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芹斋先生。
注/本文为张锋(翠彧轩)原创文章作品,头条首发。含相关署名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第九章 官渡之战袁绍惨败 孙策遇刺江东易主
话说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和曹操各自经过近一年的战前准备,终于正式开打。曹操在此期间不仅稳固了后方,收降了张绣,还击败刘备收回了徐州;袁绍则自作聪明的“远交近攻”可一无所获,还白白的错过了战机。但是,十余万大军已经出动,“决战官渡之巅”已是不可避免了。
01 “斩颜良、诛文丑”
当年二月,袁绍首先派大将颜良攻占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北)。曹操守将刘延不敌。四月,曹操在荀攸的建议下,准备救援,却声西击东地向西摆出一副要渡黄河攻击袁绍后方的样子。袁绍果然上当,调兵遣将防备。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二月,绍遣郭图、淳于琼、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绍引兵至黎阳,将渡河。夏四月,曹公北救延。荀攸说公曰:“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公从之。绍闻兵渡,即分兵西应之。曹公乃引军兼行取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遂解白马围,徙其民,循河而西。
曹操却来了个急行军偷袭在白马的颜良。离白马只有十几里了,颜良才发觉这袁曹决战的第一刀居然砍到自己头上来了,慌忙应战。曹操派张辽、关羽为先锋进击。关羽在乱军中看到颜良的麾盖, “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
这里顺便岔一句,三国时期,长柄大刀作为冷兵器还未出现。关羽的武器不可能是《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青龙偃月刀。 当时最流行的武器是戟和矛, 个人认为,这个 “刺” 字是关羽也使戟的旁证。

关羽在斩*颜良之后,就离开了曹操,直接到了袁绍军中投奔了刘备(也可能是刘备去汝南后,关羽才去投奔)。《三国演义》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纯属罗贯中的艺术创作。《三国志》及《资治通鉴》等史书均无记载,当然,这不妨碍我们仍然敬重关云长的一腔忠义。这也正是曹操欣赏他的地方。
《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记载: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
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乃羽*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袁军遭遇关羽偷袭又丧失了主将,顿时溃不成军。袁绍听到这个消息,才知道被曹操给耍了。恼怒之余,就要渡黄河追击。沮授又劝他:“如今还是应该稳健一点,先屯兵延津,分兵去攻打官渡。如果胜了,再大举渡河不迟。如果败了,我们也有后盾。 这样冒冒失失地前进, 一旦兵败则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

袁绍这时早已怒火攻心,当即把头一摇,拉着大军就渡河猛追。看着悠悠的黄河,沮授感叹: “当主公的踌躇满志,做手下的好大喜功,黄河啊黄河,我还回得来吗?”
从此,对袁绍更加失望,告了个病假就不再上班了。袁绍见他消极怠工,气愤不已,把他的人马划出了一部分给了“马屁军师”郭图。
《三国志•董二袁刘传》记载:绍将济河,沮授谏曰:“胜负变化,不可不详。今宜留屯延津,分兵官渡,若其克获,还迎不晚,设其有难,觽弗可还。”绍弗从。授临济叹曰:“上盈其志,下务其功,悠悠黄河,吾其不反乎!”遂以疾辞。绍恨之,乃省其所部兵属郭图。
袁绍的另一员大将文丑追到延津南岸,曹操正在高处观战。斥候报告: “敌人大约有五六百骑兵。”又过了片刻: “骑兵有所增多,步兵则难以计数。 ”曹操说: “行了,不用再报告了。 ”
然后,曹操命令士卒解鞍放马,作为引诱文丑上当的诱饵。果然,文丑和刘备带着五六千骑兵一看山脚下到处是曹操的马匹辎重,以为曹操看到大军后吓得丢盔弃甲,就得意洋洋地开始收缴“战利品” 。

