况不胜枚举。"

华中师范大学楚学研究所所长蔡靖泉表示,楚文化研究曾在20世纪90年中期掀起一次高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就是由张正明主编的《楚学文库》。这套丛书是20世纪楚文化研究的集中展示。"经过多年的积累,楚文化已经有了全方位、多角度、体系化的研究和总结性、集成性的成果。所以,当前楚文化研究主要是紧密跟踪考古新发现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着力解决其囿于资料而未能破解的疑难问题。"蔡靖泉说除了注重考古发现之外,将楚文化和其他区域文化进行比较,对于推进楚文化多层面、全方位的研究也具有积极意义。万全文向记者介绍说,楚文化与其他区域文化的比较研究,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具体说来,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微观等层面。比如,张正明的《古希腊文化与楚文化比较研究论纲》、王纪潮的《异彩纷呈:楚文化与希腊罗马文化》等,就将楚文化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进行宏观比较。中观角度则是将楚文化与同时期中国其他区域文化进行比较。譬如张正明的《秦与楚》,清晰展现了秦与楚的民族源流、历史道路、文化特色和成就、国家发展和命运,深刻揭示了秦与楚兴衰存亡的历史原因、秦人与楚人性格倾向对华夏民族性格形成的决定作用。所谓的微观比较,则是将楚文化与其他区域文化某些具体问题进行对比探讨,这也是目前区域文化比较研究方面成果最多的部分。

刘玉堂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区域文化比较研究的意义重大。因为只有通过比较研究,才能真正发现不同区域文化的共性与个性;也只有通过比较研究,才能准确把握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相互碰撞、交流、融合的过程和规律,进而发现中华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路径。

蔡靖泉也表示,将楚文化与并世共存的诸地域文化进行比较探讨,是楚学研究的重点之一。这不仅能够拓展楚文化研究视阈,也必将促进中国区域文化和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研究在新世纪的深入发展。刘玉堂表示,尽管楚文化研究在区域文化研究中处于领先的地位,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还比较薄弱,某些关键的研究领域多年没有突破。他认为,上世纪楚文化研究的辉煌,多半基于震撼性的考古挖掘。一旦楚文化考古缺少轰动性发现,楚文化研究很可能会出现"瓶颈",甚至无话可说。因此,学界需要对楚文化考古资料作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寻求方法论上的突破创新。万全文认为,从楚学研究的现状来看,很大程度上主要依赖楚简帛研究的推动。造成这一研究现状的原因,是由于楚文化考古的重大发现相对上世纪有所减少,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在没有新材料出现的情况下很难得到解决。

针对此种情况,蔡靖泉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说,之所以楚文化研究没有上世纪90年代那么轰动,重大考古发现的稀缺只是原因之一。另外,由于三峡水库、南水北调等大型工程的陆续开展,使得一大批文物被发现,而对这些考古资料进行整理、消化是需要时间的。只有将这些新发现的研究成果逐步推出,楚文化研究者才能据此继续深化研究。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罗运环则强调说,除了对楚文化考古资料系统全面的整理之外,加强古文字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他告诉记者:"准确释读诸如楚简、玺、货币、器物上的文字资料,不仅能够帮助研究者找寻新的突破点,还能够对过去的成果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提升研究者对出土文献这些一手资料辨识的准确性,对于酝酿楚文化研究下一次高潮不无裨益。

孕育期

社会形态

由于这一时期的前大半段楚国主要处于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其经济形态原始,文化也十分落后,楚文明尚无明确的发展成就可谈。到晚期楚文明才逐步兴起,并有了初步的发展成就。因缺少较多的实物资料印证,我们也只能了解局部。

此时虽未发现城垣遗址及大型礼仪建筑,但已发掘了少量的村落遗址,如离丹阳不远的湖北襄樊真武山遗址、宜城郭家岗遗址等,其房屋建造比较简单,既有半地穴式建筑,又有地面建筑,有单间,也有连间,土坯墙,有柱洞,地表经烧烤过。墓葬建筑也比较简单,均为竖穴土坑式,规模不大,无任何附属设施,随葬品也不多。

青铜手工业

青铜冶铸业开始初露锋芒,铸造器类主要为小件兵器,其它还有少量礼器,如传世的楚公逆镈、楚公钟等。整个青铜器发现数量不多,形制、纹饰一如中原,铸造技术相对较为落后,不仅不如中原,甚至连南方的扬越也不如。

制陶业为主要的手工业,陶器的制作同样比较简陋,器类不多见,装饰纹样也比较简洁。

从传世的楚公逆镈、楚公、钟看,楚文字已经形成,但发现不多,看来,文字的应用还不是很广。

其它方面的成就均不突出。此时的楚文明恰如一只雏凤正破壳而出。

楚文化文化性质

从文化性质来看,楚文明更多地保留了中原姬周文明的特色,同时也吸收了少量蛮夷文化的特点,时间愈晚,自身的风格突现则相对较多,沿着整个楚文明始则模仿,继则变异,终则别创的发展路径前进。

成熟期

发展扩张

这一时期,周王室衰微,楚人不再担心来自中原周王室的威胁,可以从容地发展自己。楚人进入江汉平原后,由于逐步向外扩张,文化面貌因而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加上楚人在历史转折关头的独创精神,楚文明得以发生显而易见的变化,其发展成就也初步地显现了出来。

建筑

楚文明的建筑成就集中地反映在楚郢都的建设上,其选址和布局思想已趋成熟,宫城已独立分区,并有较完善的防御设施,外有护城河,内有城垣和瞭望台。宫殿建筑的台榭特点已经形成,台峻高,榭空灵,著名的章华台即筑建于此时,建筑材料以土、木、石为主,并开始使用铜制构件。楚宫已开始设置地室。

墓葬建筑在春秋中期以前基本沿袭周王室的一套礼制,从春秋中期开始逐渐形成楚国的礼制。仍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木椁墓,大中型墓发现较少,墓四壁较直,少量带有壁龛。

