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之战:考古揭示的场景让今天的我们都还有些不寒而栗

炎黄之战:考古揭示的场景让今天的我们都还有些不寒而栗

首页战争策略炎黄战争更新时间:2024-05-12

西阴文化华县泉护村遗址出土的陶鹰鼎

黄帝战胜蚩尤,士气大振,实力大涨,威信由此树于天下。这引起了炎帝的不安。炎帝遂对拒不听命的诸侯实施武力征服。各诸侯看到形势危急,便纷纷归顺到了黄帝的麾下。

黄帝整顿军旅,研究四时节气变化,安抚民众,训练以熊、罴、貔、貅、䝙、虎等猛兽为图腾的部族,最后同炎帝在阪泉郊野进行了一场决战。

炎帝势孤力单,而黄帝一方则集结了以熊、罴、狼、豹、䝙、虎、雕、鹖、鹰、鸢等形象为图腾的部落氏族 ,可谓兵强马壮。但炎帝部族面对黄帝举起的战刀并没有退缩,而是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战争进行得相当惨烈,双方你来我往,刀光火影,尸横遍野,血流漂杵。 经过多次战斗后,黄帝才打败炎帝部族,取得最终的胜利。

这场战争因为历史留存资料不多,我们无法做更详细的描述,但在几千年后的今天,通过考古学揭示出来的劫后场景还是让我们有些不寒而栗。

公元前 4800~前 4000 年这一阶段,渭水流域半坡文化的发展可以说是非常繁荣,而西阴文化及其前身东庄类型,不论是发达程度还是影响范围,都处于较为弱势的一方。但到了公元前 4000 年以后,渭水流域的半坡文化基本上偃旗息鼓,而西阴文化不仅在中原向南、向北、向东扩张到极致状态,而且向西率先使得原来由半坡文化控制的陕东地区一变而为西阴文化面貌 ,而后又逐渐迫使泾渭流域、陇东和陕南等地文化“臣服”,并且在渭水流域培植起一个新的西阴文化地方类型——泉护类型。

在渭水流域生长起来的半坡文化,此前并没有在人死后进行二次埋葬的习俗,但在公元前 4500~前 4000 年之间出现了大量的二次葬行为。

二次葬,也称为“拾骨葬”或“干骨葬”,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葬俗,其显著特征是将死者的尸骨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埋葬,多数是易地安葬。

这种突兀的二次葬现象,主要发现于姜寨遗址的墓葬中。姜寨遗址位于西安市临潼区城北临河东岸的第二台地上,面积约 5 万平方米。

姜寨聚落微缩景观复原

考古学家通过对遗址、实物进行技术鉴定,发现这里的原始先民住宅相对稳定,至少延续了 600 年之久。整个遗址分为居住区、窑场和墓地三个部分。

墓地主要集中在居住区东南方,墓葬有 600 多座,其中400 座属于半坡期,即姜寨一期,年代为公元前 4600~前 4400 年 ;有 200 座属于稍后的史家期,即姜寨二期,年代为公元前 4400~前4000 年 。姜寨一期多以单人墓一次葬为主,姜寨二期则多以多人墓二次葬为主。

考古人员发现姜寨二期约 200 座墓中埋葬有 2200 具人骨,平均每墓 10~11 人。其中编号 M 205、M 358 的两座墓坑埋葬人骨最多,达到了 80 多具。严文明先生研究后认为:“将这么多人埋在一个墓内,假如他(她)们生前属于某一血亲团体,则这个团体起码是一个氏族,甚至可能是一个胞族如果是一个较小的团体和家族之类,在一定时期内是不可能死去那么多人的。”

在已鉴定的 2087 具人骨中,已判明的成年男女有 1853 具,其中男性 1170 具,女性 683 具,男女之比大约 2∶1。壮年共 1534 具,其中男性 1009 具,女性 525 具。男子和壮年人死亡比例这么高,显然不是一个正常现象。

不独姜寨二期是这种情况,同时期的渭南史家遗址墓葬也呈现出同样的情形。这里 43 座墓埋葬有 730 具人骨,平均每墓约 17 人,除52 具为儿童外,在已判明性别的成年尸骨中,男性 441 具,女性 224具,男女之比约为 2∶1。

仔细观察会发现,半坡文化的多人二次葬有如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

一是不分男女老幼,墓葬性别、年龄组合没有规律性;

二是少则几人,多则近百人,墓葬人口数量没有定数;

三是大规模的多人二次葬集中于渭水下游的华阴横阵、华县元君庙、渭南史家、临潼姜寨几个地点,直线距离约在 200 公里以内;