曹操等的就是这个机会,立即指挥仅有的六百骑兵居高临下,迅猛冲击,文丑未能及时收拢部队进行抵抗就死在了乱军之中。如此,文丑是曹操亲自干掉的,不是关羽*的。《三国演义》将此段历史串连改编成了关羽“斩颜良、诛文丑”。
《三国志•武帝纪》记曰:绍于是渡河追公军,至延津南。曹公勒兵驻营南阪下,使登垒望之,曰:“可五六百骑。”有顷,复白:“骑稍多,步兵不可胜数。”
公曰:“勿复白。”乃令骑解鞍放马。是时,白马辎重就道。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
荀攸曰:“此所以饵敌,如何去之!”绍骑将文丑与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诸将复白:“可上马。”公曰:“未也。”有顷,骑至稍多,或分趣辎重。公曰:“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
颜良、文丑都是袁绍手下数一数二的猛将, 两战就都掉了脑袋,不过,沮授可能觉得颜良就是一个匹夫。几次交锋过后,袁绍军中大为震惊, 再也不敢小看曹操。曹操则从容退守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
《三国志•董二袁刘传》记载:绍进军黎阳,遣颜良攻刘延于白马。沮授又谏绍:“良性促狭,虽骁勇不可独任。”绍不听。太祖救延,与良战,破斩良。绍渡河,壁延津南,使刘备、文丑挑战。太祖击破之,斩丑,再战,禽绍大将。绍军大震。太祖还官渡。

02 孙策遇刺
中原大战一时陷入对峙,咱们话分两头。
却说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冬 ,孙策离开袁术后,先击败了扬州刘繇的部将张英,之后所向披靡。他又能约束部下,严明军纪,对百姓秋毫无犯。进入曲阿后,下令: “刘繇等人的部下如果有人要来投奔,既往不咎。愿意加入我的部队,欢迎;不愿意的也不强求。 ”
于是,十天之内就召集了两万人马。建安元年,袁术企图称帝,孙策看到两家过去的交情写信劝告,却被袁术当作了耳旁风。从此,孙袁决裂。孙策和周瑜又击败严白虎、严舆等人,大致平定了江东。
曹操就以朝廷的名义封孙策为讨逆将军、吴侯。建安三年,孙策击败并俘获刘繇的大将太史慈。建安四年,又巧取割据庐江的刘勋,迫降华歆,军事上可谓一帆风顺,连曹操都感叹不已: “狮儿难与争锋也!”
《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记载:时袁术僭号,策以书责而绝之。曹公表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后术死,长史杨弘、大将张勋等将其众欲就策,庐江太守刘勋要击,悉虏之,收其珍宝以归。策闻之,伪与勋好盟。勋新得术众,时豫章宗民万余家在江东,策劝勋攻取之。勋既行,策轻军晨夜袭拔庐江,勋众尽降,勋独归曹公。是时袁绍方强,策并江东,曹公力未能逞,且欲抚之。
然而,孙策为人处事比较轻率,总是喜欢一个人跑去打猎。文臣虞翻就劝他,这样会有危险,可孙策嘴上答应,实际上仍我行我素,并未放在心上。

孙策听闻袁绍和曹操开战,也想来个“挟天子以令诸侯”,暗地里准备偷袭许昌。然而,孙策四月就遇刺了,曹操那时刚刚结束斩良诛丑之战,八月才在官渡和袁绍正式对决。
《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记载: 建安五年,曹公与袁绍相拒於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密治兵,部署诸将。未发。
“建安五年,曹公与袁绍相拒於官渡”应该是指,建安五年八月之后双方的决战,若在这个时候“阴欲袭许”方为最佳,似乎时间上有些矛盾。查阅《资治通鉴》也没有记载孙策密谋攻许。这样看来,孙策当时可能有这样的潜在想法,但并未言明实施。
且这个时候,广陵太守陈登召集严白虎的余部,似乎有不利于孙策的迹象。孙策于是回师攻打陈登,因为军粮不济也没能立刻动手。是故,闲暇无事之余,孙策又跑去打猎。
此前,孙策在平定江东时,曾*掉了吴郡太守许贡。许贡的手下咬牙切齿地想为主公报仇,这次终于等到了机会。孙策的宝马迅疾如电,稍一加鞭就把随从抛到了身后。然而,这正是许贡手下梦寐以求的机会。
建安五年四月的某一天,刺客们事先埋伏好,看到孙策落单后,乱箭齐发,一下子射中了孙策的脸。孙策的部下赶到,立刻就把这几个刺客碎尸万段。可是晚了,孙策那张帅气的脸不但毁了,连命都保不住了。