农业

楚人在广泛吸收和综合利用南北农业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创造了筑陂灌田的水利工程,为中国农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孙叔敖主持兴建的期思陂就是我国亘古以来第一个社会性的农田水利工程。

楚此时在南进过程中占领了铜料主要来源的湖北铜绿山古铜矿,矿井建设得到了初步发展,井、巷及炼炉建设已趋成熟,也有较完整的排水系统,选矿、冶铸技术已比较先进。

青铜冶铸

青铜冶铸业除了掌握熟练的冶炼技术外,铸造技术已日趋成熟。楚人此时能博采众家之长,将扬越的冶炼技术和中原的铸造技术结合起来,生产出大量优质的青铜器,在铸造工艺上全面掌握并推广了分铸焊合技术,并且独创了失蜡法和漏铅法铸造工艺,从而使自己的铸造工艺超过中原表现出了第一流的铸造工艺水平。此时青铜器的种类大为增加,但几乎全是贵族日常生活用器,往往带有曾经使用过的痕迹,在器物形制和装饰上也不再是模仿,而是根据自己的传统,按照自己的审美情趣,表现了自己的风格,与中原同类器物相比已有不少变化,并开始出现独特的器物,装饰纹样大部分是中原常见纹样,但在表现形式、组合关系和装饰手法等方面有不少中原罕见的特点,其装饰中浮雕、圆雕、透雕等技法运用广泛而娴熟,同时铜礼器的镶嵌技术已开始运用,这些特点将中原铜礼器远远地抛在了身后。

手工艺术品

陶器制作同样显示出了创造性,典型楚式陶器如楚式鬲、长颈壶等已经成熟。此时的陶器种类以日用陶器为主,仿铜陶礼器较少。装饰纹样比较简洁。

楚国的音乐艺术已有初步发展,但乐器品种、数量都不多。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出土有编钟五十二件,其全部乐音系列可以奏出七声或六声音阶。

楚文字的特征主要体现在青铜器铭文中,单字数量明显增多,字体趋向修长,仰首伸脚,笔画富于变化,多波折弯曲,作美术字体状,并且出现了鸟虫书的雏形,逐步形成了不同于中原及其它诸侯国的作风和流派。

其它如漆木、竹器及丝织品、皮革、玉石器等也开始发展,铁器开始萌芽。

本期的楚文明以江汉平原为中心向四周传播,与楚国军事力量所及范围相当,甚至更远,被其它文明圈所接纳。

繁荣期

极盛时期

这一时期,楚文明继续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直至达到极盛。

辽阔的疆域,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资源,以及不断增长的政治、经济机构和人口,促使楚国的城市繁荣起来,不仅城市的数量多,而且筑城技术更为先进。城市规模较大,布局规划合理,防御设施完备,宫殿建筑豪华,台基雄伟,建材多样,装饰精美,特别是楚郢都纪南城一门三道的水门建筑更是楚人的创举。城市的发展带动了商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城市的繁华。

墓葬建筑

墓葬建筑已经完全楚化,并且在不同区域不同时代又有不同特点。一般多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木椁墓。总的规模已扩大,附属设施基本齐全。其大中型墓葬特别是到战国时期一般都有经夯筑的圆形封土堆、斜坡墓道和多级台阶,即使是小型墓,也有不少设斜坡墓道、二层台,少量还带有壁龛。墓坑防护措施除个别为积石积炭外,大多采用填塞经夯筑的五花土和青、白膏泥,另有部分小型墓只填未经夯筑的五花土。大中型墓均有椁室,椁盖板上铺竹席或苇席,椁室采用横、直梁或置隔板的方法分成二至九室,晚期墓还设板门与椁室相通,棺底板悬空,少数棺底板上又有雕花板(苓床),棺椁构筑主要有平列、平砌、榫卯接合、栓钉接合等方法。墓葬建筑的差别是根据墓主身份确定的,也正是这个时期社会各阶层观念形态的反映。

矿井建筑在原有基础上有所革新,横巷的框架变得又高又宽,可承受更大的压力,井架采用密集法搭口式,提升矿石和积水采用辘轳,采矿工具由铜制变为铁制,通风、照明、排水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铜矿数量增多,矿区范围扩大。从而使产铜区更多,产铜量更大。

金属冶铸

金属冶铸业更为发达,炼炉有所改进,以缩短冶炼周期。铸造作坊广泛分布于大中城市附近,铸造分工相当细密,从青铜器的铸造技术而言,当时已具备足够大的熔炉、足够高的炉温和足够强的鼓风能力铸造大而繁的青铜器,而且还能熟练地采用复合金属工艺。无论是分范合铸、焊接镶嵌,还是失

蜡法、漏铅法工艺,都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正是由于青铜冶铸技术的提高,冶铁业也有较大的发展,铁制农具、匠器、兵器甚至服饰器在楚国应用之广就是很好的例证,同时,块炼渗碳钢制造工艺与生铁柔化技术的出现是楚国冶铁技术的一项重大进步,标志着楚国冶铁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铁制农具、工具的使用大大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巨大发展。

青铜器的数量多,种类繁,器物形制除了为楚所独有的器物种类外,即使是中原地区同一器种的器物,其形制也有自身特点,整个器物群将纤丽清秀的楚风体现得淋漓尽致,就纹饰而言,楚独有的纹饰不多,但即使是与中原同样有的纹样,楚人也是加以改造,使之表现出不同的结构和样式。多数礼器,无论是否明器,纹饰都由繁到简,以致成为素面,同时又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精美单件日用青铜器,特别是一些器物附饰制作之精、纹样之巧世所罕见。凤纹的流行是本期楚装饰艺术的一个显著特点,透雕技法纯熟。