四是横阵、元君庙墓地年代较早,史家、姜寨二期年代较晚,即可以将大规模的多人二次葬分为两个时段或两组,而且空间位置也支持这种区分。元君庙、横阵偏于渭水下游,史家、姜寨临近中游,总的年代范围约在距今 6500 ~ 6000 年之间;

姜寨遗址东南部墓葬区发掘

五是多人二次葬每个墓坑中的随葬品为同一墓坑中的所有死者所拥有,反映出墓坑之内的平等、公平;

六是多人二次葬墓坑中的随葬品按人头平均,绝大部分都摊不到 1 人 1 件,甚至有些多达几十人的墓坑只有几件葬品;

七是多人二次葬墓地、墓坑的挖掘,特别是人骨堆放反映出葬者的严肃、认真,但其中又存在着一些似乎有意识的或不可改变的混乱。

此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这些人骨在生前多遭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留下了如腰骨、肢骨骨折,头骨凹陷等痕迹。

半坡文化多人二次葬的混乱情形非常直观地反映了炎帝和蚩尤以及炎帝和黄帝之间两次战争所导致的社会混乱后果。由于这两场战争,尤其是炎黄之战经历多次战役,历时较长,波及范围较广,导致在死亡人数和时间、空间上有了诸多不同,有的可能得到了及时安葬,有的可能在很久之后才下葬,有的甚至只能曝尸荒野,再加上炎帝部族溃败后,大量人口向南逃亡至今湖北随州一带 ,残存的炎帝余部又处在战乱恐慌之中,即便阵亡的是直系亲属,也难以一一予以安葬。

史家遗址合葬墓

若干年后,社会趋于平缓,死者的后人,或者是同一族人后裔,可能萌生了将先人和族人的遗骨集中葬在一处的想法。然而,由于经过了无情时光的摧残,先人的尸骨已经无从辨认,他们能找到的只是一堆堆阴森森的骷髅。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无可奈何地对死者进行混乱无序的二次葬,以此祭奠那些战死疆场的先人,并安慰自己那颗受伤的心灵。

炎黄之战始发地或中心战场在阪泉,故史称阪泉之战。阪泉又称版泉,是历史上流经山西运城蚩尤城而汇入当地盐池的一支泉水。

传说为蚩尤血染红的运城盐池

争夺盐池,并进而取得人类生存资源的控制权可能正是这场战争以及前述涿鹿之战爆发的主导性因素之一。

阪泉及运城盐池所处地域,正是晋南、豫西和关中交汇的黄河三角洲,也是黄帝族群的发祥地,西距炎帝部族所在的华阴横阵、华县元君庙、渭南史家、临潼姜寨等渭河流域下游地区不过几十公里至一二百公里而已。

——摘自李琳之:《前中国时代:公元前4000~前2300年华夏大地场景》,因阅读流畅需要,删去了注释部分。

李琳之著,商务印书馆,2021年9月

本书利用最新考古学研究成果,并辅之以文献学、民俗学、人类学、地理学、生物学等研究方法,一定程度上揭开了半坡、后岗一期、西阴、大汶口、红山、凌家滩、良渚、屈家岭和龙山等诸多考古学文化族属之谜,梳理出了公元前4000~前2300年华夏、东夷和南蛮三大集团成长、发展、壮大,以及相互之间交往、冲突和融合的发展脉络,揭示了炎、黄、蚩尤及其之后颛顼至帝尧各族群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首次系统地还原了早期中国诞生之前这1700年中国大地上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还原了中华文明滥觞、形成和发展的璀璨历程。

作者简介

李琳之,历史学者,出版有《中华祖脉》《家国往事》《祖先,祖先》等十余部著作。其中,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前中国时代:公元前4000~前2300年华夏大地场景》《元中国时代:公元前2300~前1800年华夏大地场景》和由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晚夏殷商八百年:大历史视野下的早中国时代》三部著作,构成了其从公元前4000至前1046年一个完整的上古史体系,是国内外第一套用考古学结合文献学揭示出黄帝至周初历史发展脉络的系列图书。

《晚夏殷商八百年》自2022年6月出版后,先后入选了长安街读书会2022年6月第5期好书、百道网2022年7月好书、中国出版集团2022年第4期好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网“社科好书”、今日头条好书等推荐榜单。

李琳之著,研究出版社,2022年6月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游戏

Copyright © 2024 妖气游戏网 www.17u1u.com All Rights Reserved