孙策自知大限将至,把弟弟孙权和张昭、周瑜等重臣叫到床前,语重心长地嘱咐: “诸位要好好辅佐我的弟弟! ”又告诉孙权: “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锋,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记曰:(孙策)为故吴郡太守许贡客所*。先是,策*贡,贡小子与客亡匿江边。策单骑出,卒与客遇,客击伤策。创甚,请张昭等谓曰:“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
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至夜卒,时年二十六。权称尊号,追谥策曰长沙桓王。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当天夜里,年仅26岁的孙策就含恨离世,18岁的孙权继位。 当时,孙策虽然占有会稽、庐江、吴郡等江东之地, 统治还不稳固。各地听说了孙策的死讯, 不少人在担心之余有了离开的打算。 张昭、周瑜稳定了局势,拥戴孙权,共掌朝政。曹操表奏孙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
《三国志•吴主传》记载:策薨,以事授权,权哭未及息。策长史张昭谓权曰:“孝廉,此宁哭时邪?且周公立法而伯禽不师,非欲违父,时不得行也。况今奸宄竞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乃改易权服,扶令上马,使出巡军。
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曹公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屯吴,使丞之郡行文书事。

03 刘备战曹仁
孙策没来得及偷袭,曹操的后院却另起波澜。汝南的黄巾刘辟等人趁机反叛曹操,并打起了支持袁绍的旗号。袁绍于是派刘备去支援, 又派人拉拢曹操的部下阳安都尉李通,以征南将军的头衔来引诱。
刘表也在这个时候来游说李通。李通不但一概拒绝,还砍了袁绍使者的头送给曹操: “曹公明哲,一定会称霸天下。袁绍虽然现在强盛,早晚是曹丞相的俘虏。我誓死不会背叛。”
然而,刘备、刘辟在汝南掳掠,许昌以南的郡县陷入不安。曹操因为和袁绍已经开仗也没法分身,正为此事头疼之际,曹仁挺身而出,一针见血地说: “南方各地因为我们面临袁绍这个强敌,一定不能救援。因此在刘备的军事压力下被迫投降。刘备率领袁绍的人马时间还不长,还不能做到让部下心服口服。这时如果出击刘备,一定能够胜利。 ”
于是曹操命令曹仁带领骑兵出击。曹仁文武兼备大败刘备,汝南各地看到援军也纷纷弃暗投明,汝南又回到了曹操的手里。
缺乏一支忠于自己的嫡系部队,是困扰刘备多年的老问题了。刘备败逃回袁绍那里后,暗地里就计划再次离开袁绍,找了个借口说,要去游说荆州的刘表。袁绍一听,正中下怀,也不管刘备打得什么算盘,就让刘备带领本部人马快去。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曹公与袁绍相拒于官渡,汝南黄巾刘辟等叛曹公应绍。绍遣先主将兵与辟等略许下。关羽亡归先主。曹公遣曹仁将兵击先主,先主还绍军,阴欲离绍,乃说绍南连荆州牧刘表。绍遣先主将本兵复至汝南,与贼龚都等合,众数千人。曹公遣蔡阳击之,为先主所*。曹公既破绍,自南击先主。
可是,刘备又回到了汝南,和盘踞此地的黄巾首领之一龚都等人联合起来。曹操一听,派部将蔡阳来攻打,却被刘备打败,蔡阳被*。然而,刘备虽然局部小胜,但没有根基,依然无法从实力上对抗曹操。官渡战后,曹公亲征刘备。刘备惧怕,便南下投奔了刘表,龚都等人也就四散逃命去了。