制陶业

制陶业也是十分发达,不仅制陶作坊分布密集,数量众多,规模巨大,而且陶窑建造技术已比较进步,分工严密,产品数量大,除了烧制当时的各种日用生活用器外,流行的各种仿铜陶礼器,日用的器具都可以见到陶质的仿制品,还有各种建筑材料。陶器造型基本承上期而来,并有向高发展的趋势,装饰纹样已开始流行彩绘各种图案,将漆木器的发展成就运用到了陶器上。

漆器

作为这一时期重要标志之一的漆器不仅品种和数量繁多,而且被广泛应用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有生活用具、家具、乐器、文书工具、兵器、车马器、手工业品和丧葬用具等。当时漆器以厚木胎为主,薄木胎较少,还有极少数的夹纻胎和竹胎。制作方法因质料和器形不同而异,如木胎是以斫制、挖制和雕刻三种制法为主,竹胎以斫制与锯制方法为主。其造型各异,题材丰富,既有现实社会中的禽兽,传真写实,形肖神似,又有以传说中的龙凤与现实生活中的动物相结合的"神兽"、"神鸟",有的雄伟奇特,有的小巧玲珑,十分精致美观。髹漆工艺十分发达,不仅漆色艳丽丰富,而且纹样内容和形式极为繁复。主要花纹有龙、凤、兽、鸟、三角云纹、舞乐纹等,线条勾勒交错,图案优美,富于变化,色彩搭配谐和悦目。此外,楚漆器中还广泛使用了描金、描银的方法,并发现有金箔贴花的装饰手法。

丝织刺绣

楚竹器手工业也相当发达,编织技术水平相当高。竹编织物不仅品种达几十种之多,而且数量达千余件,用途同样广泛。竹器制作技术有锯制、斫制、编织等方法,其中编织图案多样,美观犹如织锦。

楚国的丝织刺绣工艺也是楚文明鼎盛期的重要标志之一。此时纺织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纺织工艺技术方法、缫丝、纺纱、染整等一整套工艺技术以及手工纺织机械已经形成,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日趋细密。楚丝织品品种齐全,达数十种之多,织造精良,织物的组织结构完备而复杂,色彩鲜艳,谱系完整,练染工艺纯熟,精炼程度高。其纹饰繁缛,题材丰富,有几何纹、珍禽异兽纹、人物行为纹等类,构图紧凑,线条规整,层次分明,有立体感,同时纹饰组合灵活多变,富丽多姿。刺绣一般选用织造精良、质地轻薄、平面整洁的绢为绣地用双股绣线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锁绣出不同的花纹图案,花纹典雅而富丽,题材与丝织品基本相近,但偏重于珍禽异兽、奇花佳草和自然物象,其中以楚人崇尚的龙凤形象最丰富。楚丝织刺绣品的纹饰显示出了楚人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艺术性。

文学、音乐和绘画

文书工具品种与数量增多,发现了一批竹简,内容丰富,竹简的文字别具风格,字体清秀,另外还有不少铜器铭文以及漆器上的漆书与阴刻文字及少量的帛书,都反映出楚文字的发展成就。特别是极富装饰意义的鸟书文字的出现使楚文字的艺术色彩更浓。

楚国的音乐、绘画艺术成就在出土的许多铜、陶、漆器和丝织品上都保存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它们多角度地反映出此时楚音乐、绘画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除了前面所述之外,楚文明发展到这一时期还在天文学、文学、历法、哲学等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全方位地折射出楚文明繁荣鼎盛期非凡的发展成就。

衰退期

由于楚腹心地区的丧失,楚都东迁,楚文明的发展呈现出滞缓衰退的特征。尽管如此,因底蕴丰厚,楚文明仍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活力,并占据着领先地位。

楚本期相继迁都陈城、寿春城,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楚鼎盛时期的城市建筑成就。据文献和考古资料考证,陈城前期一直是西周初期立国直到被楚所灭之前的陈国国都,不但城制完备,且气势巍峨,闹市繁荣,宫室府第豪华,楚灭陈后成为楚军事重镇,楚顷襄王东迁陈城后成为国都,楚因此进行多次大规模的筑城行动,使城垣加高加宽,规模加大,采用先进的夯筑技术加固城垣,同时建筑材料品种一应俱全,生产工艺逐渐改进,城市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并成为一大工商业大都会。寿春城则是该期楚人平地而建的新型大城市,是战国末年我国东南第一大都会,始筑于楚考烈王八年(公元前255年),城的建筑吸取了鼎盛期楚郢都建设的经验,根据优越的自然、经济、军事地理条件科学选址,规模较大,规划布局运用了南郢引流入城的传统,并着意规划,功能分区清楚,建筑技术先进,建筑材料齐全。

墓葬建筑基本延续着前期的墓葬形制,其中安徽寿县朱家集楚幽王墓仍然保持楚王墓的礼制,是发现的唯一一座楚王墓。其余墓葬与鼎盛期相比,建造相对简陋,楚风渐淡。矿井建筑技术与水平没有大的发展。

青铜器冶铸出现了新的冷加工技术,防锈工艺有所加强,镶嵌工艺更加提高。尽管大部分青铜礼器已趋薄而粗糙,但有个别器物铸造精良,造型新奇。由于战事频繁而激烈,青铜兵器需求量大,制作质量也较高。冶铁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除了继续在农具方面占据主导外,还使用到礼器的某些部位及少量兵器上。

制陶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除了烧制形制大、花纹美的各种建筑材料外,仿铜陶礼器的数量明显增加,它不仅为下层贵族和普通平民所使用,而且为原只使用铜礼器的上中层贵族接受,

这一方面反映了礼制的破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楚经济的衰退。部分陶器造型中吸收了秦文化的因素,特别是被秦占领的楚地,出现了不少秦式器,有些秦式器也融进了楚的因素。楚货币品种齐全,数量显著增多,度量衡也逐渐完善,反映了楚商业的繁盛。