04 鏖战官渡
袁绍总是看着自己的盟友们被曹操打垮, 帮不上忙的时候才肯硬着头皮主动进攻。
这时,那个心灰意懒的沮授忍不住,又来劝告: “我们虽然人多但不如曹操的兵马精锐,曹操虽然兵精但粮草不如我们充沛。一决胜负,正中敌人的下怀。我们应该旷日持久地消耗对手,这样才是稳妥的制胜之道。 ”
《三国志•董二袁刘传》记载:沮授又曰:“北兵数觽而果劲不及南,南谷虚少而货财不及北;南利在于急战,北利在于缓搏。宜徐持久,旷以日月。”绍不从。
袁绍不听,建安五年(200年)八月,命令大军向南推进,依沙丘扎寨,东西连营达几十里。袁绍还煞有介事地命令士兵们每人带三尺绳子,如果抓到曹操立刻就捆了来。
九月,曹操和袁绍开始了硬碰硬的正面对决。
曹操兵少不敌,退回营垒坚守。双方面对面输攻墨守全都绞尽脑汁。袁绍对着曹操的军营建起高楼,命令士兵登上向下射箭;曹操则制造“霹雳车”, 利用杠杆原理向上抛射巨石将袁绍的木楼一一摧毁。这是史书中最早有记载的抛石机。

袁绍又从地下挖地道,想挖到曹操军营下面后,重演他打败公孙瓒的一幕;曹操也不甘示弱,横向挖长堑阻止了袁绍的攻势。这样,双方在官渡开始了无休止的鏖战。曹军疲惫不堪,艰难苦撑,还有士兵临阵叛逃。
《三国志•董二袁刘传》记载:连营稍前,逼官渡,合战,太祖军不利,复壁。绍为高橹,起土山,射营中,营中皆蒙楯,觽大惧。太祖乃为发石车,击绍楼,皆破,绍觽号曰霹雳车。绍为地道,欲袭太祖营。太祖辄于内为长堑以拒之。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应绍。
面对这样的困境,一向强悍的曹操也有点心虚了。他写信给在许昌留守的荀彧,流露出撤兵回许都的想法。荀彧立即回信以楚汉相争的典故来鼓励,说:
“您现在虽然处于下风, 但未必比刘邦当年在荥阳、成皋更窘迫。当年刘项谁也不肯后退半步,就是因为后退的人将失去大势。袁绍全部兵马集于官渡,准备与主公决一胜负。如果不能胜敌,则被敌胜,这是成败的关键时刻。”
“袁绍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人才而已,能聚集人,却不能正确调用。凭着主公的聪明威武,雄才大略,再加上奉天子之命讨伐叛乱,就会无往不胜!如今您以对手十分之一的兵力(曹操此时前线兵力实际只有两三万人,袁绍号称十几万,实际有七八万人)已经对抗了半年之久(从白马开始算) ,这正是趁敌人疲惫而出奇制胜的好机会,千万不能错过。”
曹操又问贾诩荀攸等人,贾诩也说,“您各方面都优于袁绍,之所以拖到现在未能获胜就是因为过于求稳。只要把握住机会, 须臾可定 ”。曹操得到这样的鼓舞,坚定了一战到底的决心。

05 许攸的背叛
曹公与袁绍相持,虽然,数次交锋都斩*了袁军的大将,但旷日持久,士气渐渐低落下去。粮草也快用尽了,曹孟德鼓励士兵们说:“半个月后,我一定打败袁绍,不再劳累你们了。”(这难道是提前预料到了许攸会跑来吗?)
很快,机会果然来了。袁绍派部将韩猛运粮到前线,荀攸发现韩猛人如其名,猛而轻敌,便向曹操献策,派遣徐晃、史涣一把火就把韩猛的粮草全给点了(先来一把小火,然后再整一把大的。纵观三国时期的三场大战皆是火攻得手)。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袁绍运谷车数千乘至,曹公用荀攸计,遣徐晃、史涣邀击,大破之,尽烧其车。公与绍相拒连月,虽比战斩将,然觽少粮尽,士卒疲乏。公谓运者曰:“却十五日为汝破绍,不复劳汝矣。”
袁绍无奈,十月,又派草头将军淳于琼运粮到乌巢。这次加强了戒备,拨给他一万多人看守粮草。忠心为主的沮授还是有点担心,再劝袁绍另派得力大将协防,防止曹操偷袭。
袁绍早就看沮授不顺眼了,怒道:“你怎么总是婆婆妈妈胆小如鼠?淳于琼那一万多人还不够?你既然病了,就下去休息吧。”袁绍每次不听沮授的建议,后来总是后悔,然后还是不听。他没想到,这是他最后一次后悔了。