楚在丧失大片国土的同时,也丧失了丰富的手工业原料产地,从而使楚国的手工业特别是髹漆竹编、丝织刺绣业遭受到了重大打击,其产品种类少,数量不多,工艺水平不高。玉器仍沿用传统的器类和纹饰,但无论是数量、质量都明显不如中原诸国。

这一时期,楚国的哲学和文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文学名著

楚国散文的泰斗是庄周,诗歌的泰斗是屈原。《庄子》一出,散文便成为一门艺术。庄文的想象、境界、韵味、章法、句式、文采,无一不奇。《史记》称赞庄周"其言汪洋自恣以适己";鲁迅称赞庄周"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屈赋是中国式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锋。屈原以高洁的情操,巧丽的才思,博洽的风闻,无拘无束的想象,以及不懈不怠的革命精神,像庄周擅长寓言那样,调遣着许许多多的神话、传悦、史事,以及天地、日月、风云、雷电、雨雪、山川、神鬼、龙凤、贤十美人、佳花芳草等等,构造出独特的境界,山奔海立不足以喻其壮,鬼使神差不足以喻其怪.国色天香不足以喻其美。叙事纪游,抒情言志,无不开合多变,跌宕生姿,令读者反复咏叹。

庄子文学作品选择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大瓠之种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庖丁解牛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楚辞选

九歌·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离*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昌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掔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

曰:"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

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

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

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

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

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敶词:

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

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衖。

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

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

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

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

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

举贤才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

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

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

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驷玉虬以桀鹥兮,溘埃风余上征。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

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

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

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

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

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謇修以为理。

纷总总其离合兮,忽纬繣其难迁。

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

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

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览相观于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

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

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

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

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

凤皇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

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

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

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

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

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

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

索琼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

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

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

曰:"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

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世幽昧以昡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

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其独异!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

苏粪壤以充祎兮,谓申椒其不芳。

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

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

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缤其并迎。

皇剡剡其扬灵兮,告余以吉故。

曰:"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

汤、禹俨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

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

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

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

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

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

恐鹈鴃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何琼佩之偃蹇兮,众薆然而蔽之。

惟此党人之不谅兮,恐嫉妒而折之。

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

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

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

椒专佞以慢慆兮,樧又欲充夫佩帏。

既干进而务入兮,又何芳之能祗?

固时俗之流从兮,又孰能无变化?

览椒兰其若兹兮,又况揭车与江离?

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

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沬。

和调度以自娱兮,聊浮游而求女。

及余饰之方壮兮,周流观乎上下。

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历吉日乎吾将行。

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粻。

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

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

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

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鸾之啾啾。

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

凤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

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

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

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

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

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而并驰。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抑志而弭节兮,神高驰之邈邈。

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偷乐。

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乱曰:已矣哉!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楚文化论文

楚文化

在祖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楚"既是民族概念,又是国家概念,也是地域概念,加上一个"荆"字,时间就延长了。楚文化有800多年的历史,影响深远;"荆楚文化"时间更长,可延伸至2000多年。在荆楚文化研究中,楚文化研究是重点,因为荆楚文化的源头是楚文化。楚文化是在荆楚大地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吸取了周边文化之长,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特征。

在周代各国地域文化中,楚文化是极其重要的一支。楚文化的主要构成可概括为六大支柱:青铜冶铸、丝织刺绣、木竹漆器、美术音乐、老庄哲学及屈*文学。从目前的考古成果来看,最先进的青铜冶铸出自楚国;最早的铁器在楚国;先秦漆器的数量之大、工艺之精莫过于楚漆器;最富有创造力的丝绸刺绣出自楚国;先秦金币、银币无一不是楚币。哲学有老庄,文学有屈*,戏剧的鼻祖是楚人优孟,养由基是楚国著名的神箭手,楚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超凡脱俗,楚乐"八音"是指金、木、土、石、丝、竹、革、匏。楚国的编钟乐舞水平之高,举世公认。在政体创新上,楚人最早在今湖北荆门设立县制,将其列为一级行政区划,改变了贵族分封制度,进而引发了军事、土地、赋税改革。在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楚人都有独特的贡献。总之,在采矿、冶炼、丝绸、漆器等方面,楚人取得了举世无双的成果,而老庄哲学、屈*宋赋也成为显学。

在世界范围内,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300年间,东西方文化竞相争辉,我们完全可以把楚文化与同时期的古希腊文化并列为世界文明的代表。楚国的青铜冶炼、铸铁、丝绸、漆器早于古希腊,许多科学技术处于领先地位。在音乐艺术方面,楚人也在古希腊人之上。在哲学方面,二者各有所长。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根基在老子和庄子,而老子和庄子都是楚国人。1993年,湖北荆门出土的竹简本《老子》

甲、乙、丙三种,受到国际汉学界的高度关注。在国家政体建设、货币制度方面,楚国则比古希腊更为完善。航海古希腊在前,车运楚人在先。古希腊人在理论科学、造船航海、体育竞技、写实艺术、建筑技术等方面要比楚人擅长。可以这么说,楚文化和古希腊文化从不同方向登上了世界古文明的光辉殿堂。

楚文化除了以上六大支柱外,还有以下四种非常明显的精神特质。

一是荜路蓝缕即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探寻楚人先辈艰苦创业的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夏商更替之际,战火连年,楚人先祖辗转迁徙到了荆楚地区。到西周末年,楚人还是一个弱小的部落。熊绎成为部落首领后,率部族居江上楚蛮之地,"荜路蓝缕,以启山林"。正是这种荜路蓝缕的精神成为楚国强盛的立国之本,也成为中华民族史上艰苦创业的典范。周初,周成王盟会诸侯,熊绎出使受到冷遇。熊绎回来后告之群臣,立志发奋图强,发展生产,扩大疆土。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从熊绎到熊渠,疆域不断扩展,国力不断增强,由一个方圆不足百里的小国发展成泱泱大国。春秋时期,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楚国经济得到空前发展,当时楚国都城是"车毂击,民肩摩,市路相排突,号曰朝衣鲜而暮衣敝"。正是凭着艰苦创业的精神,楚国才能在强国如林的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创造了先秦发展史上的奇迹。

二是追新逐奇即锐意进取、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楚人的创新精神有很多记载:楚君熊通自行称王,首创县制。楚国灭了权国,便设县治之。秦国设县,在楚国之后。早于商鞅变法的吴起变法,是楚国历史上的一次悲壮的革新运动,也是一次大胆的改革运动。楚人在科学技术、哲学思想、文学创作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以文学而言,庄周的散文奇诡莫测,变化无穷,气势浩荡,意象峥嵘。屈原是楚辞的宗师,后人对屈原作品的评价是"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它道出了楚辞惊世骇俗的奇异之美。楚人大胆革新,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楚文化。

三是兼收并蓄即融汇南北、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在先秦的诸民族中,楚人的民族偏见最少,主张民族融合,强调兼收并蓄,能够融合其他民族、国家包括来自南洋、西方的文化。在这方面突出的事例不少,比如称作"蜻蜓眼"的玻璃珠源于地中海东部,其风格似乎凝聚了地中海绚丽的蓝天白云、青山白石、碧波白帆和绿窗白墙。这种玻璃珠和淡绿色的玻璃一起,由南亚传入楚地,成为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实例,这条中西文化交流的"玻璃之路"比丝绸之路大约早4个世纪。在初创时期,楚王没有与周王室的血缘姻亲关系可依,没有辽阔的疆域可恃,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以致用,以独立强盛为目标,因而楚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多元性和务实性。

这些特征多基于楚人的善于学习、包容众长的博大胸襟。青铜冶炼正是楚人学习吴越地区人民的技术发展起来的。楚国曾经兵伐鲁国,鲁国为了避免战事,奉送楚国100名刺绣工、100名木工和100名纺织工。楚国接纳了这300名技艺高超的工匠,迅即退兵。这300名工匠传授了先进的技术,对楚国的手工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些事例充分体现了楚人兼收并蓄,学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发展楚国的可贵精神。

四是崇武爱国即崇尚武装、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楚人有尚武之风,如荆州博物馆有一种叫"连发弩"的文物,李白有一首五言绝句,写到秦始皇,其中有"连弩射海鱼"的诗句。连弩可以连发十箭,可见楚人很早就在研究发明武器了。在丰富的楚文化中,有很多例子反映了楚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如申包胥为了求得秦国发兵救楚,在秦国朝廷中哭了7天7夜,终于感动了秦王;楚将屈瑕战败,感到对不起家乡父老,以死谢罪,开了楚国将帅以身殉职的先河;楚武王、楚文王、楚庄王、楚共王等都身先士卒,亲临战阵之中,体现了非常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有代表性的是屈原,屈原有这样的诗句:"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是爱国主义诗人,其精神千秋万代为世人景仰,成为民族脊梁的象征。楚被秦灭时,楚人南公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不仅是预言,也是誓言。果然不过十六七年,秦国就在以楚国后裔为主要力量的农民起义中被推翻。楚人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超越了时空,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代代相传。

楚文化博大精深,蕴藏于其中的精髓很多,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与发掘。

(作者王生铁,湖北省政协主席、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

淅川:楚文化的宝库

淅川考古在河南的地位和重要性,仅次于安阳殷墟考古。淅川大批楚墓的发现让人们思考:为什么楚文化发展的重要地区湖北没有早期楚墓?楚国宰相的墓为何会出现在河南?楚人早期活动的据点会不会在丹水之阳?密布在丹江口库区沿岸的数百上千座古墓是否安然?

云纹铜禁 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呈长方立体状。禁的下部和四壁为多层透雕云纹。禁下有10个昂首前趋的夔形禁足,禁侧攀附12个透雕夔形怪兽。其纹饰繁缛,造型美观大方,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使用失蜡法铸造的楚式青铜器。

湖北、河南包围中的丹江口库区是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就已发现的库区及周围的楚文化遗迹来说,湖北的点数多,但河南的规模大;湖北多战国楚墓,河南多春秋楚墓。在河南淅川下寺贵族楚墓群发现后,原本以两湖为楚文化研究中心的局面出现重大转机。

1977年10月,当地群众在淅川下寺附近发现了一座被库水冲刷破坏严重的古墓,县文化馆在调查、清理后判断是一座春秋中期的古墓葬。第二年春天库区水位下降时,县文化馆在此墓周围发现了更多的墓葬。他们先选择了一座较大的墓葬进行发掘(后被定为下寺1号墓),出土了包括青铜器、玉器在内的珍贵文物449件。在稍作整理后,他们又对另外两座大型墓葬(即下寺2号、3号墓)进行发掘清理。2号墓的形制比1号墓略小,但墓内出土的器物,无论数量还是铸造水准,都十分惊人。

王子午升鼎 淅川下寺2号墓中出土,上刻有"王子午"等铭文。王子午即春秋时期楚庄王的儿子、楚共王的弟弟,曾经担任过楚国的令尹(即后来的宰相)。根据中国古代的礼制,鼎为重器,一旦刻上名字便享用终身外,死后陪葬墓中。此鼎的出土为2号墓墓主人身份的确定提供了直接依据。此鼎亦为楚式升鼎的典型代表。

2号墓中出土的升鼎铭文中有"王子午自作"等字样。子午即子庚。《春秋左传集解》载:楚共王时(前561年)子庚为楚司马,楚康王二年(前558年)为楚令尹,康王八年(前552年),子庚卒。原来王子午就是春秋时期曾"饮马黄河"、"问鼎中原"的楚庄王的儿子、楚共王的弟弟,并曾担任过楚康王的令尹(即后来的宰相),史书上也称他为令尹子庚。同时2号墓的绝对年代也可以确定,当在公元前552年以后。