《三国志•董二袁刘传》记载:沮授说绍:“可遣将蒋奇别为支军于表,以断曹公之钞。”绍复不从。琼宿乌巢,去绍军四十里。
这时袁绍的谋臣许攸却想到了一条妙计,建议袁绍: “曹操兵少而全军在这里抗击我军,许昌必然空虚。如果派轻骑星夜偷袭,许昌完全可以攻克。那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就是我们了。就算打不赢,也可以让曹操腹背受敌,两头难顾。 ”
听到如此妙计,袁绍却脸色铁青气不打一处来, 这帮家伙怎么全都和我作对?没看见我每人三尺绳子都发下去了吗! 老子偏要先攻破官渡活捉曹操!没有采纳许攸的建议。这时,正好传来许攸的家人在邺城犯法被审配捕拿的消息,许攸一气之下,当即决定投奔曹操(又被荀彧给言中了,战机也终于来了) 。
《后汉书•袁绍传》记曰:许攸进曰:“曹操兵少而悉师拒我,许下余守势必空弱。若分遣轻军,星行掩袭,许拔则操成禽。如其未溃,可令首尾奔命,破之必也。”绍又不能用。会攸家犯法,审配收系之,攸不得志,遂奔曹操。
许攸字子远,年轻时与袁绍、曹操交好。曹操一听许攸来了,高兴得连鞋都来不及穿,光着脚就跑出帅帐,拉着许攸的手高兴地说:“子远来了,大事可成!”

进了大帐,寒暄一番后,许攸问:“袁绍兵多将广,您打算怎么对付?军粮还能支持多久?”曹操一愣,心想这可是军事机密,许攸来投奔,还不知真假,就随口说:“还能支持一年。”
许攸笑了:恐怕没有那么多吧?曹操于是改口:一年是不行,半年还是没问题的。许攸有点生气:您不想打赢袁绍了吗?为什么这么不老实!曹操看到许攸动怒,连忙道歉:刚才的话都是玩笑,其实只剩一个月的军粮了(实际上恐怕也就能撑个十天半月的了)。我也正为此发愁。
许攸看到曹操不再隐瞒,也就实话实说:“您以孤军对抗强大的敌人,内无粮草外无援兵,这是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袁绍的军粮辎重全都存放在乌巢(今河南延津县僧固乡),守军也没有什么戒备。如果派一支精锐骑兵偷袭把它烧光,那么袁绍没几天就会不战自乱了。”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曹公击琼等。左右疑之,荀攸、贾诩劝公。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

06 火烧乌巢
曹操大喜,贾诩和荀攸劝主公不要轻信,但是曹操果断决策,立刻就决定夜袭乌巢。
他亲自率领精兵五千人,半夜出发,每人带着一捆柴草,打着袁绍的旗号去偷袭,留下曹洪、荀攸守营。路上遇到袁绍的军队,就谎称是被派去增援乌巢守军的。袁绍的兵马信以为真,一路放行。
到了乌巢后,这支“援军”露出了狰狞面目,四面放火。淳于琼军营遭到突然袭击一片混乱。天亮后,淳于琼一看曹操就这么点人,胆子大了起来,出来迎战。曹操奋力进攻,淳于琼抵挡不住又退回营寨死守。
袁绍这时已经知道了,反而高兴地对儿子袁谭说:“曹操即使攻破了乌巢也没什么了不起,我们只要攻占曹操的营寨,曹操能逃到哪里去!”这时他倒是当机立断,命令手下的得力大将张郃、高览进攻曹操的大营。
《三国志•武帝纪》记曰:绍初闻公之击琼,谓长子谭曰:“就彼攻琼等,吾攻拔其营,彼固无所归矣!”乃使张合、高览攻曹洪。
没想到,张郃反对:“曹操的营寨固若金汤,要是靠人多就能攻克,我们早就赢了。如果乌巢粮草没了,我们也成瓮中之鳖了,还是救乌巢要紧。”

袁绍好不容易有了个展示自己“用兵如神”的机会,怎会轻易放过?加上旁边的郭图一直在拍马屁,称赞袁大帅的这招“围魏救赵”,就强行命令张高去了官渡,却仅仅象征性地派了一支轻骑去了乌巢。果然不出张郃的意料,曹操营寨坚固,强攻一时无法得手。
曹操在乌巢听到袁绍援军到来的报告,不但不分兵抵抗,反而下了一道死命令:“援兵到了背后再说!”曹军得令后,全军士气大振拼死攻击,乐进身冒箭雨砍下了淳于琼的人头。于是乌巢袁军四散,粮草辎重被全部烧光。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曹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绍遣骑救琼。左右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公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
曹操命令将*掉的一千多袁军全都割下鼻子,与缴获的牛马割掉舌头,向袁绍的人马示威。袁绍一看一箩筐的鼻子、口条,目瞪口呆,惶惶不可终日。郭图害怕袁绍追究他胡乱拍马的责任, 就诬陷张高攻击曹操不尽力,因此才落败。
张郃、高览受不了这样的诽谤,一气之下烧毁了军械,投降曹操。袁绍的人马这回全明白了,乌巢的军粮被烧光,最有能耐的战将也投降了,还凭什么和曹操继续打下去?立刻溃不成军。
《三国志•董二袁刘传》记载:(淳于)琼宿乌巢,去绍军四十里。太祖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攻琼。绍遣骑救之,败走。破琼等,悉斩之。太祖还,未至营,绍将高览、张合等率其觽降。

07 大败袁绍
大将降曹,粮草俱焚,袁绍见军心大乱局势失控,连铠甲都来不及穿,带着儿子袁谭慌忙北渡黄河逃之夭夭。 剩余的粮草辎重、图书珍宝连同几万人马全都留给了曹操当了战利品, 包括那人手一根的三尺绳子。
曹操来了个狠的,当了回白起,把这几万俘虏全都坑*了事(这并非残暴不仁,客观的讲,实在是没有那么多粮食养活这些人),袁军前后共有七万多人死在了官渡。沮授也被俘,不愿意降曹,投奔冀州后终为袁绍所*。曹操叹曰:“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也。”
《三国志•董二袁刘传》记载:绍觽大溃,绍与谭单骑退渡河。余觽伪降,尽坑之。沮授不及绍渡,为人所执,诣太祖,太祖厚待之。后谋还袁氏,见*。
《后汉书•袁绍传》记载:沮授为操军所执,乃大呼曰:“授不降也,为所执耳。”操见授谓曰:“分野殊异,遂用圮绝,不图今日乃相得也。”授对曰:“冀州失策,自取奔北。授知力俱困,宜其见禽。”操曰:“本初无谋,不相用计。今丧乱过纪,国家未定,方当与君图之。”授曰:“叔父、母、弟悬命袁氏,若蒙公灵,速死为福。”操叹曰:“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也。”遂赦而厚遇焉。授寻谋归袁氏,乃诛之。
袁绍逃跑之后,曹操从他的军营里搜出许多许昌和前线的部下暗通袁绍的书信,然而,曹公看也不看就付之一炬: “袁绍强大,我都难以自保,何况众人?”(这是楚庄王“绝缨之宴”的三国版呀!再来一把火聚拢天下人心)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绍及谭弃军走,渡河。追之不及,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虏其觽。曹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获全胜。关于官渡之战袁绍的败因,曹操的胜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有偶然的因素,实则必然。战役结果对于原本占据优势的袁绍是灾难性的。七八万精锐兵马被消灭,袁本初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逐鹿中原的力量。而曹操一统中原称霸天下,就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至建安六年(201年)四月,曹公继续攻打袁绍在仓亭的驻军,击败了袁军残部。袁绍逃往冀州邺城,又收集余党和打散的士兵,勉力攻占、平定了一些叛变的郡县,自此苟延残喘。
范晔《后汉书》评曰:众闻绍在,稍复集。余众伪降,曹操尽坑之,前后所*八万人。绍外宽雅有局度,忧喜不形于色,而性矜愎自高,短于从善,故至于败。
张锋编撰 庚子春写于启东翠彧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