克黄鼎 和尚岭1号春秋楚墓出土,系目前所知最早的楚式升鼎,根据铭文可推测出其铸造年代是公元前605年,系楚青铜器的一个标准断代器。

从1978年到1979年,河南省丹江口库区考古发掘队在淅川下寺地区共清理大中型楚墓5座,小型墓葬15座,车马坑5座,小型汉墓8座,出土文物丰富,计有青铜礼器、乐器、车马器、玉石器、贝币等7000余件。其中青铜器器形高大雄伟,花纹瑰丽,铸造工艺精致,很多都是稀世珍品。后来人们才知道,淅川下寺2号墓是已发现的楚墓中年代最早、等级最高、随葬品最丰富的一座墓葬。这是继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之后的楚文化的又一重大考古发现。

楚风古韵 气象万千—淅川楚文化获中国社科院专家点赞

"楚国900年历史,有450年建都在淅川,45位楚王有23位在淅川……"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卜宪群一行莅临淅川就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进行专题调研。在淅川县博物馆内,讲解员高新正在为专家们讲解淅川的历史与传承。

淅川县是楚文化发祥地、楚国始都丹阳所在地,是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河南省文物大县,境内出土文物9万多件,其中王子午鼎、春秋铜禁等国家一级文物誉满世界。曾经诞生了商圣范蠡、《后汉书》作者范晔等一大批重要历史人物,文化积淀深厚,文化主题鲜明。

"作为文化大县、文物大县,淅川能够找准文化定位,发挥楚文化优势,积极探索文化传承与文物保护工作,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我为淅川的坚守点赞!"中国社科院明史研究室副主任陈时龙说。

近年来,淅川县大力推行文物发掘保护与文化反哺经济发展相关工作。围绕文物保护工作,淅川先后争取3700余万元对荆紫关古建筑群、香严寺古建筑等进行修缮保护;对丹江库区97625平方米进行文物抢救性发掘,出土文物5万余件;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走访传承人180人次,记录250万字,"蛤蟆嗡"、"丹江号子"等先后入选河南省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采用PPP模式,投资1亿多元建设新博物馆,塑造淅川文化名片。结合水文化、生态文化与历史遗迹等,淅川旅游业得到高速发展,2017年有望实现年收入27亿元。

"楚汉文化在长期演变中,体现出一种勇于进取、敢于担当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当代淅川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也有充分的体现。"调研活动中,南阳师范学院教授刘太祥介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以来,淅川县迁出40余万人,在整个动迁过程中,形成了舍小家、顾大家,大爱报国、敢于担当的奉献精神。进入后通水时代,淅川大力推行"弘扬移民精神、弘扬好家风家训,争做最美淅川人"学习实践活动,在全县评选"最美公仆"、"最美村官"、"最美家庭"、"最美乡贤"等,形成长效机制,重奖先进典型,打造淅川特色的精神文化高地。

"没有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淅川县应该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树立自信心,找准文化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突破。社科院将积极提供相关支持,帮助淅川再上新台阶。"在调研后召开的座谈会上,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说。(张雅峥)

浅析楚文化对汉文化的影响

有据可考的楚国信史是从商末周初开始的,《史记?楚世家》载商代末年周文王之时'楚人的先祖驚熊曾"子事文王"'"以文王之师"。又记驚熊曾孙"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阳"(《史记?楚世家》),楚正式受封立国。至东周时期,楚已发为決泱大国,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楚文化,在相古代文搬励倾巾挪龍要作用。

楚文化不仅体现了楚国的物质文明,而且还体现了它的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反映了楚国社会发展的诸方面。究其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当时社会的大背景,那就是中国古代文明是一种独特的礼制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尤其是青铜时代的夏商周三代是一种礼制性的社会,礼制既是生活习俗,又是思想信仰,更重要的还是政治制度,三代的统治者正是凭借礼制来保证等级关系、维系社会秩序的,"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礼成了治国安民之根本,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礼仪制度与礼制文明之模式。作为这一社会秩序和制度的物化形式——青铜礼器也就出现了。"礼,所以指文明社会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器,则所以藏此制度。"因此,青铜礼器则包含着政治内涵、思想内涵及等级观念、等级制度之内涵,成了政权的象征、等级关系的标志。"礼制"即"以礼来治","以礼来治"成为各地域政治、思想、文化等由多元走向一统的最有效的促动力,从而构成了三代时期统一的礼制文化共同体。楚文化正是在这种礼制文化的大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

文献记载秦对楚的兼并战争时曾有一种说法,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又载民谣,"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说明当时只有秦和楚能够统一中国,秦、楚是两个最强盛的国家。虽然楚国最后为秦所灭,但是其所创造的文化对于统一的汉文化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考古学文化看,长江流域西汉时期的考古学文化面貌多沿袭楚文化因素。两湖地区(湖南、湖北地区)发现的西汉墓葬中楚文化因素是非常明显的,墓葬中多用撑内分箱的楚式棺撑形制,墓主的装睑也采用楚式绞表之制,随葬品,尤其是漆器工艺多表现出楚式风格。这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都有明显的反映。即使是西汉时期的吴姓长沙王墓也表现出浓厚的楚国丧葬礼俗特点。可以看出,两湖地区西汉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是汉制之中揉以楚制,以楚制为主。当然,这种丧葬礼俗上与中原的差异性,到西汉后期逐渐缩小,统一性进一步增大,但源于楚制的木撑墓在两湖地区一直很流行,类似于中原的砖室墓,大约是王莽时期才出现。这既说明了汉制代替原来传统葬制的不平衡性,又反映出楚文化对于两湖地区以及江浙皖地区西汉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曾有过非常重要的影响。

岭南两广地区是南越族的聚居地域,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面貌发生了大的变化。从墓葬形制看,基本上是撑内分箱的楚制。墓葬随葬品的文化面貌也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主要有三种文化系统的器物组成。一种是楚文化系统的器物。如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既出有楚式铜鼎,还出有仿楚式的陶鼎48;一些中型墓中,也多见楚式或仿楚式的鼎、壶、暑、盘等礼器。另一种是秦汉文化系统的器物。如蒜头壶、扁壶、婆、釜、釜额、汉式鼎、钻、圆壶等,这类器物在岭南先秦时期的墓葬中不见,而大量见于岭北各地的秦汉墓中,属于典型的秦汉式器物。再就是本地传统的越文化系统器物,如越式鼎、各式各样的印纹硬陶器等。南越国时期墓葬随葬品的文化面貌,已彻底改变了先秦时期本地越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的转变,应是由于秦汉大军的大举南进,将岭北两湖地区的楚文化迅速带人岭南所致,呈现出汉制、楚制、越制的融合体,尤以越制揉以楚制为其特色。

楚国的意识形态对汉代有更强烈的影响。东周时期百家争鸣,各地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在长江流域的楚地产生了老庄学派,形成了道家思想,是楚文化精神文明之重要内涵。楚墓当中出有各式各样造型奇特的神怪之物,如镇墓兽、虎座飞鸟、鹿角飞鸟、鹿角神坐、神树、羽人以及人物龙凤帛画、十二月神像帛画等。《楚辞》大量地描述了天地、山川、神灵与人间活动交织在一起的内容。出自战国楚人之手笔的《山海经》也大量充斥着各种象征自然现象的神怪。这些应当与楚地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意识形态有关系,包含着人与神沟通、人与自然协调的寓意。楚地的这种文化观念及社会背景应当对道家"天人合一"、"天道自然"等思想的产生起到了重要作用。湖北荆门战国楚墓中出土《老子》简书,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老子》、《黄帝四经》帛书,反映出黄老学说在楚地的流行。

秦柞短暂,推翻秦王朝的主要力量皆出自楚地。陈胜建"张楚",项梁立怀王,项羽尊义帝,均是举楚之帜以灭秦。高祖刘邦及兴汉功臣集团也多出自故楚之地。因此,在西汉前期楚文化又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复兴,尤其是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倡导道家的尊天道重自然、崇道德尚无为、明变化归本一的黄老学说,信奉"行道德"、"倡仁义"、"顺民心"之信念,采用"无为而治"、"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稳定了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了经济生产,促成了"文景之治"盛世,也成就了武帝时期的繁荣和昌盛。

总而言之,江汉地区在商时期就受到中原商系礼制文化的强烈影响,形成了商文化大系下的一个文化类型,纳入到商文化大系之中;西周时期,周系礼制文化成为这一地区的主流,主导了这一地区礼制文化发展的总趋势;春秋时期,楚承袭周系礼制文化迅速发展,成为独树一帜的楚系文化体系;战国时期,不论是考古学文化覆盖区域还是疆域所控区域,楚国已是"半天下"了。楚人亡秦兴汉,楚文化对统一的汉文化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没有南阳淅川 就没有后来的楚文化

如果不是因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丹江,但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丹*已名扬天下,在《山海经》、《尚书》中都有记载。而且,丹江流域的淅川地区也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楚国曾在此定名建都,走水路以闪电战成就了五百年霸业――可以这样说,没有南阳淅川,就没有后来的楚文化。

《山海经》中有一条河叫"丹水",它在"南山"地区似乎无处不在:它出于丹穴之山,又出于竹山、南山、上山,其间跨度千里。它物产丰富:预兆盛世的凤凰飞于河上,神奇的人鱼在水中游荡,五色的农作物"丹木"两岸丰收,各种玉石铺满了河床……而最为神奇的是,一向玄虚的《山海经》对丹江的描写却近乎写实,"丹水"就是今天的丹江。

丹江,古称丹水,主要发源于陕西凤凰山南麓,西出秦岭,流经陕西省丹凤县、商南县和河南淅川县,在湖北丹江口市注入汉江,全长约378公里,丹江流域的郧县绿松石和南阳独山玉驰名天下,流域所属的江汉平原是中国重要粮仓。

丹阳定都避祸 更名楚国

其实,丹江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第一个印记的时间,比《山海经》更早。《尚书逸篇》记载曰:"尧子不肖,舜使居丹渊为诸侯,故号曰丹朱。"丹渊,就是今日丹江流域的淅川地区。据传说,这个不肖的丹朱来到丹渊地区后表现极好,他带领当地部落治理水患以致劳累而死,为淅川进入中原文明体系奠定了基础。

丹朱的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左右。约1100年之后的殷商中晚期时,丹江迎来了一批新的移民――位于关中地区的祝融部落。他们因合作伙伴鬼方部落西迁,难以继续独立对抗商朝,新首领季连遂率领族人进行战略转移。祝融部落原定居在楚丘,被称为楚人。据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周宏伟教授考证:楚丘在关中丹江源头区域――凤凰山山麓。楚人从这里出发,带着先楚文化和凤凰崇拜,沿着丹江顺流而下,最后定居在丹江下游的淅川。

季连之所以选择淅川作为立身之地,据南阳师院汉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逵富太分析,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这里曾是丹朱的封地,有一定的文明基础,且在丹淅一带早有祝融后裔活动,楚人来投,含有认族和互相依托的意思。其二,这里是丹江与淅水交汇之地,由丹江与淅水冲刷而成的丹阳川、板桥川、顺阳川等三川平原土地肥沃,适于耕种,且周边的秦岭桐柏山脉,可以作为躲避北方商王朝的天险。三是丹江、淅水两条黄金水路,向东南一路平缓。若商王朝一旦有个风吹草动,楚人便可坐上竹排或木排,沿江而下,继续逃亡。

这片顺风顺水的沃土,最终让楚人得到休养生息,成功实现了逆袭。不过,带领楚人逆袭的那个人并不是季连,而是殷商晚期的另外一个荆楚部落首领芈(mǐ)鬻(yù)熊。

芈鬻熊以"芈"为姓,以"熊"为氏,自称"熊方国"。他通过"卜居",最终决定在丹阳之地建城。山南水北为阳,丹阳,顾名思义,就是丹水之北。据史学家白寿彝先生考证,"(丹阳)位于今陕西、河南和湖北三省交界之处。丹水与淅水合流,进入汉江上游,与荆山山脉连成一片",这个丹水与淅水交汇的地方现在隶属淅川县老城镇杨山村,已于1971年修建丹江口水库时淹没。

芈鬻熊缘何把都城设在丹淅交汇之地呢?一是军事防御。丹阳城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在冷兵器时代,可谓是易守难攻,且一旦难守可顺丹江下汉江,向南有广阔的战略空间。二是交通便利。熊方国四周有诸多方国,各方国的子民可以通过丹江和淅水水路,带着自己的物资来到丹阳贸易。三是利用农业发展,商周时期农业严重依赖河流。

依靠丹淅之地的富庶与安全,建城后的楚族迅速强大了起来。此时,商周大战爆发,楚人面临一次站队的选择。选商,楚人可能获得梦寐以求的正式册封,摆脱"山寨"方国的地位;而选周,则可能会面临无数战争,且必然打断族群的发展。当然,如果周取得胜利,则可获得更多的利益。

两难之下,芈鬻熊只身朝见周文王,成为"文王师",但楚人远离商周大战,军事保持中立。这个决策为熊方国营造了一个和平环境,保全了实力,赢得了发展机会。

周王灭商后,周成王正式封芈鬻熊的重孙熊绎为子爵。自此,熊方国便更名为楚国,并且正式在周王朝中有了诸侯国的地位。这一年是公元前1042年,楚人以丹阳为都,以熊为氏,奉颛顼帝高阳氏为先祖、祝融为远祖、芈鬻熊为始祖,辉煌的楚文化从丹淅之地流淌开来。

直下江汉 闪电战实现霸业

楚国虽然有了子爵的封号,但是,熊绎这个诸侯当得一点也不顺心。《史记楚世家》中记载:"楚子熊绎与鲁公伯禽、卫康叔子牟、晋侯燮、齐太公子吕 俱事成王。"然而周成王分给其他4位诸侯以珍宝之器(镇国之宝),而单单没有熊绎的份儿。

不仅如此,楚国成了周王朝的子爵国以后,还需要每年向周天子进贡:"贡包茅以缩酒,桃弧棘矢以事王事。"这三种东西都是春秋时期丹淅流域的特产。包茅是一种香草,用此过滤酒糟,酒芳香而纯正;桃弧棘矢是用桃木做成的弓和用枣木做成的箭,可以用来祭祀和驱魔辟邪。熊绎得到的是与责任与功劳不相匹的地位。

《左传》记载了熊绎后代对不公平待遇的理解:"齐,王舅也。晋及鲁、卫,王母弟也,是以无分,而彼皆有。" 楚国与周王室既不同姓,又没有姻亲关系,加之楚国位于中原边缘的丹淅流域,周王朝当然不会把楚国当姬姓诸侯一起看待了。虽然熊绎没有向周王室表示任何不满,但内心的屈辱可想而知。

熊绎回到丹阳,立志图强。《史记楚世家》用了这样一句话来记载熊绎的奋斗过程:"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身着破衣的熊绎与楚国民众一起,在丹淅间开始了楚国霸业。

熊绎之后,经过五代诸侯的努力和156年的韬光养晦,楚国迎来第一个辉煌。公元前886年,熊渠即位,成为楚国新一代诸侯王。熊渠上任后,将目光又一次投向了丹江这条河流。但不同于先辈,熊渠从这里看到的是丹江以下的千里疆土。

当时,江汉平原分布着谷国、邓国、卢国、随国、鄢国、罗国、鄂国等诸多小国,楚国要取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必须收服这些小国,熊渠使用"联近攻远"的策略,开始楚国的扩张战略。汉江之上,楚国后方,位于今湖北西部的庸国,是熊渠第一个目标。

熊渠自丹阳出发,顺丹江而下,至汉江逆水西上,突然到达了庸国境内,毫无准备的庸国很快败退。熊渠占领了庸国的大部分领土,庸国从此一蹶不振。稳定了后方的熊渠更加大胆,被杨越(百越之一)所占据的江汉平原吸引了目光,他举全国之兵出丹江,下汉江,攻占了杨越。春秋时期,铜已经成为生产工具和战斗武器的重要原料,坐拥江汉的楚国需要更多的青铜来支持军事发展。坐汉望江,熊渠又以杨越为据点,沿着长江,迅速东下,占领了铜矿丰富的鄂国。丹江、汉江与长江的便利水路,成就了熊渠的"闪电战"。

公元前741年,当楚武王登台的时候,楚国基本扫清了周边的小国,从江汉平原到长江中下游,实现了"地跨千里"的国土扩张目标,《左传》记载:"周之子孙在汉川者,楚实尽之。"

一个雄踞江汉的大国,在东周初年出现在了诸侯之间。

楚国疆域扩大以后,丹阳川、板桥川、顺阳川组成的三川平原已显得狭小局促,不能支撑一个大国的继续发展,而周朝统治下的中原各诸侯国迅速发展,丹淅之地成为了中原文明与荆楚文明碰撞的前沿。丹阳,到了该舍弃的时候了。

公元前689年,丹江河道上,千舟齐发,楚文王带领着楚人再次沿江直下,直奔郢都(今湖北江陵纪南城)而去,那里有富庶广袤的江汉平原,还有令所有诸侯艳羡的云梦大泽。此一迁徙,楚国获得了更大的空间与舞台,他们的春秋霸业,将在那里展开。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